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3_元史-第2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元珪

  吴元珪,字君璋,广平人。父鼎,燕南提刑按察副使。元珪简重,好深沉之思,凡征谋治法、律令章程,皆得于家庭之所授受。至元十四年,世祖召见,命侍左右,授后卫经历,佩金符。十七年,从幸上都,受命取御药于大都万岁山,元珪乘传,未尽一昼夜而至。帝奇其速,擢枢密都事,升经历。尝从同知枢密院事俺伯进西蕃铠甲,帝问其制度,元珪应对详明,帝益奇之。

  初,江南既定,枢密奏裁定官属,京师五卫、行省、万户府设官有差,均俸禄,给医药,设学校,置屯田,多元珪所论建。二十六年,参议枢密院事。时缮修宫城,尚书省奏役军士万人,留守司主之。元珪亟陈其不便,乃立武卫,缮理宫城,以留守段天祐兼都指挥使,凡有兴作,必以闻于枢府。寻升枢密院判官。奏定万户用军士八人,千户四人,百户二人,多役者有罚。二十八年,除礼部侍郎,迁左司郎中。三十一年,参议中书省事。大德元年,除吏部尚书。选曹铨注,多有私其乡里者,元珪曰:「此风不可长,川党、朔党之兴,宋之所由衰也。」请谒悉皆谢绝。三年,宣抚燕南,劾贪吏若干人。迁工部尚书,河朔连年水旱,五谷不登,元珪言:「《春秋》之义,以养民为本,凡用民力者必书,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宰相嘉其言,土木之工稍为之息。六年,佥河南行中书省事,将行,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初,硃清、张瑄以财雄江南,遍以金币连结当路,及伏诛,录其家,具籍所交诸公贵人,而江浙省臣为尤甚,惟元珪一无所污。

  武宗即位,由佥枢密院事拜枢密副使。诏元珪二十余人议政中书,若惜人力,严选举,节财用,定律令,谨赏罚,建科举,课农桑,汰冗员,易封赠,皆切于世务者。初,诏发军万人屯田称海以实边,海都之乱,被俘者众,至是颇有来归者,饥寒不能存,至鬻子以活。元珪具其事以闻,诏赐钱赎之。帝在军中,即闻元珪名,至是,特加平章政事,赐白金二百五十两、只孙衣四袭。

  仁宗即位,诏元珪与十六人议时政。皇庆元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江淮漕臣言:「江南殷富,盖由多匿腴田,若再行检覆之法,当益田亩累万计。」元珪曰:「江南之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亩,一有动摇,其害不细。」执其论固争,月余不能止,移疾去。延祐元年,拜甘肃行省左丞。岁余,召还,俾宣抚辽阳诸郡,复为枢密副使,召见嘉禧殿,帝曰:「卿先朝旧臣,宜在旧服。」特加荣禄大夫,赐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奏曰:「昔世祖限田四百亩,以给军需,余田悉贡赋税。今经理江淮田土,第以增金为能,加以有司头会箕敛,俾元元之民,困苦日甚,臣恐变生不测,非国之福,惟陛下少加意焉。」帝曰:「凡尔军士之田,并遵旧制。」

  至治元年,英宗即位,元珪与知枢密院事帖木兒不花上军民之政十余事,大抵言:诸王近侍,不可干军政;管军官吏,不可渔取军户;军官之材者,当迁其职;有司赋役,当务均一,而军民不可有所偏;军官袭职,惟传嫡嗣,而支庶不可有所乱。帝并嘉纳,即降旨施行之。元珪以年老致仕,至治二年,起商议中书省事。三年卒。泰定元年,赠光禄大夫、河南等处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忠简。三年,复加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司徒。

  ○张升

  张升,字伯高,其先定州人,后徙平州。升幼警敏过人,学语时,辄能辨字音,应对异于常兒;既长,力学,工文辞。至元二十九年,用荐者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预修《世祖实录》。升应奉翰林文字,寻升修撰,历兴文署令,迁太常博士。成宗崩,大臣承中旨,议奉徽号,飨宗庙,升曰:「在故典,凡有事于宗庙,必书嗣皇帝名,今将何书?」议遂寝。武宗即位,议躬祀礼,升据经引古,参酌时宜以对,帝嘉纳之。至大初,改太常寺为太常礼仪院,即除升为判官。

  久之,外补知汝宁府。民有告寄束书于其家者,逾三年取阅,有禁书一编,且记里中大家姓名于上,升亟呼吏焚其书,曰:「妄言诬民,且再更赦矣,勿论。」同列惧,皆引起。既而事闻,廷议谓升脱奸轨,遣使穷问,卒无迹可指,乃诘以擅焚书状,升对曰:「事固类奸轨,然升备位郡守,为民父母,今斥诬诉,免冤滥,虽重得罪不避。」乃坐夺俸二月。旁郡移文报吴人侯君远者言:「岁直壬子六月朔日蚀,其占为兵寇;岁癸丑,其应在吴分野。」同列欲召属县为备御计,升曰:「此讹言,久当自息,毋用惑民听。」斥其无稽,众论韪之。部使者举治行为诸郡最。历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除绍兴路总管。初,大德、至大间,越大饥,且疫疠,民死者殆半,赋税盐课责里胥代纳,吏并缘为奸,害富家,升为证于簿籍,白行省蠲之。前守有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者,争代者禄米,有隙,欲内之罪,移平江岁输海运粮布囊三万,俾绍兴制如数,民患苦之,不能堪。更数守,谓岁例如此,置弗问。升言:「麻非越土所生,海漕实吴郡事,于越无与。」章上,卒罢之。升既谨于绳吏,又果于去民瘼,故人心悦服。历湖北道廉访使、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召为参议中书省事,改枢密院判官,寻复中书参议。

  至治二年,又出为河东道廉访使,未行,拜治书侍御史。明年,出为淮西道廉访使。泰定二年,拜陕西行省参知政事,加中奉大夫,寻迁辽东道廉访使。属永平大水,民多捐瘠,升请发海道粮十八万石、钞五万缗,以赈饥民,且蠲其岁赋,朝廷从之,民得全活者众。明年,召拜侍御史。天历初,出为山东道廉访使,时方有警,有司请完城以为备,升曰:「民恃吾以生,完城是弃民也。」由是民皆安之。文宗赐尚醖文币,以赏其功。逾年,召为太禧院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除河南省左丞,复迁淮西道廉访使。升时年六十有九,上书乞致仕。至顺二年,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文宗眷待之意甚隆。

  元统元年,顺帝即位,首诏在廷耆艾,访问治道,升条上时所宜先者十事。寻兼经筵官,廷试进士,特命升读卷,事已,告省先墓。帝赐金织文袍,以宠其归。明年,以奎章阁大学士、资善大夫、知经筵事召,赐上尊,趣就职,升以疾辞。帝察其不可强,许之。寻命本郡月给禄半,以终其身。至正元年卒,年八十一。赠资德大夫、河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谥文宪。

  臧梦解陆垕

  臧梦解,庆元人,宋末中进士第,未官而国亡。至元十三年,从其乡郡守将内附,授奉训大夫、婺州路军民人匠提举。未几,例革其所司,而浙东宣慰司举梦解才兼儒吏,可试州郡,朝廷是之,授息州知州。未行,改知海宁州。时淮东按察副使王庆之按行至其州,见梦解刚直廉慎,而学有渊奥,自任职以来,门无私谒,官署萧然,凡有差役,皆当其贫富,而吏无所预。于是民以户计者,新增七百六十有四;田以顷计者,新辟四百四十有三;桑柘榆柳,交廕境内,而政平讼简,为诸州县最。乃举梦解才德兼备,宜擢清要,以展所蕴。而御史台亦以其廉能,抗章荐之。

  二十七年,梦解满去者至是已五年矣。属江阴饥,江浙行省委梦解赈之。梦解不为文具,皆躬至其地,而人给以米,所活四万五千余人。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苟宗道,闻而韪之,举其名上闻,除同知桂阳路总管府事。三十年,擢奉议大夫、广西肃政廉访副使。故事,烟瘴之地,行部者多不躬至,而梦解咸遍历焉。遂按问宾州、藤州两路达鲁花赤,与凡贪官奸吏,置于法者无虑八十余人。又平反邕州黄震被诬赃罪,及藤州唐氏妇被诬杀夫罪,凡两冤狱。大德元年,迁江西肃政廉访副使。有临江路总管李倜,素狡狯,而又附大臣势,以控持省宪,梦解按其赃罪,而一道澄清。六年,迁浙东肃政廉访副使。九年,除广东肃政廉访使。梦解至是,既老且病,乃纳禄退居杭州,以亚中大夫、湖南宣慰副使致仕。后至元元年卒。

  梦解博学洽闻,为时名儒,然不少迂腐,而敏于政事,其操守尤为介特。所著书,有《周官考》三卷、《春秋微》一卷。梦解尝自号鲁山大夫,士之称之者,不以官,皆曰鲁山先生云。

  同时有陆垕者,与梦解齐名。监察御史郑鹏南尝以二人并荐于朝。垕字仁重,江阴人也。自幼以孝友闻。至元间,丞相伯颜以师南下,垕是时年未冠,而志强气锐,率其乡人见之,论议有合,兵遂不涉其境,乡人义之。伯颜奏授为同知徽州路总管府事,以廉能擢置台宪,累迁至湖南肃政廉访副使,升浙西廉访使。所至以黜赃吏、洗冤狱为己任,且尝上章奏免儒役,及举行浙西助役法。年五十卒,赐谥庄简。

  陈颢

  陈颢,字仲明,其先居卢龙,有名山者,仕金为谋克监军,太祖得之,以为平阳等路军民都元帅,子孙徙清州,遂为清州人。颢幼颖悟,日记诵千百言,稍长,游京师,登翰林承旨王磐、安藏之门。磐熟金典章,安藏通诸国语,颢兼习之。安藏乃荐颢入宿卫,寻为仁宗潜邸说书。于是,仁宗奉母后出居怀庆,颢从行,日开陈以古圣贤居艰贞之道。会成宗崩,仁宗入定内难,以迎武宗,颢皆预谋。及仁宗即位,以推戴旧勋,特拜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仍宿卫禁中,政事无不与闻。科举之行,颢赞助之力尤多。颢时伺帝燕闲,辄取圣经所载大经大法有切治体者陈之,每见嘉纳。帝尝坐便殿,群臣入奏事,望见颢,喜曰:「陈仲明在列,所奏必善事矣。」颢以父年老,力请归养清州,帝特命颢长子孝伯为知州以就养。颢固辞,乃以孝伯为州判官。帝欲用颢为中书平章政事,颢叩首谢曰:「臣无汗马之功,又乏经济之略,一旦置之政途,徒速臣咎。臣愿得朝夕左右,献替可否,庶少裨万一,亦以全臣愚忠。」帝乃允。

  仁宗崩,辞禄家居者十年。文宗即位,复起为集贤大学士,上疏劝帝大兴文治、增国子学弟子员、蠲儒之徭役,文宗皆嘉纳焉。颢先后居集贤,署荐士牍累数百,有讦之者,颢曰:「吾宁以谬举受罚,蔽贤诚所不忍。」顺帝元统初,颢扈跸行幸上都,至龙虎台,帝命造膝前,而握其手曰:「卿累朝老臣,更事多矣,凡议政事,宜极言无隐。」颢顿首谢不敏。颢每集议,其言无不剀切,后至元四年,致政,命食全俸于家。明年卒,年七十六。至正十四年,赠摅诚秉义佐理功臣、光禄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蓟国公,谥文忠。

  颢出入禁闼数十年,乐谈人善,而恶闻人过。大夫士因其荐拔以至显列,有终身莫知所自者,是以结知人主,上下无有怨尤。欧阳玄为国子祭酒,与颢同考试国子伴读,每出一卷,颢必拾而观之,苟得其片言善,即以置选列,为之色喜。玄叹曰:「陈公之心,盖笃于仁而逾于厚者,真可使鄙夫宽、薄夫敦矣。」

  次子敬伯,至正中仕为中书参知政事,历左丞、右丞,二十七年,拜中书平章政事。

 





元史卷一百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五

  ○梁曾

  梁曾,字贡父,燕人。祖守正,父德,皆以曾贵,赠安定郡公。曾少好学,日记书数千言。中统四年,以翰林学士承旨王鹗荐,辟中书左三部令史,三转为中书省掾。至元十年,用累考及格,授云南诸路行省都事,佩银符。久之,升员外郎。十五年,转同知广南西道左右两江宣抚司事。明年,除知南阳府。唐、邓二属州为襄阳府所夺,曾按图经、稽国制以闻,事得复旧。南阳在宋末为边鄙,桑柘未成,而岁赋丝,民甚苦之,曾请折输布,民便之。

  十七年,朝廷以安南世子陈日烜不就征,选曾使其国。召见,赐三珠金虎符、貂裘一袭,进兵部尚书,与礼部尚书柴椿偕行。至安南,语秘不传。明年,日烜遣其叔遗爱,奉表从曾入献方物。帝封遗爱为安南国王,赐币帛,遣归。二十一年,除曾湖南宣慰司副使。居三年,以疾去。二十九年,改淮西宣慰司副使,复以亲老辞。召至京师,入见内殿,有旨令曾再使安南,授吏部尚书,赐三珠金虎符、袭衣、乘马、弓矢、器币,以礼部郎中陈孚为副。十二月,改授淮安路总管而行。三十年正月,至安南。其国有三门:中曰阳明,左曰日新,右曰云会,陪臣郊迎,将由日新门入。曾大怒曰:「奉诏不由中门,是我辱君命也。」即回馆,既而请开云会门入,曾复执不可,始自阳明门迎诏入。又责日燇亲出迎诏,且讲新朝尚右之礼。以书往复者三次,具宣布天子威德,而风其君入朝。世子陈日燇大感服,三月,令其国相陶子奇等从曾诣阙请罪,并上万寿颂、金册表章、方物,而以黄金器币奇物遗曾为赆,曾不受,以还诸陶子奇。八月,还京师,入见,进所与陈日燇往复议事书。帝大悦,解衣赐之,且令坐地上,右丞阿里意不然,帝怒曰:「梁曾两使外国,以口舌息兵戈,尔何敢尔!」是日,有亲王至自和林,帝命酌酒,先赐曾,谓亲王曰:「汝所办者汝事,梁曾所办,吾与汝之事,汝勿以为后也。」复于便殿赐酒馔,留宿禁中,语安南事,至二鼓方出。明日,陶子奇等见诏,陈其方物象、鹦鹉于庭,而命曾引所献象。曾以袖引之,象随曾转,如素驯者,复命引他象,亦然。帝以曾为福人,且问曰:「汝亦惧否?」对曰:「虽惧,君命不敢违。」帝称善。或谗曾受安南赂者,帝以问曾,曾对曰:「安南以黄金器币奇物遗臣,臣不受,以属陶子奇矣。」帝曰:「苟受之,何不可也!」寻赐白金一锭、金币二;敕中书以使安南三珠金虎符与之。仍乘传之任淮安。到官,兴学校,厉风俗,河南行省事有疑者,皆委曾议之。

  大德元年,除杭州路总管,户口复者五万二千四百户,请禁莫夜鞫囚、游街、酷刑,朝廷是之,著为令。四年,丁内艰。先是,丁忧之制未行,曾上言请如礼。七年,除潭州路总管,以未终制,不赴。明年,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又明年,拜云南行省参知政事,赐三珠金虎符。寻召还京,辞以母丧未葬,扶柩北归,至长芦,有旨赐钞一百锭,使营葬。十年,召为中书参议。尝预燕,赐只孙一袭。十一年,转正奉大夫,出为河南行省参知政事,寻迁湖广行省参知政事。四年,以疾辞归,敕赐药物,存问备至。

  皇庆元年,仁宗以曾前朝旧臣,特授昭文馆大学士、资德大夫。累章乞致仕,不允,复起为集贤侍讲学士。国有大政,必命曾与诸老议之。延祐元年,奉诏代祀中岳等神。还至汴梁,以病不复职,寓居淮南,杜门不通宾客,惟日以书史自娱。至治二年卒,年八十一。卒之前十日,有大星陨于所居,流光烛地,人皆异之。

  ○刘敏中

  刘敏中,字端甫,济南章丘人。幼卓异不凡,年十三,语其父景石曰:「昔贤足于学而不求知,丰于功而不自炫,此后人所弗逮也。」父奇之。乡先生杜仁杰爱其文,亟称之。敏中尝与同侪各言其志,曰:「自幼至老,相见而无愧色,乃吾志也。」

  至元十一年,由中书掾擢兵部主事,拜监察御史。权臣桑哥秉政,敏中劾其奸邪,不报,遂辞职归其乡。既而起为御史台都事。时同官王约以言去,敏中杜门称疾。台臣请视事,敏中曰:「使约无罪而被劾,吾固不当出;诚有罪耶,则我既为同僚,又为交友,不能谏止,亦不无过也。」出为燕南肃政廉访副使,入为国子司业,迁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大德七年,诏遣宣抚使巡行诸道,敏中出使辽东、山北诸郡,守令恃贵幸暴横者,一绳以法;锦州雨水为灾,辄发廪赈之。除东平路总管,擢陕西行台治书侍御史。九年,召为集贤学士,商议中书省事。上疏陈十事,曰整朝纲,省庶政,进善良,剔奸蠹,显公道,杜私门,广恩泽,实钞法,严武备,举封赠。成宗崩,奸臣希中旨,赞其邪谋,敏中援礼力争之。武宗即位,召敏中至上京,庶政多所更定,授集贤学士、皇太子赞善,仍商议中书省事,赐金币有加。顷之,拜河南行省参知政事,俄改治书侍御史,出为淮西肃政廉访使,转山东宣慰使,遂召为翰林学士承旨。诏公卿集议弭灾之道,敏中疏列七事,帝嘉纳焉。以疾还乡里。

  敏中平生,身不怀币,口不论钱;义不苟进,进必有所匡救,援据今古,雍容不迫。每以时事为忧,或郁而弗伸,则戚形于色,中夜叹息,至泪湿枕席。为文辞,理备辞明,有《中庵集》二十五卷。延祐五年卒,年七十六。赠光禄大夫、柱国,追封齐国公,谥文简。

  ○王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