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权阉肆,寇如林。至李闯,神器焚。
明朝由兴而衰、由盛而亡,也是重蹈元朝的覆辙,蔡东藩总结为“骨肉相残、权阉迭起、奸贼横行、宫闱恃宠,以及流寇殃民”五条,尤以“权阉肆,寇如林”为最甚。
宦官专权是明朝的特点之一,而且愈演愈烈,例如英宗时的王振,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其中,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人称“八虎”,已甚为嚣张,魏忠贤更是成立了万人组织的宦官武装,将厂卫(特务组织)的罪恶登峰造极,使明王朝的政治腐败到极点,其结果必然是民不聊生,流寇四起。在流寇中最成气候的就是李闯(李自成)。李自成是陕西米脂人,因家贫投为驿卒,驿站解散以后,无处存身,参加了民军。后与刘宗敏、李信、牛金星等人联合起来,又有张献忠的呼应,攻城掠地,势不可挡。
公元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进北京。怀宗朱由检至此还有太监曹化淳守城,不想曹化淳献城投降了。京城一破,朝臣散尽,怀宗皇帝身边只剩下一个太监王成恩。崇祯见大势已去,命后妃等自缢殉国,又剑伤长公主,自己跑到煤山(今景山),咬破手指,留下血书遗诏:
“朕凉德貌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此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毋伤百姓一人”。
崇祯十七年甲申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于煤山寿皇亭投缳自尽,时年三十五岁,太监王承恩与帝对缢。
李自成占据京城,在武英殿称帝,国号大顺。接着便严刑拷打前朝降臣,追胁金银宝物,使得已降之人复生反意,才有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勾结清兵,一片石大破李自成。李自成兵败,经陕西退至湖北,死于湖北铜山县九宫山。
其时清兵只占据中国的北方,江南的前明残部,继续拥戴福王朱由嵩在南京继位,改元弘光。督师史可法领兵抗清,无奈人心已散,回天无力。史可法战死在扬州,福王朱由嵩被俘,统治中国276年的明王朝彻底灭亡。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清太祖福临就是入关称帝的顺治皇帝,他的祖父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为女真族人,建立了后金。顺治的父亲是皇太极,他在圣京(今沈阳)称帝后,改国号为清,改族名为满。顺治皇帝福临是皇太极的九儿子,即位时年仅六岁,不得不由多尔衮摄政。正当清廷孤儿寡母当政的危机之中,适逢吴三桂乞师,清廷趁势乘时而起,由吴三桂为先驱,名正言顺地入关称帝。
满族人自认为与大明并无夺社稷之仇,满人入关是因为李闯灭明,汉人无法收拾残局才请清兵入关的。所以满清入主中原,打着“仰承天命,吊民伐罪”的旗号,又修复被李闯烧毁的明陵,为崇祯皇帝发丧。这就是此处说的“膺景命”,也就是顺应天命的意思。
福临在北京登基称帝之时,除了京北以外,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尚未被清廷统一。除李自成、张献忠的残余势力外,南方还有南明的临时政权存在,各地反清复明的征战皆未平息。所以顺治在位的十八年时间里,全国都还兵荒马乱,干戈未息,清室皇权还处在安危未定的局面之中。入关前后的八旗子弟,全数不过四万人,加上科尔沁蒙古的蒙旗在内,总兵力不足十万。“靖四方,克大定”的功绩,是以汉人汉军作为代理战争的先驱,利用洪承畴、吴三桂、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藩王才平定了南方,统一了中国。
所以当郑成功在台湾率水师十七万北上,克镇江、围南京声势浩大,清廷已做好不得已出关退守的准备。郑军因天气变化,天时不利,加上策划指挥不力,再之与郑成功对垒的又是汉军,造成郑军败走,反成败局。
到了康熙一朝,除鳌拜、平三藩、定北疆,中国才真正安定下来。在康雍乾三朝一百多年时间里,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安定,是清朝最鼎盛的时期。道光以后,则一代比一代弱。自顺治入关至宣统退位,满清共传了九代十帝,共计两百六十七年的历史。
廿四史,全在兹。载治乱,知兴衰。
悠久的中国历史全都在此浓缩介绍了,它详细记载了一个朝代是如何从治到乱,如何从兴旺走向衰亡的。历史绝不是一些消逝了的东西,至今仍伴随着人类的影子,后人以历史为证,以道德与良心来审视昨日与今日的人和事。
西方的思想家可能看不起中国的文化传统,但对中国古代的史学,无不肃然起敬,黑格尔就是一例。因为中国古代的历史学是世界上其他文明国家无法比拟的,我们有二十四正史,有《通鉴》、《续通鉴》,有十通、有实录、起居注等详尽而丰富的史料。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说起”。二十四史是一套最系统、最完整的史书,上自伏羲氏,下至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结束,如果再辅以清代的《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是一套完整的中国古代史。不过《清史稿》是待定的史稿,还没有最后定稿为《清史》,所以中国的正史只有二十四史。
历史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映照出过去和现在的美丑妍媸、是非善恶,揭示出因果循环的大道理。只有明白了“善恶到头终有报”这个原则,才能够做到以史为鉴。我们今天对此并不完全相信,因为我们根本没有读懂历史。清朝的历史距离我们最近,宣统退位至今不过八十几年。1644年明朝灭亡,明将吴三贵引清兵入关。其时皇太极已死,清世祖顺治皇帝只有六岁,他的母亲就是孝庄皇太后。孤儿寡母带着四十万清兵,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使清朝在十八世纪后期,成为当时亚洲东部最强大的帝国。到了一九一一年,隆裕皇太后带着六岁的宣统皇帝宣布退位,宣统三岁登基,在皇帝位仅三年清朝就灭亡了。
大清国入主中原,是寡妇太后带着六岁的小皇帝开始的,清朝结束的时候也是寡妇太后带着一个六岁的小皇帝,由此可见,历史怎么开始的还怎么结束,一丝一毫都不差。只是我们的寿命太短,看不到267年这个因果循环的全过程,但是清朝的历史存在,我们可以通过这段历史来认识这个因果循环的道理。
再往前推到宋朝,宋朝开国的皇帝是宋太祖赵匡胤,他本是后周世宗柴荣手下的高级军事将领,手握兵权。959年柴荣死了,七岁的幼子柴宗训继位,还有一个寡妇符太后。随即在960年正月就发生了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拥兵还朝,逼着小皇帝让位给他,建立了宋朝。到了南宋末期,元将伯彦引兵渡江,势如破竹,小皇帝帝昺只有八岁,被元兵追逐到了广州外海的崖山,最后由左丞相陆秀夫背着跳海而亡,还剩一个老太妃在船上,眼看没有希望,也赴海死了。正应了元朝统帅伯彦拒绝宋使的一句话,“汝国得诸小儿,今亦失诸小儿”。果报昭彰,因果不爽,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重演的,种什么因一定得什么果,因果循环的规律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读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前面已经讲到,读历史要注意史料的可靠性,前朝的历史都是后朝人编定的,是否靠得住大成问题。现代史更成问题,董希文的一张“开国大典”油画,本来再现的是十月一日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瞬间,但是57年画面上将高岗抠下去,67年又将刘少奇抠下去,80年代又全部再复原回来,这哪里还是历史。所以孟子才说:“尽信书(尚书),不如无书”。
仅读史书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参考实录、十通、帝王起居注、历代奏议等具体的史料,就可以通晓古今,好象亲眼看见一样,也就不会以偏概全了。这里虽然只提到了实录,我们要由此联想到其他的相关史料。
实录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大事记,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实录,按时间顺序概括地记述了本朝发生的大事件,以及帝王参加活动的情况。最早的实录就是写《千字文》的周兴嗣记述的梁武帝的《梁皇实录》。现在保留最完整的是《明实录》和《清实录》。
此外尚有三通,是古人学习历史的必读书,就是唐杜佑的《通典》、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记述史实的体例各不相同,使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的了解历史。以后又有了《续通典》《续通志》《续通考》,但只续到明朝。清代人又编了《清通典》《清通志》《清通考》,合称九通,再加上《续清通考》就是十通书,在史学上是极为重要的。
历朝的奏议,相当于现代报纸的社论,在当时是由大臣们提出的建议和报告。为什么要提出建议呢?因为要奏议的事情一定有问题,否则就不会再提出建议了。帝王起居注,专门记录了帝王每天的衣食起居,参加的各种活动和会见的客人,以及相关的主题与结论,一条一款,不厌其详。今天清宫皇史宬里收藏有清代十位皇帝完整的起居注,从每日的食谱到戏单,为我们了解具体的历史事件提供了可靠可考的史料。由此可见,绝对不能只读历史,一定还要参考求其他的资料,才可以了解历史的全貌,避免以偏概全。
这样一来,历史就变得很繁杂了,哪里还读得过来呢?因此我们读历史一定要有次序,知道以何种史学著作为主,知道先读什么后读什么。中国的史书主要分为通史和国史,通史是从头讲到尾,国史只讲一个朝代。通史当然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最好,它上接《左传》下至五代,记述了宋以前1360多年的历史。但因其分量太大,朱熹又著了《通鉴纲目》,清末流行的《御批通鉴辑览》和《纲鉴易知录》都是很好的简化通史课本,现代人著的史书能否经得起时代的考验就很难说了。
从著书顺序上看,《史记》是记传体的通史,《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是国史,这四部书写得最好,不但文理文采好、记述的事实清楚,内容也最为精要恰当,能把这四部史书读懂了,记述历史事件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脉络与方法就掌握了,二十四史也就一脉相承的自然顺下来了。
南怀老认为,我们读历史要注意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解决的两个的问题:一是统治阶级的治权,一是学术思想的权威。前者是古今中外帝王的大业,孟子称为“人爵”;后者是古今圣贤的千秋大业,孟子称为“天爵”。它虽然不能像帝王的治权那样煊赫一时,却拥有思想的威权和永久的价值,可以在无形中左右历史发展的趋势,孔子也因此被尊为“素王”。如果以孟子“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的观点分判中国文化思想的发展,的确是五百年一个周期。
第一个五百年是周代文化阶段,大约在公元前1115年至1079年,从周公的学术思想开始。因为周公整理了西周以前的中国文化,集上古文化之大成。而孔子的学术思想,是“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推崇“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因此探寻儒家学术思想的渊源,必然追溯到周公。
第二个五百年是孔孟思想阶段,大约始于公元前571年至545年,这是孔孟思想的兴起阶段。孔子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孟子生于周烈王四年(公元前372年)。由此经列国,至秦汉,直至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术思想才正式占主导地位,正如司马迁所说:“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
第三个五百年是自东汉末年三国之际,佛教传入以后,儒释道三家文化思想的大碰撞、大交变阶段。第四个五百年是隋唐文化阶段,儒释道文化由大交变到大融合,特别是文中子融会儒释道三家学术思想,影响初唐的文化思想颇深,为盛唐的文化鼎盛奠定了基础。第五个五百年是宋儒的理学阶段,出现了理学五大儒,他们的学术思想替代了隋唐时期禅宗五家宗派的盛势。第六个五百年是王阳明理学的权威时期,第七个五百年是清代的经学与理学阶段,提倡朴学务实,经世济用的事功学问,鼓吹民族正气与良知,直接影响到辛亥革命和后世的建国方略。
时至今日,我们的历史文化与学术思想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巨变,中西文化思想的大碰撞,使我们吃尽了苦头,所以传统文化与学术思想又在复活,必将重现于世形成新时代的文化精神。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以来,五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记住宋儒张载的名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四讲
《三字经》的前几部分内容,在综述了教育的意义、目标、教学的内容和次第以后,进入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谈的,是如何将教育的内容完全落实下去,变化成求学者思想与行为的一部分。教育的其他环节虽然重要,但毕竟还都是外缘,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学生本人才是教育的最终受益者。
所以《三字经》的最后一部分,论述了求学者在读书求学进程中,应该遵守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多个古人苦读求学的故事,以激励后学者的斗志,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
人有肉身就会好逸恶劳,所以人都是有惰性的。人生如果没有远大理想、没有追求,生命的活力就没有了。读书求学也是同样道理,不是硬逼着,很少有人主动认真地求学。俗话说:“人是懒虫,不逼不成”,古代的老师有戒尺、有板子,用意就是要强迫学生把自觉性培养起来。等到读书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阶段老师反而要劝你,不要用功太过,要注意劳逸结合了。
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有所谓的“苦读”与“乐读”两种,这一部分讲的“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就是苦读的代表。乐读是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读书,人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正如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林语堂在《论读书》中也说:“流连忘返,始可深入,然后如受春风化雨之赐,欣欣向荣,学业大进。”
苦与乐本是一体两面,互为补充。苦能化为乐,乐也能变成苦,不可能一成不变。对于一个有志于学的人来说,乐读好,苦读也没什么。只要做好心理准备,就能够使“苦”变为“乐”。正如梁启超所说:“趣味总是慢慢来的,越引越多,像倒吃甘蔗越往下才越得好处。”
下面请看原文: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这几句话很重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的三个关键,就是《弟子规》中也谈到的“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宋代名儒朱熹的经验之谈。朱熹曾对他的学生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朗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亦,眼口岂能不到者乎”?
三个关键的第一个是“口而诵”,现代语言就是“要读书不是看书”。古人读书有讲究五到的,就是“眼到、口到、耳到、心到、手到”,也就是这里说的“口而诵,心而惟”,口与心就代表了这“五到”。读书一定要“口而诵”,不诵怎么能叫读书呢?我们现代人改了称呼,叫“看书”,虽然一字之差,结果可完全不一样。“看”是泛泛地翻一翻、心不在焉地找点有刺激的东西看,读的概念则完全不同。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分析,人的大脑是记忆存储器,脑皮质有不同的分区:有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等等不同的功能区。道家早就说脑有九宫,每一宫都有一个神仙主管,我们听了一直以为是神话。实际上道家说的,正是大脑皮质不同的功能中枢。阅读只是大脑的视觉中枢在工作,换句话说,只刺激脑皮质的一个视觉功能区。如果眼、耳、口、心、手一齐来配合,脑皮质五个功能区同时工作,学习的效率一下子就可以提高好几倍,这笔帐得会算。
第二个关键就是“心而惟”。惟是动词,有思考、思索的意思,心里面要反复思考,就是“心而惟”。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知识渊博,但是没有智慧的思想,所学的东西就变成了不切实际的“罔”,罔就是迷惑、茫然。相反地,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踏踏实实地学问地锻炼,自以为是,结果就会自误误人,很危险,这就是殆。
第三个关键是,“朝于斯,夕于斯”。白天也是它,晚上也是它,象《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一样,“茶里也是伊,饭里也是伊”。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专一,象打井一样,选好一点就要深入下去,如此求学才能有所得。有任何疑问,先不要在外面寻找答案,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话头,“朝于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