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固执,不像晋文公重耳那么爱记仇——难道不是吗,重耳把出亡时期欺负过他的国君,全部狠狠揍了一遍,也不像秦穆公那么憨讷。楚庄王也不好色。齐桓公自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自己都承认了;重耳也一样,娶了无数老婆,越老娶得越多。而楚庄王没有什么色情故事,他的妃子许姬被下属调戏,他也没有计较;抓到“四大美女”中最妖娆的夏姬,他也没有自己留下,而是赐给臣子。
  总体感觉,楚庄王同志是仁厚可爱的。邲之战,晋军狼狈逃窜,楚庄王下令鸣钲收兵,勒马停车,放晋军渡河回国。围郑时候,看见郑国人哭,他就想撤围;围宋时候,不杀胡乱喊话的晋使者解扬,当宋城人实在太惨了,他就主动撤围收兵。叛而伐之,服而舍之,不愧是春秋五大霸主之第五。
  如果你是女的,你一定更喜欢楚庄王,因为他长得比较帅,虎背熊腰,少年即位,当政23年,比齐桓、晋文、宋襄、秦穆都年轻英武。楚庄王还基本上和秦穆公一样,都是憨厚人,模范丈夫,他还非常懂得音乐欣赏,并且收藏古琴,是音乐发烧友。他拥有一架骄傲的绕梁琴,琴声袅袅,绕于梁间,循环不已,摆弄起来,七日而不听朝。这个“绕梁”、 与齐桓公的“号钟”、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被誉为上古世界名扬四海的四大名琴。他还喜欢养宠物——就是个头有点大,是一匹大马(哈哈,不过楚王宫很大,就是骆驼也装得下)。
  楚庄王这匹雄壮骏逸的大马,穿着五色锦衣,住在富丽堂皇的房子里,睡在设有帐幕的床上,吃的是切好的蜜枣,用五十个人伺候它,最后,它得了肥胖症,死了。爱护动物的楚庄王非常伤心,决定用大夫礼仪安葬这匹胖马。宫廷演员“优孟”先生听到这件事,走进宫殿中,号啕大哭:“听说大王的爱马过世,凭我们这样的大国,只用大夫礼仪安葬爱马,太草率了!请大王用君王礼仪安葬它,这样一来,天下诸侯都知道大王是一个贱人而贵马的人啊!”(看轻人而看重马)。
  楚庄王恍然大悟,立刻鞠躬,请求改正。好领导最重要的是听劝。
  楚庄王的夫人“樊姬女士”则是个绿色环保主义者,她怕丈夫出去射猎有人身危险,就改吃素食,不要楚庄王出去给她弄兽肉吃,多知道疼人啊。因此上了《列女传》的光荣榜。樊女士还有一个事迹:楚庄王跟令尹子沈在朝堂上谈论国事,一谈就到大半夜。樊女士问他都谈什么了。楚庄王想了想:“呀,似乎也没谈出个什么来。”(类似这样擅长谈话的领导,现在还多的是咧。)
  樊姬说:“我主持后宫,积极引进国外美女,我还从来不吃醋。而令尹为政这么多年,从没推荐过一个贤人,大王你说他称职吗?”
  楚庄王就把媳妇的话学给令尹,令尹吓得直冒汗,赶紧推荐了海边陪着老妈过苦日子的孙叔敖。孙叔敖的爹“上草下为”贾曾是国家科委主任,被权臣斗越椒干掉了。他和妈妈只好流落民间。小的时候,孙叔敖曾看见过两头蛇——按当时迷信说法,看见两头蛇的人必死。孙叔敖看了蛇,知道自己马上要死了,还追着把蛇砍死,以免别人看到也死。孙叔敖大有公益心,受到妈妈的称赞,也在普遍缺乏公益意识的中国人历史上,获得了令名。
  孙叔敖得到推荐后,担任楚国令尹,举贤赏劳,发展生产,整顿吏治,以法治国。终于搞得道不拾遗,门不闭关,而盗贼自食(强盗们自己种粮食吃?),为楚国称霸中原奠定了坚强的物质基础。孙叔敖最主要的本事还是修水利,在淮南主持了“期思陂”水利工程。这个工程较魏国的西门渠、秦国的都江堰和郑国渠分别早了二三个世纪,是我国历史记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树立了后来水利工程的榜样,也为大面积水稻生产提供旱涝保收的条件,也说明了楚国科技文明的先进。
  孙叔敖还特别简朴,妻不衣帛,马不食粟,家里人穷得叮当响。孙叔敖死了以后,老婆孩子穷的雇不起小保姆,需要自己砍柴烧火。于是,那个宫廷戏剧家优孟先生又出来了,穿着孙叔敖的衣裳,戴着孙叔敖的帽子,模仿孙叔敖又唱又跳。楚庄王吓了一跳,以为老孙又复活了,请他继续当官。假孙叔敖唱道:“不想当官了,不想当官了。当个贪官吧,家财万贯,奴仆成群,闹不好却会被杀头。当个清官吧,一贫如洗,死后老婆孩子没立锥之地,唉呀呀难啊……”(看来这个矛盾早就有了。)
  楚庄王赶紧抚恤孙叔敖家属,给其子女一块封地。这就是所谓“优孟衣冠”,也反映了楚庄王热爱文艺,弘扬宫廷戏剧的特长。不过,说起宫廷戏剧,同时期希腊人的戏剧则更伟大,他们此时有三大悲剧家,在祭神的日子里,出现万民围观《俄狄浦斯王》和《美狄亚》的盛景。他们的大剧场环山而建,至今保留着,都是些类似足球看台的石台阶。希腊也是个有文化的地方啊。
b。恐龙战争之春秋兵器
大结局或者说远远没有结局 
  公元前八世纪周平王东迁,到前六世纪初,中国的浮光掠影,在本书已鱼贯而过。
  在我国伟大的历史长河中,本书记载的这一段——春秋上半期,是伟大中的伟大者,美好中的美好者。当我们把这个销陨于远古的公元前七世纪,钩出沉暗的水面,可以看见春秋五大恐龙像五彩流星一样划过湛蓝的夜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各领一时风骚, 
  光芒垂照宇宙。
  齐桓公以其王道风范,北驱山戎,存卫复邢,南平召陵,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高山仰止、不可逾越的一矗丰碑。宋襄公以其仁,获得他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晋文公以其智,南击狂楚,西却强秦,维护了中原的衣冠文化。秦穆公以其公益精神,给人感觉阳光煦暖,心性纯厚,扶助晋国,独霸西戎。楚庄王则是我们此世纪最后一位宠儿,兼具“绝缨会”上的恢弘气度,又有问鼎中原的霸略雄心,把楚文化这颗历史明珠,发扬光大,余波一直推动和滋养到未来的两汉时代。
  在这一百年里,大的战役出现长勺之战,泓水之战,假虞灭虢之战,韩原之战,城濮之战,崤之战等等,这些战斗多是很有古风的恐龙间的战斗,是君子之风的战斗,还没有到未来“鳄鱼战争”“兵不厌诈”那么残酷。这一百年里,超群绝伦的坚强人物有楚成王、晋献公、楚武王、楚文王,周襄王,还有其他可爱人物如晋惠公,鲁桓公,鲁庄公,齐襄公,卫懿公,以及晋灵公、郑灵公、陈灵公(这三个活宝),还有活宝第四蔡哀侯。
  这一百年的慷慨悲歌人物,有长于论战的士人曹刿,不顾而唾的元帅先轸,年少多智的王孙满,年中多智的狐偃、阳处父,年老多智的蹇叔、百里奚;长于治国的管仲、子文、赵衰、赵盾、孙叔敖;摇唇善辩之士宁戚、屈完、吕饴甥、烛之武;将星子玉、先轸、先且居、孟明;不怕死的猛士曹沫、鉏麑、鬻拳、解杨、杵臼、程婴(尽管这俩是杜撰的);以及美女文姜、息妫、夏姬、宣姜、骊姬、齐姜,以及坏蛋易牙、庆父、优施、屠岸贾等等,还有可怜人急子、申生、南宫长万、里克、荀息、介子推等等,以及部分色鬼和变态(他们也是历史舞台上所不可或缺的啊)。
  我们这个名单罗列到这里,再说下去还得十几号人物。
  这一百年里的政治,天子势弱,政出诸侯。诸侯之间,南北争霸,邻里兼并。诸侯内部,国君与卿大夫家族的斗争极为残酷,被弑的国君以十数记,反过来,被灭族的卿大夫也十数记。
  行政方面,分封制、采邑制出现动摇,郡县干部委派制,文武分制渐成时尚。军事方面,宋襄公那种“仁义之师”的正规战逐渐淘汰,伏击、偷袭等奇变战术多有试验。战车以外,更具杀伤力的独立步兵军一度萌生,步车混合编制还是惯制。
  冶铁业也在萌发,“铁”字在史书中开始出现。天文方面,记录了三十多次日食,以及世界上最早的陨石记录,鲁国人甚至观测到哈雷彗星,人们开始使用分数,会背小九九。文化方面,诗歌音乐都在发生转变,“下里巴人”那种靡靡小调的郑卫之音,取代了帝王雅乐,大获流行。当然,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后来的孔老夫子所看不惯的,也都是人类蹒跚进步史上需要大书特书的!
春秋兵器谱 
  你如果生在春秋时代的话,有幸当了兵或者一般士人,都要练习射箭的。射箭有要求,左手如托炸药包,右手如攀树枝,掌心如握鸡蛋,拉弓要拉到前边只露出箭头,弓身弯曲好似一口井。双臂要求舒展与箭平行,稳定到可以放置一杯水。右手手指夹住四枝箭,一枝射完了上另一枝,不用松手就连续射出。射出的箭要求从下巴底下直穿敌人咽喉,因为那里没有甲胄。这些要求针 
  对的可不是步兵,而是站在奔驰颠簸的战车上的车兵。不容易啊!
  春秋时期已经使用“复合弓”,顾名思义,弓体由多种材料叠合而成。辅弼的“弼”字,就形象地给出了复合弓的造型,各材料之间配合一起,弼也就是协助的意思。复合弓的射击精度和杀伤力非常可怕,最大射程400米,有效射程60—80米,近距离可以穿透一头野牛,威力和有效射程等于现代一般的手枪。
  因为倔强系数不同,将各种材料粘和在一起成为复合弓,工艺要求极高。首先讲究取材的季节,加工的气候。冬天采来柘木——必须选用柘木,是上等的制弓木料。把柘木浸在动物犄角熬成的胶里(最好是用大黑牛的犄角熬胶),一直泡着,泡到夏天再拿出来加工,秋天合成弓体。弓体是“三层合一”结构,非常硬,装弦的时候必须借助膝盖的力量才能把两头扳转,即刻安上弓弦加以固定。弓弦绷得紧极了,像琴弦,一拨就能发出响声——弦乐器就是这么起源的。弓体的中层是柘木薄片,外用几层上等竹片,最外层是牛筋,再用蚕丝绕紧,表面涂漆增加韧度,漆上作画加强美观,并且镶嵌金玉,精细雕刻,弓角两端饰以华丽的鹿犄角。漂亮的弓简直就是工艺品,诸侯之间互相赠送。做一张上乘的弓需要花三年时间。
  上等弓的拉力在120斤,特别力气大的牛人,能拉300斤强弓。对付弓的是盾。步兵盾高1米,宽60~80厘米,形制狭长,中间微凸为了卸掉箭矢打击力。内侧以木框为骨,外蒙多层麻织物和皮革,最后涂漆施以彩绘,上面画上吓人的兽头。这样的盾,没有金属护层,以养由基射穿七层皮甲的神力,完全有可能洞穿。
  春秋时代,青铜戈、矛、戟是主战兵器,它们的样子在书中前文都有介绍,这里要说的是它们的柄。柄不是一根光棍子(像古装电视剧上那样),而是硬木削成八棱体(横截面为八边形),外边再附上八片竹片,用牛皮带子像捆羽毛球拍那样,螺旋地把整个八棱体硬木与八片竹片缠紧。牛皮带子外面,再刷上血红色或黑色的漆皮,甚至漆画图案,很精美。这种柄的截面是椭圆形以便掌握,称作“积竹柄”,就是以木棒为芯,外贴多片竹片。它的特点是有弹性和韧性,耐用,刚柔相济,坚忍不折。最近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那些士兵的枪都是一支剥了树皮的木棒连着一个铁枪头,吕布戟的那根木棒还是曲的呢,好差劲啊!
  步兵的戈、矛,柄比车兵的短,大致80公分,单手使用,另一只手可以执盾(称为“干”——所以你知道“干戈”是什么意思了)。
  商朝时候曾有青铜刀而没有青铜剑,到了东周春秋时代,刀却变得很少见,而成了剑的时代。这是因为青铜器不适合铸成刀。刀的作用是劈砍,但青铜材料脆硬的弊端,使它不利于劈砍,砍劲大了就断。所以,春秋时代少有青铜刀。春秋时代的青铜剑也不利于劈砍,劈大劲了就断,都是用尖儿捅。且只以五十公分为宜,很短,才一尺多长,剑长了更容易断为两截。后来,秦始皇的剑估计是铁的,铁柔韧性好,不易脆断,所以剑长可增到一米四,被荆轲袭击时,长得都拔不出来了。后代剑的标准长度,以垂手倒持把柄,剑身上擎,剑尖抵达眉毛为宜。过短了,打架吃亏,过长了,抡起来削自己脑袋(李连杰小时候个子矮,练剑,被剑伤了脑门儿——据说)。
  针对这些冷兵器的防护手段就是铠甲。金属铠甲在出春秋时代极为稀少,秦穆公在韩原大战中身穿七层甲还能站立起来,是因为那是皮甲。按照制造规格,一领皮甲由不同形式的一百八十三片小牛皮块块编成,用丝带子编联成幅,构成甲身、甲裙和甲袖三部分。外表面涂有一层比较厚的生漆,上用红色矿物质颜料彩绘兽头,用以吓唬敌人。春秋时代的甲和头盔都主要是皮的,一顶头盔一般由不同型式的十八片皮片编成。
  春秋的战车兵不需要乱跑,站着就行了,所以装甲比那些需要奔跑的步兵要沉重一些:在皮甲的小块块上面,钉上青铜锻打的小片片或小泡泡,一般集中在胸部、背部和甲裙局部,加强防护能力。战车上的三个战斗员的甲胄还不一样。御手采取跪姿,不能参与搏斗,所以甲胄格外的严。他两臂平伸拉着马缰,所以胳膊上的甲一直到手腕,甚至还有舌形护手,甲片较小,以便臂部活动,颈部立有坚硬的领盆,随身佩带卫体短剑。车右、车左就略少一点,因为需要挥舞格斗,所以胳膊上无甲,颈部也低。
  所有这些甲具,都属于皮甲范畴。而铠甲则专门指铁甲,那是未来铁器时代的事情。即便在未来,也多用皮甲上面装订少量铁片,而不是整个钢铁打造。整个的钢铁甲胄,是欧洲骑士们的癖好与专利。这帮人力气大,所以爱传全金属甲胄。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有西方骑士银光闪闪的大白盔甲展出,把骑士的躯干、四肢、头部全部遮掩,达到“刀枪不入”的程度,相当于一个单人坦克,只露出两个眼睛。据说每次穿盔甲,即便体大力足,仍需要专人服侍,就像现在的新娘穿嫁衣。一旦从马上摔下来,那就落地凤凰不如鸡了——没有人扶,是上不了马的。西方的这些重甲骑兵,最后被老成吉思汗的轻骑兵儿子们,打得溃不成军,因为它缺乏机动性。
(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