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险为黄花岗烈士
张云逸将军是海南岛文昌县人。16岁(1908年)入广州黄埔陆军小学,旋秘密参加同盟会。1911年初夏离开陆军小学,投身民主革命。前一年,孙中山与黄兴、赵声等在槟榔屿议定辛亥广州起义计划,会后由黄、赵在香港组成统筹部,派人至新军、巡防营和会党中活动,并向海外募集经费。选骨干800人组成先锋队(敢死队),在广州设立秘密机关30余处。时张云逸年方十九,即踊跃担任革命军炸弹队队长。因事泄,清两广总督张鸣歧严加戒备,被迫改变计划。1911年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攻入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展开巷战。起义军奋战一昼夜,终因寡不敌众,死伤过多,被迫退却。喻培伦、林时爽、方声洞、李文甫、林觉民、徐广滔等100多人,英勇牺牲。
当时清军围逼,张云逸身边炸弹已经打光,人员死伤甚众,奉命撤出战斗,但由于道口均被重兵把守,搜捕极严,虽化装亦无法出城。张乃与几个同志隐蔽在一民宅中。翌晨,他独自挎一竹篮上街买菜,其实是探望情况,觅求突围道路。返回时,见清军已入所居民宅,搜捕了全部同志,枪杀于路口。张因身材矮小,相貌敦厚,挎一竹篮掩身于路人中,清军从他身旁啸呼而过,竟未发觉。
后来,广州人民收殓烈士遗骸,得72具,葬于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次起义,也称“辛亥广州起义”,震动全国,不久即爆发了武昌起义。
张将军曾幽默地对我说:“如果那时我不出去买菜,就将是‘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在盛大的欢迎后面
张云逸将军在北伐时曾任第四军二十五师参谋长,与国民党军许多将领有旧。1937年5月,党中央就派他从延安到香港,在华南进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抵港后,他先派人同李宗仁手下的刘仲容联系,请他为之先容。6月上旬,即辗转乘飞机抵南宁。
他原担心此去李宗仁、白崇禧的态度如不积极,将费一番唇舌。谁知下飞机一看,白崇禧竟亲自恭候于前,南宁各界人士杨旗鸣号欢呼于后,旗上大书:“热烈欢迎共产党代表莅桂!”声势煊赫,气氛热烈,实出意外。
接着,白崇禧前导,请他登车。却是敞篷汽车。白请他居中站立,自已则毕恭毕敬侧身一旁,径向南宁市中驶去。街道两旁已预有布置,学校、机关、人民团体列队挥旗,鞭炮齐鸣,不断高喊“热烈欢迎共产党代表!”的口号。到人群稠密处,白崇禧干脆请张云逸下车,携着他的手,面露笑容,缓步通过,时而举起相握的手,向欢呼的人群致意。
自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共产党一直被追捕残杀。现在李、白发动如此盛大的欢迎,张云逸立即意识到:固然有人心倾向团结抗日的因素,也显然是李、白在故意张扬其事,是对蒋介石表示的一种姿态,以便讨价还价。果然,后来从刘仲容那儿了解到:李、白和陈济堂曾于前一年(1936年)掀起反蒋、抗日的“六一”运动,遭到蒋介石的围攻,直到9月才和平解决。从此蒋介石施展故伎,分化桂系,扩展其在桂势力的活动,益发加剧。对张云逸此次来桂,李、白专门召开高级会议,决定接受共产党巩固国内和平、团结抗战的主张,并且以此要胁蒋介石。
张云逸分析了上述情况,两次致电中央。得中央指示后,坦率向李、白说明:只有以抗日的行动,与蒋介石比进步,才能生存发展,如以军阀政策与蒋比高低,只有失败。
谈判从6月12日开始,26日就达成了纲领草案七条。不久,七七事变就爆发了。
敦请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
张云逸将军是民主革命老战士,和国民党不少高级将领有旧,例如薛岳,就是他小时候坐在一张课桌旁多年的同班同学。因此,当国共达成合作抗日协议的时候,党中央就派陈毅同志和他分头到南方八省联络我党游击部队,下山整编为新四军。陈毅同志负责湘鄂赣各省,张云逸同志负责闽浙粤诸省。在奔走联络过程中,他们都随时与中央取得联系,汇报情况,接受指示。
可就在这之前,张云逸还为组建新四军完成了一件特殊的任务。一天,他突然接到中央电令,要他立刻去澳门,邀请叶挺同志出来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自从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到潮汕,在三河坝地区遭到失败以后,就离开部队,避居澳门,一住10年,但仍一直注视着时局的发展。
张云逸化装成华侨阔佬,通过国民党军界上层人物的关系,平安到达澳门,并按党中央告知的地址,顺利地找到了叶挺。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他们在广州就相识。张云逸的到来,对苦闷的叶挺来说,不啻大旱之遇云霓。张云逸详细向他介绍了十年来的情况,以及大敌当前,党中央适时实行战略转变,与国民党合作抗日。考虑到军长必须是国共两党均能接受的合适人选,党中央决定请当时还不是共产党员的叶挺来担任。张云逸随即出示了党中央的的敦请叶挺的电报。叶挺接电看后,激动不已,神情昂奋,立即表示决不辜负共产党对自己的信任。于是马上束装就道,接受中央指示,奔赴上海,与周恩来同志会见。从此结束了他10年幽居的历史,重新开始了叱咤风云的革命生涯,张云逸从澳门回来后,继续执行他联络各地党组织和游击队的任务,促成了新四军的组建。
我党对杨虎城的最后敦劝
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和杨虎城,都因对蒋介石的反动本质及其阴鸷险毒的秉性,认识不足,均思以诚待他,或可感化,结果适遭其害。共产党有见及此,均曾谆谆劝诫,而不被接受,致成憾事。张学良陪同蒋介石登机去南京,以示“兵谏”之诚意(国民党说成是“负荆请罪’),事前未和当时在西安的我党代表周恩来商量,终致囚居终生,这已是众所周知,而对杨虎城,我党也曾作过最后诤劝,这却鲜为人知。
原来杨虎城被蒋介石遣送欧洲“考察”,七七事变后,于当年11月下旬,又满怀抗日壮志,匆匆返回祖国,奔赴国难,准备请缨杀敌。路过香港时,张云逸是中共中央驻香港代表,按党中央指示,特别去拜访了他,后又设宴款待。张向他转达了我党中央欢迎他同我们党共筹抗日的意见,并具体建议他直接到武汉会见周恩来同志,然后到延安去。张云逸也向他概述了张学良一片愚忠得到的结果,以及抗战后蒋介石的一些作为,希望他能引鉴前车,洞察其奸,临事慎重,不要再蹈覆辙。无奈杨将军当时对蒋介石的本性,仍然认识不足,以己心度之,以为既然同意合作抗日,何分彼此,如去延安,反授以口实,因而拒绝采纳共产党的建议,率然去见蒋,谁知,蒋介石根本没有等到他来见他,就先下了手。杨虎城从香港来到长沙、南昌,就落入特务头子戴笠之手。从此铁窗冷雨,幽室凄风,长期监禁,直到全国解放前夕,终于全家惨死于蒋介石屠刀之下。
大事年表
1892年8月10日,出生于广东省文昌县头范区造福乡上僚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08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开始受到军事熏陶。
1909年10月,与同班的几个爱国学生秘密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1911年4月,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起义。10月,辛亥革命爆发,加入革命军行列,充当炸弹队队长,参加攻打两广总督府。
1912年,到广东陆军速成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由同盟会南方支部派遣,到海南岛北洋军中做反对袁世凯的工作。在此期间,秘密发展反袁“三合会”成员80多人。
1921年,到粤军工作,任香山护沙营营长。
1923年,任广东揭阳县县长,为政清廉,受到廖仲恺的赞扬。
1924年,积极拥护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后受派到广东许崇智部任旅长。
1925年,所在的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先后两次参加讨伐陈炯明的东征作战,屡立战功。
1926年7月,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第25师参谋长、第二方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汀泗桥、贺胜桥、武昌、河南等战役战斗,为北伐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10月,在武汉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7年7月,与周士第等秘密组织、掩护第25师的大部分人员参加南昌起义。11月,任国民革命军海南岛绥靖司令。遵照党的指示,执行“经营海南计划”,在登陆海口时情况突变,机智脱险,到上海找党组织。后根据党的指示,回广东参加广州起义。
1928年8月,中央决定他到广西做兵运工作。
1929年7月,任广西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警备第4大队大队长。在此期间,采取措施,改造部队,使之发生了根本变化。10月17日,带领1000余人撤出南宁,掩护中共派往广西的代表邓小平及军械船只到达右江地区。10月20日,与邓小平会见。22日,到达百色后即研究起义问题。28日,率部歼灭了反动的警备第3大队1000余人。12月11日,中国工农红军第7军宣告成立,张云逸任军长,邓小平任政委。在庆祝红七军和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成立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1930年3月,率红7军到桂黔边界开展游击战争。在此期间,筹措了大量经费和物资,攻占了榕江等城市,歼灭了不少敌人。
1931年1月2日,红7军占领全州。前委会讨论中央指示,在是否攻打大城市的问题上,由于他和邓小平的坚持和斗争,决定放弃攻打桂林、柳州等大城市的计划,去江西和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军会合。2月3日,红7军整编为两个团,在抢渡乐昌河时被敌截为两部,张云逸率未能过河的第58团一部在水口与红军独立1师会合。3月,指挥红7军和独立师在茶陵击溃敌两个团。4月初,任红7军河西独立师指挥部总指挥,和李明瑞等指挥红7军第55团、第58团攻占安福县城,歼敌一个团。接着,连克茶陵、安仁、遂川等县城,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7月22日,率红7军在雩都县桥头圩与中央红军会师。毛泽东、朱德高度评价了红7军的战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特授予“转战千里”的锦旗。11月,任中华苏维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并奉调到中央军委工作,先后担任红一方面军副参谋长兼第1局局长、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参谋长作战局局长、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红军总司令部作战部部长。在此期间,撰写文章,总结作战经验,发表在《红星报》上。
1933年11月,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同中华人民革命政府闽西善后处代表谈判,签订了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的具体规定,推动了第19路军与红军联合,共同抗日反蒋,接着,又奉命支福州对李济深、蔡廷锴等开展统战工作。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兼任军委纵队先遣队司令员,参与制定红军的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为红军进军贵州、抢渡乌江、占领遵义等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5年9月,任北上抗日先遣队(陕甘支队)副参谋长。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西北军委成立后方办事处,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主持后方工作。
1936年4月,任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副参谋长兼渡河司令员,为部队东征与回师做了许多工作。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37年5月,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支华南搞抗日统战工作,与桂、闽、川等地方当局的代表谈判,订立共同抗日协议,在广州、福州等地建立八路军办事机构。同时,到闽、浙等省传达中央指示,为新四军的整编做了大量工作。
1938年1月6日,新四军军部在南昌成立,任参谋长兼第3支队司令员。3月19日,他在参谋会议上作了题为《参谋工作建设》的报告,11月,带领军部特务营到达无为地区,和国民党豫鄂皖边游击总司令廖磊谈判,建立了统战关系,并把我党领导的庐江、无为地区游击队整编为江北游击纵队,担负皖中作战任务。同时,他指挥新四军第4支队第8团挺进淮南路东,开展皖东游击战争。
1939年5月,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前委书记。在此期间,整顿了新四军第4支队,组建了新四军第5支队,创建了以半塔集、藉塘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完成了新四军向皖中、皖东战略展开的任务,11月,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员。
1940年春,和刘少奇等领导淮南军民英勇作战,粉碎了安徽李品仙、江苏韩德勤等顽固派发动的军事进攻,巩固了淮南抗日根据地。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中局委员。12月,和徐海东等指挥部队,取得了对日伪军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副军长兼第2师师长、师军政委员会书记。在此期间,他大力号召和组织军队发展生产,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取得了显著成绩。
1942年2月,兼任淮南军区司令员,为提高部队军政素质和战斗力、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和发展根据地作出了很大努力。同年夏,他奉命专任新四军副军长,在代军长陈毅去延安参加整风学习和党的“七大”期间,主持全军军事工作,领导淮海、淮北和淮南军民取得了冬季反“扫荡”作战的胜利。
1943年3月,部署了新四军第3、第4和第1师的反的“扫荡”作战。
1944年,部署和指挥苏北、苏中部队连续开展了春夏季攻势作战,进行局部反攻,攻克了许多重要据点。8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部署新四军第4师西进作战,收复了8个县,恢复了豫皖苏边根据地。同年秋,部署新四军第1师渡江南下,创建新的抗日根据地。
1945年6月,当选为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参与领导华中军民继续向日伪军发动进攻,解放淮阴、淮安等30多座县城,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使新四军发展到30多万人。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与饶漱石等部署江南部队北上工作,组织华中军区、华中野战军和华中局等机构。10月,率新四军军部北移山东临沂,与由延安返回的陈毅会合。12月28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华东局,批准陈毅、饶漱石、张云逸、黎玉、舒同为华东局常委。
1946年1月,兼任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持新四军军部和军区工作(陈毅司令员在前线指挥作战)。
1947年1月,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主持日常工作。8月,华东局和华东军区移至渤海惠民地区,成立了党的后方工作委员会,任书记,领导华东地区的土改、支前、整风和地方武装、民兵建设等工作,为华东野战军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
1948年11月,兼任山东军区司令员,继续在后方主持华东军区和山东军区的工作。
1949年1月初,提出了支援解放军渡江南进的准备工作问题,并制定了兵员、干部、民工、粮食等支援计划。3月,参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9月22日,中央决定他任中共广西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在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上,他当选为政协委员,后以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2月,率领一批干部赴广西工作,同时任中南军区党委委员。
1950年2月,在广西省委、省军区扩大会议上,提出了以清剿匪特、巩固治安,发动群众作为全省部队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至年底,全省消灭土匪11万多人。
1951年,全力组织和领导广西剿匪工作,胜利完成了党中央提出的在5月1日前消灭全省土匪的任务。毛泽东致电嘉勉。
1952年2月,经党中央批准,在杭州疗养,后到苏联治病。
1953年,任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
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党委会委员,同时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以后又连任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军衔,并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9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62年3月,作为中央军委人民武装力量委员会副主任,对沿海七个省军区参谋长发表重要讲话。9月,任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副书记。
1969年4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3年8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第十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1974年11月1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