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盗墓 作者:华博-第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界。中外学者相信,楼兰古城是丝绸之路上繁盛一时的古楼兰国目前被发现的最重要的历史遗迹,它对研究新疆以至中亚的古代史、丝路之路的历史变迁、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相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暂时”不能组织力量彻底发掘整理,楼兰古城被宣布为“文物禁区”。 

        现代考古过程 
        自斯文·赫定于1900年发现楼兰古城,次年实施发掘,时光已经流逝100年。这100年中,楼兰的发现、考察、研究,一直是国内外考古、历史、地理等诸多学科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在步入21世纪的前夕,回顾一个世纪来有关罗布淖尔、楼兰的研究,不乏历史的教益。 

        20世纪30年代以前,是楼兰考察研究蓬勃展开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浓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文化发展色彩。先后来到这片地区的有沙皇俄国的军官普尔热瓦尔斯基、科兹洛夫,瑞典斯文·赫定、贝格曼,美国亨廷顿,英国斯坦因,日本桔瑞超等,当年主要的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有人来到罗布淖尔,或进入楼兰古城,发掘附近的古墓。楼兰自然无法免除被一次又一次发掘、搜掠,文物被携走的命运。当年中国学者有幸进入这片地区考察的只有黄文弼、陈宗器两人,那是在中国学术界坚决抗争后组成了“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他们作为中方团员,才取得了这一机遇。黄文弼在楼兰城东北发现的遗址,所获有西汉纪年的木简,至今仍是楼兰研究中的珍品。陈宗器考察的自敦煌到罗布泊的路线,罗布淖尔湖的水文状况,在罗布淖尔地理研究中也都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环境和其它一些原因,我国仅在这一地区的“古墓沟”和“楼兰古城”分别进行过为期不足一个月的清理工作。 
        楼兰出土的文物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佣农民在楼兰城中13处遗址内随意发掘,取得了大量汉五铢钱、精美的汉、晋时期丝织物、玻璃器、兵器、铜铁工具、铜镜、装饰品、料珠,陀罗风格的木雕艺术品。具有极高史料价值的汉晋木简、纸质文书即达270多件。随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又发掘了大量文物,仅汉文文书就达349件,不少文书有纪年,最晚的纪年为晋建武十四年(330),其它还有不少卢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这里获得了汉文文书44件,其中最著名的当推国内外史学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长史李柏写给焉耆王的信稿。如此丰富的文物资料,极大地推动了楼兰史的研究。后来,考古学者在楼兰城内发现了晋代汉文木简、大量汉代钱币、罗马风格的玻璃器、汉式陶甑、一枚贵霜钱,在城郊汉墓中发现了大量来自黄河流域的丝绸织锦,也有西亚风格的毛布。 

        最近,在楼兰城北20多公里处还新发现一具彩绘云纹、花卉、朱雀、玄武的彩棺,透示着浓烈的汉文化色彩,而入葬主人穿的棉布长袍、棺上覆盖的狮纹图案地毯,也保存完好。 

        楼兰山普拉出土的最有名的毛织品是一块织有“马身人首执矛武士像”的。织物的上方是一匹飞奔在花丛中的马,不过马头是人头形象,下方是一个特写的武士像,武士很强壮,脸上的肌肉隆起,嘴角透着坚毅,一双海蓝色的眸子专注地望着远方。更让人惊叹的是,武士脸上的肌肉的质感、皮肤颜色的层次感都不亚于一幅油画,而这幅用细羊毛织出来的“油画”全部以植物为染料。楼兰出土的其它文物还有3800年前的“楼兰美女”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古罗布泊地区的居民、人种、以及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经营史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考古证据。 

        楼兰古城的消失 
        在罗布泊让人感触最深的是,所谓“沧海桑田”的变迁,可能并不需要预想中那么长的时间,在坚硬无比、绵延不绝的盐碱壳子上颠簸,很难想象50年前这里还可以划船,还能打上1米多长的鱼。中上游的引水灌溉和水库的修建使塔里木河不再注入罗布泊,1972年,罗布泊蒸发完了最后一滴水,成为一片死亡之海。 

        因为水的消失,一个湖的废弃乃至一个城市的废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并不鲜见。比如楼兰。 
        历史上,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楼兰城是楼兰王国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丝绸之路”的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城作为亚洲腹部的交通枢纽城镇,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楼兰究竟是如何神秘消失的?一直是近代学者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个说法是战争,认为楼兰是为仃零所灭,或者是被北方的匈奴游牧民族所灭。但疑点是战争只能毁灭一城一池,不太可能灭亡整个国家。还有一个说法是瘟疫,认为当时曾在全国发生过一场大瘟疫。附近曾发现过一些群葬坑,里面男女老少尸体像垒砖那样层层叠叠。 

        气候恶化论是目前较占上风的论点,认为是自然变化造成国家大迁移。那具著名的楼兰美女(3800年历史)在解剖的时候就已经发现肺部沉积有大量沙土。说明当时气候已经开始恶化了。 

        不过大家认同最多的观点大概也是楼兰荒废最根本的原因是楼兰没有水,著名历史地理学家王守春认为,水的减少直到消失,除了气候变化的原因,更主要的是人为原因。从历史上看,也多次发生过由于人口的增加,上游对河水的过度引取,使下游河流来水减少和河道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下游古遗址废弃的事情。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楼兰人为大兴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阳墓”砍伐了大量树木,最终带来了生态恶化。“太阳墓”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的共七层由细而粗的原木。木桩由内而外,粗细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酷似一个太阳,据今年年初的资料,在已发现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达一万多根,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值得一提的是,发掘于楼兰的用卢文字书写的律法中,有这样的律条:“凡砍伐一棵活树者罚马一匹,伐小树者罚牛一头,砍倒树苗者罚羊两头”。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要生存下去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但楼兰最终还是湮没于风沙之中了。根据历史记载,楼兰国曾有几千人在一个叫善密的人带领下迁到义乌(今哈密一带),一部分人迁到了和田的罗普(罗布泊的转音),还有一部分人坚持生活在罗布泊内,一直到清朝末年。 

        古人云:“今之于古也,犹古之于后世;今之于后世,亦犹今之于古也。”楼兰留下的“人与水的记忆”是一段惨痛的历史。不过,看一看今天的罗布泊,看一看塔里木河下游大量因缺水而衰败的胡杨林,就不能不让人担忧,我们留给后人的将是什么样的历史呢? 
        
       
      幸运的郢靖王墓:七次遭盗未遂(1) 
         
        作案时间:1999年至2005年 
        作案地点:湖北钟祥明朝郢靖王墓 
        受害人:明朝郢靖王 
        作案人:广西桂林黄某等 
        作案后果:未遂,没有太大损失 
        盗墓性质:民盗 
        可信程度:有相关报道 
        钟祥,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明世宗嘉靖皇帝生养发迹于此,御赐县名为“锺祥”,取“祥瑞钟聚”之意。并御置承天府,与北京、南京一道成为当时朝廷三大直辖府。历史上曾先后六次“封王”,故有“帝王之乡”的美称。 

        引子 
        明太祖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一个夭折,一个做太子,其它24个全部封了做王。郢靖王朱栋,是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郢是他的封地名,靖是他死后分封的谥号。 

        郢靖王生于明洪武戊辰年,即公元1388年,1391年册封为郢王,明永乐十二年即公元1414年十一月一日病逝,享年二十七岁。永乐十三年(1415)四月初六葬于宝鹤山之原,今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四组皇城湾。 

        明代先后有郢靖王、兴献王、梁庄王三位明代藩王分封在此,不过作为朱元璋二十三子的郢靖王还是分封在钟祥的第一位明代藩王。他与荆州的襄献王、辽简王以及武汉的楚昭王同为明太祖朱元璋之子。 

        郢靖王墓建筑规模宏大,完全符合明代早期亲王陵寝规制。据《兴都志》记载:郢靖王墓,在兴都城南二十里清平村宝鹤山,妃郭氏合葬。享殿七间、东西厢十间、神厨五间、宰牲房三间、鼓楼一座、碑亭一座、棂星门三间、券门三间、红墙周回一百二十七丈、内官住宅一所。正德十一年(1516)殿宇圮坏,睿宗献皇帝(兴献王朱佑)命官修理。嘉靖三年(1524),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钦赐修茸,寝阁帷帐焕然一新。 

        1937年遭到侵华日军破坏,地面建筑损毁殆尽,现茔园仅存墓冢及部分建筑遗迹。 
        郢靖王墓屡次被盗掘 
        在湖北境内有多座明朝的王墓,虽是历经百年,除地面建筑受损以外基本保持完好。但自1999年以来,文物犯罪分子利益熏心,多次对郢靖王墓实施疯狂炸盗(未遂),盗洞最深达八米,其中二次炸穿地宫券顶,受损严重,墓室内文物保护环境遭到极大破坏。 

        2005年,广西桂林人黄某看了《南国早报》刊发了绍钟祥古墓众多,梁庄王墓发掘出了大量珍贵文物的文章之后,顿起盗掘之心。随后,黄某伙同龙某、潘某等6人于3月初窜至钟祥郢中城区,栖身于长坑街一旅馆。他们以参观为名,在市博物馆里了解到有关情况后,确定明显陵和郢靖王墓为盗掘目标。经踩点,他们发现明显陵无从下手,便将目标锁定为郢靖王墓。6名盗墓贼备齐工具,乘夜幕盗掘郢靖王墓,疯狂挖掘3米多深。 

        次日凌晨,附近村民发现古墓旁有很多湿土,遂向所在地的九里派出所报警。该所民警分析盗墓贼晚上还要来挖,便在各个路口布控。当晚8时许,警方当场将6名盗墓贼中的4人抓获,另两人仓皇逃走。到本书成稿之前,另外两名犯罪分子也已被抓获归案。 

        黄某的盗窃活动受到了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为了地下文物免受盗掘,湖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到钟祥郢靖王墓实地考察,一致认为:郢靖王墓位于偏僻农村,交通、通讯极为不便,加之当前文物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盗墓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决定采取“抢救性发掘”的保护措施。 

        王妃合葬,重现王室当年哀怨 
        2005年12月26日,考古专家从墓地取出王墓墓志铭,这是一块合墓志铭,由“盖”、“身”两部分扣合而成,上面字迹清晰,四周都镌刻有龙凤纹,字迹上有朱砂。墓志铭曰:王,讳栋,太祖高皇帝第二十三子也……十二年(1414年)十一月一日王疾逝,享年二十有七。妃郭氏,营国威襄公郭英之女。皇帝念骨肉之亲,不胜痛悼,辍视朝十有五日,诏有司治丧葬如礼,赐谥曰靖,遣使驰祭。以永乐十三年(1415年)四月初六日,葬于宝鹤山之原(钟祥市九里回族乡三岔河村四组皇城湾)……由此证明,此墓的确是郢靖王朱栋的墓。 

        12月28日,郢靖王墓门终于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在场考古专家无不感叹这是明代藩王墓中保存最好的!一天后,王墓地宫正式开启了,这个神秘的王墓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古老的传说与眼前的现实神奇地吻合了。 

        墓内的棺木和尸体已经腐烂。但是从剩下的牙齿及骨头来看,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据史料记载,郢靖王朱栋死后,他的妃子郭氏痛哭说:“贤王舍我以去,我寡而无子,尚谁恃邪?念自幼嫔贤王侍如宾友,今安忍独生乎!”乃整妆对镜,自写其客,付谨密宫人掌之。遂自尽。朝廷闻而贤之,恤典加厚,将两人合葬在宝鹤山。 

        郢靖王墓的后室是王、妃合葬地。这里有一张大棺床,棺床上已经看不见棺木的模样,只是堆积着一些物品。而且,因为墓室中曾进过水,所有陪葬品摆放的位置都发生了改变。专家介绍说,两座棺木应该放置在棺床上,棺木的头部均朝着北部,郢靖王的棺木在东边,王妃的棺木在西边。后室里发现了两个青花瓷瓶,一个刻着龙纹,一个刻着凤纹。按当时的风俗,这两个瓷瓶应该是魂瓶,龙纹瓶摆放在郢靖王的头部,凤纹瓶摆放在王妃的头部,是给去世的郢靖王和王妃收魂用的。从现场情况来看,两个瓷瓶虽然进过水,但保存得相当好,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属于珍贵文物。在棺床上,还发现了一个金光闪闪的金粉盒,上面有铭文,记载着制造年份,专家推测这有可能是王妃生前的用品。 

        在墓室的左右耳室里有6副腐朽的棺材,左耳室和右耳室各有3副,棺木的头部均向着中室,殉葬者的尸体已经腐烂,骨头已经钙化,只留下一个殉葬者的头骨和牙齿,据此判断,殉葬者的年龄都很小。在耳室里,专家们还发现了6个瓷瓶和一些金银器,金银器均为殉葬者所佩戴的装饰品,主要有金簪、银簪、银花和金耳环,由此看出殉葬者是6位女子,在殉葬者的头骨下面还发现了金珠和玛瑙,应该是入葬时含在口中的。 

        据现场的一位专家说,王墓中有殉葬者,本已少见,而郢靖王墓中殉葬人数之多,更为罕见。6位殉葬者早已风化,只发现牙齿和饰品,他们的身份、年龄,他们为何成了殉葬品,这在史书中均无记载。遥想当年,因郢靖王早逝,王室一定发生了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故事。 

        郢靖王死于何因? 
        历史向我们显示,郢王朱栋于1414年11月1日病逝,时年27岁。是什么原因使这位身份显赫的王子如此之早就撒手人寰,到现在也没有定论。考古发掘现场的领队院文清教授介绍,朱栋之死可能与炼丹吃药有关。要知道,当时炼丹吃药比较盛行,特别是达官贵族为了练就长生不老之躯而沉湎于此。据史料记载,他的后辈明光宗朱常洛也是因吃丹药而莫名其妙死去的。 
        
       
      幸运的郢靖王墓:七次遭盗未遂(2) 
         
        令人费解的厚葬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提倡“厚葬以明孝”,每临皇帝死去,不惜用大量的财力、人力为其建造巨大的陵墓。这些陵墓是中国封建时代对灵魂信仰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一个时期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审美趣味;同时,这种动用国家力量建造的陵墓,也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状况、科学技术水平和营造工艺水平,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和建筑典范。 

        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结束了元末动荡不安的政治生活,社会经济逐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因为吸取了以前历朝历代厚葬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朱元璋力主薄葬,反对厚葬,他曾布告天下,“令知忠臣、孝子,慈兄、悌弟薄葬送终之义”。因此,在我国沿袭了几千年的厚葬,到了明朝有了很大的收敛。已出土的明朝其它亲王墓都没有郢靖王墓这么规模大、档次高。而且明代等级森严,郢靖王不可能擅自将自己的墓档次提高,那么其原因是什么,人们不得而知。 

        现代考古:600年蓦回首前朝往事成故土 
        1964年,它被列为钟祥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又将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5年4月27日,国家文物局下发《关于对郢靖王墓进行抢救发掘的意见函》,同意组织对郢靖王墓进行抢救性发掘。2005年11月28日正式开始。在随后的一个多月里,发掘工作步步推进,考古专家教授们从欣慰到惊喜,发现了大量有价值的文物。 

        2006年1月5日,墓室清理结束,这座在地下沉睡了近600年的王室墓穴,终于真实地展现在考古专家们面前,恢宏的墓室、精美的文物,倍受世人关注…… 

        出土文物 
        发掘工作结束时,郢靖王墓共出土文物389件(套),其中有100多件珍贵文物,而出土的青花瓷器、金簪和金粉盒等6件文物被初步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主墓室和东西壁龛相继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