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美国女画师眼中的西太后-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后喜爱大自然的每个时期,喜爱每一种天气,可我觉得她仿佛是特别喜爱雨。她有一次说过雨叫景色变得诗一样,弄得它朦朦胧胧的,洗去了所有的缺陷。北京干旱少雨,这一喜好很可能与此有关。太后兴致非常之高,但她对雨的偏爱却未能得到宫中别的女官的认同,所以她们在进行这些雨中兜风时从来就没有表现出什么兴高采烈。太后喜欢行动迅速,只要她领头轿夫总是一路跑步。我们疾行了约15分钟,轿子突然停了。我眼睛四处张望,想知道是什么缘故,因为我们是在露天里,附近没有任何蔽风遮雨的地方,雨又仍在下着。结果意外地发现太后已经出了轿,正向石板路旁边一个葫芦架走去。

  葫芦很受中国人重视。它象征着富饶和兴旺,是太后特别心爱的东西。那些栽种在皇宫之内的久已闻名,全国都称之为〃大内葫芦〃,可是在慈禧皇太后统治的年代里经精心培育和照管达到了比以前更大的完美。葫芦的样子只有一种,是上下两头同样大小,当中由细脖子连着。可是它们大小各异,从1英寸到12英寸的都有,而1英寸的较之大尺寸的一样完美。葫芦长在约7英尺高的棚架上,藤经过极为小心的修剪,以便使这种被视为珍宝的果子尽可能好地发育成长,以及得到足够的光线和太阳。

  太后在泥泞中走向葫芦架,鞋下6英寸高的白色小山羊皮鞋底深深地陷入浸透雨水的松软的泥土。太监们为她遮雨没遮成,而她旁无他顾地一直往前走,不久就到了葫芦架底下。她试了试几个葫芦,看看是否熟到一定程度了。因为这东西只有在某个时间才能摘采,不然就干不透。看了些试了些之后,她叫人采了几个,然后回到轿子里。当然,在太后停下来的时候,皇后和其他女官也走出了轿子。幸好她没叫我们同她一起到葫芦架底下去,可是我们碍于礼仪不得不站在石板路上。这不像去葫芦架那段路那么泥泞和不舒服,但也湿得一塌糊涂。太后上轿之后,我们舒了口气,也重新坐进自己的轿子。轿子里虽说同样无遮无掩,但我们体会到东方谚语中的〃坐比站好〃等等实在是很有道理。

  又过一刻钟,轿夫再次停下。我们又到了一个葫芦架前。太后走出轿子,在葫芦架下像上回停下时一样对葫芦仔细而关注地观察起来。这时大雨正倾盆而下,但太后的兴致似乎与雨水的大小恰成正比。女官们不得不再一次走出轿子,垂头丧气地站成两排,太监们使劲在她们上方撑起红伞,脸上还竭力做出兴趣盎然的样子。太监在服侍别人时是不能替自己撑伞的,现在他们鲜丽的服装已粘成条条,无力地吸附在身上,帽上悦目的羽毛也变得水淋淋了。中国贵妇人们脚下有2英寸高、蒙小山羊皮的软木鞋底,脚得以不湿,可我穿的是薄薄的小山羊皮便鞋,已是完全浸透了水。不过垂头丧气的女官加淋成落汤鸡的太监,这幅图画实在有趣,我忘了自己的不舒服,对此大大地乐上了一乐。队伍接着又经过几分钟的疾行,雨还是没停,于是太后下令掉头前往接待蒙古王的大殿。宫门大开,我们终于来到了一处蔽风遮雨的地方。

  一张黄缎椅在丹陛之前放了下来,太后坐下,叫把她采的葫芦拿几个来。她为自己挑了一个,给了一个给她的第一侍从女官四格格,又递了一个给总管太监李某——他们两人都是刮葫芦的好手。一片带快口的竹片送了上去,太后开始刮去她挑的那个葫芦的表皮,她要我站近些看她刮,因为这要干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她刮得肯定不错,看她漂亮的小手执片竹片优雅地前后移动,将表皮清除得干净而又利落,真是非常有趣。虽然她的注意力显然是完全放在刮葫芦上,她还是问我前一天玩得高兴不高兴,问我觉得三海怎么样。她叫我看宝座后面牌匾上的题辞,说那是满文和汉字,指出它们形式上的差异,还谈到这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她说她觉得外国入学满文比学汉语容易,因为满文有字母表,构造的方法较像欧洲语言。过一会儿太后回过脸去跟别的人说话,我就按照宫中的习俗赶紧退了下来。我们走出来,加人了皇后和公主们,她们此前已退出了御座房,正歪在后面一个房间的卧榻上喝茶抽烟。在蒙古大殿休息了一个钟点之后,雨停了,我们怀着比刚开始时高兴了许多的心情把这次兜风继续了下去。太后遵守诺言,领着我在三海的花园里作了次散步。

  晚餐之后,我们坐船过湖,来到宫门外。一些弓箭手正在这里操练弓箭。在中国箭术仍然是十分盛行的月箭手箭术精良的话,会很快在军队中得到晋升。箭术还被满洲贵族青年当作一个体育锻炼项目。据说它能锻炼目力,对于胸腔和手臂的强健发育也大有好处。中国人对射箭时的姿势相当重视。他们直挺挺地站着,胸脯高高挺起,头仰着,弓与箭的角度和位置严格遵照规定。要是姿势不对,不管箭射得如何货真价实也没有用。我在轿子里看着他们操练,直至宫里响起〃日暮传呼〃声。传呼声一声接着一声,一直传到宫门口,于是宫门上庞大的铰链开始转动,直到最后宫门砰的一声合上。
 
第十二章 回到颐和园
 

  第二天朝廷回到了颐和园。与皇上诞辰有关的庆典和祭献现在既已过去,宫廷生活又恢复了常规,我就怀起了能被准许有固定的作画时间的希望,希望太后也能允许我在她不摆姿势时画。她每天只能摆很少一会儿姿势,而在此之间我能做的事情很多。到现在为止,太后都是把我当作宫里的客人,把使我过得愉快当作最重要的事。她似乎对我的工作很感兴趣,但画是小事,即使〃圣容〃也只不过放在第二位。所有这些散步,这些快乐的兜风,实在是令人陶醉,如果我来宫里是为寻求快乐,或者是研究太后和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我会十分满意的。在慈禧皇太后身上,我发现了一个时刻充满变化、不断唤起兴趣的心理学研究对象。我现在看到的以后根本不可能再看见,我这番经历是独一无二的。可是我不被允许在肖像上愿意花多长时间就花多长时间。只要能得到准许,可以工作得时间久一点,我就会非常高兴。太后始终显得那么仁慈宽厚,如果我汉语说得过关的话,我想这愿望是能得到满足的。她很可能是觉得我这样比画画更快乐。 
  与太后一起兜风令我陶醉,而每天为太后画像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每个画肖像画的都知道,不管绘画对象一开始显得跟自己多么不友好——这一次当然不是这样——两人之间最终都会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画家透过表面去发掘他的对象的真正人格的努力,发现最好的一面并尽量加以利用的愿望,这些一般都会得到同情的反应。一旦这种关系恰当地建立起来,肖像完成之后他们彼此熟悉的程度会超过其他情况下也许需要数年的接触。虽然别的时间跟她见面时是那么亲近,我感到只有在给她画像时才真正与她〃面对面〃(比喻的说法)了。

  我们回到颐和园那天上午,我的画架又放进了御座房。肖像被从墙上取下,工作重新开始了。太后坐着让我画了很长时间,肖像有了进展。如果有个地方可以单独进行工作,在太后不摆姿势的时候对画仔细研究,我本来可以作出不知多少改进的,但现在我不得不耐住性子,每天工作约一小时那么一点短短的时间,一到太后感觉疲倦马上停下,手上的画笔和调色板被施了魔法似的立即收藏了起来。除了太后和她的众多侍从在场的时候,根本没有机会对画像进行琢磨和做任何其他的事。

  我只带进宫里一副小的折叠式画架,根本不适合用来画这么大一幅画,但在北京找不到更好的。太后对一切事物都留心观察,注意到这一不便,建议我打个大画架的图样,让宫中的木匠去复制。她认为他们是能给我做出来的。我打了图样,他们给我做了个十分灵便的。当太监们发现这宫内制作的画架我用得很合适时,另外5个大大小小的就做了出来。我问这是干什么,他们告诉我为太后制作的每件东西都是一样6个,要是她的肖像的画架少于6个,就开了先例,成改革了。

  太后还下令制作些大而扁的带锁的盒子来装我的画具。这些盒子都套着黄色的罩子,因为它们被用于画〃圣容〃,那黄色还得是明黄。前面忘了说,6个画架也都漆成了明黄。整个绘制这幅肖像期间,这些黄盒子中的一只总放在一张桌子上,占据了御座房一块显眼的地方。每天我画画结束后,总管太监亲自将画从画架上取下,其他几个人过来拿走我的画笔和调色板,藏起画架,关了黄盒子并上锁。盒子的钥匙由照管我的首领太监保管。

  下午画画结束之后,我们又出去进行了一次那种快乐的兜风。白昼现在明显地缩短,傍晚开始凉了。我们在花园间穿行时,太后遇到她喜爱的每一处地方都会停下来看上一会儿景色,仿佛是别后重逢后与它们重叙旧情。她爱颐和园,回到这里似乎总是令她很愉快。我们在一个有桌椅的茶室用茶点,她叫太监做一种粘糊糊的藕粉,很好吃,而且如她所说,十分有营养。太后散步时,小炉子和所有烹制点心的必备用具都会被带着跟在后面。中国人能在如此不便的情况下烧菜做饭,总让我觉得有点神。吃完藕粉糊糊之后我们再喝茶,中国最好的茶叶用于进贡,这个伟大的帝国里所有的第一批茶叶都是为皇上和太后留下的。太后这位美食家的茶叶是精品中的精品。茶叶的味道已经不错,她又在自己茶杯里放人了金银花干、茉莉花,以及别的芳香的花。这些花朵中所含的蜜除给了茶一种微微的鲜味之外,还使茶稍稍带了点甜,非常独特。花干装在一个附带着两根细长的樱桃树树枝的玉碗里,太后用这两根优美的小木棒夹起花放在自己杯子里,然后搅和着。中国人从不使用调羹。太后喝茶时,用的是带有精致而造型奇特的镂空银茶托的玉杯。中国人的茶是在滚烫时饮用的,玉杯不像瓷杯那么烫手。

  离开茶室之后,我们继续在花园之间走着。经过一个花坛时,太后发现一种奇特的草,命令太监去采集。草送上之后,太后用几根娴熟地编了只形神毕肖的兔子。她编得飞快,我还未意识到她是在编东西,她已经将编好的丢给了我,要我猜这是什么。这当然用不着。

  我们到达了我们的目的地,即颐和园内最高点之一时,风景真是壮观之极:西山全景在我们脚下展开,溶溶落日金光灿烂。她把我叫到身旁,作了一个仪态万方的、包括一切的手势,似乎是说:〃这都是我的,但你可以同我分享它。〃她具有那种一切有艺术头脑的人都感受得到的对自然之美的占有感,他们把眼前的美景看作自己的,是由于他们认识到了这种美。太后对这美景是如此热爱,所以觉得这属于她,她知道我会理解的,而她的随从之中就很少有人体会得到,因为他们中没有人像太后一样倾心于大自然,风俗习惯又使他们对景色之美感觉不出来。眼前这一壮观的景象使我格外兴奋,我竟快乐得颤抖起来。因为天正渐渐地黑下去,而我又穿得很单薄,太后以为我冷了。她见我没有披肩,就喊了一声总管太监,让他把她的拿一件给我。这东西总管太监在兜风时总要备上好几件,他从中挑了件给太后,太后将它披在我的肩上。她嘱咐我把这留着,以后要当心自己的身子。
 
第十三章 汽艇——半年一度的祭孔
 

  现在我们开始乘汽艇游湖,而不是宫里别致的游船。太后具有艺术眼光而观点保守,对老式的游船当然是喜欢的;但她也很聪明',懂得别的交通工具的好处,没有偏见。事实上,她是很喜欢试用新东西的。当昼长夜短、暖风和煦、荷花绕着湖心开放时,她爱乘游船;但一到白昼短、天气凉,一到荷花已谢时,她兜风时就用汽艇了。她现在对它的速度快、噪音大似乎也喜欢上了,就像以前喜欢游船的四平八稳一样。汽艇上她的宝座在船头上,高高地处于船舱之外,而公主、女官们就在船舱里坐着。风景和新鲜空气对太后来说是不可一时或缺的,她从不到里面去。布置豪华、有沙发茶几的船舱内坐的是皇后和女官们。 
  我们乘汽艇第一次游湖时,它好像并不完全听司机的使唤,没过多久就在近岛处一个水生植物地里搁浅了。发现汽艇无法再前进,即使蒸汽开足也不行之后,太监们惊恐万状。司机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太后命令司机倒车,司机试着这么做了,但汽艇并未马上动起来。公主、太监们惊慌失措,可是太后漠然置之,对他们为她的安全担心感到好笑。她说就是得走上岛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弄坏双鞋罢了。汽艇终于发动起来之后,总管太监怕再出故障,想让司机返航,可是太后不听,坚持要完成原先的计划。我们又经历了几次故障,最后汽艇搁浅了,司机的努力和额外再增加蒸汽都不再有效。太后的情绪一点没受影响,她吩咐把她的游船停靠在旁边,我们大家都〃转船〃了。这次兜风是按太后的计划结束的,不过不是在汽艇上,而是在游船上。她这么聪明的人是不会不利用任何方便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她也聪明地知道,等不到她决定用哪一种,这些目的就可以以这种或那种手段达到了。

  中国皇帝以中国人通常的那种宽容——中国人在宗教信仰方面是世界上最最宽容的人民——成为中国的宗教领袖,并非仅仅是一种宗教的首领,而是中国所有的宗教的首领。作为皇帝,他是天的总祭司,是佛教、道教的祭司长,当然,也是儒教徒,不过这与其说是宗教还不如说是哲学。但尽管是哲学,儒教徒还是要举行一些固定的仪式和典礼。不同宗教的所有重大仪式都在宫内的寺庙之中完完全全一视同仁地以同样隆重的方式进行。不论这皇帝的个人倾向如何,而且他当然也有他的偏好,但这些仪式他全部都参加的。不过正式、公开的宗教活动仅限于对天地的崇拜,他每年在北京的天坛公开祭扫一次。

  我们第一次乘汽艇游湖而乘太后的游船回来那天下午,山顶建有万佛寺的那座山山脚下的庙里有次精采的纪念孔子的仪式。孔子是大圣人,他的哲学指导中国人的法律与生活近2500年。虽然他像柏拉图一样是个哲学家,却不乏知音,他的教导在中国被上层阶级和普通民众一致遵循。他不是宗教领袖而是伦理学教师,虽说有许多庙是为纪念他而建造起来的,但它们类似于科学纪念堂,与神无关。这些庙中既无孔子也无其他圣人的像,是标标准准的纪念堂,装修上没有一丝一毫教堂气。《论语》中的引语写在卷轴上,刻在木上,凿在石上,这些装饰的不仅是庙里面的墙壁,就是外面庭院和廊子的墙上也所在都有。在一般庙宇放供桌的地方,是一个朴素的带牌位的红漆神龛,牌位上题着金字:〃大成至圣先师之位〃。两边是同样的神龛,竖着另外四位圣人的牌位,其中之一是孟子。半年一度的祭奠是纪念作为伦理学教师、睿智的哲学家以及圣人的孔子的。宫中这次祭奠礼式上,主持者和参与者一律盛服。为纪念孔子宣读了一篇表文,夹杂着音乐和颂歌。后者是有节奏的诗句,包括一些孔子谆谆诲人的真理。一个供桌前放了张龙书案,用以摆供品。牲牢毕具,香烟绦绕,乐声四合。供桌上放满了香炉以及漂亮的花瓶、珍稀的古铜碗,洋溢着花香和果香。前面的龙书案上供着小米和酒肉。高台前放着高高的楼空铁黄灯,里面烧着巨大的松树疙瘩,高台上是供桌,被正方形技形银烛台上高高的蜡烛照得很好看。庙门前的庭院以及四周的建筑物都挂了漂亮的彩绘灯笼。

  太后、皇上以及皇后和女官们穿着盛装,被太监、大臣们簇拥着用.成一长队隆重地从太后的御座房通过长廊向庙走来。缓慢的击鼓声伴随着他们一步步走近。他们到达庙里之后石板地上就为太后、皇上和皇后放好了三个黄垫子,还为女官们准备了红的。音乐声很有节奏感,皇上和太后跪下拜了三拜,皇后和女官们也是如此。大臣以及其他参与者跪在外面的院子里。跪拜结束之后,就有一张黄缎椅为太后送了来。接下来的仪式中她都是坐着的,而皇上、皇后和女官们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至终站着。全过程包括主持者的几次跪拜俯伏和一次以隆重、虔敬的神态移动龙书案上的祭品。司仪看着一个长长的卷轴宣读表文,表文读完之后被放人供桌上一个盒子之内。仪式的第一部分在庙中进行,然后祭奠者们来到院子里,吟诵了那6首颂歌,再重新跪拜。我对这些颂歌懂得不多,也无法让人完完全全地翻译出来供我了解其中的意思。它们全都是一样长短的,都称颂了孔子,名为《太平调》。颂歌全都吟诵完毕之后,全部祭品被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