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阿姜查__以法为赠礼-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明去的地方。不要认为只有在坐着或行的时候才是禅修,任何事,任何地方,都是我们的修行。一切时中有觉醒,一切时中有正念,我们能在一切时中看到身、心的生和死,而不会让它弄乱了我们的心!要继续不断地放下。如果贪爱来临,让它回去它的家里。如果怒气来临,让它回家。跟随它们!它们住在哪里?而后便护送它们到那儿,不要保留什么。如果你能如此地修行,那么你就会像一座空房,或者,换句话说,这是一颗“空心”,一颗空了的心,而且没有了一切的恶。我们称它为一颗“空心”但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空无罪恶且充满了智慧。届时,无论你做什么,你将会以智慧去做,智慧去想,以智慧去吃,一切都将只会是智慧!

  这是今天我供养给你们的教导,如果听取佛法使你们的心宁静,那便够了,你不需要去记住什么。也有些人可能不会相信这些。如果我们能使我们的心平静下来而就只去聆听。让这法语流过心中且连续不断地思维,那么我们将会像一台录音机。一段时日之后,当我们“开机”,一切都会在那儿。

  我希望供养这些教导给你们每位比丘和每个人。你们有些人或许只懂得一些泰语,但这没关系,期愿你们学习这“法的语言”,那就够了!

  【注释】

  (注一) 阿姜·满:许是本世纪在泰国最受尊敬、最有影响力的禅师,在他的指导下,“苦行林传统”在佛教禅修的复兴当中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近年来,在泰国许多已逝及仍健在的伟大禅师,都是他的私淑弟子,或是实质上受他的教说影响的。阿姜 满已于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圆寂。

  (注二) 阿姜·扫:阿姜·满的老师。

  (注三) 苦:意即包含了不能令人满意的、不满足的、不完善的、不安的一切状况现象,因为它们是经常变迁的,经常容易导致痛苦的。“苦”是指令人不快的所有各类形态,从粗的身体的痛及老、病、死的痛苦,到细的各种感觉,例如与我们所喜欢的人分开或与我们厌恶的人有所关联,乃至精细的心理状态,例如枯燥、无聊、不安、激动等等。苦,是最误解的一种概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心灵开展。

  内在的学习

  你必须学习这双眼睛、这对耳朵

  这个鼻子、这个舌尖、这具身躯

  以及这颗心

那才是真正的学习

汤锅里的汤杓子

……你知道那要到什么地步才会结束吗?或者你就继续这样地学习下去?或者它是有结束的?……。那样子是无妨,但那只是外在的学习,而不是内在的学习。因为“内在的学习”你必须学习这双眼睛、这对耳朵、这个鼻子、这个舌头、这具身躯,以及这颗心,那才是真正的学习。书本的学习只是外在的学习,那是真地很难去完成的。

  当眼见色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当耳、鼻、舌经验到声、香、味时,又会如何呢?当身、心,与触、法尘相触时,又会有什么反应呢?那里仍然有贪、嗔、痴吗?我们有迷失在色、声、香、味、触和情绪里吗?这就是“内在的学习”,它有完成的一天!

  假若我们学习,却不去实践,我们将得不到任何的结果。这就像一个养牛的人,早上,他牵牛出去吃草,傍晚,他带牛回牛舍,但他却从没喝过牛奶!读书无访,却可别让它也像这样了。你应该养牛,也喝牛奶。你必须既学习也实践,以得到最好的成效。

  这儿,我将进一步地解释。就像一个人,他养鸡,却不取鸡蛋,所有他得到的就只是鸡粪而已!我就是这样告诉那些在家养鸡的人。小心你可别也变成那样了!这意思是说,我们学习经典,却不知如何去放下杂染,不知如何去“推”掉心中的贪、嗔、痴。学习而没有实践、没有“放下”,是不会有结果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将它比喻为养鸡却不取蛋而取鸡粪的人,那是同样的事。

  就因为这样,佛陀希望我们学习经典,而后透过身、语、意去断绝一切的恶行,在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中长养良善,而人类真正的价值,透过我们的行为,语言、思想将得以完成。但如果我们只说得好听,却不照着行动,那它仍然没有完成。或是如果我们行善,心却仍然不善,那也还没完成。佛陀教导,要在身、语、意当中长养良善,长养善行、善语和善思,这是人类的珍宝!学习和实践必须两者惧佳。

  佛陀的八正道——修行之道,有八个因素。这八个因素别无其它,就是这个“身体”!两颗眼睛、两只耳朵、两个鼻孔、一个舌头以及一具身躯,这便是“道”。而心是追随“道”的。因此,学习和实践两者都存在我们的身、语、意当中。

  你曾见经典教导过除了身、语、意之外的东西吗?经典就只教导这个,没其它的了。而杂染正就“生”在这儿,如果你了知它们,它们就会“死”在这儿。因此你应该了解,学习和实践两者都正是存在这儿的。如果我们能学习这个,我们便可以了解一切事物了。这就像我们的言语:说一句真理之言,胜过说一辈子的错误之语!你能理解吗?一个学习而却不实践的人,就像汤锅里头的一根汤杓子,它每天都在锅子里,却不知道汤的滋味。如果你不实践,即使是学习到死的那一天,你都不会知道解脱的味道!

   无论什么,我们接受

我们以“正念”去接受

我们既不会过份地快乐

而当事物破灭毁损时

我们也不会闷闷不乐,不会感受痛苦

因为我们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无常的真相

教说片断

  你们信仰佛教,从多方面听闻佛法——尤其是来自不同的比丘和教师,至今已有好几年了。有的时候,佛法常被人以极空泛而模糊的字眼叙说,很难让人知道如何将它放进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在另一方面,佛法也被人以高等语言或专门术语教授着,致使多数人难以了解,特别如果这教导又是从经典中一板一眼逐字解释的。事实上,有以一种均衡方式的法教说:既不太含糊,也不过于深奥。既不会太漫无边际,也不致于太隐晦,恰恰好适合听闻者去了解和实践,从教导中亲得法益。今天,我想让你们分享,过去我惯常教导弟子们的一种方法。这些教法,我希望或能给今天在此地听法的你们都得到利益。

*如何得到佛法

  一个人想要得到“佛法”,首先必须要有信仰或信心当基础,他必须如下地了解佛法的意义——

  佛:是清明觉知的一位,在他心中,拥有纯洁、光辉和宁静。

  法:是纯洁、光辉和宁静的象征——它们从戒、定、慧中升起。

  因此,一个要得到佛法的人,他必须在个己当中培养及开展戒、定、慧。

*走在佛法的路上

  理所当然地,任谁想要返回家乡,不能只是坐想旅途,他们必须实际地一步一步历经整个过程,并且也要依着正确的指引,最后才能抵返家门。如果他们走的是错误的路,可能会碰到像沼泽或其它障碍一类的困境,那就难以近家了。而若在错误的指引下,他们也可能会遇着险境,因而也许永远也到不了家了。

  那些回到家的人可以放轻松并舒服的睡觉,家,是能给予身心舒适的一个地方。而今他们真正回到了家,然而,假使这旅者只是道经家门,或仅在家周围绕绕,那么,在这一路的返家途中,他将得不到任何的益处。

  同样的道理,在佛法的路上,必须我们每个人亲身去走,没有人能够替代。我们必须沿着戒、定、慧行去,直到发现心中纯洁、光辉、宁静的福泽——这是行旅在这路上的果实。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拥有书本上的知识以及经典教说,那么就像在旅途中只有知识性的地图或计划,纵令过了数百世,这人将永不知晓心的纯洁、光辉和宁静,他将只是浪费时间,永远得不到修行带来的真实利益。老师,只是指出“道路”的方向,听取老师的教晦之后,不论我们是否要修行走这条“路”,以及而后所得的修行成果,全由我们自己来决定。

  从另一方面来看,是将修行比喻为:一位医生留给他的病人一瓶药,瓶子上写了详细的说明,指示病人如何去服药,但是,如果这位病人只是拿来读读,无论读上多少回,他将困在这里而死,他不能从药里得到任何的好处。在他死亡之前,还可能会怀恨地埋怨医生一点儿也不高明,那些药不能治好他。他会想,那医生是个江湖郎中,那些药毫无价值。殊不知他只是花时间在检查药瓶以及阅读说明书,他并没有遵从医生的叮咛去服药。

  事实上,如果这位病人能够遵循医生的劝嘱,照着药方按时去服药,他将能够痊愈。假使他病得很严重,就必须服很多的药,相反的,假使他仅仅是轻微的毛病,那么只要一些些的药就能治好他了。我们需要服用很多的药,那是因为我们病得严重的关系。这是很自然的事,你可以经由自己的深思熟虑而体验到它。

  医生开药方,从生理上去消除疾病,“佛陀教说”是开药方去治疗心理上的毛病,使心回复到自然健康的状态,因此,佛陀可被看作是一位能开药方,治疗心理疾病的医生。而事实上,他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位医生。

  毫无例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心理的病,当你看到这些疾病时,难道它不会合理的寻求佛法当依靠,就像拿药去治疗你的病一般吗?走在佛法的路上,你不能以“身”去完成,你必须以“心”去行走,去得到利益。我们可以将这些行者,类分成三种层次:

  最初的层次:在这层次的这些人,他们了解必须自己去实践,而且知道如何去做。他们以佛、法、僧做为皈依处,遵照教导,有决心地努力修行。这类人能全然地抛却迷信的风俗习惯和传统,根据理性为自己去检验这世间的真理。他们是“佛教徒”。

  中间的层次:这群人,他们修行,直到对佛、法、僧的教导有了一种坚定的信仰。他们也洞察到所有事相的真实性。这些人逐渐地减少黏附和执着,他们不会握持事物不放,他们的心深悉佛法。靠着其中的不执着和智能,他们前行渐进地被称作入流,一来、不还,或简单地说,是“圣者”。

最高的层次:这些人的修行,使他们导向了佛的身、口、意。他们超越了这世间,从世间得到解脱,从一切执着和黏附中得到自在。他们被称做阿罗汉或是解脱之人——圣者中的最高层次。

*如何拥有清净的戒

  戒,是对身和语的控制和修养,在正式的层面上分有对在家人和比丘、比丘尼等不同的条规,但一般说来,它们都有一种基本的特征——那就是“目的”!当我们“正念”或“自我忆持”时,我们拥有正确的意图。训练自我忆持和正念将能产生好的戒行来。

那是很自然的事:当我们穿上脏衣服,我们的身体也会变脏,心也将感到不舒服和沮丧。而如果我们保持身体洁净,穿干净、整齐的衣服,那将使我们的心轻快高兴起来。同样地,当戒不能持续时,我们的身行和言语是脏的,而这就是造成心理不快乐、苦恼、沉重的一个原因。如果我们不能有好的修行,会使我们不能进入存于我们心中的真实佛法。健全的身行和言语有赖于正确训练的心,因为心是传令给身和语的。因此,我们必须以“训练我们的心”来继续不断地修行。

*定力训练的修行

  以“定”来训练,是使心安定和沉着的修行,这,带来心的平静。通常,我们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是摇动不定且不安的,很难去控制和处理。心随着感官外驰散乱,就像水似的窜来窜去,寻找最低处一般。然而农耕者和工程师们,都知道如何操纵水,以使它更有益于人类。人类是聪明的,他们知道怎样去建水坝,制造大的贮水池和水道——这一切都是为了治理水,使水更有用。除此之外,水的积蓄变成一种电力和光的来源,从控制水的泛滥当中,获得更多的利益——使它不致到处乱窜,终至静止到一个最低处,而浪费了它的好处。

  同样的,这颗心若是经常地被防治、控制、训练,将会有难以计量的利益。佛陀自己说过:“有一颗被管束的心,将会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为了最大的利益,好好训练你的心!”相同地,我们看环绕在我们周遭的动物——大象、马、牛等等,在它们能被利用来工作之前,必须接受训练,也唯有在经过训练之后,它们的力量才能给我们利益。

  同样的道理,经过训练的心带来的福泽,能数倍于未经训练的人。佛陀和他卓越的弟子们,一开始也都同于我们,有一颗未经训练的心,但,其后却看到他们如何地变成我们尊敬的对象,而且看到我们从他们的教化中得到多少的利益。真的,看,有多少的利益从这些透过心的训练而得到解脱的人身上带到了整个世界!在一切的职业中,任何的状况下,经过控制和训练的心会比未经训练的心有较好的“装备”来帮助我们。这颗训练过的心将能保持我们的生活平衡,使工作更容易,并发展和培养理性去指挥我们的行动。当我们追随这颗训练得宜的心时,最后,我们的幸福会依此而增多起来。

  “心的训练”可以应用许多方式,以许多不同的方法去做。最有用,而且能被各类型人修习的是称为“观呼吸”的,它是在出、入息上做“正念”的开展。在这寺院里,我们用的方式是,集中注意力在鼻端下的斜处,并以咒语“补-哆(BUD-DHO)”(注一)开展对“出入息”的“觉醒”。如果这禅思的人希望用其它的字,或只是在空气移动的“进”或“出”上做“正念”的功夫,那也可以。调整修行的方式去适合你自己。禅坐的基本要素是持续地“觉醒”当下的呼吸,以便你能“正念”每一个进、出息的发生。正当“行禅”时,我们试着不断地去留意双脚碰触地面的感觉。

  禅坐的修行必须尽可能的穷追不舍,使它结出果子来。不要一天中只打坐一小段的时间,而在一或两星期,甚至一个月后才又打坐。那样,将不会有结果出现。佛陀教导我们,要经常的修行,努力地修行,那就是说,在“心理训练”的修行上,尽我们所能,不断地去做。修习禅坐,我们也需要找寻一个适当的,不致让我们分心的安静地方。在花园里,或我们后院阴凉的树下,或可供我们独处的适宜环境,那样的地方。如果我们是比丘或比丘尼,我们必须找一间适合的茅蓬,一座宁静的森林或洞窟。山,对“修行”提供了非常适当的场所。

总之,无论在那儿,我们必须不断地在进、出息的“正念”上下功夫。如果注意力溜到了其它事物,试着拉它回到专注的目标上,试着去放下一切其它的思想和关心的事物。不要想任何事情——就只是观照呼吸。如果我们“正念”于念头上,当念头一升起时,就努力保持让它回到禅思的目标上,心将会变得越来越平静。当心宁静而且专注时,从这专注的目标——呼吸上放松。现在,开始去检视这由五蕴组成的身和心:色、受、想、行、识。检查这五蕴的来和去时,你会很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是无常的。无常的性质使它们不能满足我们,不合我们的心意,而且它们自己来、去——那里,无“我”在行事。在那儿被发现仅仅是根据“因果”自然的运转。世间的所有事物都有这些特性——无常变迁(无常)、不能满足(苦)、没有一个不变的自我或灵魂(无我)。以这种观点来观察整个存在的生命,对诸蕴的执着和黏附将会逐渐的减少,这是因为我们看到了这世界的实相。我们称这为“智慧”的升起。

*慧的升起

  智慧是去观察身、心的各种呈显——这其间的真理。当我们用我们经过训练和集中的心去检视这五蕴时,我们将清楚地看到身、心两者都是无常的,不圆满的、无主的。以智慧观察一切和合的事物,我们就不会黏着或紧抓不放。无论什么,我们接受,我们以“正念”去接受。我们既不会过分地快乐,而当事物破灭毁损时,我们也不会闷闷不乐,不会感受痛苦,因为我们清楚地看清了所有事物无常的真相。当我们遭遇到各类的疾病和痛苦时,我们能够平静镇定,因为我们的心已经受过很好的训练了。真正的依怙就是受过训练的心。

  这一切便被称作“智慧”——明了事物升起时的真实性质。“智慧”从“正念”和“定”中升起。“定”从基础的戒升起。戒、定与慧,都是那样的相互有关,以至真正地难以去分开它们。事实上,它可以以这种方式去看:首先,有颗训练当中的心去注意呼吸,这是戒的升起。当“观呼吸”继续不断地修习,一直到心平静,这是“定”的升起。而后,审察这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