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水面,加入了湖南省作家协会。20世纪80年代是个文学鼎盛、作家吃香的年代,他也因此跳出农门,进入县里的文化部门工作。我没有机会读到他发表在《清明》杂志上的成名作《太阳从西边出来》,但却无意中在一本县文联的内部刊物《新蕾》上拜读他的计划生育题材的中篇小说《夏妹》,小说中多用方言,生活也是我再熟悉不过的,阅读时感到格外亲切。就这样,曾经是那么遥远而神圣的文学殿堂,因为一位生活在自己身边的榜样的出现,大大缩短了它与我之间的距离。原来,那金碧辉煌的文学殿堂,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坚信,只要努力,我也一定能成为作家!
第47节: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8)
记得在新化二中118班,有一位叫伍小庄的同学,与我有着相同的爱好。我俩既是同学,又是同桌,便经常有机会在一起谈武术,谈文学,谈理想,谈人生。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小庄家在离二中不远的山塘乡宝塔村,故而没有在学校寄宿,每天天不亮赶到学校来上早自习,晚自习结束后才回家住宿。有一次,应该是周末吧,小庄盛情邀请我跟他回家住一个晚上。我很愉快地答应了。一路上,我们谈兴很浓,不知不觉就把几里路甩到了身后的茫茫黑夜中。虽然赶到他家时,已经夜深人静,但我俩仍毫无睡意。我们谈着谈着,就谈到了湖南本土另一位自学成才的作家谭谈。这位作家比曾益德更加有名。关于谭谈,我在鹅塘中学读书时听我的好朋友刘华军谈到过,略有印象,知道他是从离新化不远的冷水江金竹山煤矿的“矿井里爬出来的作家”。但是他的大作,我还无缘拜读。小庄递给我一份破旧的《芙蓉》杂志,告诉我,上面有谭谈的小说。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渴望,迫不及待地翻开杂志,一口气读了下去。小说的名字叫《小路遥遥》,取材于谭谈自己的亲身生活经历。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从农村参军到部队,又从部队转业当煤矿工人的为理想执著追求、不屈不挠的文学青年形象。那个与谭谈的经历和身份都极其吻合的文学青年,名叫毕小龙。谭谈借主人公毕小龙之口在小说里说出的下面两句话,我至今记忆犹新:“沿着自己的路上山吧,让我们在山头会合!”“大路、小路,条条道路通峰顶。走小路虽然慢一点到达顶峰,但道路艰难,脚步更坚实些!”这篇小说,直把我读得如痴如醉,心潮澎湃。那个低矮的小阁楼上的夜晚,给了我人生难得的激动和幸福。从此,我迷上了谭谈和他的作品,几乎买遍和读遍了他那个时期出版的所有小说和散文著作,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山道弯弯》、《罪过》、《太阳城》、《你留下一支什么歌》等,有的篇章甚至一读再读,如他作为《罪过》序言的那篇著名的《我的幸与不幸》,那个抨击时弊的愤怒的声音,依然振聋发聩:“是的,我没有读过书,可我写书给那些读了书的人读!” 谭谈跟曾益德一样,是我身边的作家,写的都是我熟悉不过的环境、人物和事件,他只上到初中二年级,却有着鼓舞人心的坎坷又辉煌的成才经历,因此,他的事迹和言论对我的激励,他的作品对我的文学和心灵的滋养,都是显而易见和极其重要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的,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李连杰、曾益德和谭谈,都是庄严伫立于我心中的精神的丰碑。我想,如果没有他们伴我走过一段热血沸腾的岁月,很可能就没有我日后的书剑人生。因而我觉得,人,在年轻的时候,在寻找美丽梦想的途中,应该拥有为自己所深深热爱的人生榜样,他们为你点亮的心灵的灯盏,将永远烛照你奋然前行!
其实,每一个人的幸福和痛苦都是一样多的。幸福的人,目光停留在幸福上的时间多一点。痛苦的人,目光停留在痛苦上的时间多一点。
12快乐只是一种心境
以下是我跟一位朋友的聊天记录——
剑客书生:老同学,你好。开学了吗?
雨夜飞燕:忙了好些天了。
剑客书生:很充实啊。
雨夜飞燕:是的。我最怕过无所事事的日子。
剑客书生:呵呵,现在也没有这种日子过了。
雨夜飞燕:到头来还不是一无所成?其实每天这么忙,也不见得是有所事事。
剑客书生:生活原本如此。
雨夜飞燕:这不是我以前所想象的人生。
剑客书生:人生总是无法预设的,每一个明天都在意料之外,这正是生命的魅力所在。很少跟你交流,你可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才女。
雨夜飞燕:你对我的印象只停留在很久以前。而很久以前的我,也绝没想到今天的我会如此平庸。
剑客书生:不要过早地给自己下结论,因为你还是接近正午的太阳,正是生命之火放射强光的时候。
第48节: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9)
雨夜飞燕:过了这么多年以后,我很清楚地知道我缺少成功者所必备的一种素质。
剑客书生:缺什么补什么,成功迟早会来。
雨夜飞燕:平凡的人如此多,我不过其中一个,我心中早没了太阳。
剑客书生:我不希望听到当年唱得一腔动听歌声的你发出这种委靡之音!振作起来,重新上路!
雨夜飞燕:天凉好个秋啊。
剑客书生:错了,外面正是春天。白天的时候,阳光都照进屋子来了。
雨夜飞燕:凉的是心境。
剑客书生:制造阳光。
雨夜飞燕:想想,其实甘于平凡也是一种幸福吧。
剑客书生:其实每一个人都很平凡。
雨夜飞燕:这话中听。
剑客书生:有人说,把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都只是在做一些平凡的小事而已。
雨夜飞燕:我没把握做好每一件事,但我会认真地做每一件事。所以,我很充实,因充实而幸福。
剑客书生:这就够了。快乐与幸福只是一种心境。
雨夜飞燕:幸福真的只是一种心境,有时,幸与不幸只在一念之间。
剑客书生:其实每一个人的幸福和痛苦都是一样多的。幸福的人,目光停留在幸福上的时间多一点。痛苦的人,目光停留在痛苦上的时间多一点。
雨夜飞燕:是吧,很有哲理。
剑客书生:所以,痛苦的时候,我们不妨往别处看看。或许,幸福就在那一边朝你微笑!
雨夜飞燕:所以,你也就一直这样痛并快乐着。
剑客书生:呵呵,有时候,痛苦也是一种幸福呢。
雨夜飞燕:看来你还很享受这种痛的过程呢。
剑客书生:没错,把苦涩嚼成甜蜜,就是一种幸福。
雨夜飞燕:就这样过一辈子,到头来会不会觉得遗憾呢?
剑客书生:人生原本就是一段充满遗憾的旅程,对得起自己就可以了。
雨夜飞燕:那就还这样过吧。幸福时多多享受,痛苦时少去在意。呵呵,就跟你聊这么一小会儿,又激起我的斗志来了。我刚才跟你说过我缺少一种素质吧?你知道是什么吗?
剑客书生:说说看?
雨夜飞燕:我缺少的是恒心,是毅力。
剑客书生:这点你确实需要向我学习。你每天写一点随感式的日记,很好。写多了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写随感式的日记,也是一种整理思想,收拾心情的过程。
雨夜飞燕:我相信那必定是一种财富,从明天开始,我就再积累吧。就当我的人生从明天开始。
剑客书生:燕子应该不只是在矮檐下筑巢的,应该把黑色的翅膀交给天空才对。
雨夜飞燕:是,我要早点休息,去迎接新的一天,新的人生!
剑客书生:明天是崭新的一天。打开门,幸福会向你扑来。别怕被幸福吓着,被幸福吓一跳,本身也是一种幸福呢。
正如爱的力量是巨大的,失恋的力量也是巨大的,它可以摧毁一个人,也可以成全一个人。
13得与失:奇迹背后的情感故事
从一个普通的中专毕业生到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从革命老区农民的儿子到外表平常的谭五昌无疑是一个公认的奇迹。而奇迹的背后,却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动人的情感故事。
井冈山上,邂逅一位诗一般的女孩
20世纪80年代末,刚刚从江西井冈山地区师范学校毕业的谭五昌还是一个翩翩少年。他被分配到家乡的一所农村小学当“孩子王”。那时候,诗歌的烈焰正燃烧着他青春的梦想,因此,参加诗人们自发组织的聚会,便是他热衷的生活内容之一。1990年8月,在邻县一次小型的诗友聚会上,谭五昌与美丽如诗的阿莹第一次相遇。阿莹刚刚参加完紧张的高考,这次是跟随谭五昌的一位诗友一同来参加聚会的。少女情怀总是诗,也许,这就是浪漫的诗歌之所以总是对花样年华的女孩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的缘故吧。
阿莹皮肤白皙,气若幽兰,姣好的身材,配一袭纤尘不染的素白长裙,婷婷如一株出水的荷,一双清澈透亮的眸子,闪烁着诗一般的纯真。阿莹的出现,仿若一根秋风的手指,轻轻触响了谭五昌心灵深处的第一根情弦。身为孩子王的谭五昌还未曾有过恋爱的经历,此时此刻,面对特别投缘且不时与他用目光进行“特殊对话”的阿莹,他的心跳得厉害。他幸福而激动地想,莫非这就是被古今中外无数文人墨客用他们的缤纷彩笔描绘和渲染过的美丽爱情?
第49节: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10)
初秋的井冈山绿树葱茏,风光如画。几位诗人一边谈诗,一边饶有兴致地上山游览了灵性十足的黑龙潭。阿莹就像一道明丽的阳光,一直紧跟在谭五昌的身边。她很认真地问了谭五昌一些关于诗歌的问题。下山的路上,阿莹突然孩子气地冒出一句:“谭五昌哥哥,这里真好玩!”谭五昌意味深长地看了阿莹一眼,笑而不语。快到朋友家时,谭五昌对阿莹说:“这附近还有一个挹翠湖呢!”“挹翠湖?这名字很美啊!”阿莹停下脚步,问谭五昌,“远不远?不远的话你带我去玩,好吗?”谭五昌愉快地答应了。
吃完晚饭后,谭五昌与阿莹如约来到挹翠湖边。月光如水,从天而泻,让人感觉整个挹翠湖捧着的就是一汪荡漾的月光。他们边走边聊,绕湖一圈后,在岸边的一棵树下停住。阿莹定定地打量着湖水,脑海里突地闪现出一个浪漫的创意:“五昌哥,我们一起来为挹翠湖写一首诗,好不好?”谭五昌说:“好啊,你先开个头!”“好,那我就不客气了,恕我班门弄斧!”阿莹沉思片刻,随口吟道:“迤逦而来/玉立成岸边风景/千年的倒影/颤抖地诉说着等待的心情 ——我就写这四句,哈哈,五昌哥,看你的了!”谭五昌本来心中无底,听了阿莹的诗句,灵感说来就来了。他顺势接道:“目光与目光相碰/挹翠湖啊,今夜/你是我胸中的碧波/我是你掌心的月亮。”
第二天一早,诗友们都要回家了。谭五昌与阿莹是同一个方向,可以坐同一辆车回家。临走前,阿莹换上了一条好看的蓝色灯笼裤。两人在车上坐在一块儿,阿莹便把换下的白裙子让谭五昌抱着。白裙子散发着阳光的气息和少女的芬芳,谭五昌的心中涌起一种莫名的被信任的感动。由于旅途颠簸,阿莹竟靠在谭五昌的肩膀上睡着了。为了不惊醒阿莹,谭五昌就那样保持着一种姿势,一路上都没有动一动。在阿莹所在的县城下车后,两人互相留下了地址,同时也种下了思念的种子。种子慢慢发芽,生长出一个葱绿的故事。
8月下旬,阿莹如愿收到了北方工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得知消息后,谭五昌立即从乡下赶到位于邻县县城的阿莹家。他给阿莹买了一个精美的日记本,并在扉页上认认真真地题了一首诗,含蓄地表达了惜缘之意和对她的真诚祝福。收到谭五昌赠送的礼物,阿莹非常开心,兴致勃勃地带谭五昌去逛街。两人在街上溜达了一天,分别时,阿莹掏出纸和笔,给谭五昌留下北京的新地址:“五昌哥,记得给我写信哦!”谭五昌恋恋不舍地说:“一定!一定!”
开学了,谭五昌又回到了那喧闹又寂静的乡村小学,阿莹则负笈北上,开始了崭新的大学生活。从此,南北之间,鸿来雁往,谭五昌与阿莹的感情,随着交往的加深与日俱增。虽然相距万水千山,每年都只能在春节期间见上一面,而简单的日子,倒也过得快乐而充实。因为有了爱的动力,谭五昌一边勤奋笔耕,一边刻苦参加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不但诗歌越写越好,而且顺利地拿到了自考大专文凭。性格内敛而心灵敏锐的谭五昌,悄悄地为远方的阿莹写了许多朦胧的爱情诗。
跋涉千里,只为追回那飘飞的初恋
转眼三年过去,阿莹就快大学毕业了。尽管三年间两人都不曾直接表白,但谭五昌的内心深处,那份默默的守望,却在飞速地潜滋暗长着。而随着阿莹毕业日期的日益临近,谭五昌的心里渐渐地有了压力。他想,如果阿莹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自己怎么样才能跟她在一起呢?经过一番苦苦的思索,谭五昌准备报考北京高校的研究生。但对一个只有正规的中专学历、英语基础几乎为零的小学老师来说,考研又谈何容易?更何况考北京高校的研究生,那不是天方夜谭吗?但血气方刚、年轻气盛的谭五昌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只要主意已定,就是九头牛也别想把他拉回来。他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想法写信告诉了阿莹,阿莹的回信里充满了他所需要的力量:“五昌哥,加油吧,我支持你!”
第50节:放下消极:绝望向左,希望向右(11)
获得了阿莹的鼓励和支持,谭五昌的信心更足了,很快,他就全身心地投入到疯狂的考研复习中去了。当年的师范学校是没有开设英语课的,因此,只在初中课堂上正儿八经学过三年的英语,无疑是他最薄弱的环节。他从最简单的ABC开始学起,很快就找到了感觉,进步当然是神速的。没有老师,他就一遍一遍地听磁带。他的村庄很穷,那年头还照不起电灯,他每天都在煤油灯下看书到深夜。透过煤油灯昏黄的光晕,谭五昌欣喜地窥见了自己辉煌而幸福的美好未来。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上帝偏偏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跟踌躇满志的谭五昌开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由于过分刻苦,他突然视线模糊,眼睛疼痛难忍,去县医院检查,结果让他和全家人感到震惊——他患上了青光眼!医生说,情况比较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将有失明的危险。就这样,谭五昌万般无奈地放下了手中的工作和书本,在二哥的陪同下匆匆赶往南昌的大医院接受治疗。“出师未捷身先死”,坐在去省城的车上,谭五昌心境异常悲凉,甚至不忍欣赏窗外折叠而过的层层风景。想到此去祸福未卜,前途渺茫,不禁黯然神伤。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通过几个月的观察治疗,结果证明,谭五昌的“青光眼”系县医院的误诊,而他类似青光眼的病情,是眼睛过度疲劳,造成眼压升高所致。谭五昌侥幸逃过一劫,身心疲惫地回到家中。几个月没有阿莹的来信,谭五昌一到家便心急火燎地去找他的同事——去省城治病前,他曾委托这位同事将他离校期间的信件转寄到南昌的姐姐家去。同事很不在意地从书架上拿出一张满是灰尘的名信片,说已经到了好几个月,但他忘了转寄了。谭五昌接过名信片一看,心都凉了半截。明信片是阿莹寄来的,熟稔的字迹,传达的是令他心颤的声音:“无垠的沙漠,渴望一片绿洲。”凭着诗人的敏感,谭五昌明白了阿莹在含蓄地向自己表白爱意。尽管谭五昌以火箭般的速度写了回信,并诚恳地解释了来信迟复的原因,但他心中还是隐隐约约地升腾起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份爱情,恐怕就要永远地错过了!果然,回信刚发出去,他便接到了阿莹的另一张名信片。名信片上是一只单飞的蝴蝶,还有几行简短的文字:“五昌哥:你好吗?这么久没有你的来信,不知道为什么。我已在北京找到心灵的安慰和情感的寄托,请你为我祝福吧!”谭五昌傻傻地怔了几分钟,继而犹如五雷轰顶,万念俱灰。几乎未加任何思索,他毅然决定:去北京找阿莹!
谭五昌胡乱地找个理由请了假,带上自己仅有的几百元积蓄,匆匆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从井冈山到北京,数千里漫漫孤旅,对于从未单独出过远门的谭五昌来说,此时也并没什么好害怕的,爱情的力量是多么的巨大啊,一路上,他的心里只有阿莹阿莹阿莹!经过二十几个小时的泪水洗礼和内心的煎熬,列车终于把寻爱心切的谭五昌带到了一派陌生的北京城!阿莹不在学校,快毕业了,她在北京的一家公司实习。谭五昌在石景山区的一个地下室里住了几天,终于辗转打听到她办公室的电话。
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