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道教4-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古代民间就有巫舞、巫风。中国古代礼仪也采用音乐礼宾和祭祀。《礼记·乐记》称,〃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③早期道教科仪比较简单。《太平经》中虽有关于音乐的论述,但科仪中只有诵念,并无音腔。北魏神瑞二年(415)寇谦之所得的云中音诵,即〃华夏颂〃、〃步虚声〃,是道教音乐较早的书面记载。从隋末起,道教〃斋醮,似俗酒脯棋琴行之〃。琴、阮等乐器用于神前,用于斋醮之中,表明当时道教音乐与黎民及方士的祭祀音乐已经完全不同。
  唐代道教音乐曾得到朝廷的重视,高宗曾令乐工制作道调;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广制道曲,还亲自教道士〃步虚音韵〃;同时,又吸收和融合了民间音乐、西域音乐以及佛教音乐,使其得以发展和提高。五代时,《玄坛刊误论》载:
  〃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④北宋时,朝廷曾设云王敖部主管道乐,并出现了现存第一本道教音乐的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至宋代的道曲谱共五十首,由于该谱采用的是曲线记谱法,因此,至今尚未能确译其音调。金世宗时,王重阳创立全真道,金元以后,全真道得到了广泛传播,同时,形成了适应其清修科仪需要的全真道乐。同时,在南宋地区,正一道派的音乐仍在民间广泛流传。《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五十七云:〃时俗……工习声音以为悦。〃⑤此时道教音乐对于声乐形式(声)和器乐形式(音)的运用已经比较讲究悦耳动听。由于宋徽宗在政和二年(1112)三月颁《金箓灵宝道场仪轨》四百二十六部,四年三月又诏诸路各选宫观道士十人,遣发上京,赴道录院讲习科道、声赞等,习熟之后,遣还本处。这些措施既为统一仪轨准备了条件,也使各地道教音乐有机会进行交流并进一步提高。
  明太祖朱元璋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神乐观〃,斋醮乐官皆用道士,乐舞生也由道童充任。由于洪武七年(1374)道门科仪去繁就简、立成规进的编定,不但更加规范和统一,而且又有新的发展,进入了定型时期。此时出现的道教音乐谱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采用传统的〃工尺〃记谱法记谱,记录道曲十四首。另据《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及《圣母孔雀明王经》有关记载,明代道教音乐既承袭唐、宋、元三代之旧乐,又吸收南北曲音乐的新制道曲,甚至连民间音乐如〃清江引〃、〃变地花〃、〃采茶歌〃等等曲调皆为道教音乐所吸收。清初叶梦珠辑《阅世编》卷九中谓道教法事〃引商刻羽,合乐笙歌,竟同优戏〃,⑥推崇道教音乐已有一定的艺术水平。近代道教音乐,基本上承袭明代以来的传统,音乐上一直分为正一、全真等两大道乐乐派继续发展。
  此外,中国古代还有一些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如嵇康的《声无哀乐论》、阮籍的《乐论篇》等。道家的音乐作品,如汉代的大曲《黄老弹》,唐代的法曲《霓裳羽衣曲》;明代古琴谱中收录的宋、元、明的大曲《庄周梦蝶》《羽化登仙》以及《逍遥游》《八公操》《颐真》等,都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
  道教音乐的形式有声乐和器乐两类。声乐形式有独唱(通常由高功、都讲担任)、齐唱和散板式吟唱。器乐形式又有鼓乐、吹打乐以及管弦合奏等。器乐形式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而声乐形式则是斋醮音乐的主要部分。其声乐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和《道门科范》等书的记载,前蜀(907~925)时,颂、赞、步虚等已经在斋醮中应用,偈约始于元代。道教有关斋醮科仪的典籍中,涉及演唱的多用〃吟〃、〃咏〃。
  颂、赞、步虚和偈,就其单独形式来看,是一首歌,结构短小的为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四句式;大型的曲调常有多段,甚至十余段用于不同场合的词。这种一腔多用的组合变化,同念白、诵经腔、禹步等常在法事中合用。道教斋醮名目繁多,有禳水灾、旱灾、虫灾、雷击、瘟疫、伤病以及悼亡和延寿等各种法事;音乐以法事内容的需要,组合串连各种颂、赞、步虚、偈等道曲。法事不同,音乐的组合也随之变化。
  道教音乐的诵唱和乐器伴奏,均由道士担任,信众不参加音乐活动。从音乐角度来看,斋醮实际上是按照科仪经本(脚本),在信众面前,进行一场宗教仪式的〃演出〃,有赞美〃三清〃、神仙的颂歌;有表现神的应召而来的飘拂飞翔之声;
  有表现镇煞驱邪的庄严威武的曲调;有表现众神抵达或功成庆祝的喜庆欢乐之乐;有表现引上仙界的缥缈恬静的旋律等等。经过千余年斋醮科仪的传承发展以及长期以来吸收民间音乐的养料,道教音乐愈益丰富。20世纪50年代之前,江浙及南方诸省中,看道场欣赏道教音乐是农民文化生活中的盛事。
  道教音乐是具有地方性特点的宗教音乐。表现之一:同一法事中采用同一旋律的音乐,但各地的行腔、旋律装饰(加花)都带有本地地方音乐特点而各不相同。表现之二:同一法事中的同一首词,各地选用本地音调配曲。以正一派道乐为例,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是正一道派的祖庭,天师府道乐吸收了不少江西民歌小调和曲艺、赣剧的成分;苏州玄妙观道乐同苏南吹打一脉相承;上海道教音乐具有浓郁的江南丝竹韵味,委婉、清丽和典雅;台湾中南部道乐受到福建南音影响。以全真派道乐为例,北京白云观采用北京韵,崂山道乐具有胶东地方音乐风格,沈阳道乐具有东北民间音乐特点,川西道乐同四川清音、扬琴以及川剧高腔音乐也有紧密联系,武当道乐则有明显的混融南北音乐的色彩。
  道教音乐还由于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有时还直接作为宫廷祭祀音乐进入皇家生活。因此,道教音乐和中国宫廷音乐关系甚密。在道教音乐中,相对稳定地保存了不少宫廷音乐的素材。
  早期道教音乐所用的乐器,以道书称之为〃法器〃的钟、磬和鼓等打击乐器为主。隋唐时代,增加吹管、弹拨乐器,宋代以后,加入拉弦乐器。明代《茅山志》记载国醮演奏乐器的道士达三十名。近代虽然吹管、弹拨、拉弦、打击等乐器并用,但在演奏中,特别是全真道派,仍以吹管、打击乐器为主。
  除了斋醮科仪用的音乐之外,还有表现道教思想内容的器乐曲和声乐曲。例如唐代司马承祯所作的《玄真道曲》,李含光的《大罗天曲》,贺知章的《紫清上圣道曲》,以及现代民间曲艺〃道情〃的前身道教的道情等。
  在乐谱方面,除《正统道藏》中的两种乐谱外,清代康熙年间道士彭定求编修的《道藏辑要》收有《全真正韵》一卷,辑录全真经韵五十六首,采用〃当清〃记谱法,在经文旁注有〃当、清、鱼〃等字样,标示打击乐器。该谱并无曲调标识,因此,诵唱时仍需师傅口授。清乾隆年间娄近垣在苏州刊刻《太极灵宝祭炼科仪》,后附《隔凡》《金字经》等七种曲牌的工尺乐谱。另外,苏州道士曹希圣在清嘉庆四年(1799)将吾定庵收集整理的乐谱刊印为《钧天妙乐》(分为上中下三册)、《古韵成规》《霓裳雅韵》等三种。江南一带道士称之为〃曹谱〃。1956年前后,有关音乐舞蹈的研究部门,曾在湖南长沙、江苏苏州以及陕西西安等地,搜集、整理道教音乐,编印了《湖南宗教音乐》《苏州道教艺术》《葭县白云山道教经韵及笙管曲》等谱集。近十年来,随着道教文化研究的深入,北京、湖北、上海以及香港、台湾等地的学术界和道教界通力合作,大力开展对于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先后出版了《中国武当山道教音乐》《全真正韵谱辑》等著作以及大量的音乐论文,出版并发行了多种道教音乐的音带、唱碟和录像带。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博士还以中英文字发表了《香港全真道科仪音乐》和《道科度幽乐谱》等,使中国道教音乐文化登上了国际音乐学术论坛。
  注:
  ①②《道藏要籍选刊》,第1册697页,第8册42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③《十三经注疏》下册1530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④⑤《道藏》第32册627页,第9册727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阅世编》卷九20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道教美术

  道教美术是体现道教教义,反映神鬼思想和道士修道生活内容的美术作品,一般分为道家思想的壁画、墓室石刻,道教庙宇中的道教始祖、神仙鬼属的石刻造像、道祖故事画,举行道教仪式悬挂的水陆画以及道教修道生活画等。
  中国自古祭政一致,史载舜巡狩四方,祭天下名山大川,殷汤周武也有出师祭天的记载。在祭祀中。已有把鬼神怪兽雕刻在青铜礼器上,以示威严,借以加强人民对天子的信仰,垂范于后世的用心,这类宗教观念表现在器物的意匠和图案方面。三代铜器上的夔龙形象,《山海经·大荒东经》有黄帝降伏夔,以其皮为鼓,用兽骨打鼓,以威天下的内容。道教美术中龙的图形,是从铜器上夔龙的图形演变过来的。
  中国古代宗教重巫术,《汉书·地理志》载:楚人〃信巫鬼,重淫祀〃。①《庄子·逍遥游》已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②神仙生活,鲜明生动。
  汉初崇尚道家,加以盛行厚葬,藻饰宫殿、陵墓的美术作品大量出现,而古代的神仙、怪兽、卜筮等内容和形式均成为道教美术的最初表现。
  文献记载,汉代宫廷盛行壁画的风气。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记载:〃图画天地,……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③《后汉书·西南夷传》也有宫廷神仙壁画的记载。而现存的汉代墓室壁画和画像砖实物,为我们提供了最初的道教美术作品。辽宁金县营城子汉墓壁画,可以认为是道教绘画的最初表现,壁画上端云气中一人身披羽毛,右上端一龙昂头相向,并有一个戴三山冠佩剑的人,其前站立一个白发老翁,墓主人和神仙似在交谈,下部画三人执笏拜跪祭祀的情景。这幅壁画既是汉代祭祀仪式的反映,又是早期道教人物装束、祭祀仪式和神仙故事的生动写照。后世道教美术作品中仙人的持剑、羽衣、留须、云气等,都是由此演化而来。自唐代开始,道教美术作品又吸收佛家表现佛、菩萨的方法,用圆光来表现仙人。元代永乐宫壁画中诸天神众头部加圆光,就是借鉴佛教美术的表现形式。营城子汉墓壁画线条古朴随意,人物的描绘概括力强,为两晋时期顾恺之的人物画奠定了基础。
  道教美术中诸天神众出巡仪仗,也可以在汉墓壁画中找到依据。辽阳棒台子屯汉墓壁画,有一幅出行的仪仗图,画幅上旌旗招展,武士在前开道,一大群簇拥出行的人,各执其仪,车马疾驰,场面壮阔。这一出巡场面与道教美术表现天神出巡仪仗,有明显相似之处。到了宋代,道教出巡仪仗在道教美术中已得到了完整的表现。
  较为完整表现诸神仙的作品,朝鲜出土的汉王光墓内的漆盘为一件优秀作品。盘有东汉永平十二年(69)纪年铭,盘中一部分画神仙像,二位立于岩上,岩下有一麒麟奔跑,正面仙人端坐于树下,仙人旁有西王母像,其间配以龙虎,漆盘彩绘,生动雅致,人物姿态各不相同,形象古拙,这个盘子以及表现道教情节性故事画,与晋代顾恺之画云台山张天师七试弟子的巨构,有其一脉相承之处。
  早期道教并无神像,祭祀时仅供神主。道教神灵塑像或画像的出现,曾经受到佛教艺术一定的影响。唐释法琳《辩正论》引王淳《三教论》云:〃近世道士,取活无方,欲人归信,乃学佛家制立形像,假号天尊,及左右二真人,置之道堂。〃④唐太宗为王远知建太平观,以及王轨重建茅山华阳观,其内殿塑造元始天尊像一躯,都取左右二真人夹侍的形式。
  道教美术中制作神像,形式多样。《太上洞玄灵宝国王行道经》称造像〃随其所有,金银珠玉,绣画织成,刻本范泥,凿龛琢石,雕牙镂骨,印纸图画〃等均可,只要〃一念发心,大小随力,庄严朴素,各尽当时〃。⑤但具体制作,皆有定式。
  据道书《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私》规定,造像必须〃依经具其仪相〃,〃衣冠华座,并须如法〃。天尊〃帔以九色离罗或五色云霞、山水杂锦〃等,〃不得用纯紫、丹青、碧绿〃。真人〃不得散发、长耳、独角,并须戴芙蓉、飞云、元始等冠〃。左右二真〃或持经执简,把诸香华,悉须恭肃,不得放诞手足,衣服偏斜〃等。⑥现存道教石刻造像有泉州北郊清源山宋代老君像巨型石刻,晋祠彩塑以及元代的龙山石窟,大足石刻中也有部分宋代三圣像等。其中泉州巨型石刻老君像,背松倚望,意态谦恭,两眼平视,慈祥和蔼,美须大耳,左手依膝,右手靠几,全身线条遒劲有力,洗炼概括。石像高五米余,以整块天然巨石雕成,宏伟壮观,是道教造像艺术中的珍品。太原晋祠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1023~1032)年间,有圣母、宦官、女官及侍女像共四十三尊彩塑,以皇后、群臣、官女的生活形象为范本,脸型、体态和感情流露都近于世俗生活的原型。
  龙山石窟,在太原西南约二十公里处,始建于元元贞六年(1295)年以前,窟内雕有三清、虚皇、张天师、三皇、玄真子、披云子和北七真的石像。主要修建者为随邱处机西游的十八行者之一的宋披云。他还增修龙山石窟五个洞,使其〃殿阁峥嵘,金碧丹艧,如鳌头突出〃。大足石刻在四川省重庆东北二百余公里处,其中石篆山、舒成岩等处,有老君像、玉皇大帝、三皇等造像,具有宋代雕塑的造型,宽袖大袍,脸型圆长,满腮长髯,老君像旁左右有真人护侍,龛门上镌有题记:〃时元贞六年癸亥,闰六月二十二日记〃。为典型的道教造像。
  神仙画像,历代不绝,既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手法,又力图体现道教的教义。以〃画以立意〃为宗旨,采用〃以形写神〃和〃以神写形〃的方法、在创作中不仅调动〃出水〃、〃当风〃等多种艺术手段,而且体现了道教对绘制神像的种种要求。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画玄元皇帝(太上老君像),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等五帝陪祀。画家吴道子兼擅道释画,创作有五帝、五官、星宿像等,其中画于河南鹿邑太清宫的太上玄元皇帝像,史载系绢本,即绘画单幅绢上,不施裱褙,供奉时悬挂于壁间架上,后刻石于苏州玄妙观,才得以传世。
  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道画,自晋代画家顾恺之始,历久不衰,画家辈出。顾恺之是东晋大画家,崇尚老庄,以龙为题材作道画,附会老子犹龙之说法,其后画云龙遂成为道画的特色之一。据《贞观公私画录》,顾恺之还画过《刘仙像》《三天女像》等,并且著有《画云台山记》,叙述他的道祖故事画的内容和构思。画面上丹崖险峻高大,颜色红紫,显示其为神仙之境。张天师脸型瘦削,飘然若仙,于丹崖上七试弟子,其弟子王长穆然坐答,赵升神爽气怡。另二弟子则魄散神飞,汗流失色。唐代画家张素卿本人就是道士,乾符(874~879)中居四川青城山常道观,史载画有《老子过流沙图》《五岳朝真图》《九皇图》《五星图》《老人星图》《二十四化真人像》《太无先生像》等。前蜀主王建修青城山丈人观,请其于真君殿上画五岳、四渎、十二溪女、山林、溪沼、树木及岳渎曹吏。蜀主诞辰时,张素卿画十二仙真,备受赞赏。
  凡有醮斋,开悬供奉。据《图画见闻志》称,五代时有名画家二百五十余人,其中以道释画为主者达一百十三人。
  唐宋时,道教壁画已相当普遍。现存泰山岱庙天贶殿的巨幅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以皇家宫廷生活为模式,描绘泰山神东岳大帝出巡和回銮的情景,场面浩大,人物众多,生动逼真,山水人物相互衬托,艺术的世俗化倾向浓厚,虽然经明、清画工重加彩绘,工匠制作痕迹较重,但尚能体现宋代道画的特色。元代时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专门管理修建宫廷庙宇的各种工匠,彩塑家刘元统领〃梵像提举司〃,各地著名画工还加〃待诏〃衔。元代初期道教全真教盛极一时,山西永乐宫道教壁画就是集唐宋道画传统的中国美术史上的杰作。永乐宫壁画画面长九十米余,高四米余,实绘大小神像共二百八十六尊。三清殿壁画以三清为中心,组成层次井然的仪仗,表达出〃三清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群神拱之〃的意思。全画分成多组,有雷公雨师、南斗六阙、北斗七星、八卦神君、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