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划。
12月13日,史迪威再次飞往印度,力图劝说韦威尔改变主意。在多次的谈判当
中,韦威尔一再强调目前的各种困难,故意设置障碍,并表示不相信中国军队的作
战能力,他坚持要到1943年11月以后再采取重大的军事行动。华盛顿也向伦敦施加
压力,以使英国政府督促驻印英军给予积极配合。但是,丘吉尔的主要注意力也放
在欧洲和北非战场上,不肯作出让步。
史迪威扫兴地从印度回到重庆,他仍然希望中国军队能单独对缅甸北部发动一
次小规模攻势,以打通从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到中国云南的地面交通线。同时,
沿此线修筑一条已在筹划当中的中印公路。若能实现这一计划,也可以从一定程度
上改善中国战区的状况。他向宋子文递交了一份又一份备忘录,并对蒋介石、何应
钦等人进行游说。除了向他们说明夺取缅北对中国的重要利益外,他还强调地暗示,
如果军队不采取积极行动,华盛顿可能会对中国战区“是否还值得美国继续投入人
力和物力表示怀疑”。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取得效果。
12月28日,蒋介石致电罗斯福。他表示,由于英国未能按照原定条件在孟加拉
湾部署足够的海空军力量,还要把收复缅甸的陆军部队从7个师减少到3个师。因此,
中国方面不得不取消反攻缅甸的计划。他希望罗斯福能敦促英方加紧调集海空军力
量,以共同担负起收复缅甸的责任。
接到蒋介石的来电后,罗斯福焦急万分,随即于1943年1月2日通过史迪威发去
了复电。他强调指出,打通缅甸的地面交通线比夺取整个缅甸更为重要,并允诺将
尽快把这一问题提交同盟国最高机构予以讨论。他劝告蒋介石,在他直接与丘吉尔
首相磋商以前,不要匆忙地作出放弃作战的最后决定。
蒋介石并不需要罗斯福和丘吉尔作什么磋商,既然美国仍能通过驼峰航线向中
国提供援助,他就绝不愿比英美付出更多的代价去打通所谓的地面交通线。史迪威
认为,只有采取强硬的态度,以停止援助、收回租借物资、撤退美军人员相威胁,
才能迫使蒋介石遵守诺言。他起草了一份“最后通牒”,并且发给了马歇尔。“如
果乔治同意,就由华盛顿发给中国。”他断言,“如果美国不够强硬的话,我们就
只能使自己落入‘花生米’的控制之中。”但是,马歇尔不能违背罗斯福总统规定
的政策,没有采纳史迪威的建议。
1月8日,蒋介石再次致电罗斯福,正式拒绝在预定时间发动缅甸作战。他认为:
“收复缅甸的行动必须是地面部队和海空力量的联合作战。除非海军能够阻止或牵
制缅甸南部的日军,否则敌人就将迅速集结起来压向缅北的我军。……因此,我军
在缅北的作战行动,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失败的危险。如果中国军队再次在缅甸遭受
失败,那将会造成难以预料的灾难性后果。”他提出,缅甸作战,必须推迟到秋天
的下一个旱季才能进行。紧接着,他又强调了陈纳德的空中作战理论,而且几乎是
按照陈纳德的原话说,“在中国进行的空中打击具有极大潜力”,“空中攻势将为
最后的总攻做好直接准备”。
史迪威当天是从宋子文那里得知的这一消息,蒋介石并没有把这一决定告诉他。
尽管他是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和美国驻华代表,但蒋介石仿佛把他当成一个无足轻
重、可以随意摆布的小卒子,总是独断专行地决定一切重大问题。史迪威的心情十
分沮丧,精心准备了近半年的作战行动,突然便被搁置起来了。他在日记中把1月8
日这一天记成了“黑色的星期五”,并写道“英国佬得逞了,这正是他们想要的。
现在他们想推卸责任,中国人也要撒手不管,让倒霉的美国人去勇往直前、艰难奋
战吧!”
几天以后,史迪威得到了美国政府授予他的一枚“优秀服役十字勋章”,以表
彰他在上一年4月冒着炮火亲临东校前线指挥作战的英勇行为。但是,这也难以排解
他心中的郁闷。他深深地感到:“迎着枪弹勇猛冲锋而牺牲,或许是一种解脱。我
宁愿和士兵们一起战斗而长眠在大地上,也不愿卷入现在这种勾心斗角和讨价还价
之中。”作为一名勇敢、刚毅的军人,他是那样渴望战斗,但是,中缅印战区复杂
的同盟关系,像乱糟糟的一团绳索紧紧束缚住了他的手脚。他很想挥起一把利刃,
斩断这团乱麻,但是,美国在亚洲和全球的战略需要,又不允许他这样。这正是:
勇将壮志在疆场,小人营苟诡计藏;唯愿阵前洒热血,偏遇冷枪暗箭伤。欲知后事
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十八章 云南整训
云南重组远征军,誓将顽石点成金;
卡城会议定大计,再遇苛责备含辛。
由于“黑色星期五”使反攻缅甸的计划搁浅,史迪威对蒋介石更为不满。但是,
他接受了马歇尔要他“忍耐和宽容”的劝告,强压住心头的愤怒,继续全身心地投
入了整编、训练和装备中国军队的工作。
他向宋子文递交了一份计划,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继续加强兰姆加
尔的训练工作,包括再向中国驻印军增派1个师,组建装甲兵和无线电通讯学校等;
第二,建立利多基地,以作为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的出发地和后勤供应站,并为修
筑中印公路做好准备;第三,向云南集结30个师的中国军队,并进行整编、训练和
换装,以建立另一支重要的突击力量;第四,整编中国空军,并准备在桂林地区再
装备第一批30个陆军师。史迪威关注的重点是云南部队的整训工作。
在部署原定的反攻战役过程中,中国方面已向滇西地区调集了部分部队,并已
原则同意整训30个师的计划。这支部队的主力仍被定名为中国远征军。但是,这30
个师究竟包括哪些部队,何时集结完毕,何时开训和具体的训练计划,都还没有得
到蒋介石的明确答复。
接受30个师的美械装备,对蒋介石无疑是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但其中也确有
不少棘手问题。首先,从蒋介石内心来说,这30个师的美械装备最好是全部都交给
他的嫡系中央军,但这必然会招致地方实力派的不满。因此,他必须既掌握住多数
装备,同时又要摆平各方面的关系。其次,云南是地方实力派龙云的地盘,他历来
对中央军入滇抱有戒心。这回,如此大批的部队集结于云南,龙云也不是很容易对
付的。同时,远征军最高指挥官的人选也是个极为关键的问题。30个美械装备师对
中国未来的军事和政治都会发生重要影响,大权旁落是不行的,即使嫡系之中也有
亲疏远近之别。蒋介石最初仍想让杜聿明或罗卓英掌握远征军,被史迪威坚决拒绝。
最后,他伺意了史迪威建议的人选,调陈诚出任远征军司令长官。
陈诚是蒋介石最信任的高级将领之一,他和何应钦可以说是蒋介石在军事上的
左右手,但两个人之间又存有很深的介蒂。何应钦在地位上和资历上都略高于陈诚,
但陈诚却雄心勃勃,不断扩充实力,大有压过何应钦的势头。许多人只把参谋总长
和军政部长何应钦看成是当家理事的“何婆婆”,而把第6战区司令长官陈诚当作军
事上的“第二号人物”。陈诚对蒋介石忠心耿耿,但又不像有些人那样唯唯诺诺,
而是颇有心计和才干的一个人物。
史迪威和陈诚并无深交,只是1938年在武汉时看到了他指挥的武汉保卫战。当
时史迪威即认为,陈诚是国民党军队中“最强有力和最令人感兴趣”的将军。史迪
威了解到,何应钦对军队的整编十分消极,他曾在日记里把何应钦比喻为橄榄球赛
中的“阻挡后卫”,似乎他的任务就是抱人、拉人、拖住人的后腿;而陈诚却是比
较赞成实行军事改革的。因此,史迪威很希望由陈诚来执掌远征军,这一方面可以
使整训较为顺利;另一方面又可以与何应钦相抗衡。
何应钦听到这一消息后如芒刺在背,若是陈诚掌握了这30个师,无疑将对他构
成巨大威胁。他找到蒋介石,推荐由他的亲信刘峙取代陈诚。刘峙在抗战初期是著
名的“长腿将军”,遭到全国舆论的唾骂,从那以后一直未受重用,此时正担任重
庆卫戍司令。蒋介石并非不信任刘峙,而是深知此人的无能,他对何应钦的推荐十
分恼火,斥责说:“怎么能拿如此严重的形势开玩笑?在这样的危机里你怎么还要
玩弄手腕?”为了打消各种势力对远征军指挥权的觊觎,蒋介石还是决定选择陈诚。 由于这些复杂的背景和过程,史迪威对陈诚的任命感到非常高兴,把这当成了
抑制何应钦的重大胜利。
1943年1月17日,陈诚从湖北前线回到重庆。第二天,史迪威便和宋子文一起,
同陈诚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研究远征军的整编和训练计划。会议延续了4天,三人就
一些主要问题达成共识。经过4天的会议,史迪威对陈诚有了初步了解,他认为:
“这个人看起来是通情达理的,肯定将掌握指挥权。他对美国的援助表示称赞,同
意采取行动,而且不做官样文章。如果陈诚确实接受我的观点,如果那些坐办公室
的讨厌家伙只管他们自己的事而别来插手的话,我们就能干成一些事情。”
根据会议纪要,史迪威与宋子文、陈诚“在所有的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完全一致
的看法”。远征军将由中国将领指挥,美国人负责训练和装备。训练中心设在昆明,
拟开办步兵、炮兵和通讯3个班次,每期训练时间定为6周,步兵班每班次450人,炮
兵班300人,通讯班150人。他们还提出了4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准备交蒋介石尽早
定夺:第一,陈诚对远征军是否有绝对指挥权?第二,蒋介石能否立即下达部队集
结和开训的命令?第三,部队何时能够完成集结?第四,远征军的后勤补给问题如
何解决?
1月28日,史迪威将会议纪要和训练计划送交蒋介石,并附上了一份备忘录。指
出:“‘这是我们装备和训练一支军队的好机会,还将使中国更加强大和稳定。武
器就会运来,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如果第一批30个师的训练计划能够完成,并将这
支部队用于进攻,我就有充足的理由为第二批30个师请求装备。……我认为,这件
事情对中国未来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蒋介石很快就大致同意了史迪威、宋子文
和陈诚三人商定的计划。
史迪威对事情的进展比较满意,他也很乐意为中国战区争取更多的军事援助。
1月31日,他致电盟国军火分配部,提出了1943年中国战区所需物资的清单,包括2
万挺轻机枪,1.35万挺重机枪,3650门追击炮,360门75毫米榴弹炮,360门105毫
米榴弹炮,96门150毫米榴弹炮,300门40毫米高炮,120门90毫米高炮,2万辆卡车
和每月3500万发弹药等等。
为了做好训练准备,史迪威将美军教官立即派往云南,并在昆明建立了驻华美
军司令部的分支机构。跟随史迪威多年的多恩上校担任代理参谋长,主持那里的工
作,阿姆斯上校负责训练计划,包瑞德上校负责美军人员的行政事务。
2月17日,蒋介石正式任命陈诚为远征军司令长官。3月12日,史迪威和陈诚一
同赶到昆明,按照他们商定的计划开始具体的准备工作。23日,中国方面确定了参
加整训的部队番号,计有第2军、第5军、第6军、第8军、第52军、第53军、第54军、
第60军、第71军、第74军、第93军,共11个军五个师。史迪威对此感到十分欣慰,
他认为:“自从到中国以来,我第一次觉得我们正在进行真正的合作。”
但是,情况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确定参加整训的31个师,共有22。7万多人,
按照每师1。3万人的编制,尚缺额18。5万多人。中国方面答应从4月份开始征募新兵,
到5月底补充完毕,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
4月1日,昆明训练中心正式开训。同时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也在楚雄成立。
中国方面把昆明训练中心称为: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蒋介石亲自兼任团
长,龙云和陈诚兼任副团长,教育长和各训练班主任也都由中国军官担任。55名美
军教官分别担任各门课程的教学。训练方法和兰姆加尔大体相同。
除最初拟议的步兵、炮兵、通讯班外,训练中心还开办了工兵、后勤、军医、
参谋、情报等训练班。步兵和参谋训练班设在昆明近郊的里林铺,炮兵训练班设在
干海子,其他训练班都设在北校场营房,训练的主要对象是团以下的营、连、排军
官,他们毕业以后再去训练各个部队。团以上的军官要空运到兰姆加尔的战术学校
进行训练。
在史迪威加紧对中国军队进行整训的同时,同盟国关于反攻缅甸问题的磋商也
取得了一些进展。1943年1月14日至2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摩洛哥的港口城市卡萨
布兰卡举行首脑会议,两国的军事领导人也随同出席。会议期间美国方面提出了代
号为“安纳吉姆”的反攻缅甸计划,这一计划是根据史迪威拟定的方案起草的。
当时北非战场的形势已大为改观。1942年11月4日,英军统帅蒙哥马利率第8集
团军取得了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一举歼灭德意联军5万余人。11月8日,艾森豪威尔
指挥的北非远征军在卡萨布兰卡、奥兰和阿尔及尔登陆,开始执行“火炬”计划,
并迅速攻入突尼斯境内。美英两国军队已对北非的德意联军形成了两面夹击之势。
然而,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却不容乐观。美国虽然已在珊瑚海、中途岛、瓜达尔
卡纳尔群岛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损失十分惨重。因此,美国积极主张中美英三国联
合发起反攻缅甸战役,以打通与中国的地面交通线,加强中国军队的对日作战力量,
并把中国大陆作为对日反攻的主要基地。
英国人从其自身利益考虑,深恐美国把主要注意力转向亚洲,因此对反攻缅甸
采取了消极抵制。他们提出,如果抽调登陆舰艇去攻占仰光,必然会削弱英国横渡
英吉利海峡,进攻欧洲大陆的作战力量。马歇尔和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欧内斯特·金
上将对英国人施加了压力,同时也作出一些许诺。马歇尔表示,如果不能进行“安
纳吉姆”战役,太平洋地区随时都可能出现严重的不利形势。这将会迫使美国不得
不撤销在欧洲战场承担的责任。金上将提出,进攻仰光和安达曼群岛的登陆舰艇可
以从南太平洋的美国海军中抽调。
由于美国人的坚持和努力,卡萨布兰卡会议就“安纳吉姆”战役达成了初步协
议,并得到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批准。按照协议,反攻缅甸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将以19
43年11月15日为目标时限;反攻的最后决定,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在7月以前作出。
为了使中国军队参加这一战役,会议还决定派美国空军司令阿诺德上将、后勤补给
司令索默维尔中将和英国元帅约翰·迪尔勋爵来华,向蒋介石通报卡萨布兰卡会议
的内容,并进行具体磋商。
2月4日,阿诺德和迪尔等人来到重庆,在史迪威的陪同下,前往黄山别墅与蒋
介石举行会谈。阿诺德带来了罗斯福总统送给蒋介石的“礼物”——美国将在4月1
日以前向中国战区提供137架运输机,用以增加驼峰空运;同时向中国派遣一支B-
24型轰炸机大队。蒋介石并没对此感到满足,他向阿诺德抱怨说:“我曾经要过许
多东西,但得到的却只是无法提供更多援助的‘解释’和‘借口’。”“经过反复
交涉”,蒋介石终于在2月6日同意派中国军队参加“安纳吉姆”战役。但是,他又
提出了一个新的“三项要求”:第一,让陈纳德脱离第10航空队,成为中国战区一
支独立的空军部队;第二,每月经驼峰空运的物资要达到1万吨;第三,在1943年1
1月以前,向中国提供500架作战飞机。他说,如果不能提供这些条件,就无法保证
反攻战役的成功,并对阿诺德说:“告诉你们的总统,除非我的三个条件都得到满
足,否则我不能打这个仗,他也别指望我派中国部队参加这次战役。”
史迪威对蒋介石的态度十分不满,他针锋相对地反问道;“如果美国方面只能
提供有限的援助,那么中国军队是否还愿意参加秋季的反攻?”蒋介石顿时拉长了
脸,他气急败坏地说:“我难道没说过愿意参加吗?”事后,他又让宋子文传话,
指责史迪威当众让他难堪。史迪威在日记中愤愤地写道:“见他的鬼去吧!”阿诺
德和史迪威有同样的感觉,他私下对史迪威说:“这些要求听起来有敲诈勒索的味
道,我决不会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