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季羡林自选集)-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文就到这里为止。本来还有一些异本可以引用,我不再引了,这已经够用了。看来这个故事很可能有历史根据。至于主人公是阿难,还是舍利弗,这无关重要。在中国新疆出土的梵文原本残卷中碰巧保留了这一个故事的原文瓦尔德施米特(Ernst;Waldscmidt)《说一切有部律中提婆达多故事的残余》(RestevonDevadattaEpisodenausdemVinayaderSarvstivdins);ZDMG;Bd;113Heft3;1964;p。552ff。我把有关的一段引在下面,并将与此相当的巴利文也共同引出,并排排列,以资对比:

    梵文:

    Sa

    瘙堿ghabhedavastu

    7tatrabhagavanayu(6)s·mntam

    nandammantrayatisma

    8(ga)cchnadarajagr·ha

    瘙堿pravi's

    yarathyvīthicatvara'sr·ngt·akes·u

    sthitvdevadattamprak'syayad

    devadatah·karmakurytkyena

    vvivvmanas

    (7)vnatenabuddhovdharmo

    vasa

    瘙堿ghovdras·t·avyah·devadat

    taevatenasaparsatkodras·t·

    avyah·

    9purva

    瘙堿maybhadantadevada

    ttasyavar

    瘙塀obhs·itah·ityapide

    vadattah·bhadrah·s′o(8)bhano

    gu

    瘙塀avntadidnī

    瘙堿m

    瘙堿vi

    sa

    瘙堿vdar

    瘙堿ropayisya

    瘙堿t

    10bhagavnhayasteeva

    瘙堿va

    dettasyavaktavya

    瘙堿purva

    瘙堿tat

    tathmsididanī

    瘙堿punareva

    巴利文

    sa

    瘙堿ghabhedakkhandhaka

    athakhobhagav

    yasmanta

    瘙堿sriputtammantesi

    tenahitva

    瘙堿sriputtadevadatta

    瘙堿

    rajgahepakisehīti

    pubbemaybhantedevadattassa

    rjagaheva

    瘙塀

    瘙塀obhsitomahiddhi

    kogodhiputto

    mahnunhvogodhiputtoti|

    kthahar

    瘙堿bhantedevadatta

    瘙堿

    rjagahepaksemīhi|nanutay

    sriputtobhūtoyevadevadattassa

    rjagaheva

    瘙塀

    瘙塀obhsito

    mahiddhikogodhiputto

    mahnubhvogodhiputtoti|

    evambhanteti|evamevakho

    tva

    瘙堿sriputtabhuta

    瘙堿evadeva

    datta

    瘙堿rjagahepaksehīti|

第四部分 10。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

    梵文和巴利文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唯一的区别就是,梵文是阿难,巴利文是舍利弗,梵文《说一切有部律》的汉译名是《十诵律》。如果拿这同一部佛典的梵文原文和汉文译文对比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多少令人吃惊的情况:梵文原文中有几句重要的话,在汉译文中被删掉了。这几句话是:〃大德!从前我曾赞叹过提婆达多的品质,说,提婆达多是善良的、英俊的、有德的,现在人们将会讥笑我前后矛盾。〃(9)薄迦梵说:〃谁要对你说这样的话,你就对他说:'过去他确实是这样,现在不是了。'〃(10)《十诵律》为什么单单把这几句话删掉了呢?瓦尔德施米特教授认为是有意(bewusst)删掉的(引文第555页)。为了维护释迦牟尼派的面子,这是可能的。但是其余的汉译异本都没有删掉,它们不想〃为贤者讳〃。这一点是值得注意的。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梵文原文和巴利文原文都照实写出,似乎都没有考虑到面子问题。不管怎样,提婆达多至少一度在佛教僧伽中享有极高的威信,受到过如来大弟子的赞叹。大概后来由于意见不同,想同如来佛分道扬镳。佛爷的徒子徒孙一反常态,对他造谣诬蔑,咬牙切齿,无所不用其极。但是,想一手遮天是根本办不到的,事实毕竟是事实,谁也抹煞不掉。于是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无意中留下了这一点真实的记录。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此外,我在上面引用过的如来佛的话:〃提婆达多先有神通。〃也说明了同样的情况。《鼻奈耶》卷二说:〃(提婆达多)出家剃除须发,着袈裟,捐弃国土,入山行道,诵经禀受,于其间世尊说经法,尽诵上口,彼亦有大神足比丘。〃(24,859a)可见提婆达多的真实情况。

    现在谈第一个大矛盾中的第二个问题:提婆达多果真是一个失道寡助的坏人吗?他有没有徒众呢?仅从《破僧事》的叙述中已经可以看出他有徒众,而且数目还不小。有名有姓的四个人是他经常的伙伴。之所以一定是四个人,我猜想,这可能同我上面谈到的破僧所需要的和尚的最少数目有联系。此外,还有不少地方提到他有五百个追随者。我在下面引用几个例证:

    《四分律》卷四:

    提婆达多心欲为恶而生念言:我欲畜徒众。(22,591c~592a)

    《五分律》卷三:

    舍利弗!汝往调达众中,作是唱言。(22,19a)

    同上:

    尔时助调达比丘语诸比丘言。(22,21a)

    《十诵律》卷四十:

    尔时助提婆达多比丘尼着细褶衣(23,292a;又见294a,296b,313b等)

    《鼻奈耶》卷四:

    时瞿婆离比丘调达弟子见舍利弗目犍连出。(24,868b;又见869a)

    《破僧事》卷十八:

    时提婆达多便即持咽珠价值千金而与巧工,令造此车,复与一千人以为驱使。(24,192a)

    例子不用再举了。就从这几个简单的例子中也可以看出,提婆达多是有徒众的,不但有和尚,而且也有尼姑。提婆达多决不是失道寡助者,他的徒众数目是相当多的。

第四部分 11。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

    现在谈第二个大矛盾,就是叙述的事实与以后历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根据佛典的记载,提婆达多之阴险、之卑鄙,简直甚于虎豹蛇蝎、魑魅魍魉,坏得不能再坏了。在他还活着的时候已经被释迦牟尼的那些忠诚的徒子徒孙们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翻身,哪里还能谈到什么身后的影响呢?然而事实却不是这个样子,历史的发展证明了另一种情况。5世纪初,法显到印度在拘萨罗国舍卫城见到:

    调达亦有众在,常供养过去三佛,唯不供养释迦文佛。《高僧法显传》,51,861a。

    在这里,释迦牟尼派和提婆达多派的〃派性〃泾渭分明,跃然纸上。又过了200多年,到了唐代,玄奘于7世纪到了印度,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在室罗伐悉底国(舍卫国)(卷六)和萨罗国(卷十)都没有关于提婆达多派的记载。但是,在羯罗拿苏伐剌那国(卷十),他却记载;

    天祠五十余所,异道实多。别有三伽蓝,不食乳酪,遵提婆达多遗训也。

    难道说是提婆达多派迁徙了吗?也或许因为提婆达多派在某一个地区盛衰起伏,命途多舛,此地衰微,他处重振。无论如何,提婆达多派藕断丝连,从来没有完全绝迹。几十年以后,在同一世纪,义净又到了印度,他在自己翻译的《根本说…切有部百一羯磨》卷九写了一条比较长的夹注:

    此言随党者,谓是随顺提婆达多所有伴属。言非随党者,即是佛弟子。此乃由其住处,则令物随处判(制)处中。既非两处,故遣两众均分。现今西方在处皆有天授种族出家之流。所有轨仪,多同佛法。至如五道轮回,生天解脱,所习三藏,亦有大同。无大寺舍,居村坞间。乞食自居,多修净行。胡芦为钵,衣但二巾,色类桑,不餐乳酪。多在那烂陀寺,杂听诸典。曾问之曰;〃汝之轨式,多似大师。有僻邪处,复同天授,岂非天授之种胄乎?〃彼便答曰:〃我之所祖,实非天授。〃此即恐人嫌弃,拒讳不臣耳。此虽多似佛法,若行聚集,则圣制分途,各自为行,别呈供养,岂况诸余外道。计断计常,妄执自然,虚陈得一。食时杂坐,流俗无分,踵旧之徒,用为通鉴。更相染触,泾渭同波。高尚之宾,须察兹滥。殊行各席,深是其宜。(24,495c)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夹注。既然说〃在处皆有天授种族出家之流〃,可见他们人数之多,传布区域之大。可惜从那以后就没有再听到他们的消息了参阅王邦维《提婆达多派问题》,见所著《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校注与研究》……

    法显在公元5世纪初,玄奘和义净在公元7世纪,都在印度看到了提婆达多派的僧人。公元7世纪上距提婆达多生存时期已有一千二三百年的历史了。可是被释迦牟尼派打入地狱的提婆达多派的和尚居然还在活动。如果没有中国高僧们的记载,这件事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在佛教发展史上,这一千二三百年是关键的一段时间,佛教由盛趋衰,再过二三百年,终于在印度绝迹。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佛教既走过阳关大道,也走过独木小桥,曲曲折折,坎坎坷坷,终于发展了下来,而提婆达多的信徒们究竟是怎样熬过了这一段漫长的时间的,我们则完全不清楚。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7世纪,如果以30年为一代的话,那就几乎有了40代。在受到正统佛徒压迫与歧视的情况下,提婆达多40代的传人,必然是含辛茹苦,受尽了人间的折磨。然而他们毕竟坚持下来了。提婆达多这一派必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一点还用得着怀疑吗?

    我在上面论证了佛典中关于提婆达多叙述的两大矛盾。当然矛盾还不就只是这两个,仅从这些矛盾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佛典的叙述是不真实的,是捏造的。正如世间一切捏造一样,一手是不能遮天的。从矛盾中我们窥见了提婆达多的真相关于提婆达多的论述,可参阅Mukherjee,DieberliefemngvonDevadatta。

第四部分 12。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

    四、我的看法:几点结论

    通过以上的论证,我觉得,我们现在完全有能力来回答我在本文开始时提出来的那几个问题了:提婆达多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究竟为什么要〃破僧〃?他同佛祖的斗争究竟有什么意义?这一场斗争在佛教史上究竟有什么影响,对这几个问题,我怎样来回答呢?我想主要抓一个核心问题。我想论证提婆达多与释迦牟尼的矛盾斗争决不是什么个人恩怨,而是——请允许我借用一个现代术语——两条路线的斗争。我想分下面几个层次来展开论证。

    (一)公元前6世纪北印度思想界的情况

    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在印度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有点像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百家争鸣,思想界空前活跃。其背后隐藏着生产方式的一场剧烈变化。专就意识形态来说,大体上可以分为东西两大体系。借用古代希腊旅行家麦伽赛因斯(Megasthenes)使用过的两个词儿,西方的叫婆罗门体系,东方的叫沙门体系。外来的雅利安人最早到的是印度西部旁遮普(五河)一带,婆罗门思想体系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他们从西方向东方扩张,到了古代叫做摩揭陀的一带地方(今天的北方邦一带),同东方原有的居民相混。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来了沙门思想体系。两个思想体系各有特点。婆罗门思想体系的特点约略可以归纳为以下各点:崇信吠陀天启,坚持种姓制度,婆罗门至上,提倡祭祀,信仰多神中的一神,哲学思想主张梵我合一。雅利安人最初看世界上一切都是美好的,并没有悲观思想,这种思想是后来渗入的。婆罗门不主张苦行,他们基本上是入世的。兴起比较晚的人生四阶段论,也是在尽上了人生职责之后才林栖遁世。

    沙门思想体系完全有另外一套内容。沙门运动是一种遁世的苦行的运动,是现实主义的、多元论的、无神论的,反对种姓制度。苦行的概念不是从西方婆罗门那里传来的,而是受了东方原已存在的苦行部派的影响。否定自我,主张非暴力(ahirosfi),相信轮回业报,也可以说是沙门体系的特点。

    从上面简短的介绍中也可以看出,这两个思想体系,尽管有时难免有一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本对立的。

    (二)沙门思想体系内部的情况

    沙门体系内部派系纷杂,派系之间有其共性,又各有特性。如果以佛教为一个方面的话,它的对立面可以以外道六师为代表,其中包括耆那教。从佛经来看,释迦牟尼派主要攻击对象就是外道六师,攻击的言论到处可见。佛教简直视六师为眼中钉。从心理学上来看,其中奥妙并不难解释。同佛教争夺群众,争夺宗教利益和经济效益的不是婆罗门,而是身边的、卧榻之下的六师之流。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尽管佛教与外道六师之间有时也难免有一点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本质上来看,是根本对立的。

    讲完了两个根本对立之后,我在这里介绍一下吕澂先生对当时印度思想界的看法:

    当时学说有两个系统:一是婆罗门思想,认为宇宙是一个根本〃因〃转变而来,即所谓因中有果说。用以指导实践,即以修定为主。通过修定法去认识了那个根本因,便可达到解脱境界。二是非婆罗门思想,认为事物是多因积累而成,即所谓因中无果说。这一学说用以指导实践,形成了两派,一派走苦行道路,一派则寻求快乐。释迦对以上两大系统的思想都不相信,另立缘起论,认为诸法是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既非一因生多果,也非多因生一果,而是互为因果吕澂《印度佛学流源略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8页……

    这个解释言简意赅,值得参考,但认为释迦独立于两大体系之外,恐不妥。

    (三)佛教内部的情况

    佛教内部也有一个根本对立,就是释迦牟尼与提婆达多的矛盾与斗争。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必须做一些细致的分析。

第四部分 13。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

    a提婆达多五法的分析

    提婆达多的五法我在上面第二章中已经介绍过了。从那个介绍中也可以看出,五法的内容并不十分明确《十诵律》卷三十六说法又稍有不同:〃尽形寿受著衲衣,尽形寿受乞食法,尽形寿受一食法,尽形寿受露地坐法,尽形寿受断肉法。〃(大23,259a);参阅23,264c;265a等等。《五分律》卷二十五说:〃一不食盐,二不食酥乳,三不食鱼肉,若食善法不生,四乞食,若受他请,善法不生,五春夏八月日露坐,冬四月日住于草庵,若受人屋舍,善法不生。〃(22,164a~b)《四分律》卷四说;〃尽形寿乞食,尽形寿着粪扫衣,尽形寿露坐,尽形寿不食酥盐,尽形寿不食鱼及肉。〃(22,594b)。参阅巴利文CullavaggaⅦ3,14……我在这里不想做烦琐的考证,因为我觉得没有那个必要。我只想从中提出两个问题来谈一谈:一个是苦行,一个是不食肉。这两者都属于律的范围,整个五法也都一样。五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苦行,但其内涵精神是苦行的,比如在树下坐,终生乞食,着粪扫衣等都表明苦行的精神,连不吃肉也是如此。苦行和不食肉都是印度宗教史上的重大问题。婆罗门思想体系和沙门思想体系的根本对立也表现在这两个问题上。苦行在当时的印度东方是一种流行的方式。释迦牟尼出家以后,也曾一度想通过苦行而达到解脱。经过自己的实践,证明至少对他自己来说此路是不通的。于是毅然改弦更张,放弃了那种野蛮残酷折磨身体的苦行,走了另外一条路,最终自己承认成了佛。我在前面已经说到,提婆达多是处心积虑同释迦牟尼〃对着干〃的,五法亦然。释迦牟尼放弃了那种苦行,提婆达多就换了一种方式仍然坚持苦行的精神,你吃盐,我偏不吃;你吃乳酪,我偏不吃;你吃肉,我偏不吃。吃肉问题是一个异常复杂的问题。大家知道,雅利安人最初是游牧民族,以吃肉为生。到了比较晚的时候,环境改变了,宗教概念也随之而改变,逐渐产生了不食肉的想法和做法。在东方沙门思想垄断的地方,不食肉之风比西方更为浓烈。专就佛教而言,最初佛祖并不绝对禁和尚吃肉,众多的律可以为证。释迦牟尼本人很可能是在吃猪肉以后患病槃的。佛徒吃素的办法是后来兴起来的。即使到了后来,甚至在今天,国家民族不同,佛徒的不食肉的规定也不相同。有的允许吃肉。中国境内也是这样。这些有一部分是由生活环境所决定的。生活环境不同,就很难〃一刀切〃。

    荷兰学者克恩讨论过吃肉问题HeinichKern;DerBuddhlsmusundseineGeschichteinIndien;übes;yonHermannJaeobi;2Bde。Leipzig;OttoSchulze;1882。1884;Ⅱ。Bd。s73ff。,我在这里简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