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擅长画地图、绘物体。
14.好模仿各种表情和各种体育动作。
15.按规格、颜色收藏玩具。
16.善于表达做某件事的感受,如“这样做我很高兴”。
17.很会讲故事。
18.喜欢评论各种声音。
19.与某生人见面时会说出“他使我想起了小明爸爸的样子”之类的话。
20.能准确地说出他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如果你的孩子表现出如上情形的话,他可能已显露出出色的能力和才华了。
就我的研究来说,其实生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会在这上面的20条中找到那么一两条甚至更多吻合的地方。回想一下你的孩子在入学前,是否有这些表现,相信很多家长都会说“是”。难道我们已经埋没了孩子的天赋?恐怕确实如此。对于孩子还很小的父母来说,这几条标准真的是鼓舞人心,也许家里的宝贝会是一个“练武奇才”,只要指点得当,就能成为武功盖世的豪侠。
怎样引导孩子的天赋,或者,怎样挽救已经被忽视的天赋?那就是先学会欣赏。欣赏孩子,孩子才会欣赏自己。不管你是否真正挖掘到孩子的天赋,至少你给了他积极向上的想法,而这将一直影响着他的成长。
西方人说,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就会另外打开一扇窗。发现孩子的天赋,可能是一个比较曲折的过程,很多人都会在并不擅长的地方投入感情,但这绝对不会浪费的。
美国前国务卿赖斯被称为“白宫中的黑玫瑰”,她出生在种族歧视很严重的美国南部,母亲是一位钢琴教师。在赖斯4岁时,她已经掌握了一些曲子,她和全家人都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成为职业钢琴家。在16岁那年,赖斯进入父亲所在的丹佛大学拉蒙特音乐学院学习钢琴演奏,她以为将来有一天,自己能到卡内基音乐厅这样的音乐圣殿中独奏。
但是现实是,她并没有音乐天赋。怎么知道的呢?
在大学学习的一个暑假,她参加了一个音乐节,当她看到“那些11岁的孩子们只看一眼,就能演奏我要练一年才能弹好的曲子。当时我想,我不可能有在卡内基大厅演奏的那一天了”。
音乐家的梦想破碎了,但赖斯没有完全放弃钢琴,而是将它当成自己的业余爱好,保留至今。其实赖斯的爱好很广泛,她喜欢看体育比赛,受过多年专业花样滑冰训练。她曾经每天早上4:30就起床,去溜冰场练习步法。受父亲的影响,她对美式橄榄球也十分感兴趣。直到她开始关注美苏问题,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特长。
赖斯曾经说:“如果我能够当上美式橄榄球联盟主席,宁愿不当国家安全顾问。”她在父母的支持下有众多的爱好,虽然都没有发展成为专业特长,但丰富了她的生活。她上大学的时候,肯定不是窝在宿舍里看电视、聊天、无所事事的那种孩子。
从世俗的眼光来看,只有那些在艺术、科学等领域突出的人才有天赋。谁能说会做包子、会理发不是天赋呢?特定的天赋是可遇不可求的,广义的天赋却存在于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不要拿着宝石的标准去寻找美玉,让你的孩子作自己吧。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小世故和小人精催熟的果子不会甜
“就他那成绩,能进重点,不说大家也知道,不就是走关系嘛!不过也正常,我们家是没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我干吗不用,不用白不用。”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说完这些话,稚气的脸上满是淡定!
看着黑压压的人群,我的心情有些沉重。
等大家安静下来了,我问:“大家知道各个时代的童谣吗?”
谁也没想到我一上来就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有些意外。
我自顾自讲了起来: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这是20世纪50年代的童谣。
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这是60年代的。
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是70年代的。
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这是80年代。
到了90年代,又变成了上学最早的,是我;回家最晚的,是我;玩得最少的,作业最多的,睡觉最迟的,最累最困的,是我是我还是我。
今天的歌谣是什么?你们知道吗?今天的歌谣是:今天的阳光多么灿烂,我们的学校破破烂烂。100个同学,99个笨蛋;10个老师,9个土蛋。
哄堂大笑,笑完,只见有的家长嘴角流露出几丝无奈,还有的家长摇了摇头,觉得好玩还是感慨?
“崔老师,你跟我们说这些干吗?”有位家长在人群里闷闷地说了一句。
我没有往声音的方向看去,只是问:“大家都是聪明人,一下子就能听出歌谣的时代性,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歌谣的背后代表了什么?为什么今天的孩子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现在的孩子多聪明!哪像我小时候,傻乎乎的什么都不懂。”
“是啊,现在的孩子个个都像小人精,怎么懂得那么多,特别是人情世故说起来一套一套的,我们平时也没教他们啊!”
“无师自通!”立即有一个声音跟着。
人群又哄笑起来,大家都有同感。
“孩子们用熟悉的内容形式,加上很多调侃因素,追求好玩、搞笑、流行、时髦。这其实也向我们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说到这里,我故意卖了个关子,也琢磨着怎样说出这些家长不愿意听到的话。但没办法了,想解决问题就要下猛药!
看着大家期待的眼神,我狠下心,终于说了出来:“因为他们不再天真,不再无忧无虑,而是充满了成人式的世俗和玩世不恭!”
这句话果然如重磅炸弹,人群顿时像炸开了锅!
很多家长纷纷表示不满,颇有点怒气冲冲的架势,有的家长则很不服气,希望我能举出事例。
“别看我大老粗一个,没你们老师懂得多,可我不照样有房有车吗?当个破老师有什么用,穷死了!一辈子只能买得起个自行车!”你的豪言壮语无意间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再读书再学习也是没用的,钱才是硬道理!
“闺女,你要是也能当个明星那我们全家就出名了!”、“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当大官!”学习成了追求名利的工具,甚至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参加各种娱乐节目,学习也被丢到了一边。
“汪主任,您喝茶!”“您慢走。”对领导,你毕恭毕敬,转眼对孩子的叔叔,你只恨他不是李嘉诚,没给家人增光……原来这是社会的潜规则。
“你要是学习不好,就去当环卫工人去,一辈子也没什么出息。”环卫工人就应该受歧视?
“你看你那同学又黑又瘦,长得不好,穿得多寒碜,家里估计也不怎么样。那个同学一看就知道穿得是名牌,就是不一样!”孩子学会了挑剔,学会了攀比。
这样的影响下,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呢?
家长们陷入了沉思,我几次哽咽着说不下去,但我明白,要想让这场讲座深入人心,起到作用,我必须继续下去。
“我要给老师送礼物。别人都送了,我不送会被同学笑话的。”
“我想当小组长,给老师的礼物要送得高级一点!”
“送贺卡给老师?我都这么大了,还兴这玩意儿?不行,得送实惠的!”
“红红,我今天要和班长一起走,你自己回去吧。”孩子宁愿绕路,也要和老师的大红人一起,而抛弃了老师不喜欢的人。
“我们班的同学可矫情了,在老师面前是一个样,在同学面前一个样,我们班两面派特别多!”
“就他那成绩,能进重点,不说大家也知道,不就是走关系嘛!不过也正常,我们家是没这个条件,如果有条件,我干吗不用,不用白不用。”一个六年级的孩子说完这些话,稚气的脸上满是淡定!
……
会场里只能听到大家沉重的呼吸。
半晌,一位家长蠕动着嘴唇,问:“崔老师,你说的我们也明白,但社会就是这样,俗是俗,但也是大势所趋啊!只是,我们没想到会对孩子影响那么大……”
“崔老师,这些想必您也能理解,您告诉我们,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这些啊?”
我忽然间感到很欣慰,也忽然间生出一种神圣感来,此时的我像一个和所有的家长一起并肩作战的战士,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让那些酷酷的哼着流行歌曲、沉溺于网络和恐怖暴力小说的孩子们真正健康地成长,我们要还给他们纯真的童年,让他们徜徉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歌声里。
我大声地跟家长们说:“一颗果子要想甜美可口,就要自然成熟,我们有责任保护孩子不让他们被催熟,怎么做?很简单,意识到它的重要性,然后尽可能地避免给孩子灌输。对于这些世俗,以健康的心态来引导孩子,比如给老师送礼,告诉孩子,这是为了向老师表达谢意,是对老师的尊重,而不是为了得到特别的照顾。比如,对孩子的同学给予客观积极的评价,在金钱名利、工作岗位等也给予正确的引导……我们是成人,我们有能力应对世俗,但孩子们没有,孩子们需要根据成人世界所传递的信息来建立起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所以,不要把我们对世俗的无奈提前传达给孩子,这其实是对他们的不负责,他们是无辜的。我们都曾经有一个美丽的童年,我们的孩子也应该有……”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看比尔·盖茨“裸捐”最好的遗产不是金钱
比尔·盖茨捐出了自己全部的财产,这种捐到自己一分不剩的方式,被人戏称为“裸捐”。不是他不爱孩子、不愿意留给子女钱财,而是他认为,让孩子自己挣钱才是爱的正确方式。
据媒体报道,微软创办人盖茨决定把自己580亿美元财产全数捐给名下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他说:“我和妻子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
据数据显示,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富豪人数激增,每年的胡润富豪榜中我们都能够看到许多身家过亿的大富豪,富豪财富的增长速度令世界咂舌。然而在这些富豪中,诸如比尔·盖茨者寥寥无几,且不说让他裸捐了,只是让他拿出些银子表示表示也很困难。而这些富豪的身上其实也折射了中国人的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积累财富是为了子孙后代,财产是一定要传给后代的。曾有学者对江浙富豪调查发现:家产越多的人,越希望孩子接班,由此也可以理解,如果想从他们口袋扒拉出什么钱来,那是没门儿!
所以,在众多中国人的眼里,盖茨是很疯狂的!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盖茨要裸捐呢?
是西方的财富观给盖茨的影响,他认为,名下的巨额财富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难道盖茨不疼爱自己的子女吗?不想多留些银子,让子女舒舒服服地过日子?
当然不是,在他看来,裸捐反而是疼爱子女的方式。比尔·盖茨认为,拥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一个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件好事,他觉得子女的人生和潜力应和出身的富贵和贫寒无关。如果父母过多地把钱留给子女,衣食无忧的生活会使他们渐渐地安于享受,由此消磨了斗志,丧失了激情,很多人还把过多的精力花在寻求刺激上,于是很容易染上赌博、吸毒等种种恶习,即使有山高的财富,也终究会有吃空的那一天。
借用盖茨的话说,将财富全部留给子女,肯定不是“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也绝对不是疼爱子女的最好方式。
所以,不管是家有金山银山的父母,还是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父母都要明白,不要以为拼命挣钱,然后老来如数交给孩子就是对孩子好。你首先要千万留心金钱对人品性的腐蚀作用;其次,学习盖茨的事迹,从他的身上分析,在对待金钱的态度、方式和行为上,怎样才能对孩子产生最有利的影响。
很多家长担心孩子受委屈,心疼孩子吃苦,殊不知,只有受过委屈吃过苦的孩子才知道钱财的真正意义,才知道要怎样珍惜生活、追求生活。
很多父母一辈子辛辛苦苦,都是为了孩子,这并没有错,这是对孩子的爱。很多父母毫无保留地把全部财富给了孩子,这也没有错,但所有的父母都要明白一点,要想让自己的这份辛苦、这份财富的传承变得有意义,就必须教会孩子有正确的金钱观,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行为变得有价值,孩子的一生才会真正精彩。
第四章 审判孩子,不如审判家长的教育观念 孩子的前程不需要你设计
上苍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就像它让别的孩子在这条路上成功,就一定会让你的孩子从另一条路走向成功一样,它给了别的孩子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的孩子这样的天性。
这天讲座刚结束,一位家长来到了后台,没等我坐下,他就迫不及待地攥住我的手说:“崔老师,我是大老远跑来听您讲座的,有个问题您一定要帮我解决!”
能突破重重“防护”来到后台,我知道这位父亲一定遇到了棘手的事情。果然,还没等我开口他就自顾自地说了下去:“我那个没出息的儿子快急死我了,不知道为什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
显然这位恨铁不成钢的父亲已经被长久压抑在心中的怒火冲昏了头脑,忘记了自己此行的真正目的,于是我只好帮他切入主题:“您的孩子怎么了?”
“哦,我那孩子性格实在是太腼腆,家里来了陌生人都不敢说话,让他向人家问个好,憋红了脸还开不了口。在学校也是,不喜欢和同学一起玩,就爱自己鼓捣魔方。我和他妈都快急死了!”
“那您觉得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我让这位家长在椅子上坐下,问道。
“可能是独生子女,小时候成长比较孤单,我和他妈妈工作忙,也没时间过问这些事情。”
“您的孩子几岁了?”
“14。”
“那您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
“他现在的性格实在是太令人讨厌,我们希望他可以变得开朗大方,有阳刚之气,以后在社会上才能立足,才能成功!”这位父亲的语气很坚定,“崔老师,您一定要帮我!”
这位父亲颇有好不容易抓到“救命草”的感觉,可惜我也是个凡人,不是三头六臂的神仙,没有立竿见影的奇丹妙药。沉吟片刻,我说:
“有的孩子常常抱怨:‘为什么我这么懦弱?我讨厌我的性格!’如果自己不喜欢自己,自己不接纳自己,这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啊,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人一定会自卑,只要自卑,成功便不会找上你。”
听我这么说,那位家长没有说话,于是我接着讲了下去:
“19世纪末,一个男孩降生在布拉格一个贫穷的犹太人家里。随着男孩的长大,人们发现他性格十分内向、懦弱、敏感多虑,防范和躲避的心理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于是男孩的父亲竭力想把他培养成一个标准的男子汉。希望他具有宁折不屈、刚毅勇敢的性格特征。 在父亲粗暴、严厉的培养下,他的性格不但没有变得刚烈勇敢,反而更加懦弱自卑,并从根本上丧失了自信心。”
“对!这正是我遇到的问题!”故事勾起了这位家长的共鸣,他开始变得激动起来。
我看了看他眼中因激动而闪烁着的光芒,接着说:
“这样的孩子,实在太没有出息了。你能够让他去当兵,去冲锋陷阵,去做元帅吗?不可能,部队还没有开拔,他也许就已当逃兵了。让他去从政吧,依他的智慧、勇气和决断力,要从各种纷杂势力的矛盾冲突中寻找出一种平衡妥当的解决方法,那更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幻想。”
“是啊,确实是这样,你说这样的孩子有什么出息,还能干什么呢?”这位父亲一副痛心疾首的表情。
我拍拍他的肩膀,说道:
“ 看来,懦弱、内向的性格,确实是人生的悲剧,即使想要改变也改变不了。因为他的父亲已做过努力了。然而,你能想象这个男孩后来的命运吗?”
“哦?怎么样呢?”看来好奇心并不是小孩子的专利。
“这个男孩后来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就是卡夫卡。”我没有理会这位父亲诧异的眼神,接着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就在于卡夫卡找到了适合自己穿的鞋,找到了上帝为他的性格安排的职业。
“性格内向、懦弱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一定很丰富,他们能敏锐地感受到别人感受不到的东西。他们是外部世界的懦夫,却是精神世界的国王。这种性格的人如果选择了做军人、政客、律师,那么,他就选择了做懦夫;但是如果他选择了精神的领域,那么,他就选择了做国王。
“卡夫卡正是选择了后者,他才在文学创作的领域里纵横驰骋,写出了《变形记》、《判决》、《乡村医生》、《地洞》等传世巨着。卡夫卡的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以对生活的巨大洞察力为后盾,其形式之怪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