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需要就细节插个话,影视作品中开锁技巧多半有夸张。《天下无贼》里葛优扮演的贼头“黎叔”用钢针开铐子是可能,却不是最简单最方便的。如果你手里有一根到处可以买到的水性笔笔芯,你就是再生的生手,也能像用钥匙一样的,在5秒之内毫无技术含量地打开国内某种手铐——当然这个是很早的手铐型号,有它的时候还没有水性笔,现阶段警察同志装备日新月异,不可再以老眼光看待,如果给你上了塑料手铐,除了刀剪,没有钥匙能打开。
对于影视艺术的虚构和夸张,你可以不信。但是必须引起注意的是,影视虚构的情节常常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而且这些情节一旦进入生活,往往会比舞台艺术更加悲惨。20世纪90年代初期,重庆江津曾经出过一个案子,一位治安英雄抓获一名小偷,为了防止小偷逃跑,学电影里的样子(兄弟早年看过姜文和万梓良演过的一个影片就包含有类似的案例),把小偷和自己铐在一起往派出所走。不幸的是他对该小偷的凶恶程度估计不足,小偷在半路上突然行凶,让该同志成为烈士,这么一个鲜明的案例,告诉我们教条主义害死人啊。
但是凡是不可绝对,手铐也可以用于绝境求生。话说西南地区某警员赴山区去执行任务——说白了就是解救被拐妇女。该警员刚找到被拐妇女,还来不及撤离就被赶来的村民持械重重围住,寸步难行。一时间,空气中火药味弥漫,情况十分危急。生死关头,该警员大智大勇,掏出手铐,将自己和受害妇女铐在一起,然后当着百十号村民将钥匙扔得远远的,随后枪出鞘,弹上膛,枪口冲天,大义凛然,拖着被拐妇女从人群中挤了出来。周围百十号人无一吭声。
这个案子里,明晃晃的手铐就起到了良好的震慑作用。现在国外的警察在执行任务时除了携带多个轻便的塑料龙手铐之外也不忘带上一副传统钢铐。后者除了威风,还有实战意义。
电流的滋味
有一回我去朋友家里做客,正逢他的小资女友要外出自助游,而该朋友不巧恰逢是月底加班脱不开身。于是我一进门就看见这个家伙哭丧着脸一边帮女朋友收拾东西一边唠唠叨叨,说来说去不外注意安全之类,叫人听得厌烦无比。不想收拾到最后,这个朋友好像突然想起什么来了,冲进里屋开始翻箱倒柜,不一会儿拿了个小电筒出来,一边往旅行包里塞一边得意地给我炫耀:“知道是啥不?”
俺一眼瞥去,知道不是什么好货色,便冷冷地鄙视道:“不会是太阳能手电筒吧?”
这个朋友听我一说,顿时来了劲,也不往包里塞了,把小玩意拿在手里给我炫耀:“你看,它看起来是个手电,其实,其实也是个手电……”
“不过呢,它还是个电棒啊。”说着,该朋友得意地一推开关,手电前方顿时闪出一二蓝色火花,啪啪作响,十分吓人。
我对他这种不懂装懂的态度十分生气,当着他女朋友的面夺过小电筒,“二百块钱买的地摊货吧,又被宰啦。”一边说着,一边点亮火花,然后伸手故意去抓那两个标称30万伏的电击头,一边抓一边说:“看到了吧,用它防身靠不住啊!”
我那朋友乃大惊失色,在我的一再鼓励下,最后自己伸出指头也试验了一把,除了指头有点烧灼感外,什么事情都没有。他一边痛斥奸商骗他说挨上人就倒,一边大惑不解,为什么《虎胆龙威》里布鲁斯威利的老婆拿了老太太的小电棍,对着那讨厌记者的脖子来那么一下就把人放倒了呢。
我当即教育他说,国外治安不好,卖的那些东西威力都很大,一般都是直流电的,你要是拿根香烟上去都能用火花点着(我说这话的时候,那个朋友竟然拿他的小破电筒试着点烟了);我国治安好,这个东西一般都是吓唬人的,最严重的一种情况是你杀人放火被逮了,我把你铐在凳子上电你,事先还要泼一杯水,这样效果估计才不错。
我当时以为这个事情就这样完了,没想到数个月后本·阿弗莱克主演的《致命报酬》上映,我那朋友看了之后竟然颇有心得,主动找我交流说那里FBI抓捕阿弗莱克时用了一种十分威猛的电棍,简直就是隔山打牛,而且一电就翻,这个好东西能不能帮兄弟搞一个送女朋友防身(作者按:小女孩漂亮了就是麻烦啊)。
我当时是听他的外行描述,过了很久才反应过来他说的是泰瑟电击枪——那是美国一种利害武器,发射两个小电夹,射程7米~8米,沾上点皮就能让人瞬间失能瘫倒在地(曾经有10位身高体壮的特种兵自愿测试,全部被放倒,无一例外)。于是立即反问他:“你要这个不觉得太过了吗?更何况,这个东西即使在美国也是主要针对执法部队出售的,听说美国兵在伊拉克就是用的它,你觉得你可以合法持有吗?”
我那朋友本来就是个胆小的书生,被我这么一说,冷汗当时就下来了,连连说:“算了算了,我遵纪守法。”我说:“这就对了,你上回那个破烂手电扔了吗,根据我国法规,那个玩意也是违禁的。”那朋友赶紧说:“我回去就丢了,以后遇到事情,首先找110就好。”
刀枪是工具,我才是武器
——日常生活隐蔽武器
武侠小说里的大侠们向来不大重视兵器之利,所谓气功所至,飞花摘叶即可伤人。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事出偶然、强调快速反应的江湖斗争——在历年起于酒吧舞厅的小规模突发江湖斗争中,倒在了啤酒瓶子和砖头之下的小混混们可能要比倒在刀棍之下的要多得多。你要是凑巧看过《食神》就知道,小小的折凳平日里潜伏在民宅,坐在屁股下面忍辱负重,居然也可以在必要的时刻杀机毕露,给来犯之敌当头一击。
而据我一位爱好日本漫画的朋友介绍,平日里携带的钥匙居然也可以夹在指缝中间充当临时手刺(手刺,兴起于西部开发时代赌徒随身携带的小型凶器,还有一个名字叫“掌剑”——PALM DAGGER)。对于他的这个建议,我曾经好奇试验过,结论是毕竟只是替代品,效果一般,人机工效差,钥匙尾巴硌得手掌疼。而需要注意的是,非专业有非专业的好处,专业手刺在众多国家和地区,甚至在可以合法持有刀具的地区都属于进攻型武器,到了警察叔叔那里会来得非常麻烦。而纵观全球风云,没听说哪里禁钥匙的。
手刺一类武器,走的是奇险路子,毕竟还属于旁门。相形之下,手电筒作为短棍使用,在效果、气势各方面都会很不错。20世纪90年代初期,甄子丹自导自演过一部暴力影片《杀杀人,跳跳舞》,主人公就在片中把两根电筒当短棍使,近战格斗,所向披靡。这和片中他曾经在美国混过警察的身份是相符的——美国警察就装备有STREAMLIGHT 生产的 SL…20X 型标准警用手电筒作为照明和打击的两用工具。
不久之前,国内曾经出过一起案子。警察提着应急灯去查阅暂住证,遇上了两个逃犯。情急之下,逃犯打落应急灯,在黑暗中双方陷入混战,罪犯心狠手辣,警察不幸被刺中一刀,后来不治身亡。当时看到这则新闻我就想,如果这名警察手里拿的不是应急灯,而是一根STREAMLIGHT之类的坚固电筒,哪怕是次一点的MAG…LITE,甚至国产虎头大电筒,面对凶狠的歹徒,结局或许都会好很多。
近代黑帮文学的开山之作《教父》里有一个曾经嫉恶如仇的警察,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用电筒狠狠敲打了一个无赖,因为下手太重,不但打坏了罪犯,也打坏了自己的前程,把自己打进了小黑屋——这次致命的打击直接导致他后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沦为黑帮杀手。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作者的描述,当时这个警察用电筒打人时居然连电筒都打坏了,根据我的推测,在20世纪60年代,他用的大概是Kel…Light,打坏铝合金筒身那是需要很大力气的。而现在装备的STREAMLIGHT就基本不是打人可以打坏的了,高强度石英玻璃灯罩,高强度航空铝合金筒身,一旦拿在手里,给你的第一感觉不大可能是照明,用北京话说,那是——“死磕”。
板砖破武术,板砖破手枪
中国民间武术博大精深,其中不乏叉眼、掏裆、戳喉结、打后脑、反关节等实战意义极强的绝技杀着,民间说法叫“黑着”。但所谓“黑中自有黑中手”,除了这些徒手格斗术外,我们也讲“善假于物”,使用黑着的人认为成大事不拘小节,倒不一定要拘泥于“君子”的虚名。
《许三观卖血记》里曾经讲过一个故事,小孩许三乐被人欺负后找哥哥许一乐替他出气。一乐听说对方实力不俗,在去决斗的路上捡了半块烂砖头。待走到敌人近前,抬眼看准对方的脑袋,也不多言就一砖头拍上去给人开了瓢。这就叫“好拳头抵不过烂砖头”,赖皮武术家有云:“板砖破武术,片刀破气功。”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种套路就背离了武学的本意——《陈真》里边有个日本武术家说,打倒对手最好的方法不是武功,而是手枪。我认为这个话除了表达武术不是用来打人的意思之外,还充分暴露了这个小日本对于手枪的无知和对其威力的过分夸大。“板砖破武术”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得多了,而“板砖破手枪”的天方夜谭想必大家是闻所未闻。
话说该天方夜谭发生的时间是在2003年11月9日,地点是在重庆市郊某镇。三名小偷潜入居民楼行窃被楼房住户发现,该市民立即报警,警方得信后,派遣两名民警持枪前往事发楼道封堵歹徒。三名歹徒一看逃不掉,躲在了楼道拐角处,抓起身边砖头向外投掷,企图以砖头作为火力掩护突围逃窜。民警发现了他们的企图,鸣枪示警,然后向楼道口射击,用火力封堵了歹徒的逃跑路线。然而好景不长,6发子弹很快打光,此时:“一歹徒突然高喊:‘子弹打完了,冲!’三歹徒随即挥舞猎刀呼啸而出,砍向挡在面前的民警。杜XX(民警)右手大拇指几乎被剖开,左膝盖中了一刀,倒在楼道。民警杨XX左小臂被划出长长的一道口子,血流如注……三强盗冲出小院后,居民们听到一阵汽车发动机响起,强盗随即不见踪影。”(此段文字摘自《重庆日报》,假一赔十)
上述这个“板砖破手枪”的案例中,两位警察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英勇,问题在于面对砖头悍匪,警察打完了子弹确实比较无奈。根据报道描述,两位民警在被匪徒砍倒后,还和逃窜匪徒有过一段扔砖“交火”,但是同样遗憾没有建功——很明显这是投弹的功夫不行。我军之中不少奇人,投起手榴弹来,一扬手就是70米,实弹的话基本就是可以在天上炸鸟的功夫,若是换成板砖,也一定能砸得敌人抱头鼠窜。
某国内电视剧曾经有几名刑警在丛林中弹尽粮绝后用石头和持枪毒贩死磕的场面,让人顿感狼牙山精神不死,实际上,这不是没有实战案例的。1998年9月,中缅边境缉毒,镇康县3个民警的79枪打完了子弹,毒贩掏出手雷死磕,3名警察发扬压倒一切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捡起石头往上扑,把歹徒拍晕了——所谓狭路相逢勇者胜。
追捕
我的一个老师在电视上和人谈起日本电影《追捕》的时候,曾经大大赞美了一把那个“啦啦啦”在当时是多么的红极一时,还顺便说了说当时男生对片中的真由美小姐很是倾心。这个事情说明平静生活中的人们是多么需要一点幻想中的冒险啊,如果这其中再加上一点浪漫的事迹,那就完美了。到了后来,这个真理又被好莱坞的商业大亨们发扬光大,东方传统的冤假错案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了,国家阴谋成了个人英雄主义和浪漫爱情的最佳背景。
我曾经在某文学网站上看到有人以《我在监狱的七次艳遇》为题进行文学创作,结果下面就有意料之中的回复:“好想去坐牢啊。”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把爱情和监狱结合起来的话,结果往往就是劫狱。1986年1月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普莉萨顿市联邦监狱发生了世界上首起直升机劫狱事件。女犯萨曼塔·洛佩兹被逃犯情侣罗纳德·麦金托什驾机救走。江湖传言说洛佩兹在监狱里常常和女伴们说起这么一句话:“我的意中人是个盖世英雄,有一天他一定会在一个万众瞩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蓝白囚服,开着一架直升机来娶我。”短短四个月后,这个爱情故事的法国版本再次上演。囚犯米歇尔·沃儒尔的老婆纳达娜驾驶着一架云雀2直升机把他救走。
但是作为爱情段子来看,这两个故事都没有什么好的结局,洛佩兹和麦金托什在珠宝店定购婚戒的时候中了警察的埋伏,沃儒尔一家四口准备举家外逃的幸福关头被警察“包了饺子”。
这两个事情告诉我们,在逃亡的过程中携带MM实在不是什么好想法。崇祯十二年,李自成兵败潼关,以大将刘宗敏为首的一群人杀妻相随,终于轻骑突围东山再起。不过在我看来,这几位冷血悍将做事实在是不漂亮。曾经有过这么一个真实的案例,某黑社会大哥和一个舞蹈演员出身的MM倾心相爱,二人亡命天涯,北上南下,刀尖舔血,数次与警方接火。在内蒙,陷入特警重重包围后,有割头换颈的兄弟舍命相救,战西安,高级宾馆里,二人双枪于万军铁桶合围中杀出血路。那个MM在烈火与热血中由原来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弱质女流锻炼成了一个手持六四和警方英勇对射的凶悍女匪……当然,作为一个失败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最终的结局是黑社会大哥和MM在首都某高尚住宅小区被警界精英重重包围,最终爱情没能战胜残酷的命运,黑社会大哥和MM双双落网。据参与抓捕的警察叔叔描述,当时MM哭得那个伤心啊,连他们都看不下去了……
所以说——“战争,请让女人走开”——金玉良言啊!
五、传说——城市不识江湖幽,如与蟪蛄语春秋
最有明星气质的杀手
前两年的香港影片《美丽任务》里,刑侦部的钟警官和一帮废物手下保护要人,在保护途中笑料百出,杀手没有命中目标,倒是这群“保镖”把中心人物连拉带拽,摔打得骨断筋折。这个事情不禁让我们开始深深怀念杜琪峰《枪火》里的那几个黑社会兄弟。但是我想说明的是,保镖再优秀尽责,运气不好的话,也可能会搞出哭笑不得的结果,观众不必对钟警官一伙过于苛求。
1981年3月30日,美国总统里根在希尔顿饭店门前遭到神经病枪手欣克利袭击。当人群中射出第一发子弹的时候,里根的贴身保镖蒂姆立刻转身面对枪响方向,伸开手脚,造成尽可能更大面积的人盾保护总统,用自己的肚子替里根挨了一枪(顺便多句嘴,枪手用的要是穿透力超强的中国产五四,蒂姆和里根就可能被“一石二鸟”了),此时另一个保镖麦卡锡也豪不含糊地冲向枪手,截止到第六颗子弹出膛,他已经把枪手扑倒在地。见此情景,在场的其他特工队员和华盛顿警官就表演了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见的一拥而上抓捕人犯的壮观情景。
在麦卡锡迎着枪手飞扑的同时,里根的卫队长帕尔和他一名手下已经敏捷地开始把总统往防弹轿车里塞,可就是因为这两位身怀绝技的高手反应太快,才造成了意外的发生——枪手射出的子弹还没来得及落地,其中一颗撞在了总统防弹轿车的装甲上后反跳起来,准确地迎上了往车里钻的里根总统,子弹从左肋下射入,击断一根肋骨,钻进左肺叶中部,距心脏仅两个半公分。一般情况下,子弹飞速旋转,弹头形成强大气流冲击力,能够轻易地将人体内脏震碎(包括脑袋,一般游戏里说的“爆头”就是指依靠子弹的气流冲击把颅腔震碎),但是里根总统既是万幸里的不幸,同时还是不幸里的万幸,因为那是颗跳弹,射入人体的时候,已经是其势不能穿鲁缟了。再加上英明的卫队长帕尔临时决定总统车队改道华盛顿医院(原定计划是返回白宫的)及时抢救输血,这才把倒霉的里根总统从肺部大出血的生死关头挽救回来。
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出现了一个让人很郁闷的结果。人们惊奇地发现,凶手欣克利行刺总统的原因竟然是为了博取好莱坞女演员朱迪·福斯特的芳心。他首先学习了科斯特的成名作《的士司机》,然后天真地把福斯特和她在影片中扮演的那个小妓女等同起来,再然后把自己当成罗伯特·德尼罗,开始学人家刺杀总统。好在是罗伯特·德尼罗在影片里提供的快速出枪等方案更加适合街头火拼而非恐怖暗杀,最终现实世界中的欣克利和电影里的德尼罗一样暗杀失败。我想,当时世界上一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庆幸欣克利观摩的是《的士司机》而非《豺狼的日子》,否则的话,在后者更为专业的指导下,里根总统命运如何还很难说。
对于这个事情,我还有一点要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