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联军打来时,武艺高强的团民们,且战且退,战至第八处证果寺,仍依仗险峻
的山势,用长矛、大刀打得联军蒙头转向,死伤惨重。有个团民被联军挖掉了双眼,
他仍宁死不屈,猛地夺过刀,砍伤了几个“洋鬼子”。
经过一段游览,史迪威对北京名胜的优美和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有了更深的
印象和更高的评价,对义和团的看法,同当时在北京的美国人西曼少校的记述接近
了。辛亥革命后,西曼少校整理出版了他在1900年的目击笔记,叙述了义和团的英
勇斗争和悲壮结局。他称赞这是中国人“爱国主义的一次最光辉的表现”。在他看
来,卖国的满清政府被推翻,是中国人民起义精神的继续。西曼少校回美国后,担
任了中国协会主席。史迪威在公使馆认真阅读了他的著作。
美国公使馆所在地——东交民巷,1901年之前叫东江米巷,是一个万民干户、
坊巷毗连的中国式“小区”。在这个区域,明朝设了“四译馆”,清朝乾隆、嘉庆
年间建了“迎宾馆”,鸦片战争后,陆续有了英、俄、德、法等国的使馆。帝国主
义在中国的掠夺中心,鸦片战争之前是在广州的“十三行”(外商居住地),后来
才移到东江米巷。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之后,在这里新建和扩建了使馆,
这里便称为东交民巷了。
美国公使馆新址,占用的是四译馆、内联异鞋铺和一些民房地基。在八国联军
中,美国军舰参加了攻打大沽炮台,从菲律宾凋来的2000名步兵参加了攻打北京。
美国兵在北京的抢劫破坏罪行同样严重。美国比别的几国所以显要,和它多次协调、
仲裁各国间的利益冲突有关。所以,美国除了在北京设兵营、建使馆之外,还取得
驻军北京正阳门的特权。在清政府对八国联军的总计9.82亿两银子的“庚子赔款”
中,美国分得3290多万两银子(1908年美国退还中国10785286。12美元,用以帮助中
国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史迪威记得,当时美国许多公众对美国军队参加攻打并获得利益也感到内疚。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在对知识界、教育界的讲演会上,就明确地说出了公众的
心声:
为什么不让中国摆脱那些外国人?他们尽在它的上地上
捣乱。士。果他们都能回到老家去,中国这个国家将是中国人
多么美好的地方啊!……在这一点上,我任何时候都是和义
和团站在一起的。义和团是爱国者,……义和团主张要把我
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也是义和团。
马克·吐温的话,使中国人看到了美国公众的良心,史迪威也是从这个角度加
深了对中国普通人的同情。一些目睹了中国辛亥革命的美国人曾经认为:在训练、
装备和领导良好的时候,中国农民是一流的士兵,因为他们能吃苦,有骨气。史迪
威了解了义和团的事迹后,也加深了这种认识。若干年后,他还对自己的孩子们说
过:“中国士兵很好,口要给他吃的,加上好的领导,他们能打败世界上的仟何军
队。”
史迪威对经济问题本来是没有兴趣的,但他担任职务要求他必须了解经济大事。
何况在中国,经济和政治军事是那样紧密地纠缠在一起,非常复杂,也非常特殊,
他不得不接触中国的经 济问题而且渐渐理出了些头绪。这为他后来在重庆担任美国
援华物资监督和统制官的工作打下了一定基础。
在签订“辛丑条约”前后,帝国主义按照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东交民
巷设立了一些银行,诸如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汇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日本
正金银行,还有德国的德华银行、十月革命后已经关闭的华俄道胜银行等。这些银
行和北洋军阀相勾结,控制着中国的政治、军事。1913年袁世凯就是从英、法、德、
日、俄五国银行团得到2500万英镑的“善后”大借款,向孙中山领导的军队大举进
攻的。
史迪威1920年到北京之后的9月28日,美国和英、法、日的“新四团银行团”成
立了。最早提议此事的是美国,因为日本在1918年单独借给段棋瑞1.45亿日元(即
西原借款),用于武力统一中国,美国是被排除在外的。之后,美国向英、法、日
提议,银行团排除俄、德两国,加进美国,成立“新四国银行团”。美国的用意是
借此打破日本独占中国的局面。为此,美国先后向段棋瑞把持的北京政府和南方国
民政府分别发出通告,要他们停战议和。这时英、法也帮腔指责段政府对外宣而不
战,对内战而不宣。在美、英、法的共同压力下,日本被迫宣布停止对段政府的单
独借款,同意“南北议和”的主张,并参加新四国银行团。
1919年2月,南北双方在上海举行“和平会议”讨论停战范围和借款问题时,争
得不可开交。英、美、日争夺激烈,皖系段棋瑞(国务总理)和直系冯国漳(代总
统)也相持不下,于是谈判破裂。1920年7月爆发直皖战争,段棋瑞被赶出北京,美
国的提议才得以实现。
由于发起国美国这时早已由债务国一跃成为最大的债权国,新四国银行团的领
导权自然就掌握在了美国手里。美国公使以胜利者的姿态,正式通知北京政府外交
部,并把包括银行团性质、规划的“备忘录”一并给了北京政府。
“备忘录”的要点包括:有关中国经济活动的一切大权由银行团掌握;中国从
此不得向别国借贷;中国的一切财政收支需向银行团报告并任其查问;中国政府任
免官员要经银行团同意。显然四国银行团成了控制中国的太上皇。
尽管史迪威的具体工作和银行团无关,但他却明显察觉出中国的一切大事都被
银行团所左右。他在了解中国军事动向中摸到一条经验:只有从银行团那里才能理
清各派军阀头目的根由底细。他到北京之前,控制北京政府的已是直系军阀的后起
之秀吴佩孚。吴佩孚能独揽大权,全是美国支持的结果。
吴佩孚被美国选中,不只是他打出的旗号是“和平统一”中国,更重要的是这
个旗号是和日本扶持的段棋瑞的“武力统一”中国尖锐对立的。
吴佩孚的反日立场由来已久,为中国人所熟知。他生于1873年,山东篷莱人。
6岁进私塾,9岁作文章,12岁念完四书五经,22岁考中秀才。他对于抗倭名将、前
辈同乡戚继光极为敬仰,熟悉戚继光的名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但是,
甲午战争时,他目睹日本人一炮击中篷莱阁上那块匾,“海不扬波”四个大字被打
碎的偏偏是个“不”字,“海不扬波”变成了“海扬波”。吴佩孚十分恼怒,还曾
作诗明志:
黄种应享黄海权,华人该种华夏田。
热血男儿拼一死,不许强盗成霸业。
就在这一年,他辗转到天津,投笔从戎,人袁世凯的武卫军。辛亥革命后在直
系军阀冯国漳的麾下由曹银的部将一跃成为“大帅”。由于吴佩孚字子玉,军界人
士又尊称他为“玉师”。
史迪威特意去看过吴佩孚的队伍开赴前线的情景:长长的灰色纵队,弹药、被
服、给养,由一辆辆骡马大车运送。很多士兵刚刚十四五岁,营养欠佳,但用品齐
全。十字镐、铁锹、马灯、油纸雨伞、小闹钟、热水瓶等等,应有尽有。奇怪的是,
队伍后边有一队民工抬着一个个棺材,据说这是为了让士兵看到,他们一旦阵亡不
会曝尸荒野,借以安定军心。
吴佩孚言谈文雅,自诩是中国人民的公仆。住东交民巷的外交使团把他看作是
中国正需要的铁腕人物。有一次美国记者去访问他,他已在自己官邸的墙上悬挂了
美国华盛顿总统的大照片。他对记者说,他的愿望是为中国作出像华盛顿当年统一
13块殖民地那样的贡献。他曾邀请孙中山到北京建立统一的国民政府。孙中山从以
往的经验教训中已经看穿帝国主义和军阀的把戏是想推翻广州的国民政府,所以他
拒绝了吴佩孚的邀请,还一针见血地指出:
段氏是被两种势力打破的:一种是吴佩孚为首的排日势
力,一种是张作霖的亲日势力。吴佩孚是全国舆论和外国力
量帮助的,许多人都以为段氏一打倒,这样形势总好一声,然
而现在我看清楚了,这是由不好到更不好去,正是跳出了热
锅,跳进了火炉。
本来,孙中山倡导的“民族、民权、民生”这个三民主义,源于美国的独立运
动和法国的民主革命,以及他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他领导的革命也主
张把封建的!日中国改造成像美国、法国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他为此提出
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之后,再提请美国帮助中国革命,不仅遭到拒绝,还受到帝国
主义和军阀相互勾结的种种破坏与打击。这一次他对直系、奉系军阀的揭露,是根
据中国革命的惨痛教训提出来的,并且又言中了。
1922年4月,比直皖战争规模更大的直奉战争爆发了,直系得胜,奉系战败。第
二年,吴佩孚向英国贷款150万英镑,改“和平统一”为“武力统一”中国,积极南
进,血腥镇压了京汉铁路二月七日的工人罢工,杀害工人领袖和共产党人。美国向
吴佩孚贷款328万美元购买军火,与此同时,美国公使跑到保定,安排把直系军阀首
领曹锟推上总统宝座,并亲手导演曹银贿选总统的大丑剧,还抢先为他当选致贺,
使美国在中国人面前丢尽了脸。日本人抓住这个机会,帮助张作霖大举向直系发动
进攻,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奉系大胜,吴佩孚南逃。日本人为控制中国华北跨进了
一大步,美国从此失去了对中国北方的控制,后来虽然奋力和日本争夺,都未能挽
回颓势。正是:家居京华一春秋,军阀混战何时休?不见大地有曙光,风雨如磐压
神州。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
钢铁将军史迪威
第七章 晋陕筑路
入晋赴陕把路修,多才多艺显身手;
结交西北诸名将,体察民情识九流。
史迪威在北京完成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的学业后,很想到外地去开展工作,检验
一下自己的语言功力,也进一步熟悉中国普通人的口头语言。经过他积极有效的活
动,同银行团有来往的国际赈济委员会愿意把他从陆军武官处借出来,派往山西担
任修建汾阳——离石公路的总工程师。这项任命涉及方面很多,尤其是要得到山西
省省长阎锡山的认可才行,所以确实费了些周折。
按设计,汾阳一离石公路全长82英里,路宽22英尺,坡度不超过6度,路面全用
石子铺,共有劳工6000人。史迪威手下的工程技术班子,有12名外国人,一名美孚
公司的工木工程师,一名瑞典采矿工程师,两名挪威传教士,还有一名从天津租界
来的英印军队退役军官。
1921年4月,史迪威撇开北京温馨的家和舒适的生活,乘火车到石家庄,换乘窄
轨火车到达山西省会太原。山西是阎锡山的天下,外省的宽轨火车不能进他的地盘。
用窄轨而不用宽轨,除了别的用意,也为了省钱。他常对手下人说,算盘底下有大
洋,张作霖十元当一元花,段棋瑞能一元当两元花,我要一元当十元花。山西是煤
铁之乡,什么不能造?所以,他不向外国买军火,他认为那样一费钱,二要通过北
京政府,受制于人。1920年,他设立了制造军火的“军人工艺实习厂”,由混成旅
长商震兼厂长。厂里聘有8名外国工程师,英、法、丹麦人各1名,另外5名全是德国
人。他重用外国人制造军火,不单单装备山西军队,还想向外省推销,借以扩张势
力。他修建汾离公路,也怀有这种用心。那个年代,有地盘才能养军队,有军队就
能夺地盘。趁直皖战争空隙,晋军已插足于察哈尔、绥远两省。汾离路终点,过黄
河不远就是陕北重镇——绥德城。十几年后,经过万里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到陕北
时,晋军在那一带已驻扎了两个团。
对于史迪威来山西任筑路总工程师,阎锡山和商震都感到脸L有光。因为商震知
道史迪威是欧洲大战中得过美国勋章的英雄,对他怀有敬慕之情,在阎锡山面前也
极力予以赞扬。所以史迪威一到太原,给他接风洗尘的欢迎宴会不仅菜肴丰盛,而
且气氛特别热烈。商震比史迪威小几岁,眼界开阔,思维敏捷,他用在保定军校时
学就的英语同史迪威交谈,史迪威也用汉语夹英语了解山西的情况,两个人一见如
故。想不到若干年后,他们又成了共事的同仁。
汾离公路起自贯穿大半个山西的汾河西岸,在吕梁山的一条河谷中穿行,经向
阳、吴城,过离石,到黄河东岸的军渡。但不知什么原因,离石至军渡的一段,不
在筑路计划之内,而往东接同蒲铁路的平遥一段,也在计划之外。
史迪威还是老习惯,不过问职责外的事情,只是精心组织、指挥计划的实施。
他每天骑马或步行,沿公路线察看地形,实地检验并修订公路设计和施工计划。他
不辞劳苦,一丝不苟,该查实的,不管道路多么崎岖,也必定查实;该修订的也决
不允许敷衍马虎。十几位各司其职的工程师,都仰慕他的学识、经历和威望,同他
合作得不错,整个工作进行得很顺利。是年刚刚38岁的史迪威,率领6000人的筑路
队伍独立完成的第一个筑路工程,用尽了他在西点军校学的军事工程课的全部知识;
也为他按中国条件和情况建设公路摸到了不少经验,充实了新的知识。
全靠两只手挥镐舞锹的筑路工,大多是当地的贫苦农民。史迪威对踏实干活的
底层人是富有同情心的,所以很快便在他们当中有了“说得上话”的朋友。他学他
们说话,他们也高兴同他说话。语言的勾通真奇妙,使他从生动的俚语、方言中,
更了解了普通人之间非常多的共同点,也仿佛真的打开了理解这个东方古老文明民
族的大门。于是他一有空便去和他们东拉西扯,谈天说地,论古道今。想不到经过
短短几个月的来往和熏陶,不仅使他脑子里贮存了大量从社会最底层视察中国的感
性知识,而且若干年后,他一说汉语,总带有明显的山西口音。 6000人的施工队伍,是按30个人一小队编制的,每小队有一名监工,一名工头。
史迪威厌恶那种对劳工颐指气使的监工、工头和油嘴滑舌、穿着绸缎长袍的承包商,
但天天又要和他们打交道,许多事情仍要靠他们办。他们各种各样的面孔和行为,
同军队相比确实复杂多了。但他善于适应环境,依情势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对付,使
他对中国社会恶习的洞察,比以往深刻了许多。
进入6月,天气越来越热,史迪威仍然背着他的野战背包奔波在筑路工地上。他
的背包里有罐头、食品,但他还是常常和中国人吃一样的饭,只是晚上不睡乡民的
土炕,而睡自己用门板搭起的床铺。到达离石施工时,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和驻军团
长,为他举行了有50多道菜肴的欢迎宴会,他骑着一匹瘦马,在军号声中检阅了驻
军团长的队伍。离石原名永川,是座历史悠久的小城,有三川河、北川河流经此地,
史迪威在北川河畔传教士家的避暑胜地附近,发现一处可以把北京的全家人接来消
夏的好地方,他仅用40美元就把一间空旷的房子搞成了“别墅”。
6月,天气越来越热,史迪威返回北京,和威妮带着九岁的小乔,七岁的南希,
还有老三塔特和出生刚满100天的婴儿,以及保姆、仆人等一行,乘火车到了晋中。
剩下的一段路,由史迪威开了辆破旧的福特汽车赶往离石。路上每逢停车时,四周
农民都跑来看,看外国小孩的眼球是不是蓝的?看外国“婆姨”是不是和中国人一
样给孩子喂奶?当汽车陷进辙窝、泥坑时,会有不少人立即来帮助推车,见车子又
跑起来了,人们便哈哈大笑。他们是温和而有礼貌的,威妮对于农民的笑脸留有深
深的印象。他们一家到达住地当天,跟在后边拉着仆人和行李的马车也平安到达了。
阎锡山的“保境安民”口号,使山西不受战乱灾害,这在史迪威看来是名副其实的。
他们的新居是新粉刷过的一个通风、宽敞的大房间,房梁、屋顶、檀条虽然粗
糙,但都是崭新的。他们是这里的首批“居民”,院子里有各种野花,院子外边,
北川河沿岸有垂柳,还可闻鸟鸣,看蝴蝶飞舞;北侧山沟有泉水瀑缓流过;南侧山
坡上有羊群低头啃草。威妮和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个地方,天天都玩得很开心。
7月下旬,工程到了收尾阶段,史迪威把剩余的工作托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