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 作者:汤晓丹、蓝为洁-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博物馆一楼的展品是荷兰及其他国家的艺术品,有乐器、器皿、衣物等等。

  还有两家博物馆很有特点。一家是国立的,陈列品全是中世纪到19世纪初的,包括画、雕塑、工艺品、家具、陶器、纺织、考古、历史……真是洋洋大观,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大开眼界。

  另一家是市立的,陈列品则为从90世纪中起到现代的绘画雕塑。

  最后,沐黎还去看了荷兰古典绘画大师伦勃朗的旧居。伦勃朗在那幢房子里住了整整19年,破产后,将旧居拍卖了。现在旧居里有铜版画展出。

  因为沐黎感到必须多搜集资料,所以在海牙、阿姆斯特丹等拍了很多很多照片。他自己也在民族纪念碑前留了影作纪念。

  3个月的大旅行在他心中留下的印象极深刻。时间虽短,但记忆长存,收获巨大。

                埃及文明

  沐黎很喜欢古埃及的文明。早在读中学时,他就对埃及的石雕艺术有研究,向往有朝一日,能亲眼目睹它的惊人成就。

  沐黎一下飞机,就背着旅行袋,赶去看大金字塔。

  大金字塔占地十几英亩,高500多英尺。雄伟的塔,使倾心仰望的游人不愿意离开。尤其在落日余晖照射下,它更显神奇威武。

  世界闻名的“人面狮身”像,有90英尺高,它是用千吨重的花岗石雕刻成的。人类多么伟大啊!

  金字塔和人面狮身像,是互相增辉的两座历史遗迹,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瑰宝。沐黎从各个角度仔细观察它们。拍了许多照片后,才赶去参观有名的卡纳克大庙。那是预定要看的宏伟建筑之一。

  卡纳克大庙的顶,由花岗岩刻成的大石柱支撑着。四壁全是精雕细刻的绘画。整个大庙,就是石刻艺术和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一座艺术宫殿。沐黎在那座大庙里兜圈子看,舍不得离开。

  埃及的卢克索和阿斯旺,也是计划中必须去的地方。那两个地方都有大批文化古迹和艺术遗址。从开罗到阿斯旺,由北向南,跨越大半个埃及。旅程所需时间加上考察时间,整整花了12天。

  沐黎寄回的录音磁带上说:

  “4000年前的古埃及文化,能原样保存到今天,显出它真正的历史价值。这不仅展示出历史创造者的智慧和实于精神,也显示出现代埃及人对古文化的爱护和重视。保护历史文物,是大家的责任。”

  回想到曾经去过的秦始皇所筑最古老的那段长城,仅仅残留着土墩痕迹,看不出它当年的威武风貌了,沐黎不免感到难过。

  在开罗,沐黎住在埃及大学文学系系主任家。他是早年从英国去的,虽然在埃及定居,子女们仍送回英国读书。主任的女儿,是沐黎在皇家美术学院的同学。沐黎说,主任如果在英国,只能算普通知识分子,而在埃及就过着显赫的生活。房子豪华,摇铃佣人就到,吃饭佣人侍候……这样的生活条件,在英国只有大公司总裁才有。难怪过去许多人喜欢到殖民地国家去。他们收入会比当地人高,而当地劳动力便宜,因此日子过得就格外舒服。

  沐黎旅游参观,迫不得已才坐飞机,一般都坐火车、轮船、汽车……因为这样可以多看不同景物。在埃及更不例外。记得有一次,他坐在车厢里,仍如既往,双眼盯着快速闪过的原野和沿途古建筑群。偶尔回头,他发现就在他旁边的车厢里,坐着一位埃及青年,嘴里不停地念着经文。每隔个把小时,就拿出一块折叠得非常平整的布,铺在车厢外走道上,朝着麦加方向跪拜。然后又起身,折好那块布,坐回自己位置,又开始背诵经文。他很虔诚、执著,仿佛世界上只有诵经拜神才是最神圣的。

  沐黎说,这位埃及青年,使他回想起自己的过去。那时,信仰也是那么虔诚。执著。有了那段往昔,他才懂得珍惜今天。

  到一处考察时,要经过一段非常难走的小路,游人都坐小毛驴。沐黎骑过牛、骑过马,唯独没有坐过毛驴。看着别人在驴背上神态自如的样子,他想骑驴不会难,便上了驴背。

  驴子很听话,让他坐好了才开始迈脚上路。待驴子行动时,沐黎才感到“骑毛驴也不容易”。

  经过一处埃及古皇帝、皇后的狭长墓葬地时,驴背上的沐黎大吃一惊,墓葬口开在山崖上,有非常精彩的雕刻,单是它的开口处,就让人感到它的辉煌耀眼。遗憾的是只能仰望,无法走进去。

  在埃及整整12天,沐黎心中积累了世界古文化财富的大量知识,这对以后的创作极有帮助。

                日本国之行

  沐黎从开罗直飞东京,借宿在爱国华侨蔡世金老人家里。

  蔡老住在东京银座高楼公寓内。老人很有钱,却十分节俭。他兴致勃勃地对沐黎谈他的奋斗史,以自豪的口气说:“在外国,一定要学会用他什]的钱,发自己的财。”这句普通的话,从他嘴里说出来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沐黎得知蔡老出生在我国无锡农村。家里苦得没有办法活命,10岁出头就沿途乞讨到上海,靠捡垃圾箱里的烂果、菜皮过日子。

  几年后,他不堪忍受“红头阿三”对他的毒打追捕,终于狠了心,用石头砸伤了“红头阿三”。为了逃命,他潜上日本来中国装运煤炭的船,混迹东瀛,靠卖苦力混饭吃。他当过日本政客们的打手、保镖,可谓九死一生。

  沐黎最感兴趣的还是蔡老是怎么“用外国人的钱发自己的财”的。原来,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冒着原子辐射的危险,在废墟上廉价购进土地开小食店。餐馆、商场,从事房地产业……逐步发展,终于成了银座华人第二巨富。他的发迹可以用“冒险加实干”来概括。

  在旧中国,吃苦受难、被迫流浪海外的不幸者何止蔡世金,可像蔡世金这样白手起家、单枪匹马取得如此成功的能有几个!

             受中国画影响的日本国画

  与东京艺术大学日本朋友交谈后,沐黎又考察了日本国画中的南北两派画风。

  雪舟是北派画家的代表人物。28岁就到中国,在中国住了21年,游遍名山大川,研究中国古画,结识了许多画家朋友。快50岁时回日本。他创作的《四季山水图》和《山水长卷》,其构图。着色、意境等等都可看出受中国画的影响。

  在日本江户时代,中国的沈南苹去日本传授绘画技艺。沈南苹是专门研究王维诗画的。他与日本文人雅士经常切磋诗画艺术,追求自由奔放,结果形成了有独创风格的南派画。南派画风可以明显看出王维诗画对它的影响。

  汤沐黎特别喜欢南派画家中的池大雅的作品。他更富创新精神,在用色上采用重色如朱红、绿、蓝……他用手指头蘸墨绘出的写意画让人感到新奇。

  汤沐黎是专攻西洋油画的,但是他对中国历史、中国画兴趣也很浓,作过深入研究,在日本参观时又深受启迪。他在创作中吸收了中国画中的一些精华。西方媒介赞扬汤沐黎是“以东方人的慧眼看西方世界,他的画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古城京都是日本著名的文化、游览和工业城市。它的建筑有点类似我国唐代模式,有的地形乍看,还以为是回到了我们的洛阳。早在读中学时,沐黎就知道它的陶瓷制品和手工艺术品闻名于世。尤其它的丝织品还受到欧洲男女富人们欢迎。所以沐黎买了几套漂亮的和服,以备绘画用。

  在京都,不仅文化古迹保存得很好,连市里一草一木都看得出精心培植,人人爱护。市容能折射出市民的社会文明程度。东京是这样,京都也是这样,让游人从心里感到深深的佩服。

  在京都3天,又去了大阪。它是日本第二大城市。机器、造船、石油、化工都很发达。附近还有新建的卫星城。因为日程安排太紧,只好坐出租车浏览一番。沐黎在那里买了两只镶大白猫的电子钟,准备一只自己用,一只送父母。

  从大皈回东京,新干线电气火车时速230公里,快速平稳,车厢内整洁舒适,窗外富士山淡装素雅,别有一番诗意。火车准点到达,又快又安全。

  三个城市绿化极美。东京以银杏树为主,京都北杉居多……据说不同的植物,突出地方色彩,显示当地居民热爱家乡的好习惯。

  前几年,我常乘软卧去各地电视台工作时,总会碰到同车厢日本友人,我注意到他们无论抽烟、零食、饮料……都从自己旅行包里取出日本制品,值得有些以洋货为荣的国人深思。

  沐黎参观日本几个城市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除了重视本民族的艺术珍品外,也非常重视收藏欧美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它收藏的欧美印象派大师作品之多,是亚洲各国仅有的。寻根究源,才知道日本曾经有个大船主,利用来往之便,在世界经济萧条时廉价购买大批艺术品。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那些艺术品被冻结海外,直到日本无条件投降,恢复了经济,那批被冻结的画才归还原主,运回日本后成了瑰宝。日本经济复苏后,又陆陆续续买进不少名画。

                日本的治安

  蔡世金老人每天起得很早,玩球铃,练手臂。吃完早饭,还去他的办公室过问他的地产销售情况。每天不闲。

  沐黎离开日本的前一天傍晚,背着沉甸甸的几本画册回去时,揿了很久门铃,没有反应。他到大楼门卫处打电话上去,也没有人接。这种异常使周围的人暗中担心,毕竟蔡老是80高龄的人了。门卫便打电话叫来警察。打铃、打电话还是没人接。他们猜测可能发生了意外。几十个警察商议后爬上高楼侦察。结果什么也看不见。日本的法律规定,必须有亲人签字,才能破门而入。通过电脑,查到有位青年是蔡老保他从无锡去东京读书的。表格上填的是祖孙关系,算得上直系亲属。

  那位青年迅速赶到签字。正式破门前,警察再一次打电铃。突然,蔡世金老人穿着睡衣,出现在家门口。几乎所有注目而视的人都吓得往后退了一步。

  蔡老两眼迷糊,莫名其妙地看着众人。大约过了两三分钟,警察们哄然大笑,然后在案情表上当场签字了结。所有围观者都随警察散开。

  由于日本曾长期侵略我国,日本军人、日本警察、日本法西斯……在沐黎心中留下狰狞面目,而这次,沐黎对日本警察在国内严谨执法,却有比较好的印象。

  
  






父子艺术家——汤晓丹、汤沐黎、汤沐海汤氏兄弟向世界挑战






汤氏兄弟向世界挑战

  1994年10月,享誉欧洲乐坛的“指挥明星”汤沐海,风度翩翩到了伦敦。他的哥哥经过三个月对世界美术的旅游考察后,专程赶回英国,亲自去机场接他。

  那次,沐海没有住在经纪人为他安排的旅馆里,而是住在哥哥的寓所,也就是布朗神父主动租给画家的宽敞、舒适、豪华、宁静、高雅的住房。沐海很高兴,兄弟两人第一次以国际新闻人物身份相聚在伦敦。

  因为汤沐黎和汤沐海兄弟,都是欧洲艺坛上受到瞩目的人物,伦敦新闻媒体,抓住大好时机,掀起宣传热潮。英国BBC电台组织汤氏兄弟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由中国部著名节目负责人隋建波先生主持。

  记者们济济一堂,聚精会神听汤沐黎谈考察世界美术史的观感,汤沐海谈对古典音乐的独特见解。兄弟两人均虚实兼论,富有新意,当场受到好评。很快,BBC电台就以“汤氏兄弟向世界挑战”为题,用多种语言向全世界作了广播。

  汤沐海的伦敦之行,是应英国爱乐乐团邀请,指挥音乐会。那次音乐会十分重要,是为纪念苏联已故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逝世10周年而举办的,在有名的阿尔伯音乐厅举行。

  担任独奏的是世界小提琴大师梅纽因。他曾访问过中国,汤沐海对他仰慕已久。

  梅纽因1916年出生在纽约。3岁开始学琴,7岁在旧金山钢琴伴奏首演成功。9岁在旧金山交响乐团伴奏下演出《西班牙交响曲》。舆论称他是神童。此后,他多次与欧美各国大交响乐团合作,反响强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梅纽因去苏联、以色列、日本、印度等国家访问演出,促进了中西方文化交流。

  1963年,梅纽因在伦敦创办了一所音乐学校,物色好苗子,由他亲自指导,以培养世界性小提琴家。

  1979年到中国演出后,从中国选拔了两名儿童去他的音乐学校学习。那正是汤沐海准备启程去德国深造的日子。谁也不会想到,仅仅过了五年,中国的汤沐海,与比他年长33岁的著名小提琴家梅纽因会同台演出,共创辉煌,是奇迹,也是现实。

  这次合作,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排练的时候,梅纽因谦虚地听着年轻指挥所提要求,默契配合。从英国记者现场拍下的照片看,十分感人。

  在国外,任何大演奏家与指挥的合作,绝不论资排辈,绝不以年龄论成就。他们珍重的是指挥对曲目的理解,是否有独特要求,是否有新意。所以那次合作,都认为默契、满意。

  大卫·奥依斯特拉赫,1908年出生在俄国的敖德萨城。年仅5岁就开始学琴。进入敖德萨音乐学院就读后,又进莫斯科音乐学院高级班深造。27岁开始独奏、合奏、重奏……到过土耳其、波兰、英国等十几个国家作巡回演出。他上演的曲目中,除古典作品外,还有大量现代优秀小提琴作品。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掌握了精湛的演奏技巧,有着惊人的表现力。他的音乐会,总能把听众带人真正的音乐世界,令他们如醉如痴。

  汤沐海指挥的音乐会曲目,也正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演奏过的成功曲目,因此难度特别大,必须有更新、更深入的演出水平,才能赢得听众。

  说也凑巧,就在这次音乐会的前一年,汤沐海应邀去瑞士指挥音乐会。担任小提琴独奏的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是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的儿子,也是当今闻名于世的苏联小提琴家。父子曾经多次同台演出,观众印象极深。

  汤沐海与这对父子,在音乐天地中结下不解之缘。尤其他与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的合作,充满了戏剧性色彩……

  原来,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在瑞士的演出,是由瑞士卢加诺与意大利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的音乐节上早已预定的内容。不知为什么临场时,要更换原定指挥。因为汤沐海常去瑞士和意大利指挥音乐会,两个单位都坚持请沐海顶上去。沐海是一位牢牢抓住机遇创奇迹的“勇敢冒险者”,当然允诺。结果,音乐会很成功,在瑞士引起轰动。

  舆论称赞汤沐海是一位真正的指挥家。

  引起轰动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当时中苏关系还没有恢复正常,而汤沐海在参加国际指挥比赛时,又遭到苏联评委的发难。而与依戈尔·奥依斯特拉赫的成功合作,使所有舆论不得不佩服汤沐海这位中国指挥家的坦荡胸怀和高超的本领。所以,有记者写文章说:

  “中苏艺术家的合作演出成功了!相信中苏政治家的合作也会同样。伦敦举办的“纪念苏联已故小提琴家大卫·奥依斯特拉赫”音乐会,也取得惊人成功。音乐会的门票很贵,但还难以买到。

  汰黎的许多英国朋友,纷纷求助于他。沐黎很为难,但是很高兴。一位英国友人,自己有了票,还要带儿子同去,为他的诚意所动,沐黎就把自己的票子给他。

  演出第二天,英国拥有众多读者的《卫报》上,刊登了汤沐海和梅纽因谢幕时的半身照。看面部表情,指挥和独奏家都还沉浸在他们的音乐境界里,让人感到特殊的魅力。

  后来,有位英国朋友来上海,又带来了汤沐海和梅纽因排练时的彩色照片,我一直珍藏着。

                鸿运降临

  1985年1月26日是当月最后一个周末。沐海仍然静静地躲在屋里,自己研究新曲目总谱。音乐把他带人美妙仙境。

  突然电话铃响,是西德班贝克交响乐团经理打的长途。经理十分焦急地说,他们在德国境内巡回演出时,首席指挥欧根·约胡姆先生病倒不能上场,而所有票子早售完,乐团正陷入困境,希望沐海第二天晚场顶上去。

  无疑,这是自天而降的鸿运,只是来得太突然,沐海来不及马上表态。

  经理十分坦诚:

  “时间太急促,来不及找你的经纪人,只能直接与汤指挥联系。”

  这时,汤沐海已缓过神来:

  “演出什么曲目?”

  “《舒伯特的第五交响乐》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欧伦斯皮尔的恶作剧》。”

  经理快速报出第二天晚场上演曲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