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6架飞机对事先选定的德军海岸的10个堡垒,投下了5853吨炸
弹。美军第八航空队1083架轰炸机又对德军海岸防御工事投下了176
3吨炸弹。盟军各种飞机轮番轰炸着海岸目标和内陆炮兵阵地。
太阳升起来了,盟军的海军战舰开始向着沿海德军阵地开火。天空中
炮火伴着炸弹,万道火光和着初升的阳光,烧红了辽阔的天穹。诺曼底海滩
… Page 107…
成了一片火海,山摇地动。6时30分,美军第四师在诺曼滩头阵地登陆。
7时20分,蒙哥马利指挥的英国第二集团军也登上海岸。后续部队和装备
源源运到岸上。
正在家中的隆美尔得到消息,立刻取消了谒见希特勒的计划,乘车返
回,但直到下午才赶到德军西线司令部。
伦斯特和几个德军将领焦急地把情况汇报给了希特勒,要求批准急调
两个精锐坦克师去诺曼底。希特勒回答说,这两个坦克师不能轻举妄动,要
看看形势的发展再决定。说完,他上床去午休了。尽管西线的告急电话不断
地再次响起,但没有人敢去打扰他。
当下午3时,希特勒午睡醒来,前线报告:盟军已有大批部队登陆,
并深入陆地几公里了。希特勒这才如梦初醒。他慌忙批准派出装甲师支援诺
曼底,同时发出命令:“必须在傍晚前消灭登陆敌军,收复滩头阵地……”
但是,一切都晚了!
到傍晚时分,登陆的盟军已在诺曼底建立了牢固的阵地。深夜,将近
10个师的部队连同坦克,大炮及其他武器都已上岸,后续部队仍源源而来。
6月12日,盟军在诺曼底的几个滩头连结成了一条阵线。
希特勒所吹嘘的“大西洋铁壁”被突破了!从此,法西斯德国陷入了
苏联和英、美盟军东西夹击的铁钳中,加速走向了灭亡。
斯大林高度评价了诺曼底登陆战役,他说:“就其规模、就其宏大的布
局,以及杰出地执行计划情况来讲,在战争史上从来也没有过足以和它类比
的事业。”“历史将把这一业绩作为一项最高的成就记载下来。”
袭击美国的“飞象”
“飞象行动”是日本人搞的特种偷袭。早在1942年,日本陆军就在
中国东北地区靠近苏联的边境上,偷偷施放过许多小型气球。气球上装着炸
弹,借着风力,飞往苏联腹地。
日本人用这种方法对纵深几百公里的区域进行偷袭。1943年中,
日本进一步利用气球炸弹对美国本土进行偷袭,从此,“飞象行动”便全面
开始了。
为使气球越过太平洋到达美国本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气球必须有
庞大的容积和必要的抗耐力;必须进行气象调查,弄清在这1万公里的亚同
温层 (即对流层与平流层之间)中是否确实有西风。在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
和陆军中央气象部门的合作之下,日本制成了巨型气球炸弹。该弹高10米,
气球直径5米,是用经过辣椒根强化的糯米纸糊成的。它利用从每年11月
到次年3月的冬季风为推动力。此时,日本国内及东西地区的辣椒根、鬼芋
全被征用。每个气球需用600根纸条糊成球形。每生产1万个气球竟需要
用几百万个劳动力。
气球上备有高度调节器、炸弹、燃烧弹、无线电探空仪。它能发出电
波,让基地测定气球炸弹的飞行踪迹,探测到达地点。
为了制作气球,日本占用了东京都内的国技馆、日本剧场、东宝剧场、
国际剧场等等大建筑物,并动员了裱糊匠、女学生、女工、妓女参加这项工
… Page 108…
作。几百万人制成了大批巨大的氢气球炸弹。该气球在海平面高度上具有3
00公斤的升力,可升到3.3万英尺(10058.4米)高度,由喷射
气流推动,以120英里时速向东飞去,48小时后可飞到美国的华盛顿、
俄勒冈或蒙大拿州。
1944年9月25日,日本大本营下令组建施放气球的特种联队,
由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直接指挥。主力联队部署在大津、勿来附近;其
他联队部署在一宫、岩治、茂原、古间木等太平洋沿岸地区。10月25日,
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大将向气球炸弹联队下达命令:攻击时间是1944年
11月初到1945年3月为止。11月1日开始攻击。投下的爆炸物是炸
弹与燃烧弹,其中有15千克炸弹7500个;5千克燃烧弹3万个;12
千克燃烧弹7500个。日本施放的气球炸弹总数是1.5万个。1944
年11月施放500个;12月施放3500个;1945年1月施放45
00个;2月施放4500个;3月施放2000个。日本军方把这种特殊
攻击称作“富号试验”,并下令这种“特殊攻击,对军内外均须保密。”“全
部行动都在黎明、黄昏或夜间进行。”日本方面的资料证实,从1944年
11月1日起的半年时间里,日本千叶、茨城、福岛等县的气球炸弹发射场
共投放了1.6万多个气球炸弹。
美国方面的档案资料也证实,当时到达美国本土的气球炸弹很多,曾
经在美国太平洋沿岸地区引起过多次森林火灾,伤害了人及牲畜。美国方面
担心这种攻击会引起国内外的恐惧,尤其担心日本会利用此项战果更大规模
地开展“飞象行动”。因此,采取果断措施,严禁发表和传播有关“飞象行
动”的一切消息。
电子干扰制造的大骗局
1944年6月5日—6日夜间,盟军开始了震惊世界的诺曼底登陆。
当时,德国人深信盟军企图在法国的勒阿弗尔或加来海峡登陆。于是英国海
军的18艘小型舰船以每小时7海里的速度直向勒阿弗尔北面一点的安梯福
角驶去。每艘船后面拖着几个低飞的气球,这样便在敌人雷达屏幕上造成“大
批军舰回波”。但是这样做还不够,因为敌人的雷达侦察后会很快发现这支
舰队的规模是十分有限的。因此,盟军又出动12架飞机低空飞行,每隔1
分钟撒下一大束铝箔薄片,致使敌人误认为有一支大型护航舰队正在徐徐向
法国前进。同时,类似的活动也在波洛涅的方向进行。
在盟军真正登陆的地区,也在进行大规模干扰雷达的活动。24架盟
军飞机载着干扰器,沿着敌人盘踞的长达50英里的海岸线,在距地面1.8
万英尺的高空盘旋飞行,不停地干扰敌人设在瑟堡半岛的雷达站。这种网络
式的干扰不仅掩护了盟军轰炸机的进攻,而且也阻止了敌人对大批登陆舰队
的侦察。
这一蒙蔽战术运用得十分出色。德国人果真认为勒阿弗尔和波洛涅地
区是受威胁最大的地区了,遂集中各种火力和探照灯保卫这些地区。他们还
派出大量鱼雷艇冲向海面,企图拦截这支完全虚构的巨大护航队。那天晚上,
… Page 109…
盟军从空中和海上联合进行的大规模干扰活动,使敌人的雷达侦察兵处于混
乱不堪的境地。当德国人弄清盟军舰队真正的进攻目标之后,他们才恍然大
悟,这是一场大骗局,但为时已晚。德国人自从1942年在第厄普进行一
次反登陆演习之后,就声称自己有办法对付盟军的任何登陆了。然而当19
44年6月6日,盟军用6000艘舰船在法国诺曼底登陆时,德国人依然
蒙在鼓里。在这关键时刻,德国的雷达兵被盟军的电子干扰愚弄了,致使他
们误认为盟军会在勒阿弗尔和波洛涅地区登陆。这个设计巧妙的骗局是第二
次世界大战中电子干扰战的高潮。这场电子干扰与反干扰之战几乎整整打了
4年之久。说来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首先成功地发明了干扰雷达方法的是德
国人。
1942年2月,德国军舰“夏霍斯特”号和“埃根王子”号,偷偷
地从布勒斯特港开往英吉利海峡。当时英国雷达专家通过海岸雷达站,发现
有人干扰电波。这种干扰起初比较轻微,随后逐渐加强,使英国地面操纵站
专家无法看清海面情况,难以指挥自己的舰只和飞机采取行动。
英国人发现敌人的雷达也是可以干扰的。他们沿南部海岸建起了电波
很强的发射站,开始干扰敌人的警报雷达以及德国空军的地对空无线电话和
无线电通讯。
为了避开英国人的干扰,德国人经常改进或更换其雷达和通讯设备;
但英国人也不甘落后,他们发明一种可以空运的干扰器。这种干扰器非常精
巧,可以装在轰炸机上,英国人称之为“机载雪茄”。于是,德国人不得不
求助于功率更大的中转发射站进行无线电通话。英国空军针锋相对,立即建
起一座电波更加强大的发射台,并用德国人使用的同样的频率进行广播。
英国人用一种“鬼怪声音”向德国地面控制站人员发问,并向其夜航
战斗机发出相反的指令和提供假情报。这种“鬼怪声音”不仅使用德语,而
且能模拟德国控制站人员的腔调,使不明真相的德国飞行员上当受骗。19
43年10月22—23日,英国空军对德国卡塞尔进行了一次猛烈的轰
炸。在这次轰炸中,德国人发现了事情有些不对头,他们的地面控制站告诉
其夜航战斗机飞行员,“要警惕另一种假冒的声音”,“别被敌人引入岐途。”
到1944年春,德国指挥人员被英国这种干扰弄得束手无策,只好同时用
20种波长传达命令。他们希望自己的战斗机驾驶员能从中听到正确的命
令。
英国人还用铝箔薄片迷惑德国的雷达操纵者。英国专家发现,把一大
批这种薄片撒在空中,就会在雷达显示器上产生犹如飞机一样的形象;如果
每隔一段时间撒一批铝箔薄片,敌人的雷达便失灵了。这就是后来通常所说
的“消极干扰”。1943年7月,英国人首次轰炸德国汉堡,行动代号为
“罪恶城作战”。在这次轰炸中首次运用了这种战术。当时英国出动791
架轰炸机。在飞往目标途中,每架飞机1分钟撒下2000多个薄片,每撒
一批薄片便在德国雷达屏幕上造成15分钟的“回波”和出现12500架
飞机。这种干扰使德国雷达无法进行防御。德军指挥官们束手无策,他们成
了瞎子,不知敌机到底在哪里。德国雷达站的探照灯光柱毫无目标地扫来扫
去,高射炮对空乱射。德国的夜航战斗机和机载雷达最后也成了无头苍蝇。
那天晚上,英国空军以损失12架轰炸机的轻微代价,取得了重大战果。在
此后的一周里,英美空军出动3000多架次,连续轰炸汉堡,炸毁了该城
60%的地区,彻底破坏了580多个工厂,使德国遭受了巨大损失。
… Page 110…
其实,早在1942年,德国工程师罗森施泰因已进行过一系列实验,
得出了与英国人相同的结论,即可以用英国人称之为“反射体”,德国人称
之为“骗子”的铝箔来干扰雷达,使之失效。但德国空军的首脑戈林得到这
个消息后,却下令严禁继续研究,并要求严格保密,绝对不能让英国人知道。
于是德国空军将有关“骗子”的秘密文件全部锁进了保险柜,而对这种新的
干扰方法却迟迟不采取防范措施。英国人却在严格保密的同时,加紧研究,
终于使之发挥了重大作用。
1944年6月,盟军准备在法国登陆。虽然空袭已削弱了德国海岸
雷达体系的能力,但是在法国瑟堡和德国本土之间的100个德国雷达设施
依然在运转。为了保证盟军登陆的成功,必须把这些雷达全部摧毁或使之失
灵,于是便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普罗霍夫卡草原上的坦克大战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高加索、库尔斯克、哈尔
科夫和顿巴斯方向以及奥廖尔——布良斯克方向对德军发动反攻,并取得了
一系列胜利。在库尔斯克方向上,虽然尔后德军调来大批兵力反攻,苏军仍
楔入敌人防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
德军统帅部为了摆脱不利处境,夺取战略主动权,扭转战争进程,决
定在苏德战场上发动大规模夏季攻势,进攻出发地段选在库尔斯克突出部。
4月15日,希特勒发出第6号命令,准备在库尔斯克附近实施代号为“堡
垒”的进攻战役。1943年7月5日,德军开始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向苏军
发动进攻。德军在主突方向奥利霍瓦特卡进攻失利后,将主要力量转到普罗
霍夫卡方向。德军调集了“帝国坦克师”、“骷髅坦克师”和“阿道夫·希特
勒坦克师”及坦克第三军的主要兵力,在这个坦克集团内有大量“虎”式重
型坦克和“斐迪南”式强击火炮。德军企图由此突破苏军防线,然后再从东
南实施突击,夺占库尔斯克。
苏军也调集重兵对敌实施反突击。7月12日,双方在普罗霍夫卡相
遇,于是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遭遇战。8时30分,苏联近
卫第五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五集团军在进行了15分钟的炮火准备后,开始
实施反突击。
苏军坦克手们知道,德军的“虎”式坦克在直射射程方面优于自己的T—
34坦克。因此,他们发挥自己T— 34坦克速度快的优势,大胆地将坦克
展开,采取“以快制慢、近战肉搏”的战术。交战刚开始,双方的坦克就像
钢铁洪流一样向对方奔去,近卫第五集团军的T— 34坦克群首先开足马
力,全面向“虎”式坦克靠近,实施近距离射击,迅速突入德军的战斗队列。
敌人完全没有料到苏军会有这么多的坦克迅速投入战斗,一时乱了阵脚。
双方同时参加普罗霍夫卡地区交战的坦克和自行火炮达1200余
辆,还有大量飞机支援战斗。作战双方的坦克在方圆仅15公里的地域内展
开了世界战争史上罕见的坦克“肉搏战”。双方的坦克甚至互相撞来撞去。
自从坦克在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中首次问世以来,一般都是以其良好的
… Page 111…
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进行中远距离战斗,可这一次坦克竟像冷兵器时代的骑
兵一样近距离“肉搏”,甚至互相冲撞。
这场坦克战持续了一整天。在普罗霍夫卡草原上,到处是坦克的残骸。
进攻的德军完全没有料到苏军会采取这样的战术,一天之内竟损失1万多
人,坦克约400辆。德军的进攻力量受到了极大损失。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场最大的坦克遭遇战中,苏军运用了“扬长
避短,近战肉搏”的战术,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次坦克战的胜利为苏军夺
取整个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毁灭汉堡的“反射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轴心国互相对对方的城市实施了大规模
轰炸。1939年,德国对英国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大轰炸,一些英国城市也
成了轰炸的目标。为了报复,英国也开始轰炸德国的城市。
1942年2月,英国空军上将哈里斯被任命为英国轰炸机部队的司
令官。他主张对德国的大城市实施彻底的集中轰炸,即所谓“面积轰炸”。
在破坏各种军、民用目标的同时,挫败德国人的士气。位于易北河上的汉堡,
是德国最大的城市和重要港口之一,因而成了英国空军的重点轰炸目标。1
943年7月,英国空军制定了轰炸汉堡的“罪恶城作战”计划。汉堡的防
空兵力相当强大,其雷达警戒系统也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但早在一年多以前,
英国人就已开始研究压制德国雷达的对策。他们发明了一种干扰方法,就是
从飞机上投放大量铝箔条,铝箔条可以把德军夜间战斗机及其引导系统发出
的搜索电波完全反射回去,在雷达荧光屏上出现几百万个微小回波,使雷达
失灵,找不到真正目标。其实,德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