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麋竺,字子仲,东海朐人,属徐州豪富,能富到什么程度呢?只举一例大家就明白了,据史载:仅家中的奴仆就超过两万人!真难弄清楚他聚集这两万多男女干吗?就是管理这两万多职工也不是一般人能胜任的呀!
陶谦掌徐州时就是依靠的麋竺这样的当地豪强,政府历来都是听大财团指挥的,像近代的多数城市差不多,有钱人几乎都是担任地下组织部长的角色。不过陶谦做得要光明磊落的多,玩的是明的,干脆聘麋竺为别驾从事。陶谦死的时候,就是麋竺奉陶谦遗命迎接刘备接掌的徐州牧。
麋竺可算帮了刘备的大忙,在刘备遭吕布袭击丢妻舍子时,麋竺及时的向刘备献上了自己的妹妹,也就是后来的麋夫人,以解刘备夜晚的寂寞;兵散了,干脆陪嫁中加进去二千健壮奴仆,至于拿出金银货币以助军饷,那就更不用说了,刘备复振,麋竺功莫大焉!
这次刘备兵败,干脆连麋竺的妹妹也给弄丢了,麋竺不但没有怨言,反而扔掉了以前曹操给安排的工作——嬴郡太守,跟着刘备开始了流浪生活,连弟弟麋芳也辞去了彭城相职务,一块随刘备浪迹天涯,共起了患难。
政治立场的坚定,经济基础的雄厚,麋竺都超过了刘备。
孙乾,字公祐,北海人。也是与麋竺一样被刘备聘请为从事的人材,强于刘备的地方很简单:人长的雍容大方,极强的现场表达能力,是做外交官的好材料。这次反叛曹操之后,就是孙乾代表刘备去出使的邺城,联络袁绍作为外援。
孙乾其实还有一个最大的长处,那就是听话!相信任何一位领导都愿意用这样的人,据史载:刘备使用孙乾,就如同使用自己的手指一样灵活自如!你能拒绝使用这样的“大才”吗?
简雍,字宪和,涿郡人。是刘备的自小玩伴,铁杆发小。其人谈吐幽默,语言诙谐,不拘礼仪,遇事不乏机智,举一例大家便能领教其风采了:
有一年天旱歉收,刘备下了禁酒令,酿酒者要受到法律惩处。像现在一样,也是上面的指示到了下边一执行就走样,基层领导便去老百姓的家里去搜酿酒的器具,逮住了不少,这下有了罚款的理由了!简雍看不过去了,这样劝谏的刘备:
一天简雍与刘备出去散步,见到一男一女在路上行走,简雍惊奇的对刘备说:“他们准备苟且行淫,你怎么不赶快去把他们抓起来呀?”。
刘备很奇怪:“你怎么知道的他们有奸情呀?”
简雍理直气壮:“他们有行奸的器具呀,与存有酿酒器具的不一样吗?”。
刘备恍然大笑,命令马上释放了存有酿酒器具的百姓。
现在这三个人有两个人在刘备身边,孙乾还正在袁绍那里为使,刘备便派麋竺先去青州袁谭那里观察一下袁谭的态度,人家是否认这个恩师呢?对自己的投奔是否能受到欢迎,刘备自己也拿不准。
袁谭的态度比刘备希望的还尽人意,没枉刘备举其“茂才”。闻知刘备来投,马上表示欢迎,一边紧急通报给邺城的父亲袁绍,一边亲自率领步骑迎接刘备,见面之后,执礼甚恭,接风欢宴自不必说,的确有点“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意味。
袁谭一直保护到刘备曾为国相的平原,这时袁绍已接到袁谭的急报,马上派出了重兵前去迎接刘备,袁绍表现得比儿子还要隆重几分,竟然亲自出邺城二百里迎接刘备,简直如同迎接皇帝驾临。
对一个已经沦为丧家之犬的刘备用得着玩这一套吗?看来袁绍挺会做秀的,此举动立刻向天下人昭示了以下三点:
我袁绍是这样的恭谦下士、求才若渴。
天下人都知道刘备乃仁义之士,我袁绍也不弱于他,也崇尚仁义,让天下人把自己与那奸诈的曹操对比一下,看该依附哪个?
向曹操示威,你不是欺负的人家无路可走吗?我袁绍偏要敬重与你为敌的人,凡是反对曹操的,都是俺眼中之英雄!
应该说这活袁绍做得挺漂亮,他看到了刘备的实力虽弱,但精神力量不容忽视。有了刘备相助,不但能增加自己的号召力,自己在天下人目中的地位也会跟着高起来。
刘备有什么精神力量呢?他和皇家的血缘,极其疏远,只不过是皇帝三百年的远房本家罢了。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民心,刘备之所以深得人心,一是对老百姓极仁慈,二是对朋友有信义。
从刘备所治理过的平原、徐州、豫州三处地方来看,刘备在百姓中的口碑极佳,这可不是喊几句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就能做到的,若手下的贪官成群,你就是再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也没用,老百姓也是要骂的。
到现在为止,凡是跟从了刘备的人,还没有出现一个背叛的,这与刘备能把身边的部属做为朋友对待大有关系。
比如,与公孙瓒的部将赵云共事没几天,二人几乎就决定了终生相互不弃的缘分,这不,来邺城没几天,赵云在老家得到了刘备现在邺城的消息,马上从家乡招募了四五百名士兵,投奔到了刘备帐下,让袁绍看得既感叹又是嫉妒:我这棵大树难道没有刘备的荫凉大吗?
有人会反驳老孙:没背叛的?那关羽不是刚投降了曹操吗?解释一下:现在的刘备还不知道关羽投降的事情,再说,暂栖身于曹营的关羽也未必算得上背叛刘备,这一点很快就能证明。
其实刘备现在无时无刻不挂念着关羽、张飞二人,甚至超过了对自己妻儿的牵挂。
六十八、为官为匪冰火两重天
关羽与张飞二人在兵败徐州后的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但却很难判断哪个的处境更好些。
关羽得到了高官,却失去了自由;张飞沦为山贼,却落得个自由自在。
关羽屈身事敌,所有的史书却没将其记载为污点;张飞在其后的一年中以劫掠为生,所有的史书也没认为张中郎将是在做强盗。
对关羽在曹营中的生活,史家们采取了简化的方式,数言带过;对张飞的山贼生涯,史家们干脆不予理睬,让他成为了一个千古迷团。
现在的人们对关、张二人的这一年,几乎都是按照罗贯中同学猜测的:关羽在许都上马金、下马银,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曹丞相恩宠有加,赐美女、赠赤兔;而张飞却是在一个古城做了一年县太爷,断官司、理民务,为哥仨日后重聚预留了一块革命根据地。
其实并非如此,对敌营里投降过来的将军,曹操怎会放心大胆的使用?给予虚职高位,那都是为了给以后的“解放”战士们树样板,不经过实战的考验,也就是说,降将们不交出类似于后世《水浒》中王伦向林冲所索要的“投命状”,你永远也不会成为自己人的。
事实上关羽在许都的一切都是受到“校检”们监视的,至于五品官衔的偏将军,也是属将军中地位较低者,虽地位略高于校尉或裨将,但却无独立开府办公的资格,这点上连骑都尉都不如,如果不是沾了带着刘备家眷的光,兴许连单独住宿的府邸也不会分配给的,应该是军营里的集体宿舍之类的居住环境。
演义胡说无可指责,但正史也未必不信口开河:在《三国志、关羽传》注引《蜀纪》和《三国志、明帝纪》注引《魏氏春秋》中,就撰写了关羽与曹操争一个弃妇的荒唐故事,至今被一些专家或大师们引以为据,来说明关羽与曹操都是好色之徒,进一步引申为:凡是男人都好色,除非生理或心理有病。
史书上是这样说的:曹操和刘备一起围攻下邳。困守下邳的吕布有一个部下叫秦宜禄,他有一个妻子杜氏。吕布派秦去向袁术求救,秦却被袁术留下,让他娶了汉室之女。这时,秦的前妻杜氏则仍留在下邳——看来是被遗弃了。
关羽知道了这件事,便屡次三番向曹操提出要求,攻下城后,希望得到秦的这个前妻杜氏。关羽这时看来还没有妻室,不过他为什么不要别的女人,偏偏看中了杜氏呢?原来这个杜氏颇有些姿色。曹操一听关羽要求,便有这个怀疑,后来一见,果然如此。
关羽当然得不到这个美女。曹操颇好女色,就抢先纳了杜氏。他曾占了何晏的母亲、何进的媳妇,又占了张绣的婶母,都是贪恋美色。这次遇上杜氏,自然也不例外。之后秦宜禄和杜氏的儿子秦朗也被纳为养子,后来官运亨通。
关羽这时和刘备几个人连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没有,没力量和曹操争高下,也只有眼睁睁看着曹操把自己屡次要求得到的杜氏抢去了。
稍一分析便可以断定此事纯属子乌虚有:围下邳的主力前锋是陈登的广陵部队,关羽所在的刘备军只不过是在外围配合作战,有什么资格在城未破的艰难时刻,向焦头烂额的全军主帅曹操,提出要敌军将领的一个老婆?就是提也应该向直接领导刘备提吧?
再说,曹操是何等人?志在得天下,又是正竭力笼络刘备及其部属的时刻,关羽又是他早就倾慕欲得的大将之才,如真关羽有此要求,焉会夺其所爱?别说是一个弃妇,就是天香国色,关羽一旦有所暗示,曹操又岂会吝啬?更不会干脆据为己有。
对投降后的关羽严密监视倒是查史有据的,《三国志、关羽传》载:“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
连心神都要琢磨,可谓不放心之极,如果曹操有了后来太祖的本事,令关羽早请示晚汇报也是说不定的。
关羽当官的日子过得窝囊,张飞做山大王的工作却做得极爽。张飞率数百残兵并没有走远,就潜伏在小沛西南的芒砀山中,芒砀山位于现在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山中有西汉梁国陵墓群,斩山作廓,穿石为藏,结构复杂,气势恢宏,宛如庞大的地下宫殿,藏兵绝没问题,至于部队吃饭,却是只有抢劫一条路了,
所幸此山南临曹操的老家谯县,去敌人的老家抢点什么倒也心安理得,只是不能暴露部队番号,大山之中出几股劫匪,那是极司空见惯的事情,招惹不来曹操大军的围剿。
一天张飞带部队南下打劫军粮,行至南山麓,小张同志来了运气,遇到了一个出来游山拾柴的少女,年方十三四岁,生得白齿红腮,眉目流动,身材娇柔,靓姿惊人!
时年三十四岁的张飞却还未曾切身体验过女人这种老虎的厉害,一时变成了初见“老虎”的小和尚:咋这么可爱捏?
也难怪,张飞自二十二岁随刘备起兵,十二年来南征北战,过得都是刀头子上舔血的日子,本身又不是像刘备那样,做得都是一把手的工作,哪有资格成家立业?估计也没有闲情逸趣来享受这温柔乡里的幸福。后世的我军不是也有过“三五、八、团的规定吗?(35年之前参加革命、八年以上军龄、团级以上干部方允许恋爱结婚)
一经张将军温柔的审问,张飞更是大乐,原来这还算幼女的靓妹不是别家的,竟是那曹操本家兄弟夏侯渊的堂侄女,那还有什么说的?曹操的本家侄女,这应该是缴获的敌人战利品了吧?论家庭出身,也不算辱没了俺老张的身份,留下做个正式的押寨夫人吧!就这样,张飞就娶了这么一个如花似玉的嫩娘子,此收获直接影响到后世的家族辉煌。
不仅是因为做了曹操的侄女婿,而是由于美的遗传,令张飞的女儿生得极为漂亮,两个女儿先后都被皇帝刘后主选为皇后,张家由此成为蜀汉帝室外戚。
至于年不及十四的夏侯家闺女是否乐意?估计开始有些半推半就,第二天就会大喜若狂,上哪儿去找这么一个英气逼人的张将军?要按现在的刑法就不行了,肯定会判上张飞三年有期徒刑。
以上可不是老孙随意胡侃,是有史料为据的,是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注引《魏略》所载,才推断出张飞落草于芒砀山中,现在大家如果去芒砀山(今河南永城)旅游,还能见到张飞山寨的遗迹。
这也侧面证实了一点:那时曹操的政府是相当廉洁的,你想,以堂叔夏侯渊、哥哥夏侯霸的地位,远在家乡的小女孩,竟还需要自己上山打柴,就是现代也肯定是极稀少的。
就在张飞沉浸于爱河之时,关羽却奔赴于战火之中,随曹操开往了战争的最前线,因为袁绍终于动手了。
六十九、十万大军下河南
袁绍决定出兵也不是那么容易,内部人事方面的政治斗争相当激烈,这直接影响了袁绍的决策。
袁绍有三个儿子: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雍)、幼子袁尚(字显甫)。
袁谭的品行有口皆碑,而且累立战功,那青州其实就是袁谭打下来的;幼子袁尚却长得最帅,又加上袁绍的后妻刘氏极为偏爱袁尚,枕头风当然常吹给袁绍,袁绍也惊叹这小儿子的英姿美颜,便打算让袁尚作为自己的继承人。
但自古承嗣应先立长子,怎么办?袁绍便把自己老爹对自己用过的歪招用在了自己儿子身上(袁绍被过继给自己的伯父):把袁谭过继给了自己的哥哥为后,这下长子反而成了从子,没有了继承人的资格,又任命袁谭为青州刺史,使之远离了冀州,下一步该要明确袁尚为继承人了。
虽然没有来得及明确袁尚的地位,但从他不顾沮授的劝谏分配四州来看,那意思是很明白的,冀州牧的位置就是留给小儿子的。这下文武官员们也就不可避免的暗分成了两派,开始各为其主的相互拆起台来。
就像现在有些国际上的所谓政治家一样:逢中必反,只要中国政府出台的政策,不管对错,先否定了再说。那袁绍手下的谋士们也是如此德行,只要是对方提出的建议,一概先指责攻击再说。
几个主要的谋士都已确定了自己将来效忠的对象,逢纪、审配选中的是袁尚;而辛评、郭图,则拥护袁谭;这四位相互攻击那是不留任何余地的,但未表态支持任何一方的田丰、沮授却是要遭受两方面的同时攻击,在打击这二位的时候,还有一位重要人物掺和了进来,那就是袁绍本人!
当初在曹操远征刘备时,竭力建议袁绍袭击许都的田丰现在改变态度了,该打的时候没打,现在曹操已经班师,驻军官渡,而袁绍这时反而决定进攻许都。田丰坚决反对此时出兵:
“曹操既破刘备,许都不再空虚,安能避虚而击实?况曹操用兵,出神入画,计谋变化无穷,毫无轨迹可寻;军虽少难以轻视,应按兵等待时机。将军现据山川而守险要,役四州之人力,地固若金汤,人四方云集,宜外结英雄,内奖农桑,后选拔精锐,觅敌之软肋,勤出而迭击,乱黄河之南。敌顾右,我攻左;敌救左,我击右,则敌必疲于奔命,人不能安。我无劳苦,敌已窘困,不出三载,即可坐胜。现弃必胜之谋略,却付成败于一战。万一不期,后悔莫及也!”
袁绍心说:前时劝出兵的是你,现在阻出兵的还是你,怎么反过来正过去都是你的理?咱俩谁是主帅呀?决定不理睬田丰的劝阻,照常兴师。
那田丰却不顾袁绍的盛怒,竭力劝谏,袁绍实在受不了这位了,便以为敌宣传、扰乱军心的罪名,下令逮捕了田丰,脚镣手铐,囚入狱中。
同时将那才子陈琳所撰之讨曹檄文,传遍天下各州郡,先从舆论上把曹操搞臭再说。
建安五年(200年)二月,袁绍提十万大军、万余精骑进驻黎阳。大军未动之时,沮授已预感到此行不妙,便召集全族,散光了自己所有的财产,本族众人不解,沮授慨然长叹:“此行功成,威无不加;战事若败,一切难保,痛哉!”
兄弟沮宗不以为然:“曹操兵力脆弱,不堪一击,你怕从何来?”沮授惨然而答:“以曹操之智谋伟略,又借天子之旗旌号令,岂得易胜?我虽克公孙瓒,军实已疲惫。况主上骄傲,部将顽劣,此战必瓦解我大军。昔日扬雄有言:‘六国愚哉!为秦王而弱周主。’正应我今日情景。”
已与曹军隔河相望,袁绍命大将颜良,率部渡河,围攻东郡太守刘延所据守的白马,沮授谏曰:“颜良性孤僻,虽然骁勇,但非帅材,不应用其独当一面。”
袁绍心里暗暗冷笑:我之大将,又岂能是你辈所能尽知?随即不理沮授所劝,仍派颜良帅军渡过黄河,威风凛凛地杀向了白马。
七十、初战欲胜不容易
曹军中弥漫着一种“恐袁症”。
这可不是好兆头,有后世的尴尬足球史为鉴:两千多年后的中国国家足球队就得了“恐外症”的顽疾,从“恐欧”发展到“恐美(州)”,进而升格到“恐西亚”,流行了几年“恐日症”,经国家足协管理有方,训练成果达到了“恐韩症”水平,没办法,估计是由于国足队员们先富起来的缘故,百万富翁们上场就脚软,过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