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代-2005年第4期-第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方,以牛僧孺、李宗闵为一方的朋党之争,像两台开足马力的官场绞肉机,互相格斗将近四十年,创中国历史上宗派斗争时间最长纪录。也是中国文人史上,一群由二、三、四类文人组成的队伍,在政治舞台上,所作的最恶心、最丑陋的一次表演。 
  从牛、李党争的这些主角身上,我由此也明白,为什么那些江郎才尽,或压根儿就不曾有过才的江郎,拼命削尖脑袋,为一顶乌纱帽而跑断腿,说破嘴,磕断头,求爷告奶的所为何来了?替他们想一想,诸公不干这个,还能做其它什么营生呢? 
  重重压力之下,杜牧离开长安,由黄州,而池州,而睦州,跌跌撞撞,一路外放,几近家破人亡,无以存身;同样,左右排斥,怎么也不是的李商隐,由华州,而桂州,而徐州,而梓州,蝇营狗苟,碌碌谋生,越活越差,每况愈下。根本原因就在于杜牧也好,李商隐也好,虽然在这场朋党斗争的棋局上,连兵、连卒这样棋子资格也不配。但宗派主义发展到疯狂阶段,红了眼连亲爹亲娘也不认的阶段,人人排队,个个划线,像过筛子一样,这两个诗人也不能幸免,卷入这台绞肉机内,落入了不知伊于胡底的被整肃的命运之中。 
  也许上帝制造天才,同时会嫉妒天才,因此,从不百分之百地成全天才。给了杜牧非凡的才分,多面的功力,超常的文笔,灵动的诗韵,也给了他一个跌宕的,多事的,不顺遂的,污言浊语的大环境,以及一群跟他过不去,看他不顺眼,总是要琢磨他,算计他的二、三、四类文人,让他气喘不匀,心展不开,路走不通,饭吃不香,最后除了短命而亡,还有其它生路吗? 
  李德裕,牛僧孺,李宗闵,应该说都是文人出身,《全唐诗》收有他们的诗作。当然,说不上有什么才气,更谈不到有什么创新。别看他们写诗不行,写文不灵,但搞起朋党恶斗来,株连面之广,牵涉人之多,除敌务尽的彻底,斩草除根的坚决,惟恐漏网的搜罗,不论无辜的查办,无所不用其极。据说,连高高在上的皇帝,都被他们今天将这个人打出朝廷,明天将那个人撵出京城,弄得烦心透顶。据《资治通鉴》:“上(唐文宗李昂)患之,每叹曰:‘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随着宣宗李忱登基为帝,李德裕失势,被踢出京外,最后发配崖州,终于退出历史舞台。为党争牵累的其实不过是小八腊子的杜牧、李商隐之流,很有一点落实政策,平反改正的意思,从外放地陆续回到京城长安。大约在公元849年(宣宗大中三年)前后,这两位诗人久别之后,终于聚合了。 
  幸好杜牧,这位具有伤时感世的智者胸怀,具有多面突出的才思风采,具有风流潇洒的感性世界,具有卓立特行的思想情操的诗人,要比淹蹇的李商隐,挥洒自如一点,多姿多彩一点,能在不开心中寻找快乐,能在不顺利中谋求幸福,至少能做到一个在精神上不肯败,不想败,虽败也不倒的强者。 
  这两位诗坛扛鼎人物,回到长安后,杜牧为司勋员外郎,李商隐暂代京兆府法曹参军。文学史习惯于“李杜”并称,除了他们共同的文学声名之外,也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私下情谊。两人在这段日子里,肯定有过频繁的相处交游,有过密切的来往酬唱。在《全唐诗》的《李商隐卷》中,除了“人间惟有杜司勋”的《杜司勋》外,还有一首《赠司勋杜十三员外》。 
  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秋诗。 
  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 
  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 
  汉江远吊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特别讲究曲折含蓄、隐晦奥秘的李商隐,是不愿将诗写得很白,不肯将话说得很直的诗人,但他写下如此近乎绝对的评语,说明他对杜牧诗坛领衔地位的推崇,对杜牧作品高度成就的赞誉,可谓无以复加了。 
  李商隐给杜牧赠诗,正是他风风光光地奉诏,为已故功臣韦丹写《遗爱碑》之时。 
  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杜牧亲笔手书《张好好诗》,那“潇洒流逸,深得六朝人风韵”(《金石录补》)的评价,所言非虚。他还擅画,宋人米芾称其“精彩照人”,可惜后世无存。杜牧注释过《孙子兵法十三章》,所著《罪言》、《原十六卫》,以及早期的《阿房宫赋》等文,都能看到这位诗人在政治上的高瞻远瞩,以及关心国事,主张削藩、强兵、固边、禁佛,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气概。所以,李商隐对杜牧的这个“人间惟有杜司勋”的至高评价,是一种跳出文人圈子的由衷赞美。 
  清人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杜牧更有很切实准确的论述: 
  平心而论,牧诗冶荡,甚于元、白,其风骨实出元、白上。其古文纵横奥衍,多切经世之务。《罪言》一篇,宋祁作《新唐书·藩镇传论》,实全录之。费衮《梁溪漫志》载欧阳修使其子读《新唐书》列传,卧而听之,至《藩镇传叙》,叹曰:“若皆如此传,笔力亦不可及。”识曲听真,殆非偶尔。即以散体而论,亦远胜元、白。观其集中有《读韩、杜集诗》,又《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曰:“经书刮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茫茫。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则牧于文章,具有本末,宜其睥睨长庆体矣。 
  读到这里,谁都会忍不住思索:上天要假以时日,多享年月,还不知他会为中国文学史作出多大贡献呢! 
  可是,令人无法不感叹系之的,这一年,杜牧47岁,已进入他生命倒计时的阶段,对他来讲,丧钟即将敲响,日子已经是屈指可数了。 
  文人的不幸,最痛苦的莫如上帝不让他活下去,要他撒手离开这个远没有看够,远没有写尽的鲜活世界了。这也许是我们后世之读者,对那些活得很爽,活得味道好极了的二、三、四类文人切齿的理由。 


武松不是情种 鲁智深与郑屠
谈 歌 
  谈歌男,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家园笔记》、中短篇小说《大厂》、《天下荒年》等。现为河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 
  对于武松这个人物,历来有许多的传说。 
  谈歌问过很多朋友,他们最早启蒙的水浒知识,大都是武松打虎。水浒故事在中国民间流传最多的,也都是武松的故事。中国老百姓大概没有不知道武松的。武松的影响力应该是巨星级别的。如果他活到现在出来拍广告,在中国各电视台的价位应该是最高的。多少年来,说书的,唱戏的,靠武松吃饭的艺人,实在是不少。用现代的说法,这是一个市场空间很大的人物。 
  我想先分析一下武松的身份。一种传统的说法,《水浒》是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这是一个误读。小说中真正的农民身份的,不过阮氏兄弟几位,极少。其中大多是一些基层官吏,在职军人,乡绅地主,以及一些无业游民。武松算哪一类?大概应该先是算作是城市游民。他是在清河县打死了人(后来得知那人没死),出来躲案子的。由此在江湖上冒头。后来当了阳谷县里的捕头。捕头是什么干部?应该算是刑警队长一级的干部。按照宋代政法合一的制度,公安局长应该是由县长兼着。可是看《水浒》,县长们从来不办案子,那武松就应该属于代理公安局长的身份了。这也要归到基层官吏这一类。作为一个县的公安局长或者代理公安局长的武松,绝不会生出反政府的思想,武松绝对想好好干工作,做一个称职的国家公务员的。 
  我们不能怀疑武松当了公安局长之后就是官迷,他大概是想在阳谷县找了这么一份工作,凭着本事吃饭,跟哥哥相守着,这也是一种天伦之乐。武松从小没有了父母,是武大把他一手拉扯大了。应该说,武大在武松心目中,有父亲的影子。武大是一个长兄如父的典型示范。可是偏偏闹出了一个西门庆,这就把武松逼上了狮子楼的杀人现场。读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西门庆登场,闯入了武大的生活之后,武松别说想当好公务员了,就是想当一个自食其力的下岗工人,也办不到了哟。 
  西门庆算是一个先富起来的城里人。既然富了,人们只注重现实,而不能去追究他的原罪。那年代可以正大光明地包二奶。于是,西门庆看中了人家武大的老婆。这件事跟民间常常发生的那种男女私情没有什么区别。赌出贼凶,奸出人命,这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通例。中国外国一个样子。可西门庆未必这么想,奸出人命?出什么人命?照我西门庆这样的身份,横。就算是我西门庆跟某某人的老婆私通了,那男人也得老老实实戴着绿帽子。你惹不起我啊。我西门庆先生是城里的名人,纳税大户,政府重点扶植的民营企业家。行了,你不就是戴了戴绿帽子了吗?你真要是在乎得不行,你就离婚。你老婆就归我包养了。你实在不愿离?那你可得忍着。这应该是西门庆先生的逻辑。可是,这事主儿武大偏偏有一个兄弟。而且这兄弟是武松。这事儿就热闹了,也严重了。别说武松是现任公安局长了,就算武松是一个下岗工人,武松这脾气也得把西门庆宰了。你西门庆有钱怎么样?你是民营企业家怎么样?就算你跟县里的领导干部们熟门熟路怎么样?武松不买你的账,我不杀了你,怎么能出胸中这口鸟气。写到这里,再奉劝时下一些有钱人,千万别走西门庆先生走过的路,你就算是有钱,你就算是县里的或者市里的或者省里的名人,你就算是县里或者市里或者省里的领导的铁哥们儿,你也不能肆无忌惮地欺男霸女,你知道什么时候冒出一个武松来呢?中国从来就不乏武松这样的人物。 
  行文至此,想到了一个老话题:自来人们研究武松,总是津津乐道地猜武松跟潘金莲那点男女事。这是中国自古以来的读书人的悲哀。我就是奇怪,为什么中国的文人总是对这一段故事感兴趣呢?实际上,无论七十一回本,还是一百二十回本。《水浒传》这本小说里,武松与潘金莲根本没有那种关系嘛。可是多年来,一些读书的文人,还是从字缝中读出来了武松与潘金莲那种微妙的男女关系。或者说潘金莲暗恋着武松,或者说武松是强按欲火,有贼心没贼胆。是不是这种情况?可是从来的文人大都这么说。众口铄金,武松就算是真还活着,作为当事人,这事情还真是说不清楚了。当代一个作家还专门写过一出戏。研究武松的性心理。证明武二先生真是暗恋着自己的嫂子。如果这么推测,那么武松与西门庆之间,就不存在为兄报仇的事情了,纯粹成了两个老爷们儿为了一个女人争风吃醋的故事了。武松杀人的动机和社会价值就得大打折扣了。 
  其实,这是中国文人的无聊。 
  这无聊的本事真大。中国自古以来,无聊的文人就不在少数。其实说穿了挺没劲,并不是武松喜欢潘金莲,而是文人自己喜欢潘金莲。就拿着武松说事儿。这叫意淫。写到这里,不禁想到当下文坛上多写这种性文学,就是自古以来中国文人骨子里的毛病。你瞧吧,某部小说里,某某主人公跟几个如花似玉的女子都有肉体关系。或者说,谁谁暗恋着他。至于吗?你有多大的魅力啊?女作家也跟着起哄,一开篇便是与几个男人做爱。不就是那点事吗?你们就真的那么招人待见吗?真叫男人那么苦苦相思。那是张艺谋电影里的台词:安红,我想你,想你想得睡不着觉。 
  更没劲的是一些评论家也跟着无聊。凡举这些作品,一律被评论家们看做揭示人性深度的作品。我就是闹不明白,人性的深度如何总联系上这种事呢?评论家们除了这点事儿,还知道别的吗? 
  我相信,施耐庵当年写武松,决不会是这种想法。拿着武松发挥,一定是一些无聊文人的事情。曾经看过三十年代一本写石秀的小说,硬说石秀跟潘巧云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什么复杂情感?也就是男女那点事情。说石秀揭发裴如海(那个偷情的和尚),是出于忌妒。天啊,这事还怎么讲理啊?可人家《水浒传》的作者根本就没有这样写啊。 
  小说行文到后来,武松醉打蒋门神。这一回写得精彩纷呈。谈歌这里要交待,蒋门神有一个老婆,就是让武松扔进酒缸里的那一个女子。我不知道这些评论家有什么想法?武松跟蒋门神的老婆莫非是初恋?或者蒋门神的婆娘曾经拆散了武松的一段姻缘?否则,武松对这女人这么大的仇恨,硬把这女人扔进酒缸里去了,所为何来?或者是武松对蒋夫人由爱生恨?我相信,评论家们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可你们得给说圆了。好,接着说,大闹飞云浦之后,武松血染都监府,武松也杀了不少女人。希望联想丰富的评论家们也把这些女子一一排列出来,分析一下武松当时的性心理。 
  不可否认,中国传统文化里,有一部分色情文化。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写色情的不少。发展到现在,有了一种怪论,不写男女间的事情,似乎就不是好的文艺作品。这也是当代中国文人圈子里的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几大名著,为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小说的成就,不及《红楼梦》?有人认为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上边的几部书里缺少男女的故事情节罢了。这个秘密一经拆穿,便无稀奇。但是,唐诗宋词留下来的绝大部分篇章,涉及男女的却少,并不是唐宋年代少写男女情感的作品,而是写得好流传下来的不多。而明清的一些情色小说,写得也不见得怎么精彩,却影响当代甚重。我不好说当代的作家们都是色鬼花痴,但是,过于注重男女关系,却是当代作家的一大特点。此是闲话,带过。 
  武松最后的下场是出家了。他还落了一个残疾,一支胳膊扔在了征方腊的战场上。关于这一点,文人们也有自己的看法。说这支胳膊之所以丢了,是因为被他嫂子潘金莲摸过。所以必须断。不知道这些文人们的猜想,有几分是武松的,有几分是自己的情感。 
  说明白了,武松并不是情种。情种是文人。 
   
  责编谢欣 
   
  鲁智深原来的名字叫鲁达,照书上所描写的情节,他应该是地方部队里的基层干部。可书上又讲他的官职是经略府里的提辖。提辖是什么职务?撇开《水浒传》,按照《宋史》上讲,宋代总兵的职务掌管一万人,提辖掌管五千人,都监掌管三千人。但鲁达不像担任这样一个高级领导职务的人。《水浒传》有点吹牛。无论怎么想象,鲁达也不像是一个掌管五千人的长官啊,所以说,书上讲的事情,不能够全相信。什么是经略府?应该是镇守边关的军区司令部。看书上讲的也不像。按照《水浒传》上所写,大概就是现在的乡镇里的武装部那样的设置。那《水浒传》上的提辖应该是一个什么职务?不好说。反正官不大,试着附会一下,就好像现在的县武装部长,你在县里的某个部门当部长,你能跟人家首都的部长们比吗?还有处长,人家的处长是有车做的,你这处长是看车的,存车处长。按照谈歌的猜测,鲁达大概就是一个相当于县武装部长级别的干部?或者是副部长?硬要往军衔上套,估计也就是一个连长排长一级的干部吧。甚至还得低些,想想看,鲁提辖如果真是掌管五千兵马的高级长官,处理郑屠这点事情,还用得着鲁长官亲自出马吗?随便招呼一声,手底下的人都得争先恐后地抢着去了。 
  先不说鲁达官大官小吧,谈歌也不知道鲁达这个干部是怎么当的?且说他上班的这个经略府就算是一个武装部吧,可这个武装部是怎么管理的?鲁部长(或者叫鲁副部长)整天不上班,整天在渭城里边溜达。酒楼上坐坐,小酒喝喝,小菜吃吃。还总能欠账,欠酒账,欠茶水账(且不说这钱多钱少,你鲁达是挣工资的国家干部啊,还至于欠账啊。总不至于这经略府也拖欠职工的工资吧),谁敢跟他讨要啊?这叫横吃横喝,美。鲁达部长为什么总在城里逛呢?城市里边热闹啊。花花世界有吸引力啊。 
  古今中外,一有城市,就自然有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物。他们是城市里的风景人物。城市风景的基础是金钱交易,商业繁荣。富人是城市的主干,没有富人的城市难以想象。郑屠夫便是一个城市里的富人代表。于是,鲁达便和这个富人阶级的新秀遭遇了。 
  先分析一下郑屠夫这个有钱人的背景。刚刚说了,城市使许多人富起来了。商业流通改变了许多人的经济命运(如果按照当代的理论,只有城市才能解决农业人口过多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大话题,这里不说)。郑屠是什么出身,书里没有细讲(我妄自猜想至少他父亲一代也是进城的农民)。按照鲁达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