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师父的话。这时弟子就会苦苦追想为什么师父说狗没有佛性。
到宋朝时,大慧宗杲禅师要其弟子们参“为什么狗没有佛性?”结果一夜之间使三十六人开悟。诸位请用此法看看,看能有多少人开悟。(此时会场观众有人问:“狗为什么没有佛性?”圣严法师说:“你问了就开悟了吗?但有时一直问下去会成为神经病呢!”众笑。)既然大疑有大悟、小疑有小悟,所以悟一定有它的层次。凡夫见性是悟理,很多人以为禅宗说的,悟后很多事皆能解决,其实这是不一定的。
我们分三点来说:第一是亲自见到自性与佛性是无分别的,这是见性,禅宗叫破参。也就是问狗为何没佛性,突然间明白了为什么老师会如此说法!可是见到自己的本性就是佛性,并不等于就是佛。如同我们看到山,还未爬山。第二是悟后起修,就如见到了山,而向山上爬,因为见性后就离开常见与断见两种邪见,一定能够对佛法正信不退,努力修行。他的烦恼必定还存在,他必须继续修行。第三是圣位的悟,是体验到实相就是无相。禅宗有三关之说,第一叫初关,就是破疑团见佛性。第二关叫重关,即前面所说大悟小悟不断。第三关叫牢关,直到最后破牢关,才是真正出三界,能够证道得无生法忍,而能生死自在。
四、悟的现象
悟的现象可分两种,第一类是通常的现象,第二类是特别的现象。通常的现象只要修行就能得到。这也分两类,第一类是觉受,即感觉到自己有受用。比如说“轻安境”,我曾有位戒兄在念拜观音菩萨时,突然觉得浑身轻松自在,他一边拜一边走,后来越走越快——走了二十多公里,这时他觉得累了,才发觉他没有在拜观音菩萨而是在走路。这种情形是轻安境。但是当他感到累时,他发现世界跟以前不一样了,他的心情在轻松中有安定感,眼见世界所有东西都是清净的,他以为他已开悟了。若没有人指正他,他会以为他已经开悟了。接着还有“聪明境”,有位法师打坐,几天后突然诗兴大发,竟在一个晚上写了四百多首诗偈,且诗句非常优美。这位法师认为他开悟了,否则怎可能在一夜之间写出四百多首诗呢?但这不是真的开悟呢!有一种叫“灵敏境”,有个人说他在打坐时能听到蚂蚁打架的声音。有回当他打坐,好像听到两头牛在打架,睁开眼并未见到牛,而是发现两只蚂蚁在地上打来打去。我在美国时曾遇到一个缅甸人,他是位化学博士,向我学打坐,两个星期后他就不来了。经过三个月之后他又来了。我问他说为什么这么久没来,他说:“我不必来啊!因为我在家里打坐时就可以看到你。我问你什么,你就告诉我什么,所以我不必走一趟就可以跟你学打坐啦!”我心里好奇怪,究竟是他来了?还是我去了?(众笑)若是别人遇到这种情形可能会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成佛了。可是我只对他说:“你入魔了,你有麻烦了。”其实这些都非开悟,若你当成是悟,只不过是“误”罢了!
通常现象的第二类,则如“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也不是真正的开悟。第一种情况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情形是还没有修行的时候。第二种情况是太用功了,忘记外在的环境。第三种情况可能是他不用功了,又意识到外在环境了;但也可能是真的开悟了——如今你不再执著山水,不像在开悟前对山水有所执著,有所不舍。
至于悟的特别的现象,是指未悟之前如丧考妣,悟了之后更丧考妣。未悟之前因为自己未明白大道理,心里非常难过,觉得要特别努力用功;悟了之后,又觉得责任重大,众生太苦,所以更要积极努力普度群生。或者是未悟之时仅止于修行,悟了之后,没事可做也无事不可做。譬如过世才三年的广钦老和尚说:“没来也没去,没什么代志(事情)”。即悟了之后啥事都没有。这是指他开悟后,虚怀若谷如凡夫一样,但他的慈悲、智慧和凡夫是截然不同的。没有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也都可以做,只要是度众生的事。
五、悟的方法
接着说第五点悟的方法,这有三种:第一种是渐法,是慢慢修行的方法;第二种是顿法,是一下子就开悟的方法。渐法又分三个阶段,就是由散心到专心,由专心至定心,由定心至慧心,也就是开悟。不一定要透过打坐或参禅,只要念佛拜佛时能专修,也可以通过这三阶段达到开悟之境。顿法就是不用任何方法,只是一直坐或者一直参问一句话。第三种方法是念佛。其实念佛是最好的方法,人人都会念佛,只要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从散心念佛直到一心念佛,最终获得念佛三昧,必定开悟。如果念佛而不开悟,我们求阿弥陀佛接引,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因此念佛是最容易、最可靠的。如果我们念佛能开悟最好,不能开悟的话,阿弥陀佛也会在我们临终时来接引我们,到西方后再精进修行而开悟。最后,要告诉各位的是,悟是要靠每个人自己来修行的,不要指望以取巧的方法、或请其他人给你一个咒语、或加持就可开悟,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有此类事情发生,这仍是属于世间的悟的层次,不是真正的悟。我们要有这样的正知见,不然就会被它所“误”,而不能够真正的“悟”了。
(一九八八年八月十八日讲于台中市中兴堂,本文转载自一九八八年九月二日《台湾日报》第八版)
情与理——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常听人说:“这个人不错,心地很好,但是和人相处得不好!”请问诸位,这样的人算不算好人呢?
就他个人来说,他是好人;对社会来说,他只是“半”个好人。特别是佛教徒,如果与人处不好,就不能发挥净化社会的功能。因此,今天我要和诸位谈谈“情与理”,探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究竟要怎样建立,才会比较和谐。
一、情与理的定义
何谓情与理?主观的态度是情,客观的态度是理;自私的观点是情,公平的观点是理;为个人求、为目前求是情,为大众求、为千古求是理;有所为而为是情,无所为而为是理。
情,维系人间的活动与存在,它好比是润滑剂,使人活得更有意义。但是,从学佛的观点来讲,我们必须要一层一层地把情化解,进入理的状态。所谓“主观的态度”,便是不管他人的想法,不设身处地为当事人想,只在乎自己的想法、看法,这叫作“情”。反之,处处为他人着想,要求自己把自私自利的心理和行为渐渐减少,即是“理”;为自己设想的时候,也同时要协助他人得到利益、得到帮助;好比是在同一条船上,我们把船的性能改良好、维修好,让船上所有的人都能早点到达安全的地方,而我们本身就在船上,也一定会到达安全的彼岸。我们的心量越大,帮助的人越多,自己所得到的进步与成就也越大,所以,虽然不为己,结果得到最多利益的是自己。这种方式叫“无所为”,却是最大的有为。
二、情与理的类型
“情”可分成五种形态,即男女之间的爱情、亲子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施和受的恩情、修行者之间的道情。五者当中,前四项是为“俗情”,第五项则是“法情”。因此,佛教给众生一个名称,叫做“有情”。
首先,我们讨论男女间的爱情。请问诸位,男女间是不是也有友情和恩情呢?答案是肯定的。可见,男女之间不一定只有爱情。以学佛人来说,男女夫妻之间也具备了道情。另外,中国人一向的观念里,以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只有亲情和恩情;可是在现今的社会,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父母也当朋友看;同时,亲子之间也一定有爱情——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母的“敬”加上“爱”。当然,朋友之间除了友情外,也是有恩情与道情的。而在施与受之间,有些人只是单纯的为布施而布施,丝毫没有想到要施“恩”给人,这种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无我”的布施。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没几人帮忙我、供养我。但是在瑞士,有位我不认识的施主,他定期寄钱给我。我问他:“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你希望我怎样回馈你?”他回答说:“我对你无所希望、无所期望,也不希望你回报我。但愿将来你有能力时,也去帮助人。”像这样就是道情。所以,用佛法、财力、体力去帮助任何人,使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即是道情。
其次,我们谈到“理”的类别。从常识上或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理”可分成下列六类:物质的定理叫“物理”;身体的组织叫“生理”;心念的轨迹叫“心理”;人际的范畴叫“伦理”;哲学和宗教的“真理”;真如或理性,即佛教所讲的“本地风光”。
(一)物理昨晚,幸运地台风没有来袭。今天早晨,还有些风势,天微微下着雨。有人对我说:“师父!您第一天讲经,台风就刮起来了,多讨厌!”我说:“它刮得有道理,刮风一定有原因。既然是有道理、有原因的事情,我们不要埋怨它。
两年前的某一天,我坐一位居士的车要去访问一个地方。当时,雨势很大。那位居士说:“希望我们下车时雨能停止,不要让师父淋到雨才好。”我说:“你好自私哦!为我一个人,你叫它不下雨。”但也奇怪,我们将到目的地时,雨突然停了。那位居士好高兴地说:“这是您的福报,不下雨了。”我说:“阿弥陀佛!这不是我的福报,叫它不下雨就不下雨。如果,此时天气干旱,正需要下雨,我来了就不下雨,岂不是害了很多人?所以,这是‘应该’不下雨,不是因为我来了。”这个例子是说,世间任何现象都有它的原因。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说某大德到某一地方就不下雨,走了以后就下雨,这是外道,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讲因缘果报的。
(二)生理
我们的身体和机器一样,不要过分用它,也不要过分不用它。机器如果每天使用,可能很快就报销了,所以一定要适时休息、润滑与维修,这样才能用得久。我的身体从来没有好过,一向都在生病,但我每天都在动。很多人劝我要休息,我说我这机器不能休息,一休息就会生锈。但是,有时候非常忙碌,有人还要见我、和我谈话,我一样见、一样谈话,并利用时间休息。例如有人问我:“头痛怎么办?”我说:“没问题!除了看医生外,你念观世音菩萨就好了。”他讲了半天,我只讲一句话,他就高兴地接受,他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心理
我们心里的念头常常像野猴、像野马,所以叫“心猿意马”。但是,如果能够找到理路,了解心念起灭的原因,便不会为心念的心猿意马而烦恼。
现在有许多专业心理医师,可帮助人将心里的念头产生的原因作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使得心理有问题的人,得到一时的安慰与治疗。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理”清了以后,心还是会乱。
佛法的观点,却能正本清源。首先,它告诉我们须清楚心里的烦恼是从哪里产生(说起来有点像心理学的方法);其次,不管任何问题,“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坏的念头固然要丢,好的念头也要丢,将一切思想全部放下、随时放下。到了这种程度,心念的轨迹已经不存在,心理还会有问题吗?当然不会。这就是所谓的“开悟”、“除烦恼”、“证菩提”。所以,心理医生能帮很多人的忙,而佛法能帮心理医生的忙。
在我的学生、弟子当中,就有十几个心理医生,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以西方人较多。我问他们:“你们不是医生吗?”他们说:“师父!您是医生的医生。”我说:“我没有这么大的本领,我也在害病、治病,不过我是以老病人帮忙新病人。只有大悲的佛陀才是医生中的医生。”
佛陀的另一个名字叫“大医王”,真正的医师是佛陀。
(四)伦理中国人讲伦理,强调五伦,是指伦理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在什么样的身份和立场,就应该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好好地做人。比如说,夫妻关系,如果太太和先生彼此各尽责任和义务,夫妻之间一定非常和谐;反之,则一定会吵架。通常是要求别人尽责,而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
(五)真理
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理论、观念。是从现实的社会,而推想到理想、不变的真理。现象是变动的,而真理是不变的,所以哲学家、宗教家相信,有最初的和最后的真理。能够相信有真理,心里会得到安慰,有归属感。因此,有哲学修养的人,不会是坏人,也不会是心理烦躁的人,人格一定比较正常。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现实虽然不公平,而真理一定是公平的。
(六)本地风光又名“真如”、“涅槃”、“佛性”、“佛的法身”。很多人误以为“死”就叫涅槃,其实涅槃是心如止水,不受是非、善恶等种种顺逆境所困扰,而自由自在的意思。
十年多前,我刚到美国不久,有位美国人跟我求解脱法。他说:“我现在不自由,想离婚又离不了,因为太太向我开条件要钱。师父!听说佛法里有解脱的方法,是不是啊?”我说:“没有用的,我帮你的忙以后,你跟这个太太离了婚,会再跟另一个女人结婚。放掉一个抓一个,你永远得不到解脱。”他说:“从今以后我不再结婚了,我已经受够女人的气,我还会再结婚吗?”我告诉他:“你怕女人,也是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如果,你遇到她,心里不会怕,她缠着你,你不怕她缠,这便是解脱。此外,没有女人、没有太太,不会感觉痛苦,也叫做解脱。”这即是说,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地面对它、解决它,当下即得解脱。
三、善用情与理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慈悲和智慧实际上就是世间所讲的情与理的净化。所谓净化,是指不使自己和别人陷于困扰、烦恼之中。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智慧来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对人多一份关怀,便是多一份情义。有些人蛮横不讲理,和他讲理讲不通。但是,用情——亲情、爱情,或是用朋友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人比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可是,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们可能会颠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对于自己的家庭或亲戚朋友的伦理关系,我们可以用情;但对社会的关系,则应当以理来处理。也就是说,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的事,必须用“理”。用“情”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和谐;用“理”可以使环境公平,二者执一不可,也缺一不可。
我有一个弟子很理性,任何事都讲究合理,所以他很困扰。他说:“怎么搞的!这世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那么多!”我告诉他:“你不慈悲!面对人时,是不能全部用理性的。人不能当成物质来处理,你应该加上慈悲,这样你才会感觉心安理得,同时和你有关系的人也会觉得愉快。”
慈悲的意思和同情类似,但那是更净化和清净的。“用情”,会带有个人的感情;但是“用慈悲”就不会。当我们周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或有人做出不合理的行为,依“理”来说,这些人可能都必须去坐牢;如果从慈悲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行为也许是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或身心因素所引起。能从不同角度体谅他们,并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这叫作慈悲。
对于别人的问题,要慈悲,但并不是一味地说“好、好、好”;对于自己的问题,应该用智慧来化解、指导和改革,这叫作修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自己制造的,也可能是环境给我们的。在这种情形下,你怨恨自己或指责他人都没有用,以佛法的因果观点来化解,才是最好的办法,否则,我们可能会忿恨不平。
根据佛法的因果观念,一切的困扰与烦恼,都是缘于过去的因,所以才结现在的果。有了这种观念以后,烦恼应该是减少了,或根本不用去烦恼。但是,因果的意思,并非叫我们不要改变环境、不需解决问题;而是要加上因缘来促成环境的改变和问题的解决,这才是智慧的态度。
佛法着重慈悲与智慧,推行佛法的修行,就是在推广慈悲和智慧的运动。人人都有慈悲与智慧的心,社会一定能够净化,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人弘扬佛法,劝导人们接受佛法、修行佛法。
但愿诸位都是有慈悲、有智慧的修行者和弘法者。祝福诸位!
(一九九○年七月十一日讲于台北市孙中山先生纪念馆,许华玲整理)
善与恶——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