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王城唱晚--中国八大古都的忧伤与宿命-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曾经对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风民俗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所谓中国〃三大教〃,即儒教、道教、佛教,都和洛阳有着非同寻常的渊源。周公在洛阳〃制礼作乐〃,实开儒学先河。因周公封于鲁,周公后人又治鲁,故鲁国成为周公思想及儒家思想根基深厚的地方。后鲁国诞生孔子,孔子向往周,故有〃孔子入周问礼乐〃之事,洛阳实为儒学的渊源之地。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最主要的统治思想。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以老子为教祖,人们尊称其为〃太上老君〃。《道德经》和道家学说是道教的理论基础,而老子撰写《道德经》的地点就在洛阳。佛教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的宗教,在东汉时期首传于洛阳,白马寺至今仍被视为中国佛教的〃释源〃、〃祖庭〃。 

  洛阳不仅是名副其实的〃三教祖庭〃,而且也是玄学和理学的诞生地。玄学诞生并兴盛于洛阳。曹魏正始年间(公元240年至公元249年),何晏、王弼等人在洛阳创立玄学。魏晋玄学是儒家思想和老庄哲学相融合的产物,促进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宋代以后,虽然洛阳不再作为都城,但程灏、程颐在洛阳开创的程朱理学,在长达800年时间里都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这五大思想流派,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品格〃的形成影响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的独特地理位置,对洛阳历史乃至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华夏族正是以炎黄二族为主体,形成于河洛地区的,后以华夏族为基础,在汉代前后形成汉族,以后汉族又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称为中华民族。《史记o刘敬传》记载:〃成王即位,周公之属傅相焉,乃营成周雒邑,以此为天下之中也,诸侯四方纳贡职,道里均矣。〃宋代的李格非说:〃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严阻,当秦陇之噤喉,而魏赵之走集。〃因〃成周雒邑〃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土〃或〃土中〃,这也是后来河南省被称为〃中州〃或〃中原〃的原由。 
第46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4)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也是指洛阳一带。〃中国〃一词,曾见于《诗o大雅o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o小雅o六月序》中也有:〃《小雅》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据考证,〃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1965年陕西宝鸡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中。铭文中的〃中国〃,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区,即成周,也即今天的洛阳一带。 

  河洛地区还是我国姓氏的重要起源地。有研究者统计,全国120个大姓,起源于河南的姓氏,或姓氏中的一支、两支起源于河南的,合计97个,占我国姓氏总数的80%以上,其中大多数姓氏分布在河洛地区范围内。单就偃师市来说,该市现存姓氏531个,其中起源于偃师或姓中一支、两支起源于偃师的就有117个,另外,起源于偃师现在已消失的姓氏有94个,二者合计211个。 

  二里头遗址上的夏都斟鄩被称为〃中华第一都〃。沿洛河由东向西50公里一线内,保存下来五座古代都城遗址,这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北魏时期洛阳城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在中国八大古都、101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洛阳应是当之无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更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文明圣地〃。

  洛阳的兴衰是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一个缩影,号称正史的〃二十五史〃上起夏商周三代下至大清王朝,这部由历代著名史学家精心编撰的纪传体史书总达3296卷,共计32352105字,除去后人加的标点5451364个,实际用字26900741个,〃洛阳〃出现3063次(其中〃雒阳〃出现385次)、平均每8700字就出现一次〃洛阳〃。如果再加上历代在洛阳建都的都城名称,如〃斟鄩〃、〃西亳〃、〃洛邑〃、〃成周〃、〃东都〃、〃京洛〃、〃东京〃、〃洛京〃、〃中京〃、〃西京〃、〃西都〃、〃神都〃等,〃洛阳〃及其别称总计出现3549次。出现频率最高的除〃洛阳〃外,其次是〃东都〃,仅新旧唐书就出现1762次。〃洛阳〃及其别称在正史中出现的次数多少是与在洛阳建都朝代密切相关,夏、商、西周、东周在洛阳建都。在记述这段历史的《史记》中,〃斟鄩〃出现16次,〃西亳〃出现5次、〃洛邑〃出现111次、〃成周〃出现155次、〃洛阳〃出现58次、〃雒阳〃出现62次;东汉定都洛阳,在《后汉书》中〃洛阳〃出现387次、〃雒阳〃出现225次;曹魏定都洛阳,在《三国志》中〃洛阳〃出现106次;西晋以洛阳为都,在《晋书》中〃洛阳〃出现358次;北魏迁都洛阳,在记述这段历史的《魏书》中,〃洛阳〃出现191次;隋定都洛阳,在《隋书》中〃洛阳〃出现103次。另外在记述东魏、西魏和隋历史的《北史》中,〃洛阳〃出现346次。唐以洛阳为东都,在新旧唐书中,记载〃洛阳〃和〃东都〃分别为508次和1762次;五代的后梁、后唐、后晋建都洛阳,在新旧五代史中,〃洛阳〃出现178次。可以说在我国八大古都中,没有任何一座古都可与洛阳相比,洛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天下之中,山河拱戴:洛阳位居〃天下之中〃,八方辐辏。它北临邙山,南系洛水,东压江淮,西挟关陇。它有群山环绕,东据虎牢关,西控函谷关,北通幽燕,南对伊阙。人称〃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风水先生认为洛阳是龙脉集结处。李思聪在《堪舆杂著》论洛阳龙势时说:〃洛阳,即今之河南府也。从嵩山而来,过峡石而北,变作冈,龙入首后,分一枝结北邙山托于后。山虽不高,蜒蜿而长顿。起首阳山,远映下首,至巩县而止于黄河之中。蒿山抽中干,起皇陵山,分出一枝至黑石关为水口,中扩为堂局,而四山紧拱,前峰秀峙,伊洛济湹涧,汇于前龙之右界水也。稠桑弘农,好阳诸涧,乃左界水,流入黄河,绕于北邙之后。洛河悠扬,至巩县而与黄河合,一大聚会也。〃 

  早在西周初年,洛阳就被周公看中了,并且以都城的规模进行勘测。《尚书》记载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以占卜的形式相洛邑。〃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湹水西,惟洛食,我又卜湹水东,亦惟洛食。〃《尚书》又记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诰。〃洛邑是当时世界上最早按照事前周详规划而建筑的城市。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洛阳有伊、洛、湹、涧四条河流贯穿其间,它在洛水之北,从战国开始,人们称洛邑为洛阳。洛邑在战国之前称王城,地址在今洛阳以西。东汉至北魏,都城建在今洛阳以东的白马寺。隋唐时,洛阳大加扩建,隋炀帝、武则天以洛阳为东京,经常住在洛阳。据说,隋炀帝对洛阳的地形很欣赏,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初,炀帝尝登邙山,观伊阙,顾曰:'此非龙门邪?自古何因不建都于此?'仆射苏威对曰:'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帝大悦,遂议都焉。〃

第47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5)


  洛阳,真可谓被深深打上历代王朝烙印的中国之城。

  当重心错位时

  在洛阳这座城市的过去,记载着太多的辉煌和荣耀。历史上洛阳曾6次进入世界最大城市之列,最兴盛的隋唐时期,城市人口就超过百万。从商周到隋唐时期,洛阳是闻名世界的〃路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已有4200年建城史的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而分布于洛河之滨的五大都城遗址,则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历史名城的盛衰兴废。

  应该说,洛阳能有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是和中国古代文明产生、发展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在黄河流域,有以洮河为中心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有以渭河为中心(包括豫西北和晋西南)的老官台文化、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三里桥文化和客省庄二期文化;有以豫中为中心的裴李岗文化、大河村文化、王湾三期文化;有以冀中、豫北为中心的磁山文化和后岗文化;有以黄河下游之山东段为中心的北辛文化、大汉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长江流域,有宁绍平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系统;太湖流域的马家滨文化和良渚文化系统;有江汉平原的屈家岭文化系统;有鄂西及三峡地区的大溪文化系统。在南岭和武夷山脉以南地区,有珠江流域的石峡文化系统和闽江流域的昙石山文化系统。在燕山以北的辽河流域,则有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如此繁复的史前文化谱系,显示出中国古代文明本土起源和多中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然而,考古材料又表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还是有着先后主次之分的。当其他地区还处在铜石并用时代晚期、露出文明之曙光时,以嵩山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夏人,已经率先跨入青铜时代,建立起早期的奴隶制国家。根据文献记载,夏人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嵩山周围和伊、洛河流域,他们能够走在史前各文化的前列,首先得益于他们地处旱地农业起源的中心地区,这里的气候、土壤和植被状况,特别适合粟作农业的发展,从而为社会生产持续而高速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其次,由于在地理上处于史前文化体系的中心位置,所以他们易于受到周围文化的激荡和影响,能够从许多方面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先进因素,从而在迈向文明的进程中保持领先位置,发挥主导作用。

  夏人立国后,今洛阳一带逐渐成为其政治中心。《逸周书o变邑篇》云:〃自治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说明夏人的都城,就在伊、洛河流域,在今偃师市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基本可以证明上述说法无误。与此同时,洛阳一带也成为当时最大的一处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国先民心灵思维最高成就的《河图》、《洛书》,相传就出自这里。在以后的岁月中,洛阳又成为周公〃制礼作乐〃的地方,成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中心。道学、经学、理学等等,也都与洛阳有密切的关系。

  正是由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成为并且长期保持了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地位,所以它便在历史上扮演了一种特殊的社会角色,成为统治天下和垄断文化之正统与正宗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是其他任何一处古都所没有的,洛阳因此而拥有一种极为长久和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它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多次被汉族和少数民族统治者选为都城,与此不无关联。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的诗句,很好地表达了视洛阳为华夏文明根源的社会公识。在中国古都当中,唯独洛阳拥有、享有这份荣誉。 

  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高度的战略价值,是这里屡为国都的又一重要原因。从宏观上观察,洛阳处于黄河流域的中部,北依邙山,可通幽燕;南对伊阈,可达江汉;西控渑崤关中,东与黄河下游的大冲积扇相接,适扼我国古代东西南北的交通要冲,因其四至的道里相差无几,自古号称〃天下之中〃,现今人们所说的〃中国〃,最初即是指洛阳一带而言。因此,古代的洛阳确有居中御外之便。从洛阳周围的地理环境来看,这里是一个小盆地,黄河及太行山构成了它的北部屏障;在其南部今嵩县境内的崇山峻岭中有〃三涂〃之险;西南部今卢氏县境内有熊耳山、东南部今登封县境内有嵩山;在其西部的豫西山地中有函谷、崤底二关;在其东部,是连绵起伏的丘陵,虎牢、成皋两关雄峙,构成了一道严密的防线。所以,洛阳在军事上具有易守难攻的特点。

第48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6)


  对于洛阳在地理上的优势,古人早就有了明确的认识。《史记o周本纪》载:武王灭商后,曾在洛阳营建了一座供周人居住的城邑,但在回到镐京后,他仍然为东方局势不稳而寝食不安,竟然到了〃自夜不寐〃的地步,最终武王做出了迁都洛阳的决策。他对周公说:〃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洛伊,毋远天室。〃对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战略价值,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完成了东征战役之后,周公与召公一起,亲自主持了营建洛邑的工程并使成王迁都洛阳。东汉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张衡在其《东京赋》中这样描绘洛阳披山戴河的形势: 〃沂洛背河,左伊右瀍,西阻九阿,东门于旋。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迥行道乎伊阙,邪径捷乎轘辕,太室作镇, 揭以熊耳。〃文字虽然不无夸张,但还是把洛阳得天独厚的环境揭示出来了。

  古代洛阳不但有险要的地理位置,其境内的自然环境也是比较优越的。洛阳位于伊洛盆地的北部,这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雨量充沛。伊、洛、瀍、涧数条河流纵横贯穿其间,它们像脉管一样时刻不停地为洛阳输送着新鲜血液。这几条河流不但为洛阳增添了许多美景,而且均有灌溉之利,伊洛二河还有交通之便。在它们相继汇合的地方,形成了大片的沃土良田,为域内农业经济的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帝都王里,虽然洛阳的优势是明显的,但其先天不足也十分明显。首先,作为一国之都,洛阳地区的面积稍显狭小,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加之洛阳周围多是山地和丘陵地,土地既少又较为贫瘠,物产不够丰富,一遇战事,便会感到这里的周旋余地太小,可资借用的人口与物质基础不够雄厚。其次,洛阳地处中原腹地,对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力比较薄弱,定都洛阳,制内易而御外不易,所以,历史上凡是致力于开边拓疆的帝王,大多不以洛阳为都。第三,洛阳地当交通要冲,水陆运输在古代十分发达,这对于刺激本地经济的繁荣虽然有利,但每逢新旧王朝更替或天下有乱之时,这里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昔日雄伟壮丽的都城,总会在激烈的战事中沦为废墟。例如,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把东汉王朝苦心经营了近200年的洛阳城焚毁殆尽;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又将魏、晋洛阳变为废墟;北朝后期,高欢与宇文泰屡次在洛阳交战,〃焚城中室屋俱尽〃,所以当隋炀帝在洛阳营建新都时,不得不重新在瀍河以西另择城址;安史之乱又对隋唐东都洛阳城造成严重破坏,据《旧唐书》记载,当时洛阳〃宫室焚烧,十不存一〃。所以,洛阳的城市发展,经历的是一个反复毁坏又不断重建的过程,这其间所造成的社会财富的浪费,是十分巨大的。

  当古代中国的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俱在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时,许多帝王出于巩固江山的考虑,往往不惜代价经营洛阳,采取一些措施去弥补洛阳为都的不足之处。例如,洛阳与西安的关系十分密切,被不少帝王等同视为东西二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但在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转向东南、政治和军事重心移至北方之后, 洛阳作为国都的优势便不复存在,而其原有的劣势则依然如故。所以,北宋以后,洛阳便不可遏止地走向衰落,除了在宋、金时期还循着历史的惯性而保持了陪都的名义外,元、明、清三朝时,洛阳仅成为河南府所辖之城,它对于当时王朝统治的影响,似乎主要体现在其军事战略的价值之上。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废止府一级行政区划,洛阳由府治之所在降格为县城。1948年解放时,这座小城面积约四平方公里,人口八万,两者大约都只相当于它鼎盛时期武则天的周朝的十五分之一。所有中国古代的帝都,虽然各有兴衰的变化,但洛阳的萎缩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正因为如此,《简明大英百科全书》里才说:〃自宋以后,国家行政中心东移,洛阳的地位一落千丈。〃悲哉洛阳。

  洛阳衰变

  洛阳历史悠久,名称曾几度更改。据《尚书o禹贡》载,大禹治水划天下为九州,洛阳属豫州。夏朝属斟鄩部之范围,商朝归西亳之属地,西周称之为洛邑、新邑、大邑、天室、中国等。战国时始称洛阳。西汉末年称宜阳,东汉改称雒阳。曹魏、西晋、北魏复改洛阳。隋炀帝时先后称东京和东都。唐朝称洛阳宫、东都、神都、东京。五代时后梁称西都,后唐称雒京,后晋和北宋称西京。明朝因避光宗皇帝朱常洛之讳改洛字为雒。清以后仍称洛阳。

第49节:洛阳:花事已灭 春秋已谢(7)


  变更的是洛阳的名称,不变的是一个帝都的历史宿命。

  地处洛阳郊县郾师的二里头遗址,是洛阳的前世。商代早期曾在二里头建都,后来一次又一次(共达八次)迁走。而洛阳城的兴建则是从周武王灭殷后营建洛邑开始。西周成王继位后,曾将象征王权的重器九鼎迁于此。自此,康、昭、穆、共、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