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唯识宗传承人物谱-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佛性论》中,他提出五性各别说,把一切众生分为: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性、无性有情等五类。此五者是潜藏在阿赖耶识中的种子,由于每个人所具有的善、恶种子不同,因而修持所得的结果也不相同:声闻可修证阿罗汉;独觉修证辟支佛;如来种性可修证为佛;不定种性的证果不确定,可修证以上三种之一;无性有情只具有有漏种子,因此要受业报轮回的限制,虽然苦心修持,也不能下得上面三果。这种五性各别说和古代印度的种姓观是密切相关的。

著作甚多,主要著作除上面提到的以外,尚有:《大乘成业论》、《大乘五蕴论》、《止观门论颂》等。还有对《中边分别论》、《摄大乘论》、《大乘庄严经论》、《六门教授习定论》、《金刚般若经论》《妙法莲华经》、《无量寿经》、《十地经》、《宝髻经》、《胜思惟梵天所问经》等的注释。据传,还有《论轨》、《论式》、《论心》等因明著作三部,梵本已佚,也无汉文译本,仅从其他经典中略知片断。

世亲学说的后继人,说法不一。在《成唯识论述记》中记载有护法、德慧、安慧、亲胜(世亲同时)、难陀、净月、火辨(世亲同时)、胜友、胜子、智月等十家;据西藏的记载,则为安慧、陈那、德光、解脱军等四大家。(黄心川    宫静)


月官(Candragomin约7世纪)
  古印度佛教晚期大乘瑜伽行派的重要学者。据藏传资料,他系东印度婆连陀罗王族班支达毗斯沙迦之子,曾从安慧、阿输迦等人受学,精内外五明。曾在东印度跋卢舍王国写了声明、医方、韵律、工巧等方面的著作多种。后被国王逐出,随商人到今斯里兰卡,建狮子音神殿,讲大乘法,并写作工巧、医方等著作。随后到南印度,为《波腻尼经》作注;又到那烂陀寺,以瑜伽行派学者的身份与中观派学者月称辩论。据说这场辩论持续了七年,旁听者甚众,最后的结论是“嗟嗟龙树宗,有药亦有毒,慈氏无著书,众生之甘露”。意谓月称所传的龙树之学,有可取的,也有不足取的;而月官所传的瑜伽学则守全是可取的。月官在这场辩论中获得好评,说明他对瑜伽行派学说有所发展。嗣又在檀那室利建立百余度母神庙。最后逝于南印度普陀山。
  月官从瑜伽行派观点出发讲中道,学贯显、密;弘通博识,著述甚丰。传说他对世间的声明、工巧,佛家的赞颂、义理等四个方面著作各有108部,共计432部。但今存甚少,梵文仅有《与弟子书》一封信,汉译全无,藏译有40余部;其中一半以上是关于密教的,大多保存在藏文大藏经中。主要著作有关于声明的《记论旃陀罗经》、《记论旃陀罗字经解》、《字缘二十颂释》、《忏悔赞》、《菩萨律仪二十论》(以二十颂概括菩萨戒的内容)等。他在西藏主要是作为一个文法学者而名彰后世。此外,他对菩萨戒的说法,也与玄奘的译本有出入,内容虽无变化,但也戒的说法,也与玄奘的译本有出入,内容虽无变化,但也显示出两家传承的不同。他的说法,完全为藏传佛教所传承。

陈那(Dignaga  约5~6世纪)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佛教新因明的创始人,后人称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据《大唐西域记》卷十、《成唯识论述记》卷一、卷三以及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23章等记载,为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出家后先为小乘佛教犊子部信徒,后改学大乘。据说是世亲弟子。于南印度安达罗国作《因明论》,擅长因明比量,在与佛教以外其他教派的辩论中屡屡获胜,常在那烂陀寺讲《俱舍论》和唯识、因明学说。因受小乘佛教经量部的影响,主张“有相唯识”说。认为在识(能缘)的活动中,会变带出境(所缘)的影相;境有实体,能够使能缘识缘托而生。又从“量”(认识)的角度考察,提出“三分”说:识能够变带出被认识的境的影相,此名为“相分”;识能够认识境,此名为“见分”;识能够自己体认自己,此名为“自证分”。相分有实体,见分有行相,这种主张被称为“有相唯识”。陈那开始提出“境不离识”的主张,使“唯识无境”的唯识学在性质上有所改变。

改革因明学是陈那的最大贡献。他的因明学说被称为“新因明”。其改革要点有:①主张只有现量与比量两种认识;舍弃了圣教量、譬喻量等认识途径;②认为现量必须是纯粹的知觉,不带任何“名相”概念的分别作用;③将五支作法变为三支作法,删去合、结二支;④创制“九句因”以判定因的正确与错误,进一步充实了“因三相”的罗辑内容;⑤区分喻体与喻依,使同喻体与异喻体之间形成换质换位的关系;⑥提出“遮诠”说,强调概念通过否定事物矛盾性质以肯定事物自身的性质。这些改革,将正理派与佛教古因明的类比推理改造成为演绎推理,是印度逻辑史上的一大飞跃和转折。

主要著作为《集量论》(现存藏文译本)。此外还有《顺明正理门论》、《取因假设论》、《观总相论颂》、《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圆集要义论》(以上现存汉文译本)和《因轮论》、《观三世论》、《普贤行愿义摄》、《入瑜伽》、《阿毗达磨(俱舍论)注紧要义灯》、《圣文殊瞿沙赞》(以上现存藏文译本)以及《解捲论》(《掌中论》)、《观所缘缘论》(以上现存汉,藏文译本)。(罗炤 )



安慧(梵Sthiramati,藏Blo…gros…brtan…pa、Blo…brtan) 


印度佛教论师。属唯识瑜伽行派。在唯识十大论师中,代表无相唯识派(Nir…a^ka^ra…vijn~a^na…va^din)。佛灭一千一百年左右,生于南印度罗罗国(即伐腊毗国)。涉猎群典,精通唯识因明等,《成唯识论述记》卷一(本)云(大正43·231c)︰‘梵云悉耻罗末底,唐言安慧,即糅杂集,救俱舍论,破正理师、护法论师同时先德。(中略)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于小运,飞兰蕙于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 安慧师承德慧,下传真谛。其学说大体继承难陀,同时吸收陈那之所长,将二分说、三分说与《摄大乘论》、《辩中边论》中的唯识说融合在一起。并以《辩中边论》开宗明义第一颂之意,认为识法分别只是‘虚妄分别’,在此分别上的见、相二分即‘二取’(见分属能取,相分属所取),是遍计所执性,都是不实在的,所以称为‘二取无’(此说异于难陀)。以为只有自证分才是实在的,属于依他起的性质,故被称为一分家。与他同时的护法则立四分说。 此外,对于八识、二执、二障的关系,安慧与护法也有异议。其学说系继承无著、世亲,主张境识俱空,为正统的唯识说。传到中国、日本后,称为摄论宗。其主张与中国的法相家相对立。 安慧著述颇多,有《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大乘广五蕴论》一卷、《大乘中观释论》九卷、《俱舍实义疏》五卷、《唯识三十颂释论》等。其中,《俱舍实义疏》系伯希和(P。 Pelliot)在敦煌所发现,后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九册。又,《唯识三十颂释论》,系依世亲之《唯识三十颂》而论释之,今亦于尼泊尔发现其梵文本,目前该书有法译本及日译本。



护法(Dharmapala  约6世纪中叶)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音译达磨波罗。为南印度达罗毗荼国建志补罗城一大臣之子。幼怀雅量,长志弘远。出家修学佛法后,周游四方,深究内外学。曾在中印度与小乘佛教和佛教以外的宗教学派辩论,名声大扬。据说曾受学于陈那,研究由无著、世亲开创的大乘唯识学说。在主持那烂陀寺时,弟子众多,戒贤、最胜子、胜友、智月等皆出其门下。29岁离那烂陀寺,至菩提伽耶修习禅观,从事著作。32岁逝世。在佛学方面,继承陈那的有相唯识说主张“境不离识”。又依据《密严经》,提出“四分说”,认为自证分复有能、所,另有证自证分体认自证分,调和种子说中的新熏与本有两种对立主张。他认为种子既有本有,又有新熏,二者均发生作用,都可以有无漏种子。在因明学说方面,着重三支作法的比量形式,发展了概念的“简别”理论,开始将因明引向形式主义。相传他有很多关于因明的著作,内容不详。据玄奘和义净所传,他在声明(文字学)方面的造诣也很高。对世亲的《广五蕴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作过注释。其学说经过玄奘的传译和弘扬,盛行于中国。主要著作有:《成唯识宝生论》、《广百论释》、《观所缘论释》。(罗炤)






戒贤(Silabhadra 约528~651 )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音译尸罗跋陀罗。出身东印度三摩 吒国王族,属婆罗门种姓。少好学,曾历游寻师访道。后至摩揭陀国那烂陀寺谒护法,从之出家,学有成就。曾代其师护法与佛教以外的教派教论获胜,享有盛誉。当时那烂陀寺常住僧人四千多,加上临时来往僧俗,常逾万人。戒贤曾长期为住持,讲授《瑜伽师地论》,弘传唯识教义。玄奘访印时,戒贤年事最高,为那烂陀寺大长老,受人崇敬。玄奘拜他为师,从学多年。戒贤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把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谓“三时教”。第一时教,即“四阿含”等经。指佛成道最初在鹿野苑所说的小乘法,虽说人我空,犹未说法空;第二时教,即诸部《般若经》等。虽依偏计所执自性说诸法性空,然犹未说依他起、圆成实唯识道理等;第三时教,即《解深密经》等。方就大乘正理,说三性、三无性等唯识二谛。认为只有第三时的唯识大乘才是真正了义之教。又主张五种姓说,认为众生先天具有的本性有五种,其中有一种“无性有情”,永远达不到解脱。这些理论,均被玄奘传来中国,后又传入日本。传说其著作有十余部,但中国传译的,只有藏译《圣佛地(经)释》一种,内容约当玄奘译《佛地经论》之半,文句大同。弟子多人,著名的除玄奘外,有亲光、胜军等。(高振农)






菩提流支(Bodhiruci 约5~6世纪间)

 
北魏僧人。佛经翻译家。一译菩提留支,意译道希。北印度人。深悉三藏,显密兼通。北魏永平元年(508)携大量梵本,经葱岭来洛阳。宣武帝慰劳礼遇,请居灵太后所建规模宏丽的永宁寺。当时,该寺有印度、西域僧700人,而以菩提流支为翻译的宗主。后随东魏迁到邺城(今河北临漳),继续翻译。到天平二年(535),前后20余年所译经论,据唐《开元释教录》刊定,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1卷、《弥勒菩萨所问经》1卷、《胜思惟梵天所问经》6卷、《深密解脱经》5卷、《入楞伽经》10卷、《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10卷、《弥勒菩萨所问经论》5卷、《究竟一乘宝性论》4卷(阙本)、《法华经论》2卷、《宝积经论》4卷等共30部,101卷。据李廓《众经目录》所记,他室内梵本万夹,译稿满屋。其翻译偏重大乘瑜伽行派的学说。《十地经论》系与勒那摩提等共译,主张阿梨耶识为诸法缘起的根本。他和弟子道宠号称相州北道系,为地论学派内两个对立的流派之一。所译《入楞伽经》,对于北方禅师的修禅,有一定的影响。他又以《观无量寿经》授与修习净土的昙鸾,并译有《无量寿经论》,对于净土宗的建立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判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智顗的《法华玄义》说他主张二时教,即佛成道后12年内所说法都是半字教,12年后所说才是满字教。窥基在《大乘义林章》则说他主张一音教,即佛用一音说法,众生随不同的根性而获得不同的理解。
(苏晋仁)






玄奘(约600~664)

 
唐代僧人,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    。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幼年出家   玄奘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先后从慧休、道深、道岳、法常、僧辩、玄会等学《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俱舍论》以及《大般涅槃经》等经论,造诣日深。 西行求法    通过多年来在各处讲筵所闻,他深感异说纷纭,无从获解。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瑜伽师地论》以会通一切的念头。贞观元年(627)玄奘结侣陈表,请允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决心已定,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始自长安神邑,终于王舍新城,长途跋涉五万余里。 贞观二年正月玄奘到达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鲁番县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礼遇。后经屈支(今新疆库车)、凌山(耶木素尔岭)、素叶城、迦毕试国、    赤建国(今苏联塔什干)、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之东)、葱岭、铁门。到达    货罗国故地(今葱岭西、乌浒河南一带)。南下经缚喝国(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揭职国(今阿富汗加兹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犍双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连的阿富汗东部一带)、乌伏那国(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区),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从僧称(或作僧胜)学《俱舍论》、《顺正理论》及因明、声明等学,与毗戌陀僧诃(净师子)、僧苏伽蜜多罗(如来友)、婆苏蜜多罗(世友)、苏利耶提婆(日天)、辰那    罗多(最胜救)等讨信纸佛学,前后共2年。以后,到磔迦国(今巴基斯坦旁遮普)从一老婆罗门学《经百论》、《广百论》;到至那仆底国(今印度北部之菲罗兹布尔地方)从毗腻多钵腊婆(调伏光)学《对法论》、《显宗论》;到阇烂达罗国(今印度北部贾朗达尔)从旃达罗伐摩(月胄)受《众事分毗婆沙》;到窣禄勤那国(今印度北部罗塔克北)从阇那    多学《经部毗婆沙》;到秣底补罗国(今印度北部门达沃尔)从蜜多犀纳受《辩真论》、《随发智论》;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    )从累缡耶犀纳学《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贞观五年,抵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受学于戒贤。 玄奘在那烂陀寺历时5年,备受优遇,并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后听戒贤讲《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及《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兼学各种婆罗门书。 历游五印  贞观十年玄奘离开那烂陀寺,先后到伊烂    钵伐多国(今印度北部蒙吉尔)、    萨罗国、安达罗国、驮那羯碟迦国(今印度东海岸克里希纳河口处)、达罗毗荼国(今印度马德拉斯市以南地区)、狼揭罗国(今印度河西莫克兰东部一带)、钵伐多国(约今克什米尔的查谟),访师参学。他在钵伐多国停留两年,悉心研习《正量部根本阿毗达磨论》及《摄正法论》、《成实论》等,然后重返那烂陀寺。不久,又到低罗择迦寺向般若跋陀罗探讨说一切有疗三藏及因明、声明等学,又到杖林山访胜军研习唯识抉择、意义理、成无畏、无住涅槃、十二因缘、庄严经等论,切磋质疑,两年后仍返回那烂陀寺。此时,戒贤嘱玄奘为那烂陀寺僧众开讲摄论、唯识抉择论。适逢中观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师师子光也在那里讲《中论》、《百论》,反对法相唯识之说。于是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已佚),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的学说。同时参与了与正量部学者般若 多的辩论,又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已佚)。还应东印迦摩缕波国(今印度阿萨姆地区)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著《三身论》(已佚)。 接着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厚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有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被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请玄奘参加5年一度、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归国。 回国译经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抵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贞观二十年正月,玄奘译出无著《显扬圣教论》20卷;并口述由辩机笔受完成《大唐西域记》。同年尚译出《解深密经》、《因明入正理论》,推进了因明在中国的发展,嗣又奉敕将《老子》、《大乘起信论》译作梵文,传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译出《瑜伽师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