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阿含-解脱主题整理稿-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生灭的时候,他不会再相续了,那就是阿罗汉的境界,如果你这一生灭了以後,还有余生相续,再去轮回,那他这个就是过错了,但是如果他这一生灭了以後,他不会再去轮回,那他有什麽过错呢?

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

  “无大过故,于那罗聚落好衣庵罗林中以刀自杀”他的自杀也是一样,他後面没有相续的作用,不会因为他的自杀,後来又去轮回不会的,同样的道理,那麽我们众生如果是糊涂的、执着的、爱取的、厌世的去自杀的话,那他不是解脱了,他的意识还是在执着,他的相续就不断,那就不是解脱,不是正常的,这个就有过错了!但是阐陀,你从种种的迹象去了解他,他都没有大过错,也就是他根本不会再相续了,不会再轮回生死了,佛陀就为他作证。“如是世尊为彼尊者阐陀说第一记。佛说此经已,尊者舍利弗欢喜,作礼而去。”那表示呢,阐陀已经证了阿罗汉。

  我们从这麽多经中,提出这些圣弟子们临终前的种种问题,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解脱到底是解脱什麽,你看包括那一种善终的、包括毒蛇咬死的、包括自杀的,但是(他们)同样解脱。我们就要明白,解脱到底解脱什麽,什麽叫解脱,我们就要明白,(如果)这个知见都不清楚的话,(如果)我们用世俗的分别心,一定会毁谤圣人,这个很重要!

  我们众生的这个嘴巴最厉害,很喜欢批评、毁谤,造业都不知道,用世俗的眼光跟知见去批评一个善知识,常常会生大罪过,如果今天有一个出家人自杀了,你们一定说,那是有问题。但是像阐陀这样的,你如果去批评他,那你不是毁谤圣人吗?你不了解。所以我常常劝大家喔,善知识也好,修行人也好,出家人也好,不要随便去毁谤(他),不要听到声音就起幻影,人家怎麽讲你就随波逐流,不要这样子!

  我们今天学法,要站在法上,看人间事也要站在法上,你处处就会小心,不会造口业,不会随便看到一个影像就去批评,你不知道一个人的内心境界,你随便从表上去批评一个人,常常会犯过错。我常常讲,如果五百阿罗汉,现在在城市到处流浪,你们碰到,没有一个会认识的,我们心中的成就者是法相庄严、三十二相、威仪具足,你看到过这种人吗?你们什麽时候看到这种人?只有画像才有,对不对?如果今天五百阿罗汉,分布到城市每个街道中,每一个人在那边托钵,你们看到了会以为是乞丐,五百阿罗汉的形象都不一样,你们知道吗?哪一个是你心目中的威仪具足、三十二相?你要到哪里去看到真正的圣者?

  但是我们心中都有一把尺,对不对?心中都有一把尺,用那一把尺去衡量,这个人是不是解脱者,这个人是不是有德行,这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善知识,你都用自己那一把尺去衡量,这样是会有过错的,要站在法上,你有法眼才看得透人生,看得到真正的善知识,是什麽样才叫善知识,没有站在法上的人,就会常常犯过,所以学法非常重要,你看我们上这一些经,到这个地方来看一经一经,过去佛陀的时候,这一些圣弟子们,他们入灭前每一个的展现都不一样,但是每一个呢都是大成就、大受用、大解脱的,这个明白了,对我们的人生观就有很大的帮助。

正念正智以待时

  我们再来看下一经736页,这一经以前讲过的,但是因为跟解脱相关,我们还是要再看一次,因为对我们很重要,最後的这几个主题:解脱、涅盘还有十四无记都非常重要,所以既使是重覆的,我们还要很深刻的讲,因为这个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前面学了那麽多知见,学了那麽多法,最後这个地方要把他融贯,尤其是最後一个主题——十四无记,那个地方更重要。

  为什麽排一个十四无记?那个是最要紧的一个地方,最後这个主题中,你们听法的的时候,就像在参禅,十四无记的讲法过程中,有善根的会解脱的、会见法,你在这边能听,能观照,十四无记是整个关键点,所以我们排这个课程非常非常重要的,最後的时候还留得下来的,能听到最後的人,有福了,不是开玩笑的喔,讲因缘、讲缘起就在谈这个。没有善根、没有福报、没有因缘,这个课不可能听到最後的,但是听到最後的人就有福了,为什麽?他有善根、他有福报,因为最後的一个主题里面,就是十四无记,那个是佛法最重要的精华,能在那里契入而体会的人,见法不难!我讲这一句话是实在话,我们最後一个主题的时候,大家每一天的上课,每一经都要很用心的,像在修行一样地把身心投入,我很希望藉助这样的因缘,最後这一些学员,大家都能得,得到大受用,得个入处,终身、未来际都是受用无尽,很重要!这个是我的用心,希望大家能注意。

  好我们看经文13366经,“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伽梨隶讲堂。时多有比丘疾病。尔时、世尊晡时从禅觉、往至伽梨隶讲堂,于大众前,敷座而坐。坐已,告诸比丘: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敎。”在伽梨隶讲堂这个地方,也一样住着很多比丘,圣弟子,但是很多人都生病了,也就是说很多人都面对着死亡,我们佛法最要紧的,其实还是为了这个事情,那麽这个时候佛陀就应用这样的因缘,到那个讲堂,主动的开示,我们这一经就不是谁来请佛陀问法,不是,是佛陀主动的到这个讲堂来,为什麽?因为很多人生病了,很多人面对死亡了,佛陀主动的来这边为大家开示,这个就像我们一般经典说的‘不请自说’的一样。

  他开示的第一个主题是‘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教,’佛陀一生的开示,指导这些圣弟子们,如果你把握到佛陀所开示的正法的正中心,你能把握住的话,你能随顺这样的教导的话,你就懂得‘正念正智以待时,’虽然生病了,虽然面对的是死亡,这个时候就用得上,我们的心念、我们的意识要在正念中,跟缘起相应,跟无常相应,跟空相应,跟无我,跟如幻非实相应,在这样的正念,产生的正智,当你保持在这样的正智、跟正念中,你就等待那一刻的到来。

  也就是说面对死亡,明明知道我们面对的是死亡,我还是在正念、正智中不动摇,你就不会颠倒、不会恐惧、不会执着了,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学了这些正见,活着的时候能证入当然最好,我们面对急难,或生死关头,就是一样的正念正智以待时,面对死亡,就是这个地方而已。

云何为正念

  我们为什麽不能安心自在呢?因为我们没有正念,没有正智!那麽我们就知道学法的重要性了,你不要看很多人表面上对法是不屑的,(他们说)‘那些学法的人、信佛的人都是迷信、无知,搞那些?’他认为他的学识、认为他的地位都没有那些困扰,我告诉你,那是还没有碰到,甚至你看到那些没学识的、无知的,年纪大了,他们好像什麽都不在乎,真的吗?你们有因缘,你们一定看得到。我们有一位比丘尼,他祖母要逝世的时候八十多岁,很老了,她去看她,那个老祖母平常看起来‘老来就憨憨啊’也不感觉他有什麽不好,但是当她看到这位比丘尼,她的孙女的时候是怎麽样?把他的手牵住、握紧,只有一句话:‘救我!’表面上你看不出来,他的内心竟然是这麽样的恐惧。握着他的手,只有一句话:救我,她看到了出家人。所以我们要明白,不要以为我们现在有智慧,我有知识,我学问很好,我的教育很好,我的地位很好,我有钱,我身体也很好:没学法,不解脱,老了你就知道!

  很多人,有身份,有地位,平时蛮有气概,但是一旦退休,有的不要几个月就再见了,为什麽?他依靠的是什麽?他依持的是什麽?是外在的名利、权势、地位,靠的是‘我、我所’在那边活着,当那些失去的时候他没有依靠,他能依靠什麽?恐惧啊,大恐惧啊,未来是遥遥无期的大黑暗,大空洞,怎麽办?所以注意,要保持正念正智以待时,不容易啊,平常不听法,不学法,没正见,没受用,到时候‘临时抱佛脚’都来不及,大家要注意啊,好我们今天,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里,我们下一次再继续。

  我们上一次谈到13366经,在这个伽梨隶讲堂,有很多的比丘生病啦、都面对死亡,世尊就到讲堂来为大家开示,每个人临终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最需要法、最需要开示的时候,佛陀就过来为大家开示。第一句话就说,“当正念正智以待时,是则为我随顺之教,”佛陀一生的弘法重点也是在启发大家能够解脱、涅盘,佛陀的教导啊在这个时候也能用得上,所以告诉大家,这个时候要正智、正念——使我们的心念保持在正见中、正念中以待时至,面对死亡的时候也一样的是在正见、正念之中,平常开示四谛、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这个时候都要用得上。

  我们继续看经文,“比丘!云何为正念?”要保持在正念、正智,所以就重新再开示什么是正念,“谓比丘内身身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这里谈到四念处,四念处就是对我们的身心啊:身、受、心、法,一一的观察,正知、正见,那么这里呢就从我们身的部分,从身体去观察他,保持正知、正念,只要你在观察中就知道这个身体的无常、无我、非实、如幻,那么你就能调伏他,世间的一切贪欲自然就不起,所以保持正知、正念的人也就是时时刻刻在当下,都在观察我们的身心,身就是色,心就是心法,时时刻刻都保持正知、正念的观察,那么这个是属于内的身心,“外身身观念处……。内外身身观念处……。”那么从身体内在、外在都一样,“内受……。外受……。内外受……。内心……。外心……。内外心……。内法……。外法……。内外法法观念处,精勤方便,正念、正智,调伏世间贪忧,是名比丘正忆念。”再来就是受,再来就是心、再来就是法,也就是四念处的内容,时时刻刻要在正见的观察中,我们的身心是不是无常?是不是无我?是不是非实、如幻?时时刻刻都保持在这样的观察中,只要你在观察中,你就能够离开贪跟忧,那么身、受、心、法,都是我们观察的对象。

如实观照

  “云何正智?”前面是讲正念,我们的意念、念头时时刻刻在这个上面,再来就是云何正智,“谓比丘若来、若去,正知而住;瞻视、观察,屈申、俯仰,执持衣钵,行、住、坐、卧,眠、觉,乃至五十、六十,依语默正智行,比丘!是名正智。”我们每天的行动之中,我们的行为之中,不管是在瞻视——看外面的时候;观察自己的时候;所有的动作——不管是坐着、走路,或者是你在穿衣服的时候,或者是托钵的时候,行、住、坐、卧中,包括睡眠之中;也是都在这样的观照中,这样叫作正智。一个(正念)是对内、外身心的观察:身、受、心、法,一个(正智)是对于自己的行为、动作加以观察,那么这个都是没有离开念跟智。

  “如是比丘正念、正智住者,”如果你能够在正念、正智之中的话,“能起乐受,有因缘非无因缘。”这样的观察过程中,你不但可以离开世间的贪忧,而且还能够起乐受,身心会觉得非常的喜悦、快乐,这个是有因缘的、有条件的,不是没有因缘。

  “云何因缘?”那是什么因缘呢?“谓缘于身,作是思惟:我此身无常,有为,心因缘生,乐受亦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身及乐受,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离欲,观察灭尽,观察舍。”我们虽然能起乐受,但是这一些呢,同样都是因缘法,都是有因有缘而生的,所以进一步说,什么是因缘,缘于身,如果今天没有这个身体,就不会起这样的受,所以要这样的继续观照,作这样的思惟,我这个身体是无常的、是有为法,这个心灵也一样是因缘生的,受是属于心法嘛,所以受也是无常的,也是有为的,也是因缘而生的。也就是说,不管是色或者是受都一样是无常,是因缘法,所以观察了这个以后,就知道了无常生灭。知道无常生灭,知道它的非实,你就不执着,就能够离欲而进入寂灭、灭尽了,你就会不执着——舍,这个你都要观察得清清楚楚。

  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大家有够用功,有在如实观照的,应该多少有一些体会,不管你的身心现在是苦受、乐受,只要你是在如实的观察中,你一定会发觉:他真的是无常,他真的是生灭,你也会发觉观察的当下,不可能有执着,观察的当下,就离开欲望,只要作如实观察的人,一定会发现这个问题,只要你在观察中,也就是观照中,那个贪欲不见啦,那个烦恼也不见,那个快乐也不见啦,是不是这样子?如果你有在观照的人,就会知道。

  所以不但知道他的无常、生灭,也可以真正的离欲、不执着,甚至于你当下的体会里面、是跟灭相应的,甚至于你发觉,你的那些执着、贪欲,你不再执着的时候,你会有一种舍离的感觉。这个地方很重要,我们在修行、在观照、在禅修都好,其实我要各位体会的都在这个地方。

  为什么在如实的观察中就会这样子?为什么叫你用一个‘看’字?那个看字就是在观察,看字就是在观照,只要你是如实的、全心全意的在观照中的话,你发现的必定是这个。

生命只有当下

  “彼观察身及乐受无常,乃至舍已,”如果你观察到了这样子的一个内容,都明白了以后呢,“若于身及乐受,贪欲使者永不复使。”这几句话很重要啊,如果我们在观察这个色身,以及起的乐受,观察它的苦、生灭、无常、无我,到你能看到他的灭到舍,这个过程都明白啦以后,会有什么结果?贪欲使者永不复使,这几句话非常重要,这个是佛陀的结论!你过去的贪欲啦,使就是烦恼,所有的贪、瞋、痴跟烦恼,永不会再起啦,最下面这个使,就是使用,就是不会再起了。

  我发觉这个杂阿含经里面,有很多经谈的都是这个重点,但是我们为什么都没有办法去理解?(没有办法)真正的去受用呢?很多经都谈到这个问题:观察无常,观察生灭,观察以后呢?他能离欲、灭尽到舍,这个过程。我们有参加禅修的人,或有真正在使用如实观照的人,这个地方要铭记在心啊。

  观照的当下!注意听喔,修行啊,我们总是觉得慢慢来,我现在还没有办法达到那个境界,那么我们就有一个想法,我慢慢来,还有一种时间的观念。我现在还不会,我慢慢来,我一步一步的来,我次第的来。我现在可以告诉各位,如果你还有时间的观念,次第的观念,慢慢来的观念,我可以告诉你,你跟法是不可能相应。我们看到这一经,我们应该明白:生命,我已经讲很多次了,只有当下,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到,生命活着只有当下,这个当下不能解决,寄托于未来,落于时间相,没有一个能解脱的。

  要注意听,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或者你们在听经的时候,每一个当下,都是悟入的因缘,都是见法的因缘,也在谈这个。当你有时间观念,落于等待未来的时候,不可能跟法相应。所以这里就讲喔,观察生灭、无常的当下,有没有看到它离欲,这个离欲不是我现在观察,(以后)什么时候忽然间才产生的。(而是)当下,注意听,当下是不是能离欲?当下是不是能够看到他灭尽?

  如果你当下不能体会,哪里还有第二个因缘可以体会呢?一直强调喔,生命只有当下,如果你说:我将来有机会,我等下一次,你什么时候能看到呢?因为现法见是讲当下,当下的身心马上可以证明的!

  我很重视这个地方,一直强调这个地方,大家要注意啊,就在你们现在听法的当下就是,是不是无常?是不是生灭法?如果是生灭法,当下是不是就离欲?当下是不是在欲望中?当下是不是在烦恼中?当下是不是跟灭相应?当下有没有一个决定性?他确实舍了!

  我们只要落入一种期待,时间性,你就跟法不相应了,也就是你已经离开(正见)啦,你现在不在当下,你现在没有在跟正见相应,是不是这样子?如果你认为,你现在是无明,现在是不了解、是无知,那么下一秒钟怎么可能是知呢?下一秒钟怎么可能是相应呢?

  我这样讲的意思,是要各位在听法的当下,时时刻刻都可以反观的,时时刻刻,当下可以觉受的,这样知道意思吧。不只是听而已,我不在意,我等回去再修,我等回去再观察,不是这样子!注意听喔,听的当下就能观察,听的当下,生命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