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属灵操练礼赞-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在的表达方式。行文清晰,研究深入。莎尔的圣芳济(FranciddeSales)著:AnIntroductiontotheDevoutLife,London:HodderStoughton,1988。本书内容大部分都是圣芳济给第十七世纪初期一个人――MameLouiseCharmoisy辅导的结果。它涵盖着广泛的形形色色的属灵事项。对那些寻求加深他们灵修生活的人会有帮助。孙凤(AgnesSanford)著:TheHealingLight,Evesham;James(Arthur),1981。这是耶稣呼召教会去作的医治职事之典型说明。这本书对我自己的侍奉前程影响很深,陶怒(A.W.Tozer)著:《渴慕神》宣道出版社(ThePursuitofGod,Bromley,Kent:STLBooks,1980,andEastbourne:Kingsway,1984)。这是一本温柔、具有敏锐触角的书。里面满有洞察力以及宽容的眼界,令人耳目一新。

    

第一部 内在的操练 贰 · 默想操练

    〃真正的默想不是心理学的幻觉,乃是神学的恩典。〃――梅顿(ThomasMerton)在现社会中,我们的对头撒但着重三件事:喧嚣、匆忙和拥挤。假如他能使我们时常都忙于寻求〃大量〃与〃众多〃,他便心满意足了。心理分析家容格(C.G.Jung)曾说:〃匆忙不是属乎魔鬼的东西,它本身就是魔鬼。〃(注1)假如我们希望超越我们的文化之浅薄――包括我们的宗教文化之浅薄――我们必须愿意下到我们重新得力的静默,进入默想的内在世界里面去。所有默想大师,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号召我们,在那尚未开发的圣灵的领域中作拓荒的先锋。虽然在现代人耳中听来,这声音可能有点奇异陌生,然而我们应该毫不愧赧地在默想祷告之学校中注册做学生。

    〖圣经的见证〗

    圣经的作者对默想的操练肯定熟悉。圣经采用两个不同的希伯来字去表达默想的概念,这两个字一共采用过五十八次。这两个字有多种意义:聆听上帝的话语,反省上帝的事工,演习上帝的作为,沉思上帝的律法等等。在每种意义上都强调行为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我们与永活的上帝相遇的结果。悔改和顺服都是圣经对默想之任何理解的基本特色。诗人喊着说:〃我何等爱慕你的律法,终日不住地思想。……我禁止我脚走一切的邪路,为要谨守你的话。我没有偏离你的典章,因为你教训了我。〃(诗119:97、101、102)这种继续不断集中于顺服和忠诚的情形,便把基督教的默想与东方以及世俗的默想最清楚地划分。凡熟悉圣经的人都明白默想之道。〃天将晚,以撒出来在田间默想〃(创24:63)。〃我在床上纪念你,在夜更的时候思想你〃(诗63:6)。《诗篇》实际上把上帝的子民对上帝的律法之默想唱出来:〃我趁夜更未换将眼睁开,为要思想你的话语。〃(诗119:148)那篇作为全部《诗篇》的引子之诗,号召众民效法那〃有福的人〃,就是〃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的人(诗1:2)。老祭司以利懂得如何聆听上帝,并且帮助少年撒母耳领悟上帝的话(撒上3:1-18)。以利亚在旷野消磨了许多昼夜,学习去辨识〃耶和华微小的声音〃(王上19:9-18)。以赛亚看见主〃坐在高高的宝座上〃,并且听见他的声音说:〃我可以差遣谁呢?谁肯为我们去呢?〃(赛6:1-8)耶利米发现,上帝的话语好像〃烧着的火闭塞在我骨中〃(耶20:9)。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见证。这些都是与上帝的心亲近的人。上帝对他们说话,不是由于他们有特别的技能,而是由于他们乐意聆听。在一种极其忙碌的侍奉中,耶稣习惯〃独自退到野地去〃(太14:13;并参太4:1-11;路6:12;太14:23;可1:35,6:31;路5:16;太17:1-9,26:36-46)。他这样做,不是只想远离群众,而是由于这样做,他便能够与上帝同在。耶稣不时到这些山野去做什么呢?他找到他的天父;他聆听天父的声音;他与天父交通。他也招呼我们这样做。

    〖聆听与顺从〗

    基督教的默想,极简单地说,就是能够聆听上帝的声音以及顺从他的话。我巴不得能把它弄得比较复杂一点,去满足那些喜欢难事的人。它并不包含隐藏的奥秘,也没有秘密的咒文,又没有精神的操练,更没有神秘的飞升进入宇宙的意识。事情的真象是,这位宇宙伟大之神,这位万有的创造主渴望与我们团契。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与上帝交谈,上帝也与他们交谈――他们之间有团契。然后发生〃堕落〃的悲剧,其中一个重要的意思是,那种继续不断的团契断裂了,因为亚当和夏娃要躲避上帝。然而上帝继续向背叛他的儿女伸手。在该隐、亚伯、挪亚和亚伯拉罕等人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上帝说话和行事,教导和引领。虽然期间有许多摇曳不定以及拐弯改道之事,然而摩西学会了如何去聆听上帝的声音以及顺从他的话。事实上,圣经作见证说〃耶和华与摩西面对面说话,好像人与朋友说话一般。〃(出33:11)这里有一种亲密的关系和团契的意思。不过,以色列人作为一个民族,却未能与上帝有这样亲密的关系。他们一旦对上帝有少许的认识时便发觉,在上帝面前是一件冒险的事,于是对摩西说:〃求你和我们说话,我们必听;不要上帝和我们说话,恐怕我们死亡。〃(出20:19)这么一来,他们便能保持宗教的尊敬状态而没有附带的冒险。这便是众先知和士师那个伟大体系的开始,摩西是其中的第一位。然而这情形与亲密的意识有一步之隔,就像日间有云柱,夜间有火柱的情形一样。直到时候满足,耶稣来到世上,教导上帝国的真实性,并且显明在那国度中生活有何可能。他建立了一种活的团契,叫人认识他是救赎主及君主,在凡事上聆听他,时常顺从他。在他与父之间的亲密关系中,耶稣成为我们聆听和顺从的生活之实况的典范。〃子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惟有看见父所做的,子才能做;父所做的事,子也照样做。〃(约5:19)〃我凭自己不能做什么,我怎么听见就怎么审判。〃(约5:30)〃我对你们所说的话,不是凭着自己说的,乃是住在我里面的父做他自己的事。〃(约14:10)当耶稣告诉他的门徒要常在他里面时,他们能够了解他的意思是什么,因为他常在父里面。他宣告说,他是好牧人,而他的羊认识他的声音(约10:4)。他告诉我们,训慰师会来,就是真理的灵,他会引导我们进入一切的真理(约16:13)。在路加所著第二卷书中,他清楚暗示,尽管人们用肉眼看不见耶稣,但耶稣在复活和升天以后继续行事和施教(徒1:1)。彼得和司提反都指出,耶稣就是应验《申命记》第18章15节的预言的那位像摩西的先知,他要向他们说话,百姓要听从他(徒3:22,7:37,并参申18:15-18;太17:5;约1:21,4:19-25,6:14,7:37-40;来1:1-13,3:7-8,12:25)。在《使徒行传》中我们看到复活和掌权的基督藉着圣灵教训和引导他的子民;引导腓利到新的未能触及的文化中(徒8章),向保罗启示他弥赛亚的身分(徒9章),教导彼得关于他的犹太民族主义(徒10章),引导教会脱离它那文化的捆绑(徒15章)。我们一再看到的是,上帝的子民学习在聆听上帝的声音以及顺从他的话的基础上生活。

    简言之,这便形成了默想的圣经基础,而那奇妙的信息是,耶稣没有停止行事及说话。他已复活并且在我们的世界中作工。他并不怠惰,他也没有患喉炎。他活着并且在我们中间作我们的祭司来饶恕我们,作我们的先知来教导我们,作我们的君王来统治我们,作我们的牧者来引导我们。历代圣徒都为这事实作见证。现代基督徒历代忠实信徒所写如汗牛充栋的论基督教默想的著述竟那么无知,这是多么可哀的事!历代圣徒对这种恒常团契的大喜生活所作的见证,奇妙地彼此一致。从罗马天主教到基督教新教,从希腊东正教到西方自由教会,都勉励我们要〃在上帝面前过一种永不间断的团契生活。〃(注2)俄国一位神秘派人士泰阿藩(TheophantheRechluse)说:〃祷告是与思想一同下降,进入内心。在那儿站在上帝面前,让他在你里面时常同在,凡事鉴察。〃(注3)圣公会的神哲泰勒(JeremyTaylor)宣告说:〃默想是所有人的责任。〃(注4)而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义宗殉道士潘霍华,当人问他为何默想时回答说〃因为我是基督徒。〃(注5)圣经的见证以及灵修大师的见证是那么丰富,对上帝的同在那么活跃,假如我们忽略了那么亲切的邀请,不亲自去体验〃耶稣基督的深度〃(盖恩夫人――MadameGuyon)那真是愚不可及的事(注6)。

    〖默想之目的〗

    金碧士说,在默想中,我们〃与耶稣之间熟悉的友谊〃日渐增长(注7)。我们沉浸于基督的光和生命中,在那种姿态中我们感到舒服。主常与我们同在(正如我们所说,无所不在)这个神学概念进而成为光辉灿烂的实体。〃他与我交谈,与我同行〃不再是敬虔的口头禅,反而成为日常生活直截了当的描绘。请谅解我:我不是讨论一些柔软、轻佻、老友式的关系。这样感性的描述只显示我们对圣经所启示给我们,坐在高高的宝座上的主,认识得多么肤浅,与他的距离多么遥远。在《启示录》一书中约翰告诉我们,当他看见那坐宝座的基督时,他仆到在他脚前,好像死了一般。我们也当如此(启1:17)。不,我是论及一种实况,那实况与门徒在楼房上所感受的更相似。他们同时体验到高度的亲密以及肃然的尊敬。在默想中所发生的事是,我们制造了情感和灵性上的空间,容许基督在我们心中建造一间内在的圣所。《启示录》第3章20节所说,〃我站在门外叩门……〃的情景,本来是为信徒写的,不是为非信徒写的。我们这班已经把我们的生命交付给基督的人需要知道,他多么渴望与我们一同坐席,与我们相交。他渴望在那内在的圣所中与我们同享持续不断的圣餐宴席。默想便把门打开。虽然在特别的时候我们从事特别的默想,然而默想的目的乃是把这活的实质带进生命的整体中。那是一种可供手提的圣所,把我们整体和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带进里面。这种内在的团契能改变内在的人格。我们不能点燃这内在圣所的永恒火焰而仍旧保持原状,因为这属神的火焰会把一切不洁之物都燃烧净尽。那常与我们同在的教师,时常都会引导我们进入〃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14:17)一切对他陌生与他不配合的东西,我们都必须舍弃。不,并非〃必须〃而是〃愿意〃,因为我们的欲望和渴望会越来越与他的方式配合。在我们里面的一切会越来越像一枚指针那样,指向圣灵的指标。

    〖能够谅解的误解〗

    每当人们认真看待基督教的默想观念时,都有人假定,它与东方宗教的默想观念含义相同。可是事实上它们之间有天壤之别。东方的默想企图使心中空无一物;基督教的默想则企图在倒空心胸以后再加以充满。这两种观念有基本的分别。所有东方形式的默想都着重与世界分隔的需要。它们强调要丧失个人的特征而与〃宇宙的心〃相融和。它们渴望解脱此生的重担和痛苦,达到涅槃的不费气力、宁静不动的福乐境界。个人的身分在宇宙感悟的池子中消失了。东方宗教的最后目标是与世脱离。基督教的默想远超乎分隔的意念。其中当然需要分隔——〃沉思的安息日〃,正如十二世纪时一位本笃修道会的修士彼得(PeterofCelles)所说的(注8)。不过单想到分隔便有一种危险,正如耶稣在他所说的一个故事中所指出的,那故事说到一个人倒空了内在的邪恶,但没有用善良去充满它。〃污鬼离了人身……便去另带了七个比自己更恶的鬼来,都进去住在那里。那人末后的景况比先前更不好了。〃(路11:24-26)(注9)分隔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进一步地去〃依附〃。与我们周围的混乱分隔,目的是要与上帝以及其他人类有更丰富的〃依附〃。基督教的默想引导我们到达内在的完整。我们必须有这内在的完整才能自由地把我们自己献给上帝。

    有些人规避默想,因为担心它太难、太复杂。也许最好把它留下给专业人士,他们有较多的时间去探索那内在的领域。这完全不对。在这方面知名的专家从来没有说过这条道路只是为了少数特权阶级、属灵的巨人而设的。他们会觉得这种观念十分可笑。他们觉得他们所作的乃是一种自然的人类活动――正如呼吸那么自然,那么重要。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毋须任何特别的恩赐或心理力量。我们所需要的只是约束和训练在我们里面蛰伏着的潜能。任何一位能够运用幻想能力的人都能学习怎样去默想。如果我们能够聆听我们的梦,我们便已走了第一步。对这一点极有心得的梅顿写着说:〃默想实在是十分简单的;我们毋须详细讨论技术性的问题,也懂得怎么去做。〃(注10)又有人认为,默想之道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完全与二十世纪脱节。他们担心,默想之道会把人变为一种怪人,就像杜斯妥耶夫斯基(Dostoevski)在他那本名叫《卡拉马助夫兄弟》(TheBrothersKaramazov)的小说中所刻画出来的苦行神父费莱奔(FatherFerapont):他是一位固执、自以为义的家伙,全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从世界中拯救出来,然后祈求上天咒诅这世界。这样的默想,就算往好的方面想,最多也不过会引人到达一种不健全的专心致志于另一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我们对人类的痛苦漠不关心。这种评估与事情的真相未免相差得太远了。事实上,只有默想才有足够的力量去重导我们的生命,叫我们能够成功地对付人生。梅顿写着说:〃默想除非坚定地植根于生活中,否则便没有意思,也不真实。〃(注11)在历史上,没有任何一群人比贵格会的人更着重进入聆听的默想之必要,结果他们对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冲击,远超过他们人数所能发出的力量。那些从事默想的人乃是有行动的男女。彭威廉(WilliamPenn)说:〃真正的敬虔不会使人远离世界,乃是帮助人在其中活着更好,并激动他们努力去把世界'修补'〃(注12)。默想时常会给人提供一种极其实际的见识,几乎是尘世的见识。在默想中你会获得指导,如何与你的妻子或者丈夫相处,如何去处理敏感的问题,或者如何去应付生意上的情势。如果一个特别的默想导致魂游象外的狂喜意境,那是十分美妙的,不过更常见的是,在默想中获得指示,去处理普通的生活难题。默想赋予我们一个更广阔、更平衡的角度去正视人生。

    也许最普通的误解是把默想看作一种心理操纵的宗教形式。它在减低血压和消除紧张方面有价值。它甚至可能给我们提供有意义的见识,帮助我们与我们的潜意识有所接触。但认为透过它可以与那一位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有真实的接触与联络,这样的观念似乎不合科学,而且微觉不合理。如果你觉得我们住在一个纯粹物质世界中,你会看默想是一个好的方法,去获得一种前后一致的最初脑波模型。可是,如果你相信我们住在一个由那位无限而具有位格的上帝所创造的世界中,并且相信那位上帝喜欢我们与他联络交通,那么你便会看默想是爱人与被爱者之间的联系。这两种默想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的。一种是把我们局限于完全属人的经验中,另一种则是使我们上升,进入神——人之间的相遇。一种是说到潜意识的探索,另一种则是说到〃安歇于那位我们所找到的、爱我们、与我们相近、来到我们中间、吸引我们归他的主那里。〃(注13)两者都似乎含有宗教的意味,甚至采用宗教的术语,不过前者至终不能容纳属灵的实体。我们怎么会相信有一个属灵的世界呢?是否藉着盲目的信心?全然不是。属灵世界的内在实体,是所有愿意寻求它的人都能得着的。我时常发觉,那些随便否定属灵世界的人,从来没有花上十分钟的时间去查究,是否真有这样的一个世界存在。像任何其他科学的事工一样,我们形成一个假设,然后加以实验,看看是否真确。如果我们第一次的实验失败了,我们不会失望或者说它完全是骗人的东西。我们会重新审查我们所采用的程序,也许会修订我们的假设,再次尝试。我们至少必须有像研究任何科学那样同等程度的诚实,耐心地从事这项研究与尝试。可惜那么多人不愿意那样做。这一事实并不表示他们聪明,只反映他们有成见在心。

    〖渴望上帝活泼的声音〗

    有些时候,我们内在的一切都与裴弼(FrederickW.Faber)所写的这首短诗起共鸣:静坐思想上帝,何等欢欣!想及这意念,述说这名字,

    世上再无更高的福祉(注14)。但是那些从事默想的人士晓得,更常的反应是灵性的懒慵、冷淡,以及缺乏一颗渴望的心。人类似乎有一种不断的趋势,就是让别人为他们向上帝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