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什么是八股文-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责,此其所以不容己于斯欤。
  我们再来看王鏊的抡元墨卷。王鏊(1450…1524)字济之,世称守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宪宗成化甲午(1474年)解元,乙未(1475)会元,廷对为第三,是为制义大家。28
  下为其文:29
  周公兼夷狄,百姓宁
  (破题)论古之圣人,除天下之大害,成天下之大功。
  (承题)夫天生圣人,所以为世道计也。周公拨乱世而反之正,其亦不得已而有为者欤。
  (起讲)孟子答公都子问而言及此,意谓天下大乱之后必生圣人之才。商纣之世,民之困极矣,于是有周公出焉。武王既作之于上,周公佐之于下。
  (起股)彼其夷狄乱华,不有以兼之,吾知其被发而左衽矣,周公于是起而兼之,而若奄国、若飞廉,皆在所兼,兼夷狄,兼其害百姓者也;鸟兽逼人,不有以驱之,吾知其弱肉而强食矣,周公于是起而驱之,而若虎豹、若犀象,皆在所驱,驱猛兽,驱其害百姓者也。
  (中股)是以夷狄之患既除,则四海永清,无复乱我华夏者矣;猛兽之害既息,则天下大治,无复交于中国者矣。
  (后股)天冠地履,华夷之分截然,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功;上恬下熙,鸟兽之类咸若,人皆曰百姓宁也,而不知谁之力。
  (大结)吁,周公以人事而回气化,拨乱世而兴太平,其功之大何如哉!虽然,此亦周公之不得已耳,岂特禹抑洪水,孔子作春秋,孟子辟杨墨为不得已哉!盖周公不得已而有为除大下之害者也,孔子卒,孟子不得已而有言除后世之害者也。然皆足以致治,其功之在天下后世孰得而轻重之哉?韩子曰,孟子功不在禹下,愚亦曰,孟子之功不在周公下。
  对王鏊的这篇文章,原评曰:“字字典切,可配经传,佳处尤在用意深厚、是圣人使人各得其所。”方苞评曰:“浑厚清和,法足辞备,墨义之工,三百年来无能抗者。”对这两篇文章,方苞合评曰:“骨力雄峻,函盖一时,此程与墨并制科文之极盛也。”又说:“元作重讲百姓宁,此程重讲兼驱,是其用意异处;俱先于反面透醒,是其作法同处。”30
  唐顺之(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人。嘉靖己丑(1529年)会元,亦为制义名家。下为其墨卷:31
  请问其目一节32
  (破题)大贤问仁之目,得圣教而以为己任焉。
  (承题)甚矣颜子之力于为仁也,领克复之目而任之不辞,非有得于心法之传者而能之乎?
  (起讲)昔颜渊问仁于孔子,而承克己复礼之训也,想其求仁之志素定于心斋之后,而理欲之分默会于善诱之余,故不复有所疑问,而直请其目也。夫子喜其见理之真,乃悉数其目以告之曰∶物交之迹虽由外以感,其中善恶之机则由中以达于外,而仁岂必求诸远哉,近取诸身而已矣。
  (起股)彼目司视,耳司听,而心实主之也,若非礼而欲视,则绝之以勿视,非视而欲听,则绝之以勿听,如此则心不诱于声色之私,而作哲作谋之体立矣;口有言,身有动,而主之者心也。苟非礼而欲言,则绝之而勿以形诸口,非礼而欲动,则绝之而勿以形诸身,如此,则心不涉于尤悔之累,
  而乂作肃之用行矣。
  (过接)克己复礼之目端在于此。颜子遂从而任之曰∶
  (中股)仁道必至明者而后察其几,回之质虽非至明者也,尚当既竭吾才,于所谓视听言动者,择之精而不昧于所从;仁道必至健者而后致其决,回之资虽非至健者也,尚当拳拳服膺,而于所谓视听言动者,守之固而必要其所立。
  (后股)以为仁由己自励,不敢诿之于人也;以天下归仁自期,亦不敢半途而废也。
  (过接)斯则回之所当自尽者乎。
  (收结)吁,夫子之善教,颜子之善学,两当之矣。
  此文先后入两人口气,形成对话,亦是一奇。原评曰∶“荆川三墨,惟此可谓规圆矩方,绳直准平矣。”33
  最后,我们看归有光的一篇墨卷。归有光(1506…1571)字昭甫,又字开甫,号震川,昆山人。少颖异,九岁能属文,弱冠通五经三史,中举后屡试不第,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道,学者数百人,称为震川先生,但至嘉靖乙丑(1565年)始中进士。他主张“以古文为时文”,与唐顺之并称“归唐”,其文被誉为“涵盖一世”。34
  下为其文:35
  诗曰天生烝民一节36
  (破题)大贤引诗与圣人之言,所以明人性之无不善也。
  (承题)夫性出于天而同具于人者也,观诗与孔子之说,而性善之言不益信矣乎!
  (起讲)孟子告公都子之意至此,谓夫性善不明于天下,盖自诸子之论兴而不能折衷于圣人也。昔孔子尝读烝民之诗而赞之矣,诗言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是诗人之所以为知道而通于性命之理者也;盖造化流行,发育万物者,莫非气以为之运,而真精妙合所以根柢乎品江者,莫非理以为之主,惟其运乎气也,而物之能焉,惟其主乎理也,而物之则具焉。
  (起股)肖形宇宙,谓之非物之象则不可,而有不囿于象者,即此而在,其本然之妙,若有规矩而不可越,是声色象貌,皆道之所丽焉者也;禀气阴阳,谓之非物之形则不可,而有不滞于形者,随寓而存,其当然之法,若将范围而不过,是动作威仪,皆道之所寄焉者也。
  什么是八股文(中)
  作者:佚名


  (中股)有一物必有一物之则,天下之生久矣,天不变而道亦不变,盖有不与世而升降者矣;有万物必有万物之则,生人之类繁矣,同此生则同此理,盖有不因时而隆污者矣。
  (过接)是以懿德之好协于同然,而好爵之摩通于斯世。
  (后股)仁统天下之善,义公天下之利,天下均以为仁义而孜孜焉,乐之不厌,以为其出于性耳,不然,一人好之,而千万人能保其皆好之乎?礼嘉天下之会,知别天下之宜,天下皆以为礼知而忻忻焉,爱之无穷,以为其性之所同耳,不然,则好于一人,而能保其达于天下乎?
  (束股)可见天下之情一也,而同出于性,天下之性一也,而同出于天。
  (收结)性善之说,折衷于孔子,而诸子纷纷之论,不待辨而明矣。
  本文原评曰:“举孔子以折服诸子,不是单引诗词,故归重孔子,赞与诗同词,故但直出诗词而重发下文,此先辈相题最精处,文之浑雄雅健,在稿中亦为上乘。”基本范式已陈,下面我们再从八股的几个主要成分及特点来作进一步的考察。
  破题
  破题即每篇文章的起首两句,37
  用来说明全文的主题要义,之所以称之为“破”,用张行简的话说是“题整而分析言之,如整物而使之破,故谓之破题”。38
  或可说把一题破分成两句,从题义中析取一个角度,一个要点。清代破题要求结尾用虚词,如“也”、“矣”、“焉”、“已”、“而已”等,但不可用疑问,反诘虚词。破题且不可直说人名、物名,而必须用其他词来代替,此已形成定式。39
  破题对考试获隽十分重要。据说,金声初应童试,题为∶“岂不曰以位”,他终日构思而不能成篇,时交卷者将尽,学政使人察其卷,只成一破题,将要扶出时,学政取破题来看,见破题两句是∶“君所挟以傲士者,固士所筹及者也。”此不仅吻合题意,且与当时情况亦有微妙相合处。学政因而击节赞赏,给烛令写完全篇,于是金声当年入泮。而破题未妥者则往往被黜或遭人嘲笑,如陈宪章应试南宫,破“老者安之”三句为∶“人各有其等,圣人等其等”,十个字出现三个“等”字,首先不免累赘,于是有人批其旁云∶“若要中进士,还须等一等”。40
  还有,科场阅卷,考官少而试卷多,考官常易疲累,故文章开头是否能写得精辟警醒,开门见山,乃至开门就见山之奇峻,从而引起考官注意,自然对考生来说相当重要。
  但破题之重要更在于其本身,在于其与整篇文章的关系。刘熙载说∶“昔人论文,谓未作破题,文章由我∶既作破题,我由文章。余谓题出于书者,可以斡旋;题出于我者,惟抱定而已。破题者,我所出之题也。”41
  考官所出经义之题为我给定了一个范围,然而,在这一范围内如何写,主要写些什么,从那个角度入手,则就要看我如何破题了,所以,破题是一个最优先,最基本的训练和要求。42
  一次考试,千百士子,同样一个题目,文章却千姿百态,高下患殊,其差别首先在破题。此正如刘熙载所言∶“破题是个小全篇”,“全篇之神奇变化,此为见端。”43
  下面我们试来观察同治戍辰科(1868)会试首场首艺的破题:44
  文题:畏大人畏圣人之言45
  破题:
  郑训承(乌程5)∶更徵君子之所畏,由天命而兼及之也。
  葛荣干(蓬莱7)∶人与言亦通乎天,君子所必畏也。
  孙汝明(大兴10)∶人与言亦深其畏,皆本天命而出者也。许景澄(嘉兴16)∶继天命而言畏,畏愈显矣。
  陈瑜(宜春21)∶合大人圣言以为畏,一本于敬天之意而已。
  孙慧基(桐城22)∶继天命而观所谓,一畏天之心也。
  林祖述(无锡28)∶人与言皆本乎天命,敬天者所必畏也。
  沈善登(桐乡30)∶有为天命所寄者,君子并致其畏焉。
  吴宝恕(吴县37)∶有上承乎天命者,本畏天以为畏焉。
  李应鸿(南海39)∶更徵君子治心之学,亦奉天以精所择而已。
  刘履安(商丘40)∶由天命而递举所畏,识之真故畏之切也。
  熊汝梅(黄安44)∶大人与圣言并畏,敬天之心益见矣。
  金兆基(诸暨46)∶大人与圣言交畏,达天所以敬天焉。
  徐鸣皋(宜兴53)∶尽人以合天,更徵之大人圣言矣。
  陈兆翰(鄞县56)∶天即人而存,畏人即以畏天也。
  冯方缉(吴县58)∶畏有徵诸实者,始终一敬天之心也。
  陈达(江宁60)∶有为天命所寄者,亦畏天者所当畏也。
  余鉴(婺源61)∶人有与天命并畏者,将尽人以合天也。
  黄自元(安化66)∶进天命而详所畏,犹是达天之学也。
  徐文(江阴67)∶由天命而进推所畏,益见敬天之深矣。
  丁云翰(祥符70)∶继天命以明所畏,尽人合天之学也。
  陈以咸(钱唐71)∶有为天命所寄者,交儆焉而心愈切矣。
  严蔚文(余姚86)∶畏有因天命而进者,大人圣言可并徵焉。
  顾树屏(广丰87)∶有因人见天者,畏人犹之畏天也。
  余烈(金华88)∶更观君子之所畏,即天命所属者懔之而已。
  欧阳衔(安福91)∶事人即以事天,惟君子明其故焉。
  罗德綍(南丰100)∶畏有尽人合天者,可继天命而备举焉。
  馨德(满洲102)∶进天命以言畏,君子仍畏天命之心也。
  皇甫治(吴县106)∶奉至人以奉天,仍一畏天之心也。
  于万川(丰润107)∶继言君子之所畏,由天命而推之者也。
  夏玉瑚(罗山119)∶畏又在于人与立者,一敬天之心也。
  张绍棠(吴县129)∶畏及于大人圣言,皆天命之所系也。
  杨际春(高邮131)∶人与言交致其畏,畏人所以承天也。
  徐家鼎(太湖164)∶畏有在人与言者,皆天命所分及也。
  胡乔年(天门166)窥天命之所寄,畏并深矣。
  赵汝臣(黄县173)∶更即大人圣言观君子,仍以畏天者畏之焉。
  刘廷枚(吴县174)∶人有上承天命者,本畏天以为畏焉。
  徐作梅(上虞203)∶以天视人,而人皆可畏矣。
  嵩申(镶黄208)∶以畏人者畏天,主敬之学全矣。
  高蔚光(昆明210)∶畏又存乎人与言,君子以诚达天也。
  广照(正白219)∶人与言交畏,犹是畏天命之心焉。
  徐祥麟(祥符231)∶人与言皆天命所系,畏之而其功全矣。
  刘海鳌(云阳250):有为天命所寄者,畏之又不容己矣。
  鲁琪光(南丰251)∶继天命而有畏,识义理之至者也。
  李郁华(新化266)∶畏更在于人与言,君子之明于天命也。
  以上破题,都恪遵朱注:“大人圣言,皆天命所当畏,知畏天命,则不得不畏之矣。”
  故而讲“畏天命”并非侵上;诸破题无一语涉及“小人”,故而亦不犯下。文题所限,各个破题的意思自然不可能迥异,而只有微殊,然而又正要在这“微殊”上大做文章
  ,从这“微殊”生发开去,演出“迥异”的文章,而以上如此多破题,竟无两个字句相同者,亦是一奇。八股是带着镣铐跳舞,然而又毕竟仍然容有许多变化。如果没有一定的程式、规则,就难以有一个共同、客观的标准,如果没有一定变化的空间,也难以衡量出文章的优劣高下。
  破题的作法,梁素冶概括得最为精确。他说∶凡作破题,最要扼题之旨,肖题之神,期于浑括清醒,精确不移。其法不可侵上,不可漏题,不可骂题。语涉上文谓之侵上;语犯下文谓之犯下;将本题意思未经破全,或有遗漏,是谓漏题;将本题字眼全然写出,不能浑融,是谓骂题。其两句之中,有明破暗破,46
  顺破逆破,47
  正破反破。又有上句领章旨,下句讲本题者;有上句讲本题,下句承章旨者;有上句讲本题,下句或推开,或吸下,或直断,或虚足者。有两句分破题面者,有两句如门扇对峙者,有上句即用‘也’字、‘焉’字者,皆常格也。至于用三句者则变格也。长题之破贵简括,搭题之破贵融贯,大题之破贵冠冕,小题之破贵灵巧。48
  我们可以再略看一科──同治十年辛末科会试的破题,其文题是∶“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敬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49
  在《清代硃卷集成》收录的59篇文章的破题中(题多不录),仅有两题相同,即第二名邵世恩与第七十六名吴浚所破,但文章自然仍做得不同。破题诸义大都遵守朱熹对“有子”此章的所释∶“此言人之言行交际,皆当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不然,则因仍苟且之间,将有不胜其自失之悔者矣。”尤其是扣紧“谨始”之义为多,其次则是“无悔”。说明考生能发挥的空间确实有限,但也不尽然,陕西石泉彭懋谦破为“君子寡过之道,在去其太过者而已”,就觉较新鲜,且亦中式。50
  代
  “代”即代入语气,代人说话,代人说理,“代当时作者之口,写他意中事。”51
  由于制义之题并非“根于己”,而是“根于经”,就不能自说自话,而必须代人说话。又由于经书主要是圣贤之言,“代”就主要是“代圣贤立言”,代圣人说话。童生试所出小题因为较零碎,又有截搭等种种名目,故偶尔也会有题出到如阳虎、王孙贾、微生亩之言行乃至犬吠之类,此时作文也可代入此类主体之口气,但一般来说,远为郑重的乡会试所出大题都是“代圣贤立言”,要求考生阐发的都是圣贤义理。
  “代”也叫“揣摩”,52
  即设身处地,假设自己就是原题之作者,设想自己处于此种地位,感同身受,会说些什么。也正是因为有“代”,才有话可说,有活泼文机,否则,圣贤之言已全著于题,题无剩义,还有何话可说。也是因为有“代”,有“代”者理解、领悟水平的高下深浅,也才会有文章的高下深浅,而由文之拘谨或活泼,又可见“代”者之胸次或机敏,故汪武曹曰∶“代法者,时艺之金针,信矣哉!”53
  “代”由来已久,古今中外作文皆有其法,钱钟书于此有专论,他指出代言之体最为罗马修辞教学所注重,名曰prosoposoeia,学僮皆须习为之,亦以拟摹古人身分,得其口吻,为最难事。马建忠《适可斋纪言》卷二有《上李伯相言出洋工课书》,记卒业考试,以拉丁文拟罗马皇帝贺大将提都征服犹太诏,说此即“洋八股”也。54
  此“拟”也即“代”,中国古代文化中各种“拟”作更是多多。“代”法又可入史,如《左传》记僖公二十四年介之推与其母偕逃前之问答等,皆生无旁证,死无对证,《左传》所记,盖非记言,乃代言也。是左氏设身处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当然耳。《左传》记言而实乃拟言、代言,谓是后世小说,院本中对话,宾白之椎论草创(也是八股“代言”之椎论草创),未遽过也。55
  “代”法可入史,自然更可入文。八股古代即称之为“代言”,盖揣摹古人口吻,设身处地、发为文章。宋人四书文自出辩论,明清两代好的八股文则揣摹孔孟情事,真是栩栩如生,其善于体会,妙于想象,于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