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了这所有的一切。他们的胜利给中国上了最为屈辱的一课,因为日本文学、艺术和建筑的精髓都来自于中国,中国人对于日本民族是视为模仿者而看不起的,对于作为一个国家的日本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蔑视。这一胜利几乎将这个麻木不仁的庞然大物——就是中国——从其自满自得的长眠中唤醒。年轻的皇上对这一次耻辱的失败极为愤慨,认为中国的失利只不过是因为日本运用了现代化的战争方式,于是下决心在政府中实行彻底的改革。这就是外国人所称的1898年的政变。

  政变及随之而来的皇上的进步梦被遏制,对他是个很大的打击。他本希望通过改革来向全世界显示中国依然是个强国,以及借此报复日本,现在不仅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努力归于失败而深感懊恼,当他发现自己所选择的工具的真正性质和意图之后,同样也万分沮丧。他明白自己希图使中国立即重现昔日的威望的热情梦想是过于乐观了。他明白了仅仅具有激切的进步愿望是不够的,明白了企图在短短几年之间改变他的极端保守的人民由来已久的传统,那只不过是年轻人不切实际的幻想,绝对行不通的。虽然他知道自己想要办而办不到的事完全是受了自己改革的愿望的驱使,失望情绪并不因此减轻,他敏感的个性仍然被深深压抑着。于是就发生了反应。过度的紧张瓦解了他那本来就不怎么强壮的体魄。而他的健康一垮,就使迅即在外国人和太后的敌人中传了开来的报道增加了可信度,说太后想要杀害皇上。报道说太后已经将他幽禁了起来,有一次想把他毒死,还有一次想把他饿死——他这个她从体质虚弱的孩提时代一手抚养大、看得如同自己的亲儿子的外甥!时间已经显示了这些报道的真实性如何,因为要是她真想那么做的话,是不难致他于死地的。她手头什么工具都有,狂热地忠实于她,会毫不犹豫地去实现她的任何愿望。

  她仍在〃帮助〃皇上统治,而且按照中国的传统,因为她是他的〃祖宗〃,就必须永远处在第一的位置。她坐在宝座里,他坐在她旁边一把椅子上。按照所有的中国法律,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合适。外国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说慈禧皇太后逼着皇上站在她面前,以及她坐在宝座上的时候,逼着他坐凳子。并不是太后逼着他这么做,儿子在父母面前是不能与之平起平坐的,不管他是皇帝还是农民,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不变的传统。慈禧皇太后依然在统治。时局仍然动荡不已,她这样富有经验的人国家还不能少。虽然她这样年纪的人十分需要安安静静地休息,虽然她这么盼着,而且实在是非常希望退休,但她认为时间还没有到。

  太后粉碎改革派重新坐上宝座之后从政变那时开始就被认为是排外的,而且事件发生之后外国人所遭中国人的袭击全部都算到了她的账上。当政变之后仅仅两年,秘密结社的拳民开始对外国人进行袭击的时候,事情被归咎于太后,认为是在她的帮助和怂恿下进行的。至少在外国人那里,她被认为即使不是这一团体的创始人也是它的大祭司。但拳民运动没这么大的来头。它开始于远离北京的中国北方一些省份,是老百姓发起的,底层的老百姓。它在lop年的袭击外国使馆之前已经存在多年了。

  住在中国的许多外国人不但对中国人这一种族、而且对他们最为珍视的习惯和传统那种公开的蔑视,改信了外国教的中国人可以触犯中国的法律而不受到中国法律的制裁这一事实,列强越来越多的对中国领土的要求,对惩罚中国高级官员的要求,以及许许多多在中国以外的任何国家外国人都不敢强加于其人民的行为,最终使这个苦难深重、惯于息事宁人的国家忍无可忍。反抗终于爆发了。拳民的秘密团体将〃扶清灭洋〃作为其座右铭,而〃驱逐洋寇〃,或者至少,限制其迅速增长的势力,成了其目标。这个团体力量越来越强,人员越来越多,最终来到了京师。在这里它从发起时的社会底层向上扩展,这个国家的最高阶层中也有了它的信徒。宗室的某些亲王甚至加入了这一团体——其中就有大阿哥的父亲端王。这些加强了拳民运动的力量,使它成了爱国行为。

  接着它从默默酝酿的不满变成了对外国人的公开暴力行动。据说,最后一颗导致这场在北京的爆发和对各外国使馆的袭击的火星,是有报道说外国公使将会干预中国政府,要求它变法,以及他们会坚持要慈禧皇太后从执掌国政的位子上退下来,而素怀不满的人立即相信了这则报道。外国人这一对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国的神圣君权的干预,这一废黜其某一位神圣的统治者的企图,把它的人民完完全全地激怒了。拳民们也没等上一段时间看看这则报道是否属实,又盲目地以为干掉了列强的代表之后他们就可以清静了,于是首先将德国公使克林德男爵袭杀在他去总理衙门(就是现在的外务部)的路上,接下来就对各国使馆展开了全面的进攻。

  这运动于是变成了一股不折不扣的洪流,疯狂地向前冲去,淹没了是非,淹没了理智,将所有与之对立的都撞在一边。

  专制而权力之大如皇上、太后也无法遏止这股潮流,只有顺着,才有希望使理性和判断力重新出现。当他的人民认为正义在自己一边,或者认为自己受了欺凌或压迫时,世界上没有统治者能够阻止他们群起反抗。皇上和太后不得不静下心来等待,在群众性的狂怒稍有退潮之前,哪怕稍作这样的尝试也不可能。凡是正常的人,决不会相信太后这样天资聪明、又经过了30年的治国和对外国方式的了解的人,会不知道中国老百姓对外国代表的这一袭击将会带来严厉的报复。可她除当时所做的之外,已经没有力量再进一步了。当其人民处于疯狂的状态中时,皇上和太后无法违背他们。他们希望把皇室的力量加入到这些疯狂的起事者里面之后,沸腾的群众也许会被引向理智。大沽炮台被外国战舰占领(这实际上是这一不幸事件之中的第一次战争行为)之后,政府方面正式宣战,这使暴民们的行动带上了正义的外表。

  当我看了使馆区的位置,尤其是最后所有的外国人全集中在那里的英国公使馆的位置——就处于紫禁城和皇城的城墙之下,四面无险可守——我就确信要是中国人内部没有某种牵制的力量,他们用不了一个星期就可以把外国人完全消灭的。使馆方面猛烈的火力只能短时期地转移这种必然的结果而已。如果没有某种力量在遏制中国人,没有一个欧洲人能幸存下来讲这件事;而这一牵制的力量,我可以肯定,就是来自皇上和太后本人。

  1900年夏,太后(和皇上)像往年一样呆在颐和园。那里没有危险,危险将近时也可以很方便地脱身。虽然她的军机大臣和亲王们敦促她留在那里,她还是坚持要回京城,在联军到达北京的一个星期之前进了紫禁城。士兵和老百姓现在愤怒得发疯,她希望作为最后的手段,她和皇上在城中出现的圣驾会对他们起遏止作用。因为禁军不是在遏止起事者和用自己的正义、理智影响群众,而是头脑变得与拳民一模一样了。但是这一次太后过高估计了她受拥护的程度和老百姓对〃圣驾〃的崇敬,其实即使在他们回到京城之后,即使有皇上和太后在——即使诏书贴得城里到处都是,要老百姓保护或者至少停止攻击各国使馆——也只能断断续续地遏止一下进攻而已。

  最后联军到达,进了城。沮丧已极的太后发现自己再也没什么力量了,最后像她的随从一样为她个人担心起来。外国人从天津一路而来,他们的抢劫和残酷对待中国人被像往常一样添油加醋地报告给了太后;想到落入他们手中,就是太后也不免变得几乎魂飞魄散。她那大无畏精神瓦解了。极端恐惧之中,她同意了逃跑。她被装扮成普通妇女,手上那会暴露出她高贵身份的长指甲被剪掉了,乘在一辆普通的马车里逃离了这座城市。因为是直到最后一刻才同意离开,走时宫里的一切都乱得一塌糊涂。既没有带走她的首饰,也没有带走足够的衣服。外国军队过了水门几个钟点、已经进了英国公使馆之后,她才离宫。她尽量坚持到最后。

  难忘的向西安府逃亡是从那天晚上开始的。朝廷由一千多名禁军护卫着,但这些人军纪极度涣散,士兵之中又充斥着拳民,不服从命令成为普遍现象。军官们无法对这些士兵形成制约,即使有圣驾在场也是一样。混乱达到了最高峰。最疯狂的起事者已经开始预见到自己将会承担的罪责,意识到事情平定下来之后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外国人或是中国政府的惩罚,想到这个他们似乎就更加疯狂了。

  由于这次逃亡穿过拳民团体的拥护者最多的地区,老百姓有许多次拒绝给来逃难的太后一行提供食物和让他们进屋子。他们觉得朝廷是反对他们的,是向着外国人的。肃亲王在他去西安府的旅途记述中说太后和皇上都没有足够的东西吃,士兵偷去了为他俩准备的食物。我在宫里听说只有皇上挨了饿。他像组成这一行的所有其他宫里人一样,宁愿自己不吃也不肯让太后受苦。我听太后说皇上的食物被人偷了,她过了几天才知道他一直省下自己的给她吃。她还以为宫里这一行人每人都像她一样有很微薄的口粮的。

  太后在那个难忘的旅途中看到听到许多过去从不知道的奇怪事物,但她勇敢地承受了这一切。最初的一阵惊慌失措过去之后,她那大无畏精神又恢复了常态。她那善于看到事物幽默的一面的能力也对她承受这些有所帮助,又为她以后储备了许多幽默诙谐的谈资,虽然她有一次说当时她并未充分看出这幽默的一面。他们当时的经历常常成为宫里女官们的话题。我在那里的时候,公主们一再提起这些事,甚至宫里的太监也是如此。这些娇生惯养的人那次是头一回品尝到外面世界的艰辛,不过有什么说什么,他们虽然备尝艰辛,却很少提起自己所受的苦,只是说皇上、太后和女官们的遭遇。这次从北京向西安府的逃亡在宫里代表了一个新的纪元。说到一件事物的日期,总是在那时之前或在那时之后。太后结束了这一危险的旅途并勇敢地承受了一切之后,又得到了一个新的称号,一个更亲切、更高贵的。她被她热情的仰慕者们称之为〃老祖宗〃。
 
第三十一章 
慈禧皇太后的善举、正义感、奢侈,以及个性
 

  慈禧皇太后的善举是广泛的,她施食给穷人,帮助不幸的人。她的同情心被激起之后,施舍起来非常大度。她的诏书中频频命令将一袋袋稻米和食物分发给穷人,以及送到闹灾荒的地区去。北京有一个很大的避难所是她捐助的,每年有一万个穷人受惠。冬天里,类似这样的诏书不时出现——命令〃赏通州王恕园等处粥厂、暖厂、栖流所、回民粥厂170石(一石合133磅半)。〃 1904年11月6日的诏书。 
  她也同情不幸,设法纠正她所知道的错误,改革她所听说的弊端。我从1904年11月19日的《北华捷报》上抄录了以下这篇报道,指责该报袒护地看待太后的任何行动是不可能的(事情恰恰相反):

  〃拳民运动时有一王姓歹徒,欠了某个人的钱。某人经常催讨,最后状告了王某。官厅判决王某归还这笔债,而且因为他对审案的官员无礼,还被加以杖责。这激怒了王某,他发誓报仇。北京的拳民运动达到高潮时,他成了一伙起事者的头目,带着他的那伙人来到那个告官逼他还债人的家里。王某和他那伙人不仅杀了他的仇人,而且还屠杀了他家里11口人,只有一个年轻的媳妇幸免于难。她藏在一个搁楼上,看到了整个一场悲剧,还看到他们将老人和四个儿子的头挑在长矛上扬长而去。

  〃这可怜的媳妇没多久就从北京逃了出去,只是几个月之前,到了1904年,她方才得以返回。她发现了那个杀害她夫家人的凶手住在那里,请人就此写了张状纸。

  〃一天太后从一处官殿前往另一处官殿,这位年轻的寡妇冲到太后的仪仗前跪下了。太后看见了这姑娘(她才19岁),派自己的侍卫去问她有什么要求。姑娘身服重孝,头顶状纸,请求对杀害自己丈夫的凶手绳之以法。太后读了状纸,脸色阴沉下来。她从后面叫来一名太监,命令他把姑娘和她的状纸带到刑部,传旨立即逮捕这些凶手;要求加以审判,然后把结果报告给她。事情就这么办了。1904年11月1日,首犯王某与他的两个儿子、一个侄子被依法斩首,以抵偿他们犯下的残酷罪行。〃

  据说慈禧皇太后在宫内事务的管理和她的个人习惯方面都奢侈无度。说到宫中的奢侈,无疑是有管理不良的原因,而且奢侈的确无所不在。大项目托付给了太监和贪财的官员之后,管理中就弊端丛生,北京的宫里就这样。

  宫中的奢侈是清王朝掌握政权之前几百年间许多代中国经济学家的课题。有几个皇帝企图通过个人的努力和自身的节俭亲自杜绝这种奢侈,但达不到目的。有个皇帝的一件事流传着,说他的朝袍袖子有点破了,就把内务府总管叫来,问一件新袍要多少钱。他发现这要花费3000两银子。因为这件袍子只是右面的袖子破(他写字时经常使用肘部),他为了做好表率以及推行节约,决定做一个新袖子,而不把整件袍子换掉。最后他下了旨,袍子被拿出宫去,放了几个月。待到还了回来,这位皇帝陛下惊讶而懊恼地发现,新袖子比新袍子的价钱还贵:

  还有一个皇帝在宫外散步时用几个铜板买了一种食品,下一次他在宫里吃到时就问这东西多少钱,人家告诉他是〃四两银子〃。他抗议了,说他在宫外用多少钱买过。这时他的内务府总管告诉他,在宫〃里面〃他的餐桌上要得到这个没四两银子是不可能的。要是他想用几个铜板买,他可以在宫外买了亲自带进宫来,可是除他之外没别的人能够用外面买的钱把它带进宫来,因为在它到达他的餐桌之前会经过许多道手,的的确确要花到四两银子。

  几次这类减少宫中费用的努力之后,即使这些聪明而节俭的皇帝也不得不放弃了尝试。古时候宫内的事情比今天简单,如果那时这些皇帝无力遏止宫廷内部的奢侈,那么现在日久年深,制度越来越僵化,这么做一定会难得多——尤其对于慈禧皇太后来说,她根本不能走到外面去亲自观察。据说太后餐桌上的鸡蛋每一枚要花三两银子。但宫内的改革固然有其必要性,却必须来自外面,来自大小官员们,皇上、太后个人的努力是无法改变现状的。

  至于太后个人的奢侈,除了送礼之外,我没见过其他有关的证据。她的衣物,从实际价值方面说,除了珠宝之外,其昂贵不会超过我们美国有些百万富翁的妻子。因为在中国,款式是不变的,毛皮和绣品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即使她的珠宝,也并不比欧洲任何君主的多或是美观,只不过较为独特而已。她有大量珍珠——因为珍珠除了是清朝的国宝之外,也是她所钟爱的珠宝一一但她没有钻石,没有祖母绿,只有很少几件欧洲宝石。她有一些很好的玉首饰,可是这与珍珠一样,在中国比在别的地方便宜。

  我见到过几件小事,它们似乎都显示大后与其说是奢侈还不如说是节俭。一次我在画她的一幅肖像时,她决定把袍子上的装饰改掉。她叫人拿了一卷卷各式各样的饰带来挑,最后选定了其中某一根,叫一名侍女在脖子周围缝上了一些。当我想将这根剪了,以便在下摆边露出的地方也缝上一些时,她说道最好别把这根饰带剪断,因为它很好看,剪了就糟蹋了,也许再也不能用来装饰其他的袍子。这些饰带和绣品的长度只够装饰一件衣服。一天她喝某种果汁时,手在光滑的玉碗上滑了一下,就有一些果汁翻倒在她短褂上。她十分懊恼,要把果渍除去。不管是自己还是侍从,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这之后她说道,她听说外国人有神奇的清洁方法,她得派人去了解,像这样偶然一下子一件东西就给糟蹋了,一件好衣眼就谁也不能穿了,岂不是太糟糕。

  我确信慈禧皇太后具有强烈的民族感,对自己的国家有着确确实实的感情,当有内忧外患时,她似乎是确确实实地忧虑伤心,仿佛这是她个人的事。当然,她会犯错误,还是很严重的错误,但考虑到她对〃外面〃所发生的一切,了解的渠道只有向她提供的报告,考虑到她没有机会亲眼目睹,她不进一步犯错误似乎也算够了不起的了。

  尽管她对人具有洞察力,又天生有良好的判断力,她在判断自己周围的人时还是免不了犯错误。这并不奇怪,因为她几乎没有机会看见他们的真面目。她很会看面相,但一个人总不能老是依赖相面术。她的习惯是给她周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