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杂阿含经论会编(上)印顺法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0(1); 一0( 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於色爱喜者,则於苦爱喜;於苦爱喜者,则於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於 'P10' 苦不得解脱。诸比丘!於色不爱喜者,则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则於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於苦;不喜於苦者,则於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2)无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无知等四种,及於色喜乐。


   


 「愚相」∶

  复次、有二种愚夫之相。何等为二?一者、於所应求不如实知;二者、非所应求而反生起。何等名为是所应求?所谓涅盘诸行永灭。而诸愚夫,於当来世诸行不生都无乐欲,於诸行生唯有欣乐。由是因缘,於所应求,及诸行生所有众苦不如实知。何等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非所求者,谓老、病、死,非爱合会,所爱别离,所欲匮乏,愁、叹、忧、苦,种种热恼。彼於如是诸行生起,反生欣乐;於生为本一切行中,深起乐著;於生为本所有诸业,造作积集。由是因缘,於有生苦,及生为本老、病、死等众苦差别,不得解脱。如是名为非所应求而反生起。 


   
注【3…001】『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二九经。 
注【3…002】此颂,是前十经之摄颂。下例。


   


 一一(1); 一一( 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於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 'P11' 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受、想、行、)识!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於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


   


 一二──一四(2); 一二──一四( )

  如无常,(如是)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常等定」∶

  复次、於诸行中,有四决定∶一、无常决定,二、苦决定,三、空决定,四、无我决定。云何诸行无常决定?由三种相,当知过去、未来诸行尚定无常,何况现在!何等为三?谓先无而有故,先有而无故,起尽相应故。若未来行,先所未有定非有者,是即应非先无而有,如是应非无常决定。由彼先时施设非有,非有为先,後时方有,是故未来诸行无常决定。若现在从缘行生已决定有者,是即应非先有而无,未来诸行便应非是无常决定,现在诸行亦应不与起尽相应。由现在行从缘生已,非决定有,以有为先施设非有,是故过去诸行无常决定。如是现在诸行,因未来行先无而有,因过去行先有而无,由此施设起尽相应。是故说言∶当知去、来诸行无常性尚决定,何况现在!是名诸行无常决定。云何诸行苦性决定?谓去、来诸行尚是生等苦法,何况现在!所以者何?过去诸行是已度苦,未来诸行是未至苦,现在诸行是现前苦,是名诸行苦性决定。云何诸行空性决定?谓去、来诸行尚定空性,何况现在!所以者何?未来诸行其性未有,由此故空;过去诸行其性已灭,由此故空;现在诸行虽有未灭,谛义、胜义性所远离,由 'P12' 此故空,是名诸行空性决定。云何诸行无我决定?谓去、来诸行尚定无我,何况现在!所以者何?未来诸行非我之相,未现前故;过去诸行非我之相,已越度故;现在诸行非我之相,正现前故,是名诸行无我决定。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无常∶一、由过去世已灭坏故,二、由未来、现在世是应灭坏法故。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是苦∶一、是生等苦法故,二、是三苦性故。此诸苦相,如前应知。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是空∶一、毕竟离性空故,二、後方离性空故。毕竟离性空者,谓诸行中我我所性毕竟空故。後方离性空者,谓於已断一切烦恼心解脱中,一切烦恼皆悉空故。又由二相,当知诸行决定无我∶一、诸行种种外性故,二、诸行从众缘生不自在故。复由十相,当知诸行四相决定∶谓由败坏,变易,别离,相应法性相故,非可乐,不安隐,相应远离,异相相故。如是等相,如前声闻地已广分别(3)。


   


 「界」∶

  复次、依出世道作意修中,有五离系品界∶一者、断界,二者、无欲界,三者、灭界,四者、有馀依涅盘界,五者、无馀依涅盘界。谓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无欲界。即此唯有馀依故,名有馀依涅盘界。此依灭故,名为灭界,亦名无馀依涅盘界。即此五界,由一切行永寂静故,名诸行止。由我、我所、我慢、执著及与随眠皆远离故,说名为空。由一切相皆远离故,名无所得。於断界中,一切随顺有漏法上所有贪爱皆远离故,名为爱尽。於无欲界,所有欲贪皆远离故,名为无欲。於灭界中,及於有馀依、无馀依涅盘界中,如 'P13' 其所应皆永灭故,皆寂静故,随其次第,说名为灭,亦名涅盘。又於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於诸行修厌。於无欲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於诸行修离欲。於灭界,未得为得勤修习故,名於诸行修灭。 


   
注【4…001】『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九经。 
注【4…002】『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一0·一一经。 
注【4…003】见『瑜伽师地论』卷三四(大正三0·四七0下、四七四中)。


   


 一五(1); 一五( 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厌於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时诸此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六(2); 一六( 一0)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 'P14' 即非我,非我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於色解脱,於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於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种渐次」∶

  复次、为心解脱勤修习者,有二种渐次∶一、智渐次,二、智果渐次。云何智渐次?谓於诸行中,先起无常智,由思择彼生灭道理故。次後於彼生相应行,观为生法、老法,乃至忧、苦、热、恼等法。由是因缘,一切皆苦,此即依先无常智生後苦智。又彼诸行,由是生法乃至是热、恼法故,即是死生缘起,展转流转,不得自在行相道理,故无有我,此则依先苦智生後无我智。如是观无常故苦,苦故无我,是名智渐次。云何智果渐次?谓厌,离欲,解脱,遍解脱。云何厌?谓有对治现前故,起厌逆想,令诸烦恼不复现行。云何离欲?谓由修习厌心故,虽於对治不作意思惟,然於一切染爱事境贪不现行,此由伏断增上力故。云何解脱?谓即於此伏断对治多修习故,永拔随眠。如是名厌,离欲,解脱第一差别。复有差别∶谓於厌位,断界极成满故名厌。即依止厌,除非想非非想处,於馀下地得离欲时,施设离欲位,故名离欲。於非想非非想处得离欲时,施设解脱位,故名解脱。是名厌,离欲,解脱第二差别。云何遍解脱?谓由如是烦恼杂染解脱故,生等诸苦杂染亦普解脱,是名遍解脱。如是由智增上力故,於诸行中起厌,由习厌故得离欲,由习离欲故得解脱及遍解脱,如是名为智果渐次。 


  此中复有四种邪执,何等为四?一、见邪执,二、慢邪执,三、自内邪执,四、他教邪执。 'P15' 见邪执者,谓於诸行中执我、我所。慢邪执者,谓於诸行中起我慢执。前见邪执,障谛现观;後我慢邪执,障修所断烦恼等断。自内邪执者,谓独处空闲,不正分别为依止故,执有实我,或见邪执,或慢邪执。他教邪执者,谓由他教起邪执者,谓此是我,此是我所,我慢行转。又於内起不正分别,执我、我所名内邪执,亦名非他教邪执。如是一切邪执永断,当知是名智果。 


   
注【5…001】『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一五经。 
注【5…002】大同前经。


   


 一七(1); 一七( 一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比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圣弟子如是观者,厌於色,厌於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一八(2); 一八( 一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 'P16' 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圣弟子如是观者,於色解脱,於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非断非常」∶

  复次、由三种相应,知诸行非断非常。何等为三?一、以无住行为因故,二、生已无住因故,三、未来诸行因性灭故。此中诸行因无常故,生已住因不可得故,当知诸行非常。能生未来诸行,现在因性灭故,当知诸行非断。 


  复有四缘,能令诸行展转流转。何等为四?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即此四缘,略有二种∶一、因,二、缘。因唯因缘,馀三唯缘。又因缘者,谓诸行种子。等无间缘者,谓前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灭,後六识等及相应法等无间生。所缘缘者,谓五识身等以五别境为所缘,第六识身等以一切法为所缘。增上缘者,谓五识等以眼等各别所依为增上缘,及以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意识身等以四大种身,及能生作意等为增上缘。又先所造业,望所生爱非爱果,当知亦是增上缘。如是资粮望道,道望得涅盘,当知亦是增上缘摄。 


  
注【6…001】『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一八──二0经。 
注【6…002】『相应部』(二二)「蕴相应」一八──二0经。 'P17' 


 一九(1); 一九( 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於色不味者,则不染於色,以众生於色味故,则有染著。如是众生於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於(受,想、行、)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於(受、想、行、)识。诸比丘!若色於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於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於(受、想、行、)识。诸比丘!若色於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於色;以色於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於色。如是受、想、行、识於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於(受、想、行、)识;以受、想、行、识於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於(受、想、行、)识。诸比丘!若我於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2)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0(3); 二0( 一四)
'P18'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於色味,有求、有行,若於色味随顺觉,则於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於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於(受、想、行、)识味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於色患,有求、有行,若於色患随顺觉,则於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於识患随顺觉,则於识患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於色离,有求、有行,若於色(离)(4)随顺觉,则於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於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於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诸比丘!我於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於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以(5)脱、以离、以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四种说,厌离及解脱,二种说因缘,味亦复二种。


   


 「染净」∶

  复次、由三种事,二种相应,当观察杂染、清净。云何由三种事,观察一切杂染、清净?一者、於诸行中观察杂染因缘,谓观彼爱味为爱味故。二者、於诸行中观察清净因缘,谓观彼过患为过患故。三者、於诸行中观察清净,谓观彼出离为出离故。如是一切总略为一,名 'P19' 由三事观察一切杂染、清净。云何由二种相,观察一切杂染、清净?一者、由如所有性故;二者、由尽所有性故。如所有性者,谓於诸行中,若爱味、若过患、若出离;尽所有性者,谓於诸行中,尽所有爱味,尽所有过患,尽所有出离。此中观察诸行为缘生乐、生喜,是名於彼爱味,又此爱味极为狭小;如是由二种相,观察如所有性所有爱味。又观察诸行是无常、苦、变坏之法,是名於彼过患,又此过患极为广大;如是由二种相,观察如所有性所谓过患。又复观察於诸行中欲贪灭、欲贪断、欲贪出,是名於彼出离,又此出离寂静无上,毕竟安隐;如是由二种相,观察如所有性所谓出离。又即此爱味,即此过患,即此出离,於诸行中,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审谛观察,当知是名於彼观察尽(6)所有性,所谓爱味、过患、出离。 


  又为了知如是三事体性是有,应知三种有情众别∶一、於诸欲染著众,二、於诸欲远离众,三、於诸欲离系众。於此三处,复有三种世间愚痴∶谓若天世间,若沙门、婆罗门,若诸天、人。如是三种世间,由三因缘应知安立∶一、由得欲自在及净自在故,谓若魔、若梵世间;二、由勤修得彼因故,谓若沙门、婆罗门;三、趣种种业因果故,谓若诸天、人。又於此三处,随其所应,能断、作证。有二种道,离四倒心,谓已入见地,及於上修道多修习住。又此二种道,有四种相心解脱果∶一、贪、嗔缚解脱相,二、欲贪灭、断、出离相,三、九结离系相,四、生等诸 'P20' 苦解脱相。此中前三相,显示因处烦恼解脱;後一相,显示果处诸苦解脱。於此义中,譬如有人处在囹岳,为种种缚之所系缚∶所谓或木、或索、或铁;又置馀人令其防守;或设有彼从幽絷处逃至远所,还执将来;或有尚不令彼转动,况得逃避;或有安置广大微妙种种可爱所系妙欲在幽絷处,令彼自然心生乐著,无欲逃避。如是彼人为一切种缚之所缚,为善方便守之所守,为最坚牢系之所系。复为怨家随欲加害,所谓打拍,或复解割,或加杖捶,或总断命。若有能脱是四缚者,乃得名为从一切缚而得解脱。如是於彼三处世间愚痴有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