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刚烈将军史迪威-第2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不是他们仓皇向印度西撒,或许还能在曼德勒一线挡住日军……
    史迪威早就察觉到,英国人根本就没有保卫缅甸的决心和热情。4月15日,他就
曾致电马歇尔,指出:“英国在印度的驻军足以拯救缅甸,韦威尔竟不向缅甸增派
一兵一卒;亚历山大也一定得到了伦敦的命令,要他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撤出
缅甸。”事实正像史迪威所推断的那样,丘吉尔在他的回忆录中坦白地写道:“在
亚洲一片黑暗的那段日子里,罗斯福却要我为中国人看守缅甸,我不知道还有什么
建议比美国人的这种胡思乱想更令人沮丧。……对英国人来说,放弃100个缅甸也不
会比丢掉一个印度更重要。”
    由于缺乏共同的目标,史迪威和韦威尔、亚历山大没有更多的话好谈。韦威尔
考虑的只是保卫印度,他筹划的却是如何夺回缅甸。韦威尔在史迪威灼人的目光逼
迫下,只好含糊地表示将为他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5月25日,史迪威从廷苏吉亚飞到新德里。他一走进下榻的帝国饭店,就被蜂拥
而至的新闻记者团团围住。面对着耀眼的闪光灯,史迪威表情严肃地回答了记者们
就缅甸战役情况提出的问题。近一个小时之后,他用一段简短而有力的谈话结束了
他的记者招待会。他说:“我声明,我遭到一次沉重的打击,我们不得不撤出了缅
甸,这是一个奇耻大辱。我认为,我们必须找出失败的原因,重整旗鼓,胜利地夺
回缅甸。”
    第二天,美国各大报纸几乎都登了美联社记者发回的现场报道:“5月25日,印
度新德里:在缅甸遭到沉重打击之后,在穿越缅甸荒无人烟的丛林,疲惫地跋涉了
140英里之后,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依然充满着战斗精神。他在今天宣布说,缅
甸能够而且必须从日本人手里重新夺回来。”
    那天晚上,他坐在饭店的写字台前,起草了一份给陆军总部的电报。在英帕尔
他就接到了马歇尔的一封来电,他代表总统、陆军部长和陆军部全体成员转达了对
史迪威的赞誉和鼓励。史迪威并不是一个爱虚荣的人,他并不需要这些美好言词的
安慰,他要的是物资、飞机和美军的武装部队。如果他能有一个军的美国部队,缅
甸战役决不会是这样的结局;如果第10航空队能有多一点的飞机,而不是只有8架没
有机枪射手的轰炸机,日本空军就不可能在缅甸上空如此猖撅;如果不是参谋部让
布里尔顿转向印度洋,接受韦威尔的指挥,他或许能在中国人面前能更理直气壮一
些。
    他在给陆军部的电报中说:“我相信,中国在战略上具有决定性的重要地位,
我对此深信不疑。因此不向中国战区派遣美国部队,无疑是个重大错误。”
    现在,需要对英国说的话,他告诉了韦威尔和亚历山大;需。要对美国说的话,
他告诉了史汀生和马歇尔;下面就是要对中国说的话了,他必须赶回重庆,把这些
话告诉蒋介石。5月28日,他乘坐一架B-25轰炸机离开新德里,开始了重返中国的
航程。这正是:奇耻大辱铭心刻,重整旗鼓斩日魔;只缘盟国各有图,此去山城费
磋跎。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六章  纠纷迭起
              热心衷肠献良策,知音难觅坎坷多;
              剜肉补疮雪加霜,一波未平复三折。
    话说1942年5月28日,史迪威乘坐美军的B-25轰炸机离开新德里,经过5个多小
时的飞行,抵达印度东部的阿萨姆邦。这是他第一次乘坐这种时速可达400公里的新
式飞机,感觉“虽然不怎么舒服,但速度快得很,远远超过了运输机”。第二天,
飞机继续向昆明飞行。
    现在,日军占领了缅甸全境,犹如在印度和中国之间打进了一个巨大的楔子。
从印度东部的美军空运司令部飞往中国昆明,只有向北绕行,飞越号称“世界屋脊”
的喜马拉雅山脉,当时这被叫做“驼峰航线”。
    这是一条极其艰难和危险的航线。喜马拉雅山东段的海拔高度在4500米左右,
飞机必须在5000米以上的高空飞行,这相当于通常飞行高度的两倍。在这样的高空
飞行,气候极为寒冷,空气十分稀薄,而且常常遇到强烈的涡旋气流。这种危险的
气流,会使飞机失去控制,甚至能把飞机的机翼折断。
    史迪威蜷缩在厚厚的皮飞行服里,身上盖了一条毯子和一件大衣,但仍觉得冰
冷刺骨,而且伴随着胸闷、气促,他只好戴上了氧气面罩。第一次飞越驼峰使他感
到,在这样的航线上向中国空运物资,实在是大艰难了。
    自3月上旬仰光陷落,滇缅路已被截断。最初,腊戍、畹町、保山等地尚有一些
积存物资,可以运往昆明和重庆。不久,日军占领缅北,并推进到中国境内的怒江
西岸,腊戍、畹町等地未及抢运的物资,或付之一炬,或被日军夺走。
    为了维持对华援助,设在印度阿萨姆邦的美军空运司令部于5月开始飞越“驼峰
航线”,但是当月的对华运输量仅为80吨,与原滇缅路每月运输5000吨相比大为减
少。此前,罗斯福曾向蒋介石许诺,为中国战区提供100架DC-3型运输机,可现在
只有5架。由于运输困难,美国的对华租借物资在途中大批积压起来。在印度的阿萨
姆邦,堆积了4。5万吨,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纽波特纽斯港,还有14。9万吨无法装船。
    根据当时的实际状况,美国事实上很难立即向中国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而且
从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的实际表现来看,如果不对这支军队进行重大改革,即使
提供再多的美式装备,也很”难取得对日作战的胜利。因此,史迪威决心说服蒋介
石,首先对中国军队进行整编,而后根据可能的条件向这些部队提供美式装备,这
样才能使美国的物资援助发挥实际效用,实现同盟国共同的战略目标。
    飞机在昆明机场降落,史迪威原打算马上飞往重庆,但由于天气恶劣,飞机无
法起飞。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天气仍无好转,史迪威心急如焚。
    重庆,曾家岩德安里的委员长官邸,蒋介石背着手在屋里来回踱步。接踵而至
的坏消息像一颗颗重磅炸弹,把他不久前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和兴奋炸得粉碎。一
脸沮丧的神情比那阴沉的天气还要灰暗。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他曾经着实激动了一阵子。他认为,日本对美、英发动
战争,无异于“饮鸩止渴”;而美、英参加对日作战,费不了多大力气,用不了多
长时间,便可轻易取胜,他也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他认为,中国与美、英、苏等国
结盟,已成为世界“四强之一”,各国均不能不重视中国在亚洲的重要作用,国际
地位的提高,自然会大大巩固他在国内的“领袖”地位。他认为,美英“不能不集
中全力先解决远东之倭寇”,而要战胜日本,则不能不倚重于中国。这样,美国的
援助物资也就会源源不断地落入他的手中。         然而,开战近6个月来的事实,却大大出乎他的预料。日军的凶猛攻势接连不断,
步步获胜,美英等国损兵折将,节节败退。香港的1.5万英军挂起了白旗,新加坡
的8万英军放下了武器,爪哇的英美荷联军和菲律宾的美菲联军也先后缴枪投降。美
英等国居然让中国作为“四强”之一在《联合国家宣言》上领衔签字,却又不让中
国参加联合参谋长会议和军火分配委员会,同盟国的重大作战行动和租借物资的分
配,中国无法直接参与意见。美英等国执行“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租借物资的
绝大部分都给了英国和苏联,分配给中国的份额仅为1。5%,而由于缅甸作战失败,
运输更加困难,这1。5%也几近断绝。
    蒋介石愤愤不平,满腹怨气。他原以为可以借用美英的力量对付日本,自己坐
收渔人之利;没承想,美英却把中国推到前面,要让他担负牵制日本的主要责任。
在多年的国内政治斗争中,他从未做过赔本的生意;在目前同盟国的复杂关系中,
他也绝不愿给别人当枪使。
    他坐到桌前,提笔给罗斯福写了一封信,拐弯抹角地向美国总统施加压力。他
说,由于同盟国的失败和对华援助的减少,中国军队的士气还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低
落过,他本人也第一次对形势感到了悲观。除非美国提供大量的对华援助,否则,
中国人对同盟国的信心将彻底动摇,中国的对日抗战也将会“全面崩溃”。他甚至
警告说,中国的亲日派分子正准备推翻他的统治,以便单独与日本媾和。
    对于史迪威,蒋介石心中的不满正与日剧增。他之所以请美国人来担任中国战
区的参谋长,并不是想让他们来指挥中国军队,而是要获取美国的援助。他让史迪
威去指挥远征军,无非是想让他去和英国人周旋,同时也取悦于美国。没想到,史
迪威竟把他的假戏真做,一门心思地去和日本人打仗,对于争取美国援助远没有他
所希望的那么热心。
    蒋介石和史迪威,一个在重庆,一个在昆明,两地相隔约700公里,但两个人各
自的想法和打算,似乎比这地理上的距离更加遥远。这预示着两个人的重新会面,
将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严重分歧。
    6月3日下午,乌云散去,天空放晴,史迪威在昆明滞留了5天之后,终于飞抵重
庆。第二天他支撑着虚弱的病体,立即会见了蒋介石。
    史迪威脸色蜡黄,白眼球也变得十分昏暗。那天上午,一位名叫门德尔松的医
生为他做了检查,确诊他患了黄疽症,病因大概是来华之前注射了变质的黄热病血
清。那些变质的血清大量吞噬了他体内的红细胞,导致持续发热和全身不适。尽管
如此,史迪威仍振作起精神,向蒋介石汇报了缅甸作战的“全部情况”。
    他认为,蒋介石长期高高在上,很少去视察部队,他手下那些唯唯诺诺、昏庸
无能的将领们只给他说好听的,因而使他陷入了“无知和昏庸的自鸣得意之中”。
只有让他了解前线作战的真实情况,认清中国军队存在的问题,才能促使他采取断
然有力的改进措施。他在写给史汀生的一份报告中说,一旦蒋介石了解了中国军队
在缅甸战役中的真实情况,或许会“吓得他决心对中国军队实行真正的整顿”。
    蒋介石和宋美龄微笑地注视着史迪威,似乎很急切地想知道他对缅甸战役的看
法和对将来的打算。
    “英国人只关心保卫对他们具有战略意义的印度,从一开始就没有决心坚守缅
甸。”史迪威从对英国人的抨击引出了话题。“他们不屑于同中国军队合作,以致
延误了许多重要的战机。”随即,他把话锋一转,开始对中国军队特别是对一些高
级指挥官提出了严厉批评。
    他说:“中国军队的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都是很好的。他们作战勇敢,不怕艰
苦,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营、团级军官虽然表现各异,但大多数是很不错的。师
和军的指挥官是个大问题,他们当中只有很少人是称职的。”在被认为“称职”的
高级军官中,他赞扬了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和新38师师长孙立人,接着他便指名道姓
地斥责了杜聿明、甘丽初、暂编55师师长陈勉吾和96师师长余韶等人。
    蒋介石虽然对史迪威把“缅战失败之原因……完全归罪于我高级将领”心存不
悦,但仍然强作笑颜,热情地问这问那。
    史迪威十分坦率同时也尽量委婉地把批评的锋芒对准了蒋介石。他知道蒋介石
是容不得别人对他进行批评的。但他认为,“以前没有任何人敢对他说真话,因此,
只能由我把真相告诉他”。他说:“在缅甸战役期间,来自各种不同渠道的信件和
指示,下达给各个指挥官,结果使他们无所适从。大元帅本人也给各个指挥官写了
很多意见和建议。这些指挥很敬重大元帅的经验和能力,他们竟然都把那些意见和
建议都当成命令,机械地遵照执行,以致造成了指挥的混乱。”
    蒋介石听完宋美龄的翻译,仍然在笑着,但那笑里已经显露出尴尬和做作。
    史迪威看了一下蒋介石的表情,继续提出了经过深思熟虑的三点建议。第一,
必须对军队进行整编。中国军队过于庞大,以致现有的装备难以满足需要。因此,
应该合并一些步兵师,使各部队达到满员,然后把现有的全部装备发给那些能够作
战的部队。第二,必须撤换一批无能的高级军官。如果不清除这些人,无论再提供
多少物资援助,军队还得照样打败仗。被撤换的军官,可以送到训练班去培训,对
他们进行野战训练,同时提拔一批有能力的军官。第三,必须建立有效的指挥系统。
在以后的作战中,应当挑选可以信赖的人担任前线总司令,给他以总的指示,然后
让他全权掌握部队和指挥作战,其他任何人,不论是谁,都不要横加干涉。
    史迪威认为,武器装备不足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采
取了上述措施,即可以用现有装备组织起一支精干有力的作战部队,“顶住日军的
进攻,直到同盟国聚集起强大的进攻力量,赢得战争的胜利。”
    说完,史迪威把一份用英文打印好的谈话纪要递给了宋美龄。宋美龄草草地浏
览了一遍,用惊奇的语气说道:“哎呀!这不就是德国顾问向他建议的那些东西吗?”
    宋美龄提到的德国顾问,就是德国前国防军总司令汉斯·冯·赛克特上将。他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之后,曾经领导了德国国防军的重建工作。30年代,他
作为退役军官两次应邀来华,担任蒋介石的高级军事顾问。当时,他也认为中国军
队过于臃肿庞大,曾建议蒋介石在大量裁减冗兵的基础上,建立一支装备精良、训
练有素的精锐部队。史迪威并不认识赛克特,但是这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将军,在
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却形成了对中国军队共同的看法。这绝不是偶然
的巧合,而是中国军事制度的弊端十分明显地摆在世人面前,只要不是出于某种政
治原因对此视而不见或拒绝承认,任何一个稍有军事常识的人都会得出这一结论。
    蒋介石夫妇收下他的谈话纪要,热情地邀请他去黄山别墅度周末,但对他的建
议却未置可否。史迪威清楚地意识到,要蒋介石立即接受他的计划并不是一件容易
的事。“我的劝告对他们来说是太激进了,实行起来是很痛苦的。”但他仍然希望
这些积极的建议“能发挥些作用”。
    回到住地,史迪威被折磨人的黄疽症沉重地击倒在病床上,他未能赴蒋介石之
邀,出席黄山别墅的周末聚会。门德尔松医生一再劝他离开此地,去休养一段时间,
但是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促使他拒绝了这一建议。他必须推动蒋介石尽快采取行动,
为了美国,为了中国,也为了同盟国的共同利益。
    史迪威浑身疲乏无力,一连十几天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大脑一刻也没有休息,
反复思考着中国军队的整编计划和夺回缅甸的作战方案。现在,中国军队有380多万
人,编成了300多个师,分散在全国的12个战区。5年的连续战争严重破坏了中国本
来就十分落后的经济,使得这样一支庞大的军队装备不足,供应困难,战斗力极为
低下。尽管当时在华日军只有37个师团,70多万人,但国民党军队仍然连遭败绩。
因此,适当减少军队编制,把有限的武器、弹药、装备、给养和美援物资集中起来
使用,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要实行这一计划确实是十分艰难的。史迪威亲眼目睹过1929年“编遣会
议”之后,中国各派军阀势力围绕着裁撤军队问题爆发的大规模战乱。现在虽然十
几年过去了,但那种“兵为将有”的军阀制度依然盘根错节。每个将领都把自己的
部队当成升官发财的资本,蒋介石也把军队视为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工具。因此,要
让他们裁减军队,就如同拿刀子捅他们的心窝。不过,史迪威觉得,以美国的租借
物资为交换条件,或许能迫使他们采纳整编军队的计划。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了,蒋介石毫无反应和表示。
    6月15日,病中的史迪威第二次会见了蒋介石。这次,他从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
谈起,重新提出了在印度装备和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当时蒋介石虽然已经同意让
杜聿明率第5军军部和新22师撤往印度,但仍准备让他们在利多稍作休整,便经酉藏
撤回云南。史迪威根据两个月前即已呈交蒋介石的“在印度组织训练中国军队计划
书”,建议把已经和即将到达印度的中国部队留在该地,并利用美军飞机向中国空
运物资的回程,继续向印度运送部队,以便在那里组建2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