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封回电只是更坚定了他赶走史迪威的决心。10月9日,他再次致电罗斯福,坚决要求
立即召回史迪威。为了使他的要求显得更“合理”,他还附上了一份洋洋洒洒的备
忘录,用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手法,罗列了史迪威的一大堆“罪状”。最为可笑
的是,他竟把豫湘桂的大溃败归咎于史迪威的缅北作战。
赫尔利也终于露出了尾巴。早在来华之前,他就找到国务院,积极活动让他担
任驻华大使。史迪威把罗斯福的电报直接交给蒋介石,赫尔利认为这削弱了他作为
总统私人代表的地位。赫尔利来华不久就与中美合作所的梅乐斯打得火热,并通过
梅乐斯的电台给总统发报,而史迪威一贯坚决反对美国方面与戴笠的特务组织建立
关系。10月11日,赫尔利给罗斯福发去了一封中伤史迪威的电报。他告诉罗斯福:
“你和蒋介石之间不存在任何问题。除了关于对史迪威的任命外,蒋介石同意你的
任何要求和任何建议。”并且危言耸听地说:“我的意见是,如果你在这场争论中
维护史迪威,你将会失去蒋介石,并且还会一同失去中国。……如果我们让中国崩
溃,如果我们不能让中国军队继续参战,那么,即使天堂里所有的天使都发誓说我
们支持史迪威是对的,这也改变不了历史的结论。……我谨建议你解除史迪威将军
的职务。”
史迪威听到这个消息后在日记中写道:“赫尔利……用一把钝刀子割断了我的
喉咙。”
尽管史迪威的处境已十分艰难,前景已非常迷茫,但他仍然以高昂的热情、坚
韧的精神,密切关注着抗日战场。
10月6日,史迪威飞往密支那,看望了那里的部队,检查了进攻八莫的作战准备
情况,工作了通宵。
10月14日,史迪威飞往柳州,与白崇禧、张发奎一同研究了广西的防御部署。
10月19日,“斧子砍下来了。”乔治·马歇尔来电告诉他,罗斯福已致电蒋介
石,同意把他从中国召回。罗斯福的电报随后到达重庆,把上述决定通知了蒋介石,
但总算维护了一点史迪威的名誉——肯定了他指挥缅北反攻、夺取密支那的重要功
绩。
在随后的1天半时间里,史迪威怀着愤怒而沉重的心情,匆忙地向各方面的友人
告别。
他致函延安的朱德将军,表示“对不能与您和您的不断壮大的杰出部队并肩抗
日深感失望”。同时,他命令美军观察组的约翰·谢伟思返回华盛顿,报告延安的
情况,以说服政府与共产党及其军队建立联系。
他看望了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她哭了,很苦恼。”不到1个月前,宋庆龄曾会
见史迪威,希望他能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和平大会。她认为,史迪威“比中国人更能
为中国办事”,“是替中国人民说话的”。
他给陈纳德留下了一封很有礼貌的信,对他取得的显著战绩和中国人对他的爱
慕而感到骄傲。他从未把陈纳德看作是竞争对头,而只是认为他有点异想天开和桀
骛不驯,是个不懂规矩的下属。
他向高斯大使辞行,得知他已决定辞职。由于赫尔利牢牢地拉住了蒋介石,高
斯大使几乎无事可做。高斯离开重庆后,赫尔利如愿以偿地就任驻华大使。
蒋介石派了军事委员会的一名下级军官,给史迪威送来一枚最高等级的青天白
日大缓章。史迪威派一名同等级别的美国军官谢绝了。蒋介石还是彬彬有礼地约见
了史迪威,“‘花生米’说他对这一切感到十分遗憾;我为中国做了许多事,训练
部队——领导部队,等等。只是由于我们性格上的不和,他才要求把我解职。”史
迪威最后对蒋介石说:“无论你对我怎样看待,请记住,我的唯一目的只是为了中
国的利益。”蒋介石甚至一直把他送到大门口。
10月21日午后,史迪威乘坐的飞机离开重庆。
在飞赴印度的途中,他在昆明、保山、密支那、兰姆加尔稍事停留,看望了那
些一起战斗过的部队和军官们,看了看留下了他的足迹的山岭、密林、道路、河流。
但他不能向他们正式告别,华盛顿命令他必须对他的部队和军官严守秘密。
10月27日,史迪威离开了中缅印战区最西端的卡拉奇。“黎明时离开机场。8点,
最后看了一眼中缅印战区。”他满怀感慨地写道:“一个人的经历,在广阔的世界
里和战争的洪流中,变得那么无足轻重。”尽管他已是名声显赫的四星上将,可美
国总统更需要中国。在罗斯福的眼里,蒋介石就是中国。同蒋介石的中国相比,他
宁肯牺牲一位“无足轻重”的将军。正是:披肝沥胆为扶倾,虚怀若谷论国共;以
怨报德响尾蛇,釜底抽薪缘总统。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二十三章 悲愤辞世
有口难言心里话,欲写历史遭封杀。
思念京城路难行,隔洋相望恨无涯。
话说1944年11月初,正是美国总统大选进入最激烈角逐的时候。民主党候选人、
现任总统罗斯福和共和党候选人杜威为了击败对手,一面大肆渲染自己的宏伟蓝图,
一面寻找对方的弱点展开攻击。民主党由于罗斯福推行多年的新政和在战争中的杰
出表现明显占有上风,而共和党也不示弱,杜威用耸人听闻的方式宣称:共产党人
已经控制了新政。
恰在此时,被罗斯福下令召回的史迪威,已经从印度起飞,就要回到国内。史
迪威由于在缅北特别是在密支那的杰出战绩,被美国人看成是了不起的英雄。这样
一位英雄不明不白地被解职,无疑是很难对公众作出交待的。因此,这一消息在美
国国内仍然密而不宣。为了避免麻烦,政府决定对史迪威采取“保护”措施。
11月2日下午,史迪威乘坐的飞机在华盛顿降落。到机场迎接他的,只有他的夫
人威妮和马歇尔的副官弗兰克·麦卡锡上校。没有军政要员,没有欢迎仪式,连马
歇尔和史汀生都没有去,仿佛他是一个从前线溜回来的逃兵。
麦卡锡驱车把史迪威夫妇送到梅耶堡军营的军官俱乐部,那里给他们准备好了
房间。这时才出现了两位将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汉迪将军和陆军部公共关系处处
长苏尔斯将军。苏尔斯和汉迪神情紧张地对史迪威说,形势是极富爆炸性的,对任
何人什么都不要说,也不要去看任何人。显然,他们是奉命而来的。
吃晚饭时,麦卡锡突然问道:“将军,您什么时间离开华盛顿?”“什么?你
这是什么意思?”史迪威反间了一句。“就是那个……您打算住多久?”麦卡锡有
些尴尬,一时语塞了。“这就是说华盛顿不希望我呆在这儿,是吗?”麦卡锡点了
点头。史迪威接着说:“好吧!我和马歇尔将军谈过话就离开。”麦卡锡推托说马
歇尔要外出,几天内不会回来。史迪威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我在见到他以前是不
会走的。”
晚上,马歇尔来了。他们谈了1个多小时,马歇尔也告诫他:“要一言不发,这
可是有爆炸性的。”原来,大选的日子定在11月7日,罗斯福担心因此事而影响他的
选票。
第二天,史迪威夫妇便离开华盛顿,准备经达拉斯返回他们在卡梅尔的家。威
妮夫人提前打电报,在达拉斯市内的旅馆定了房间。但在飞抵达拉斯的洛夫机场时,
前来迎接的希金斯上校告诉他们,华盛顿发来了命令,飞机上的任何人都不能离开
洛夫机场。史迪威和随行人员只好在机场的招待所里休息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便飞
到了卡梅尔附近的德尔蒙特机场,然后回到家里。
但是,事实是封锁不住的。史迪威在重庆就找去了著名记者西奥多·怀特(白
修德)和布鲁克斯·阿特金森(爱金生),向他介绍了被召回的内幕经过。阿特金
森决定立即赶回国内,向公众宣布这些情况。
10月31日,《纽约时报》在第一版的显著位置发表了阿特金森的报道。这篇报
道尖锐地指出:“史迪威的决裂,起因于蒋介石拒绝全力进行战争。”这一事件意
味着美国默认“一个垂死的反民主政权的胜利。这个政权更关心的是维持其政治特
权,而不是把日本人赶出中国。美国现在至少是在消极地支持着一个日益不得人心
并在中国失去信任的政权,一个拥有三种秘密警察机构和关押政治犯集中营的政权,
一个压制言论自由、反对民主势力的政权。” 阿特金森的文章像在平静的水潭里扔进了一块石头,立即激起了一层层涟漪。
《时代》、《新闻周刊》、《生活》、《星期六晚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民族》、《新共和》等报刊纷纷发表报道或评论,斥责国民党政权,为史迪威鸣
不平,批评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紧接着传来的高斯大使辞职的消息,更使舆论界
一片哗然,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史迪威的召回和高斯的辞职联系在一起。
面对着强烈的舆论反应,罗斯福不得不就此召开了记者招待会,一再声称史迪
威和蒋介石的冲突完全是性格不合造成的,不涉及政治、战略和政策问题,与赫尔
利、与高斯的辞职都没关系,也不牵扯“所谓的共产党”问题。重庆方面由宋子文
出面,也广新闻界散布同样的观点,声称这只是“人事问题”、“个人问题”。
《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专门驳斥了所谓“性格问题”,指出:“说他们(史
迪威、高斯)不圆滑,但难以想象,比他们圆滑的代表,能战胜已使中国的战斗力
陷入瘫痪的混乱和腐朽吗?”
史迪威呆在家里,一直保持着沉默。门外总有拿着笔记本或麦克风的记者要求
见他,但他都婉言谢绝了。他打电报给陆军部,询问何时能取消禁令。回答是:
“你讲得越少,处境会越好。”一段时间以后,经陆军部同意,史迪威在卡梅尔的
家里接受了一批记者的采访,但他一句也没谈中国的事。他爱美国,他不想让美国,
包括它的政府、它的总统,在这个问题上过于难堪。他确实想安静地休息一段了,
同妻子儿女欢聚一堂,自由自在地带着心爱的小狗在海滩上散步。
风波渐渐平息,史迪威回到华盛顿。1945年1月23日,他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地面
部队司令,职责是负责国内部队的训练工作。
两天以后,从中国传来消息,他曾经付出巨大艰辛的中印公路于1月25日正式通
车。从印度利多开出的第一批105辆卡车,满载着武器、弹药、油料,拖曳着重炮、
山炮、高射炮,轰轰地开进中国云南。兆日,云南的门户畹町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
礼。2月4日,车队开抵昆明,10多万群众涌向路旁,挥舞着标语和小旗夹道欢迎。
蒋介石发表了讲话,他说:“我们已经打破了对中国的封锁。为了纪念约瑟夫
·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部队,对缅甸战役和这条
公路的修筑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把这条公路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中缅印战
区的美军已一分为二,魏德迈任中国战区美军司令,索尔坦将军任缅印战区美军司
令。索尔坦根据蒋介石的决定,正式发布命令,宣布了对“史迪威公路”的命名。
他在给史迪威的来信中说,打通这条道路的是“您不可征服的意志”。据统计,从
1945年2月至8月,共有386支车队沿着史迪威公路向中国运送了8万多吨物资。
广播电台的陆军节目邀请史迪威为此发表讲话。他对着话筒,仿佛就面对着曾
在丛林里作战和筑路的士兵与劳工们,他称赞了他们的伟大贡献,向他们致敬。但
他没提自己,好像他根本就没去过那里似的。2月10日,美国政府为表彰史迪威的功
绩,授予他一枚荣誉军团勋章和一枚优秀眼役勋章。
在这段时间里,史迪威用很大精力整理在中缅印战区的各种文件。他组织了几
名曾在这个战区工作过的军官,编写了作为正式史料的《中缅印战区史)。这部史
料共3个部分48章,包括了缅甸战役、兰姆加尔、中印公路、空军、租借物资等各方
面的报告和文电,并加上了说明和概述。书中在阐述他的职权问题上认为,由于蒋
介石的干涉和插手,致使他的指挥权有名无实,他既不能制定战略,也不能发号施
令和指挥作战。书中指责了英国人,也批评了美国的政策。他认为,由于美国在支
持蒋介石的同时,没有要求他承担作战义务,因此造成了“浪费公共资金和摇摆不
定的政策”。
按照参谋部的指示,为了方便保存和使用,书的内容压缩、削减为不到700页。
但后来又提出,必须把严厉批评英国人和蒋介石的内容删掉。史迪威拒绝了,他不
能违背事实,应当让人们了解这个战区中复杂的同盟关系。结果,这本书始终未能
出版。现在,美国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和斯坦福大学的胡佛图书馆,各保存了一份
原书的副本。但一些涉及实质性内容的章节,已被抽空或删节。史迪威试图留下的
一部真实历史,。已经残缺不全,面目全非。
战争仍在激烈地进行。1945年1月,太平洋西南战区的美军部队,在麦克阿瑟将
军的指挥下进攻吕宋岛,随即向马尼拉进军。2月,海军上将尼米兹率领的太平洋中
部战区部队在琉黄岛登陆。史迪威密切注视着战场形势的变化,仍盼望着有一天能
指挥美国军队对日作战。根据第二次魁北克会议的决定,盟军已把太平洋作为对日
战争的主要战场,同时准备在中国沿海登陆,以消灭大陆上的日军。美联社2月7日
发表的一篇文章曾在评述这一计划之后,分析了能指挥中国沿海登陆作战的军官人
选,其排名顺序依次是史迪威、麦克阿瑟和尼米兹。
4月,美军对太平洋上的指挥系统作了调整,麦克阿瑟任太平洋美国陆军总司令,
尼米兹统率太平洋地区的所有海军舰队。同月,罗斯福逝世,副总统杜鲁门继任。
5月,马歇尔安排史迪威到麦克阿瑟的太平洋前线视察,顺便也看看那里有没有合适
的指挥位置。
史迪威和麦克阿瑟是仅差一届的西点军校同学,彼此非常熟悉。麦克阿瑟很热
情地接待了他,向他介绍了前线情况,并为他安排了视察活动。美军在太平洋上正
迅速推进,菲律宾的战斗已基本结束,琉黄岛也已占领,冲绳岛和塞班岛上的战斗
正激烈地进行。6月18日,史迪威准备回国,麦克阿瑟又与他亲切交谈。他问史迪威
是否愿意担任他的参谋长,史迪威摇了摇头,对他说:“我认为我适合当一名前线
司令官。”麦克阿瑟又问他,作为一名四星上将是否可以担任集团军司令。史迪威
答道:“只要让我带兵打仗,哪怕指挥一个师也行。”可是,当时确实没有位置可
以安排。第二天,史迪威只好离开前线回国。当他抵达夏威夷的火奴鲁鲁时,突然
接到麦克阿瑟的电报:“立即返回关岛,指挥第10集团军。”原来,该集团军司令
巴克纳将军在冲绳指挥作战时,不幸被弹片击中身亡,史迪威侥幸得到一个指挥位
置。
6月23日,史迪威正式就任第10集团军司令。但在同一天,美军已基本占领了冲
绳岛。以后的战争进程更是急转直下,史迪威终于还是没能指挥美军部队进行一次
大规模的战役。
8月6日和9日,美国先后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
8月8日,苏联远东方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动大规模进攻。
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就这样结束了。”史迪威带着喜悦和无奈的复杂心情在日记里写下了这
句话。
9月2日,史迪威出席了在东京湾“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
式。7日,他又亲自主持了琉球群岛日军的受降仪式。
剩下的事情就是对日本及其殖民地的占领了。按照原定的计划,史迪威的第10
集团军将进驻朝鲜。但是,蒋介石却极为敏感地又一次向他伸出干涉之手。他致电
杜鲁门,要求美国就“史迪威将军将率领美军在中国沿海登陆”的传闻作出说明。
杜鲁门回电说,不会发生这种情况。麦克阿瑟认为,朝鲜也得算“中国沿海”。为
了避免引起麻烦,决定取消第10集团军的占领行动,准备于10月15日撤回国内。
史迪威隔海望着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他太想回那里去看看了,尤其是想念北京。
9月26日,他给马歇尔发去一封电报,希望准许他在第10集团军回国以前,就近到北
京去看看老朋友。马歇尔询问了蒋介石。几天后,蒋介石断然表示拒绝,声称史迪
威的访问会被共产党所利用。
听到这一消息,史迪威非常气愤:“他们不希望我现在去亚洲大陆。……也许
蒋介石以为我会掀起一场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