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影响世界的100帝王排行榜-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庞大军队。“普鲁世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第42位 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1)

  Gustavus Ⅱ Adolphus(1594—1632年),瑞典国王(1611—1632年在位)
  王国福祉,一靠上帝,二靠海军——古斯塔夫二世
  炮火要猛烈,集中,切忌分散,炮兵要与其它武器兵种协同作战。——古斯塔夫二世的炮兵战术。
  以写了一本《诸世纪》的预言集而闻名于世的法国占星家诺斯特拉达穆斯曾经预言,16世纪末、17世纪初,北欧将出现一头狮王,傲视欧洲大陆,作出惊天动地事业,可惜英年早逝,将命断德意志。事实上,在他去世45年后,这头北方雄狮就发出了他第一声怒号。
  古斯塔夫·阿道夫有着瑞典王室固有的智力早熟和疯狂爱冒险的血统特征,幼时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和勇气,是瑞典人眼中的神童。当然,他最感兴趣并精通的是历史和军事,他崇拜的对象是领导荷兰独立战争的军事天才——奥兰治亲王毛里斯。
  1611年,随着他父亲卡尔九世,17岁的古斯塔夫就成为瑞典国王。然而,年轻的古斯塔夫面对的是十分复杂的形势。他的堂兄,时任波兰国王的西吉斯蒙德一直宣称自己才是瑞典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并得到一些瑞典贵族的支持。而从他祖父古斯塔夫·瓦萨时代就结下瑞丹矛盾,和从他伯父约翰三世时代结下的瑞俄矛盾,此时仍剪不断,理还乱。瑞典与上述三国之间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而在国内,因他父亲卡尔九世对西吉斯蒙德的支持者进行了清洗,制造了“林雪平惨案”,使得国内的贵族反对势力强大。而丹、波、俄三国的连年战争,已使得瑞典国内民穷财尽。总之,用“危机四伏”来形容古斯塔夫继位时的处境,是再确切不过的了。
  古斯塔夫首先摆平了国内的贵族,这中间,一位重要人物——奥克森斯蒂耳那发挥了重要作用。奥克森斯蒂耳那是个非常杰出的人物,28岁已经成为参政会头号人物,在他的作用下,贵族和国王之间签订了史称“古斯塔夫·阿道夫宪章”的一系列条款,规定国王不得掠夺贵族的领地和财产、不得随意逮捕贵族等,以换取贵族对国王的效忠。古斯塔夫的妥协一方面是形势所迫,但另一方面也与他将事业的重心放在对付国外的敌人有关。奥克森斯蒂耳那后来成为一代名相,当古斯塔夫在外搏杀时他负责内务,古斯塔夫战死后他接管军队继续作战,为君臣相得的典范。
  甫一即位,便遭到世仇丹麦、俄国先后的袭击。但总算损失不大,特别是迫使俄国签订 “斯托尔波沃”条约,以放弃俄国皇位为代价(约翰三世时代曾对俄国皇位提出过要求),确保了瑞典对波罗的海地区的占有,俄国仍然没能获得出海口。咬紧牙关挺过去的刚刚即位的缺兵少银人心不稳的6年之后,古斯塔夫终于长长舒了口气,1617年10月,他在乌普萨拉大教堂举行了迟到六年的加冕仪式。从这一年起,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将瑞典推上了欧洲强国的地位。
  瑞典人口稀少,资源短缺,远离欧洲商道,是当时欧洲的穷国。古斯塔夫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国人(主要是荷兰人)来瑞典开办企业,开采瑞典丰富的铜、铁矿藏,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坚实的军火工业。为增加收入,古斯塔夫将当时的税收从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收入增加以后,古斯塔夫就开始了最引人注目的军事改革,他因此被誉为欧洲近代军事之父。
  首先是实行义务兵役制度。德意志三十年战争中各国军队都是雇佣军,纪律性和忠诚度很差,古斯塔夫实行征兵制后,战斗力明显加强了,纪律也明显好于其他国家的军队。古斯塔夫还是最早让士兵统一军装的。其次,他对作战时的方阵进行了改造,将作战面拉长,纵深减少,有利于火器密集地发挥威力。他还使炮兵成为独立的兵种,同时提高炮兵作战的机动性,减小炮身重量,使炮兵能够与骑兵、步兵更协调地联合作战。当然,这一切还依赖于古斯塔夫对军队高效的实战操练。
  当古斯塔夫的改革初见成效之时,波兰首先撞在他的枪口上。从1621年起,古斯塔夫几度进军当时隶属波兰的立沃尼亚,夺取了首府里加,1626年取得关键性的沃尔霍夫会战的胜利。在这些战斗中,古斯塔夫的战场指挥技术渐趋成熟,当他的能力和经验达到颠峰状态的时候,终于在德意志三十年的战争中为他自己,也为瑞典取得了空前的荣誉和威望。
  德意志三十年战争是一场欧洲新教与天主教势力的大搏杀,实际上也是一场德意志统一与分裂势力的大搏杀,在前两个阶段——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4年)和丹麦阶段(1625——1629年),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杰出军事家华伦斯坦和提利的领导下,新教联盟均遭到惨败。这时,欧洲各个新教国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方的瑞典,年轻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扮演德意志新教救世主的时机已经成熟。
  1630年,古斯塔夫仅率领1。3万瑞典军,在德国登陆,正式开启了叁十年战争的 第三阶段——瑞典阶段。此时帝国军队总司令华伦斯坦已经被迫辞职了,古斯塔夫的对手是接任总司令的提利伯爵。战争开始阶段,古斯塔夫采取稳打稳扎的策略,巩固波罗的海河岸地区作为后方基地,然后沿着奥得河一步步上溯,在一些小的战役中打败帝国军队。
  1631年,因形势所迫,原来保持中立的德意志新教国家勃兰登堡和萨克森先后倒向瑞典一边,使得古斯塔夫十分有利,开始放胆攻入德意志心脏地带。是年9月,瑞典和萨克森联军主力同提利的帝国军队主力在莱比锡附近的布莱登菲尔德相遇,进行了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会战。这场战役中,双方的左翼都被对方击溃,但古斯塔夫的军队显示出更高的战术素养,在左翼萨克森军队溃散之后,迅速填补了缺口,稳固了阵地,最后取得了一边倒的胜利。1632年4月的列克河战役,古斯塔夫在一支实力与自己差不多的军队面前强渡过河并击败了对手,提利伯爵也在这场战役中丧生。接着,古斯塔夫进军天主教联盟的大本营巴伐利亚。
  在这种情况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不得不重新任用心存顾忌的华伦斯坦为统帅。华伦斯坦复出后打败萨克森军队,进军萨克森,准备切断古斯塔夫的退路。于是,古斯塔夫被迫回师萨克森,双方均在莱比锡附近集结军队,又一场决战到来了,这就是著名的吕岑战役。这场大战是在大雾中展开的,一开始瑞典军进展顺利,但当古斯塔夫从战线右翼回援中央过程中与队伍脱离,结果在与帝国军队的格斗中阵亡。瑞典军队在伯恩哈德的率领下继续奋战,仍然取得了战役的最后胜利。
  后来,瑞典在法国介入战争的情况下,终于坚持到了三十年战争的胜利。瑞典成为除了本土外,还拥有芬兰、德意志北部沿海地区、芬兰湾、里加湾的北欧大国。
  古斯塔夫一直以战神的形象被后人记住。他的军事改革及他在战场上的神勇表现确实深刻地影响了欧洲军事的发展,并改变了当时的政治格局,这也是他被排在本榜中的主要原因。当然,古斯塔夫并非仅仅是一个雄赳赳的武夫,他在内政方面同样成绩斐然。“北方雄狮”在这个帝王排名中列第42位。
  成功贴士:三十年战争是德意志人的噩梦,但对于寒冷孤僻、远离商道的北欧半岛上的瑞典人来说,则是一次全面展示自己实力、提升自己国际地位的绝佳机会。古斯塔夫二世的战争动力,与其说来自于对新教的热情,倒不如说来自于古代北欧海盗冒险精神的冥冥召唤更为恰当。

  第43位 迦腻色迦

  Kaniska,贵霜帝国君主(78—102年在位?)
  昔贵霜国迦腻色迦王威被邻国,化洽远方,治兵广地,至葱岭东,河西蕃维,畏威送质——《大唐西域记》
  迦腻色迦,贵霜帝国全盛时代的君主,不但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而且是佛教的保护人和发扬光大者。在佛教的护法名王之中,他的作用仅次于阿育王。

  第44位 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

  Victor Emmanuel II(1820—1878年),撒丁国王(1849—1861年在位),意大利国王(1861—1878年在位)
  我们是遵守条约的,但我们对来自意大利四面八方的痛苦呼喊不能无动于衷。——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论政府必须支持意大利各地的反奥运动
  一提起意大利独立运动,人们就会想起意大利开国三杰马志尼、加富尔、加里波第的丰功伟绩,当然,作为他们的后盾,开国君主维克托·艾曼努尔二世的作用也不容忽略。与几乎同个时代的德国独立运动相比,意大利独立运动所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难度也更大,因此也出不了像俾斯麦这样可以一力擎天的人物,“三杰”的努力缺一不可,而国王维克托·艾曼努尔在其中的作用也更加微妙。

  第45位 伊凡三世

  Иван Ⅲ(1440—1505年),莫斯科大公(1462—1505年在位),全罗斯君主。
  他连一口樱桃都要分两次吃——史书对伊凡三世处事谨慎的形容
  从中世纪的蕞尔小国莫斯科公国,到极盛时代拥有2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超级大国,俄罗斯扩张的历史是世界历史上一道刺激眼球的风景线。“钱袋”伊凡一世、“顿河王” 季米特里、伊凡三世、伊凡四世(雷帝)、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亚历山大一世等等,一代代野心勃勃的君主将扩张的接力棒不懈地传递下去。在俄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漫长量变过程中,也有着若干关键性的质变,伊凡三世在位时期就促成了几个关键性质变的发生。
  伊凡三世在众多大胆泼辣、作风凶狠的俄国沙皇中显然是一个异类,他被形容为“连一口樱桃都要分两次吃”,其谨小慎微可见一斑。在不变的扩张决策中,他抱紧住“稳打稳扎”的四字诀,终于一路走向了成功。当然,幸运之神的多次眷顾,也是成就这位“全俄罗斯最高统治者”的一大原因。

  第46位 曼苏尔(1)

  Manzur(707—775年),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哈里发(754—775年在位)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以曼苏尔为奠基者,以麦蒙为中兴者,以穆耳台迪德为结束者——…史学家阿里比对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评价
  曼苏尔原名艾卜·哲尔法尔·阿拔斯,曼苏尔是他功成名就之后获得的“胜利者”的美称。他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实际奠基人,他因为营建了巴格达这座“神赐予的城市”而名垂千古。实际上,神赐给他的不仅仅只有巴格达这座都会,还有高贵的出身和绝好的历史机遇,使他比较顺利地摘取了一个又一个的历史荣誉。
  曼苏尔出身于显赫世家,来自于古莱氏族哈希姆家族,是先知穆罕默德的叔父阿拔斯的五世孙,在伊拉克拥有大地产。阿拔斯在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之后归顺了这个生机勃勃的政权,但经过近百年的变迁,这个政权逐渐变得腐朽、残暴,哈里发一代不如一代,穷奢极欲,不断加重税收负担。于是,这个帝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教派矛盾被唤醒了。
  倭马亚王朝出自原本同先知敌对的家族,强夺了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及其子侯赛因的地位,成为世袭统治者。阿里的后代认为哈里发之位应由他们继承,在他们周围形成了人数众多的什叶派,一直在伊拉克、波斯等地从事反倭马亚王朝的活动。在四大哈里发时代还形成了一个军事民主派——哈瓦立及派,也是倭马亚王朝统治者的死敌。而倭马亚王朝不成熟的宗教政策也为之造就了众多的民间反对派。他们原本许诺不分民族只要皈依伊斯兰教就可获得与阿拉伯人同等的地位,但实际上并未兑现,波斯广大民众在成为穆斯林之后仍然被迫缴纳各种高额捐税。而异教徒在帝国之内的命运则更加悲惨。这样,在阿拉伯人、非阿拉伯民族的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中,形成了推翻倭马亚王朝的合力。
  最先发难的是中亚的粟特人,他们的反抗持续了10年之久,接着哈瓦立及派在北非发动起义,也持续了两年。给了摇摇欲堕的倭马亚王朝致命一击的正是阿拔斯派。一个出身微贱的波斯释奴艾卜·穆斯林成为他们的代理人,在呼罗珊地区积极煽动波斯人起来反抗,747年以减轻捐税为号召发动了起义。曼苏尔及其兄艾卜·阿拔斯、其叔父阿布杜拉等阿拔斯家族的成员逐渐走上了前台,成为起义的领导者。749年,艾卜·阿拔斯在库法被拥戴为哈里发。
  在阿拔斯派、哈瓦立及派、什叶派等众多敌对势力的分进合击之下,倭马亚王朝终于在一声叹息中结束他们的统治。艾卜·阿拔斯成为帝国新的统治者,是为阿拔斯王朝的开始。艾卜·阿拔斯十分残暴,被称为屠夫,对已穷途末路的倭马亚家族成员斩尽杀绝。他的残暴看来将引起新一轮内乱,幸而在位四年就死去。
  这样,年已47岁、拼杀一生的曼苏尔终于熬到了哈里发的位置上,但他同许多王朝第二代君主一样,还要面对一系列的考验之后才能安享太平。首先是他的叔父阿卜杜拉,阿卜杜拉在王朝建立中的功绩与曼苏尔不相上下,也一直窥伺哈里发之位,但曼苏尔有他的王牌:首义功臣兼王朝头号猛将艾卜·穆斯林。艾卜·穆斯林在尼西宾战役中打败了阿卜杜拉,终于助曼苏尔坐稳了大位。
  艾卜·穆斯林对曼苏尔可谓居功至伟,可以说没有艾卜·穆斯林,就没有他曼苏尔的阿拔斯王朝。艾卜·穆斯林累官至呼罗珊总督,他还曾于751年在怛罗斯战役中击败中国唐朝高仙芝的军队,确立了阿拉伯帝国的中亚霸权。但历史上功臣“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宿命还是掐上了这位奴隶出身的高傲将军。当他被曼苏尔强令移驻埃及时不愿从命,于是曼苏尔以此为由杀害了他,除去了最大的心腹之患。艾卜·穆斯林的被杀还引发了辛巴德派反抗运动,但很快被曼苏尔镇压。
  曼苏尔有其兄艾卜·阿拔斯残忍果决的一面,但更擅于谋略,充满智慧。他并没有因为除去了两位开国元勋而陷入困境,这充分显示出了他的实力。他采用武力为主,招抚为辅的办法,先后平定了辛巴德派、波斯拉万派、什叶派、哈瓦立及派等的反抗。与曾经的同盟者什叶派的斗争进行得十分残酷,最后斩杀了阿里的两位玄孙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可怜的什叶派徒为他人作嫁衣裳,只能继续以民间反对派的身份延续下去。
  于是,曼苏尔在这场群雄逐鹿中成为笑到最后的人,“曼苏尔”原意就是“胜利者”。曼苏尔向历史这个公正的裁判表明了,他不仅是一个打天下的高手,也是一个治天下的能手。他奠基的阿拔斯王朝持续了500余年,延续到1258年。这个王朝的长寿,同曼苏尔打下的基础密切相关。
  曼苏尔果断地剪灭了众多异教派,使它们在很长时间内难以再兴风作浪。坐稳大位之后,曼苏尔竭力培植哈里发本人的绝对权威。在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已不再是先知的代理人,而是真主安拉在人世间的代表。全国必须在星期五的聚礼日为哈里发本人祈福。还有众多的御用神学者到处宣传阿拔斯王朝万世长存,不可更易。
  阿拔斯王朝的建立同波斯有莫大的关系,这个王朝的政体也更接近于波斯的专制主义。哈里发本人除了拥有绝对专制权力之外,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地产。官僚体系更加完善;常备军制度也发展成熟,不再以阿拉伯人为主,而是以波斯呼罗珊人为核心的多民族的军队;税收方面从倭马亚王朝时的以人头税为主改为以土地税为主。但一个权力过大的首相(维齐尔)的存在,为后世哈里发的权力被架空埋下了伏笔,从这一点看来,阿拉伯的君主不如中国的君主精明。阿拉伯帝国的法制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法律条文要根据《古兰经》来确定。
  曼苏尔给后人留下的制度上的遗产大多已经不再具有价值了,但他主持下营建的巴格达至今仍是两河流域的大都会。巴格达原来只是底格里斯河畔一个村庄。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废弃了倭马亚王朝的首都大马士革,但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新都。曼苏尔看中了巴格达这个位置,从758年开始,就在这里营建新都。总共动用了10万工程人员,花费480多万第尔汗和四年的时间终于大功告成。巴格达之名意为“神赐予的城市”,而它的崛起也确实有如神助,不到半个世纪,巴格达便从一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