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韵不再,尘嚣日上,满目都是为求闻达的作者,洋洋洒洒都是相互恭维的言论。几个老斑竹还在,却越来越难得出来说上几句话……隔了很久,还是会想起来去看看,但每次去总是找不到昔日的感觉,满满一屏幕的文章里似乎也找不到可以下箸之处——是我心境变了,还是外物变了?
很久之后,我拥有了许多东西,包括自己的读者群以及自己的主页。我不再游荡于各处网站,但始终还是怀念那个时期的清韵书院——其实,也是怀念那个在雨夜负剑而来拜访座上高手的自己,那个怯生生抽出剑来希望得到前辈指点的菜鸟丫头……还有那个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时代。
江湖儿女江湖老啊……多少鲜衣怒马、春衫轻薄的少年都在岁月里被世事磨去了昔日的光彩,渐渐音讯飘摇而断绝。一路走下来,看过山,看过水,看过山非山看过水非水,我曾经认识了多少同路之人,又曾经有过多少次的歧路分携呢?
山高水长,斯人已微。朱弦一拂余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所以,珍惜剩下的那些朋友吧。庆幸五六年风雨同路,至今尚未走散。君子之交淡如水。虽经年不得一晤,也可以相互分担喜怒忧愁。
前几日,椴在电话里和我商量,说湖畔自建的新居落成,要趁着春天在院子前后种花木,让我给一些建议。于是我们隔了千里,就种常春藤还是九重葛,紫薇还是辛夷,银杏还是水杉热烈地讨论了很久。我说你种一畦韭菜吧,将来我来了可以夜雨剪春韭,最好再养几只鸡,可以韭菜炒蛋或者杀了下酒吃……说得兴高采烈,好像那些东西一种下去就可以立刻长高,依依水畔,就等着我去把酒山荫、樽前一笑似的。
然而放下话筒,依然各自忙碌,不知相见何日。
永结无情游,相期渺云汉。
——多好的句子。当初曾经和璎璎说:我们一生的交情,如此足矣。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未及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沧月 2007年4月
堇年专栏:薄奠(1)
七堇年
在因为无法忍受电影《俄罗斯方舟》里那些莫名其妙的独白和令人窒息的长镜头而合上了笔记本的凌晨三点钟,我们终于困了。房间里彻底黑暗下来,像高中时突然熄灯的宿舍。我们什么都看不见。你摸索了半天才找到台灯的开关,令我怀疑这里到底是不是你自己的房间。
一起躺下来的时候,你说:“喂,跟我讲讲你的以前吧。”
这样的要求被你提出来,我彻底吓倒。更甚的是,一番讨价之后,你主动到以坦白去年夏天的一段韵事来换取我的开口。
辛辣而雨水丰沛的夏天结尾处,我对你说了些什么。
又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有说。
因为我们都知道,表达——如果一定要有的话——也无论如何不能够失去一件平静与含蓄的外衣。
那是我离开之前的夜晚。翌日你送别我,为我把箱子举上了行李架,带我去车厢尽头教我看时刻表,嘱咐我把财物保管好。我看着你处理起这些事情来熟练利落的样子,就似乎看到了这些年你独自一人在旅途中孑然一身的影子。
若要以这样地方式来说——
四年半以前,在军训的休息间隙,你蹦蹦跳跳地过来搭讪,找了个极端拙劣的借口:“像F和弦之类的大横按你怎么办?”这是我们此生的第一句对话。在那一年里,我给尚且陌生的你买过一个。彼时你有极其意外的天真表情。你也曾在某个下午突然出现在教室后门,送给我一张老狼的CD,嘴里一直念着,盗版的盗版的……
三年前的九月,在刚刚分完文理科的新班级上,我一回头,就看到你一个人挪了一张桌子坐在最后,在班主任语调高昂的说话声中,埋着头不停地不停地整理抽屉里的文件夹,你这样的习惯好像一直贯穿到了高三的语文课。在那天下午,我们吃晚饭时忽然说好一起同桌。
两年前愚人节,我想也没有想就吃下你递给我的牙膏夹心的奥利奥。而后你突然爆发狂笑,我才大骂一声奔去漱口。我想我一定是反应过激了,否则你怎会追过来问:“喂,你没事吧。”而我很生硬地没有理会。那天我们像闹别扭的小学生一样互不说话。但你不知道,我其实根本不是生气,而是一直在费力思索我该如何弥补——弥补刚才让你觉得我很小气的一切。
一年前的周末,我极其偶然地去了书店并且又极其偶然地翻开一本《岛》,恰好就在翻开的那页上,我撞见我的名字,读下去,竟然是你写的信。合上书时,我因了你的那些记得,而终于获得如释重负的心情。那日我真正为此很开心。想想理由,又觉得真寂寞。
半年前的暑假,在沿着泸沽湖步行的途中,我之所以连续三十公里一直走在很前面,只是因为我会尴尬于跟你并肩行走而且长时间不说话,但又不想看着你的背影。你也许模糊知道,前者仅仅是我个人性格致使的一个与你南辕北辙的习惯。
一个星期以前,我迅速删掉了你颇有微词的那篇仅贴出来3个小时的BLOG。因为我不想自己让你不喜欢。这是我一直以来最羞于启齿的惴惴隐忧。
两个小时以前,我发了短信问你某部忽然间想不起来的贾樟柯电影的名字。你回答是《任逍遥》。看那部电影是在三诊结束的晚上。小青和我被你拐回家。夜里小青睡了,我们两个只好 面对片子里那些精妙的黑色拼命忍住笑声。
用这样一串仓促的排比句来整理时光的脉络,放弃去顾虑这样的表达是否显得学生腔浓重并且语言苍白稚嫩。其实,偶尔唠叨下这样无谓的怀念,都是我们曾经做过的事情。只是你先于我好早之前,就把它静静地放在不再轻易拿得出来的沉默里了。而我直到现在,都还常常念念不忘地把它带出来悄悄去和寂寞散一下步。每一次又好像都有新的惊喜。所以你看,我总是有些不懂事。总让十六岁起就开始恪守冷暖自知的你觉得相较之下有失担当。好多年了,我甘于留在原地,静静观仰疏于言表这样一个姿态,如何在你身上有了极其赏心悦目的根植。后来你一个人背着行囊一步一步走过的那些行程,仿佛就是完美地证明了,只有记忆成了身外之物,我们才可以在这陵园一样的人间,走得远些。
堇年专栏:薄奠(2)
如此意义上的远些,自然有参照物而言。这些年的过程,我们走得和所有人一样平淡,生命与我们之间,以及我们自己之间,连一点大的波折都没有。一点都没有。曾经以为极其盛大的青春的构成,其实不过是一些形式上细微到一旦掉进时光的河床就再也找不到的碎片。就好像极爱一个人的时候,会轻易说起一生,轻易以为一生可以就此交付。但是颠沛的感情其实从来不能托以终生,缘由无他,只因生命是自己的,除了自己之外,我们无从交付。每每回过头来一看,也只不过是与其并肩了一段花荫下的岁月而已。至多留下些情动的隐隐回声,至多留下一些连回声都散尽之后的寂寞——比如很久以前,当极其年少的我在看一部电影的时候,会因为别人的爱情而情绪丰沛地哭出来。一些年之后,我再看到那样的电影,会因为自己心里想起了一些人事,而哭也哭不出来。
就像他说, 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当然,这一切都还是在我一直不能够按照你所期待的那样,至少在表达上,举重若轻起来的时候。
我不解的只是,我们是怎样在这种和平的表象之下,用你自己的说法,一年一个花样地变得有了现在这样的姿态的了呢。
在我们走过的路上,你沉默的时刻,比你提醒自己要去沉默的时刻更多。这是我记忆良深的,那个在文字里面写“我们要有最朴素的生活,与最遥远的梦想”的少年的你。
而在告别了你的孑然旅途中,我在列车的窗边长久眺望眼前绵密无尽的平原。以灰绿而寂静的大地作衬,我看见我自己的脸映照在玻璃上,这样的逼近,突然觉得她比我更加真实。但是玻璃的那一面,并没有另一个我。
那一刻慢慢想到,生命只是一把尺子,常常被用来丈量远远大于它长度的欲望。上帝对于这把尺子的设计,竟然蕴含着对我们的本性如此悲观而准确的预料:如果嫌它长,可以中途折断;但如果嫌它短,却无论如何无法拉长。青春在这样一把尺子上占据的只是一段短暂的跨度,一尘不变地被几个细密的标识所代表。而我们观瞻它的角度,已然像日晷般记录了我们与它的渐行渐远。
这些,其实都是早已意料。未曾料到的是,世上会有另一个人,会让我对他的敬畏和在意完全左右了我自己。以至于一旦想要试图表达起来的时候,会因为他偏好的忍敛的方式,而始终会感觉有失担当,并且最终也静默下来。
这是我最软弱的地方。
因为我与你的沉默,有着一些本质上的不同。这也是为什么我会问,缘何我们总喜欢以在别人的生命中留下印记的方式去感知我们自身的存在。
其实,答案早就在我们提问之前就昭然若揭了。
恋字宴专栏:前往闪亮的旧时光(1)
郭敬名
' 01 喂,在吗?你现在应该是在一片夏天明亮的阳光下看书吧。也许刚刚吃过午饭,从食堂里
走出来,看见夏天里如同海洋一般的绿色树冠起伏在操场的四周。我们曾经年少的时候,一定无限喜欢过这样微微有些发烫,但是却称不上炎热的午后。有人在树下的长椅上看书,有男生带着足球朝操场跑去。光线变成拉长的白色的线,一圈一圈地把这个世界缠绕成一个透明的茧。
喂,你是在这样的白色晴空之下吗?还是在一片光线微弱的黑暗里,从闷热的被子里探出头来深深呼吸呢?其实也没什么可担心的。擦掉眼角的水渍,依然可以安然地入梦。
' 02 你知道吗,那个时候的我,和你们一样,每天就是这样慢慢度过年少的日子。上课的时候被阳光照得刺眼,眼皮在夏天里变得格外沉重。像是眼睛上流淌着
温热的液体,引诱着人朝梦境一步一步走去。有时候地理课,有时候生物课。自习的时候会花大量的时间看向窗外。波光粼粼的湖面,或者绿成一片的操
场,上面迅速移动的白点,可能有一个是自己一直在关注的人。但也没办法分辨出来。本来以为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却眼下也仅仅只是散落在绿色草海上的一粒微小白点。
记忆里却还是记得第一次看见你的样子。在全校的入学考试上,你趴在桌子上一直睡觉。
' 03
那个时候的自己,非常用功地念书,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也还没有学会去夜店玩闹。那个时候的自己,会在书店里买好看的小说时顺便带回一两本参考习题,在买CD的时候也会买一两盘最新的空中英语。
每一次考试完,学校都会放出全年级的排行榜。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只是停留在10名到20名之间。不会有第一名那样风光,但是因为全年级一共10个班,所以平均到班级里,也变得醒目。
每个月都会等最新的杂志。学校在一个山岭上面。所以要去城里买杂志的话,就需要骑车下一段很长的下坡路。
那个时候在小南门的一个书店里,摆放的都是当下学生们最爱看的书。
而时至今日,我也从当初的那个买书的人,变成了一个写书的人。
后来这些年有一两次路过那家书店的时候,会看见自己的海报贴在最醒目的位置,却也没有勇气走进那家书店了,只是隔着一条六七米宽的马路,淡然地看着里面捧着书本的年轻面容。他们穿着和我当初一样的蓝色校服,在书店里慢慢走动,像是最最平淡而美好的风景。
也曾经有过逃课,在王菲发新专辑《寓言》的时候。仔细想起来那也是多少年以前的事情了。
现在的王菲已经素着一张脸躲避到了镁光灯的背后,也许是浮华的世界看了太多,最终觉得一切不过都是梦一场吧。只有身边的温暖才叫温暖,那些在遥远的地方一直吼着“喜欢你”、“喜欢你”的人,说不定有一天也会对于你被拍到没有化妆的丑照片津津乐道。
这样悲哀的快速变化的世界。
可是虽然我们知道是这样的,可是我们还是改变不了。
就像和KFC,速食的东西在身体里日益累积起毒素,可是我们还是乐此不疲。
那些骄傲的长久的喜欢,也只有在我们年少的天空下,才变得那样晴朗和透明。
而成长之后的天空,被风吹散的什么都不会留下。
' 04
那个时候的自己,怎么来形容呢?
平淡无奇。或者普普通通。
会因为任何小事而感觉到伤怀,也会仅仅几天就忘得一干二净。
也有几次去染过头发,但是没过多久就被老师强行要求染回黑色。多染几次之后头发就会变得毛糙。
也曾经穿过那种又大又肥的裤子,非常地不适合自己。只是因为当时流行,觉得很特别。
也会用要学习英语的理由,问父母要求买CD机。那个时候还没有MP3和IPOD。对于当时自己的家庭条件来说,买一个CD机,也不是那种非常无所谓的事情。
恋字宴专栏:前往闪亮的旧时光(2)
现在想来,那个时候的这些举动,也是和时尚与好看无关的事情。仅仅是因为
希望自己变得特别,变得醒目,变得可以在人群里生动起来。变得可以吸引某个人的目光,更多地朝自己看过来。那个时候年轻的自己,有很多时候我回想起来,都像是在看着一部青春电影里
的少年主角,很多时候想要告诉他,但很多时候也觉得傻得可爱。是那种对自己微微地怜惜。在多年之后的现在。
' 05 高三的时候开始写很多东西。成绩开始渐渐下滑。也不是没有感觉。当偶尔需要在50名左右的位置才能看见自己的名字时。但是
也是那种埋伏在心里的无力感。也是继续熬夜,也是每天喝大杯大杯的咖啡。喝到后来闻到咖啡的味道就忍不
住想吐。也会买很多很多的参考书,在很多个深夜里把头埋进臂弯里哭出声音来。早上五点被定好的闹钟叫醒,窗外是永远没有亮透的暗蓝色的清晨。从夏天的
暗蓝,渐渐变成冬天的漆黑。拿着水杯到院子里刷牙的时候,会冷得全身发抖。
高三的时候不再住校,而是搬到外面租房子。晚上11点学校宿舍的熄灯制度是一个方面,而更多的是年少时渴望的自由。开始的时候住在一个四层的小阁楼里。一个八九平方的小房间,一层楼的人共
用的一个浴室。于是睡觉的时间也从开始习惯的十一点,慢慢变成十二点,一点,两点。黑眼圈随着随眠时间的减少而慢慢增加。彼此嘲笑着眼的同时,背过身去
就更加用功地看书做题。谁都不想要输给谁。那个时候依然有很多的人黑着眼眶说着昨天晚上熬夜看连续剧看球赛。其实彼此都心照不宣,只是不忍心揭穿罢了。
那种像是抽丝剥茧般缓慢而目标明确的压力越来越重,像是空气里浮动的尘埃
一样,走过那段时光,走过那段路程,就如影随形地粘在身上。也曾经把那些鲜红一片的数学试卷揉皱了用力扔出窗外。下课的时候又跑去楼下,绕到教学楼背后荒废的草坪,把它重新铺展开来。
也有很多次的哭过,不开心过,懊悔过。
也有无数次梦见过考试的场景,周围的人都在刷刷飞快书写,只有自己看着满页的空白无从下手。
在那样的梦境里,每次挣扎着醒过来的时候,都像是从深海里挣扎出水面,在明白过来这只是梦而已时,前三秒的庆幸感过去之后,就会开始忍不住委屈地流下眼泪。那些涩涩的盐分都流进曾经年少的心里。
一直到多年以后,也会让我不断地重复着这样的梦境。
梦里刷刷的水笔摩擦试卷的声音,还有时钟滴答滴答的声响。
' 06 那些一直陪伴我整个少年时光的朋友们,现在也没有一个在我的身边。就像是一个悲壮的猎人独自走进漆黑的森林一样,我当时也是在他们不舍的目
光里一个人来到上海。那个时候我和小蓓都在外面租房子,分别租在学校外面那条马路的两头。中午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去一家小饭馆吃饭,麻辣牛肉一直是我们热爱的菜色。那个时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