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官场小说:省委书记和他的秘书们-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举行婚礼时,夫人带着女儿胜美参加。胜美问妈妈:“今天来这么多叔叔阿姨干什么呀?
  妈妈说:“你卜叔叔和闵阿姨结婚。”
  “他们为什么结婚呀?”
  “不许乱问!”
  胜美便问别的叔叔:“他们为什么结婚呀!”
  那位叔叔大笑:“你长大就知道了!”
  “不!我现在就要知道!”
  “为了生个娃娃。”
  “不结婚就不能生娃娃呀!”
  “不结婚就不能生娃娃!”
  “我才不结婚呢,一个女孩子和一个男孩子,住一起,多别扭扭呀!”
  参加婚礼的叔叔阿姨们无不哈哈大笑。
  所谓的“典礼”,也很简单。由办公厅单主任作主持人,又给发了二斤葵花籽,三斤花生,五斤苹果。有的同志送了一个暖壶,有的送只塑料洗脸盆,还有的同志送了一二斤肉票或鸡蛋票。把这些东西送到食堂,做了七八个菜。
  单主任致词后,又有介绍人艾荣,老岳母讲话。当时都是讲些勉励性、政治性语言,不足为记。
  之后,卜奎秘书圈里的朋友们,小闹了一通:无非是让新郎新娘站在凳子上,一起啃吊着的苹果,或者谈谈恋爱经过等等。但是,卜奎给老岳父敬酒时,出了个事故:可能是卜奎心情紧张,也可能踩上了块苹果皮,当他走到老岳丈面前时,突然滑倒了。玻璃杯被摔碎,卜奎的手又按在碎玻璃楂上,站起来一看,手出血了。还是艾荣有办法:“红红红,喜喜喜!大吉大利!”忙把卜奎流血的手,让青莲握着“从此你们的感情,就像血肉一样,连在一起了!”才把一场事故冲淡。
  席散客走,一对新人入洞房,又让卜奎大吃一惊。
  二人进了洞房,青莲笑嘻嘻地说:“我累了,咱们早点睡吧。”同时揭开半面被子,露出双人新枕头,新枕巾。卜奎一看,吓了一跳。原来枕头上放了一把明晃晃的斧头和一把树枝。
  “这是怎么的了?”卜奎的话语有点颤抖。
  青莲说:“我妈妈说,她们家乡的风俗,新婚在枕头上放把斧子,’ 斧‘’福‘ 同音,以后我们会有福。这树枝呢?是柴火,’ 柴‘’财‘ 同音,以后会发财呢……”
  卜奎没有想到,这个经过血和火考验的老革命,居然还那么迷信!他感到浓烈的悲哀。
  整个婚礼进行时,卜奎都一直都在朦朦胧胧之中,好像做梦似的。他一直在问自己,难道是我在结婚,是我在办终身大事吗?尽管同志们向他们祝贺时,他也强装笑脸,但整个“过程”,他都觉得自己在演戏,他要演好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他老是想:“快完吧,快完吧!”
  过了很长时间,卜奎才从那把明晃晃的斧头上,镇定下来。但是什么兴致也没有了。
  卜奎坐在那里,只是不说话。闵青莲催他:“都累了好多天了。快睡吧!快睡吧!”
  卜奎躺下了。青莲紧紧抱着他,可是无论怎么亲他,也不能燃烧起他的热情。
  闵青莲问:“你有病呀?”
  卜奎说:“我有病,我有病。”
  青莲便哭起来。
  
  第五章 张敬怀在炼狱中(之二)
  作为一位分管文教的省委副书记,当一切工作走上正常轨道之后,就能挤出些时间读书了。这真是过去没有过的高级享受。
  从政治层面来说,一九六二年,到一九六五年,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里,经过“八字方针”的贯彻执行,各条战线都上了轨道,他的工作也觉得更加顺手。
  可是他要写的总结中国革命历史反左经验的文章,断断续续,总是完不成。后来,眼见建国后的“左倾”现像,逐渐得到克服,也就不想再写。文章的草稿,压在箱底下。他原来估计,经过“三年困难”,党和国家受到那么大的损失,全党都觉悟到了它的危害,起码二十年内不会重复。可是刚刚过了三年平静生活,一场更大的风暴又要到来了。这场风暴的序幕,是从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开始的。
  一九六五年十月中旬的一天,卜秘书拿着一罗文件来见张敬怀。那些文件像往常一样,都分了类,每份文件前面,都贴有“内容提要”。有些不太重要又需要张敬怀批示的文件,卜奎都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写好了批示内容要点,供张敬怀参考。卜奎把文件放在张敬怀的办公桌上,从一叠报纸中,抽出一份,说:“这是本月十号上海文汇报发表的一篇长文,题目是《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张书记不妨看一看,我看这篇文章很不简单。”
  张敬怀接过报纸,大略浏览了一下内容,抬头问卜奎:“你讲讲,这’ 很不简单‘ 在什么地方?”
  卜奎想了想说:“我不理解的是:按照党规、党法和一贯政策,像批判吴晗这样一个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界权威,知识界名流,中央对这类批判,事前应该有文件通知,和各省市打个招呼。一九六一年以来,又强调贯彻’ 文艺八条‘ ,此时发表这样的文章,很不寻常。如果是中央精神,都是人民日报先发表,可是这篇文件这么违反常规,突如其来地由文汇报发表,很费解。”
  张敬怀又浏览了一遍,问:“这个姚文元是干什么的?”
  卜奎答:“原来是上海一个青年团干部,后来搞文艺评论。我以前看过他几篇文章……不怎么的。省报总编打电话来,说这篇文章很重要,要我请示张书记,问我们省报是不是转载?”
  “让我看一看再说。”又说“你坐下。”
  卜奎坐在张敬怀旁边的沙发上。
  “我记得,”张敬怀回忆着“一九五九年,传达中央上海会议精神时,毛主席有一段讲话,大意是说:现在和他讲真话的人越来越少了。他说,海瑞虽然批评嘉靖皇帝,可是他对皇帝是忠心耿耿的,嘉靖死的时候,海瑞哭得把吃的东西都吐出来了。他号召学习海瑞。于是全国文艺界响应号召,写《海瑞罢官》的,《海瑞上疏》的,《海瑞骂皇帝》的,《海瑞背纤》的戏剧、文章兴旺一时。没有毛主席号召,谁能刮起这股”海瑞风“?因此,我找来明史一查看,果然有这么一段内容……”
  卜奎说:“如果毛主席有这个讲话,肯定省委还存有文件,我去找一找。”
  “好吧。”张敬怀说。
  卜奎退出。张敬怀坐在沙发上又细看起来。卜奎已经在该文中,凡是重要的论点,都用红园珠笔,圈圈点点地画了好多记号。张敬怀读了两遍。又把卜奎叫来,说:“吴晗是个历史学家,又是北京市的副市长。像你说的,按正常情况,点名批判这么一个人物,中央事前是应该有通知的。最近没有收到这类文件吗?”
  卜奎说:“没有。最近几天,我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一级报纸,都没有转载姚文元的文章。”
  “既然中央各报都没有转载,说明中央不知道这事。我看是那些个别文人,为了自己出名,要打倒别人的越轨行为。……刚刚过了几天平安日子,有人又要兴风作浪了。”
  “不过……”卜奎还是犹豫着“我看此文还是有点来头的。上海也是在共产党领导之下。没有来头,上海市委和文汇报能那么无组织,无纪律?”
  “上海的事,我们管不了那么多。咱们省报不是问:我们是不是转载吗?你答复报社,没有中央的通知,我们不转载。”
  过了几天,卜奎又拿来几份外省的报纸,向张敬怀汇报:“我浏览了各省的报纸,有六个省的省报,转载了姚文元的文章。省报总编又来电话请示,说是希望转载,不然……我们会被动。”
  张敬怀思虑良久,说:“再等几天,看看中央是什么态度。要不,你打个电话问问中央办公厅。”
  下午,卜奎回答说:“我打了电话,中央办公厅说,他们也不知道此事。”
  “那就是说,这件事是某些个人的无组织、无纪律行为。我们不要转载。”张敬怀说。
  又过了十多天,转载“姚文”的省报多了起来。省报总编又来电话催问,是不是转载“姚文”。张敬怀指示卜奎:“你答复报社,如果我们转载时,要加一个’ 按语‘ ,说明是作为学术问题让大家讨论争鸣的。按语中,报社自己不要表什么态。你先替报纸起草一个按语,我看一看再发。”
  本省一直到四十多天之后,才转载了“姚文”。这件事在“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就被揭发出来,成了张敬怀“阻碍中央声音”,“保护大毒草”的第一条罪状。
  到了第二年五月,中央发表了“五一六通知”,五月二十五日,北京大学哲学系聂元梓发表了揭发北京市委的大字报。人民日报予以转载,同时说这是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六月一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全国开始大乱了。
  从六月中旬,根据上边通知,全国各大学、中学、中专已经停课“闹革命”,千百万学生已经在全国“大串连”了。
  张敬怀住的院子,离大街虽然隔着一条胡同,但大街上的高音喇叭声,震天的口号声,仍然听得清清楚楚。
  这时,人们叫做“革命小将”的孩子们,开着穿梭般的大汽车,对着麦克高喊:
  “革命的同志们!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这些人物,有的已被我们识破,有些正在受到我们的信用,被培养为我们的接班人,例如赫鲁晓夫那样的人物。他们正睡在我们的身旁,各级党委必须充分注意这一点。我们必须识破赫鲁晓夫式的人物,揭开他们的画皮,把他们打倒在地,再踏上一万只脚,让他们永远不得翻身!否则,他们就要变天,就要千万人头落地!”
  “坚决揭开省委阶级斗争的盖子!”
  “坚决揪出省委一小撮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么温良恭俭让……革命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行动!”
  在大街小巷,还有另一番“景观”,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社论精神的鼓动下,过去信过“一贯道”的,在旧社会当过兵的,唱过旧戏的演员,成分“高”的所谓“地富分子”,“生活作风”不正,或真或假的所谓“破鞋”,像项练似的挂着一拖到地的一圈鞋子,成群结队游行。载着“红卫兵”袖标的孩子们,让他们敲着铜锣“自报家门”:“我叫XXX ,是个反革命,我罪大恶极……我对人民犯下滔天罪行!”接着是自己敲响的锣声:“当,当,当!”
  不久,省委大院门前一百多米长的墙壁上,便贴出来一张大字报:“揭开省委阶级斗争的盖子!”大字报开列现届省委搞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十大罪状”。围观大字报的群众,万头攒动。有一批红卫兵要冲进省委大院,饬令省委领导和他们对话。可是,他们被警卫挡在大门口,双方相持着。红卫兵们在院外唱着语录歌:“马列主义的道理千头万绪,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接着又高喊:“造反有理!造反有理!!造反有理!!!”
  这几天,虽然省委书记杨同理主持开过几次会,只是传达毛主席的指示,说是“各地党委对于文化大革命很不理解,很不认真,很不得力”杨书记说,自己也是属于这三个’ 很不‘ 的人。他也说不清,这文化大革命应该怎么搞。他要大家发表意见。但张敬怀却闷着头,什么也不说,只是叹气。难道刚过了几天好日子,又要瞎折腾吗?
  省委开会的内容,张敬怀不能告诉卜奎,卜奎也不便多问。
  有一天,省委门前又贴出一份有十多张纸的大字报,题目是“坚决揪出彭德怀反党集团漏网分子张敬怀!”
  卜奎下班时,把此事告诉了张敬怀。张敬怀半天没有言语。过了片刻,说:“你去把这张大字报给抄下来,我看一看。”
  卜奎奉命到省委门前,在拥拥挤挤中,出了满身大汗,才把这张大字报全文抄回来。同时,把揭发省委那张大字报也抄了回来,一起交给张敬怀。张敬怀看了看,无力的放在桌子上。半天才问:“这大字报是谁写的呢?看来是很了解些内部情况的人呀。”
  卜奎回答:“肯定是了解内情的人写的,署名是’ 群言堂‘。我们几个秘书在一起悄悄议论过,大家怀疑,可能是办公厅秘书处刘吉有秘书写的。”
  张敬怀寻思半天,原来是刘吉有!前年他刚调来省委时,有人向他推荐过刘吉有,刘也极力表示愿意给他当秘书,幸亏他没有同意,这是个可怕的人物。
  关于揭发张敬怀的那张大字报的内容,除了庐山会议之后军区批判他的材料,还有他阻止省报转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文章一事,说这是封锁毛主席声音。后来转载时加的“按语”也是“以学术问题为名,掩护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毒草的真面目。”
  外面不管怎么闹腾,省委的正常工作总得进行呀!就是为了贯彻“五一六通知”精神,省委也得开会呀!
  次日,办公厅通知:省委要开全委会,讨论如何开展文化大革命问题。考虑到门前的红卫兵们把大院围得水泄不通,会议地址改在西陵宾馆召开。
  会议决定上午十点开。张敬怀的车子刚刚开到半路,有一辆车子拦在他们前面,一个秘书匆匆忙忙下了车,小声告诉张敬怀:“红卫兵们听到了省委要开会的消息,已经把西陵宾馆包围了,一部分人冲进了宾馆,把好几位领导同志抓走了。现在临时决定,会议地点改在近郊的顺阳市一号院开。”
  司机立即掉转车子向顺阳市开去。
  顺阳离省会城市只有四十公里。车子在十一时,开到该市的一号院。
  省委领导们刚刚坐下,惊魂未定,杨同理书记就匆忙宣布开会,说:“同志们!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事。我打电话给中央,问这场文化大革命到底怎么搞法,上面的答复是:不是有’ 五一六‘ 通知吗?你们按’ 五一六‘ 通知精神办就是了。我仍然摸不着头脑。学生们要揪人,要抓’ 走资派‘ ,你们总是不断请示省委怎么办?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刚说到这里,一个秘书气喘嘘嘘地跑进来,说:“有情况!海天市的红卫兵,坐了十几辆大车,已经往顺阳市开过来了!估计二十分钟就到,他们肯定要冲击会场抓人。看来在这里开会也不安全!”
  杨同理书记愣了五六分钟,其他省委委员都没有说话。
  又过了片刻,又一个秘书跑来告急,说是学生们的汽车已经向这里开来了。
  杨同理书记又迟疑了片刻说:“同志们,在我们四十三名委员中,有十七名同志已经被抓走了。现在即使开会,也不到三分之二的多数。……”
  他又停了一刻,显然心情很激动:“同志们,你们和我都是老共产党员,有的在战场上九死一生,有的做过地下工作。我实在是没有主意了。咱们散会,按照党性原则,人自为战吧!”说着潸然泪下。
  “散会吧!”
  这时红卫兵们已经把一号楼包围,喊起了震天的口号。
  张敬怀和卜奎是从后门溜出去的。卜奎对张敬怀说:“看情况我们是不能回家了。到什么地方暂时躲一躲呢?”
  张敬怀坐上汽车,用一只手捂着胀得发痛的脑袋,没有回答。
  不多时,汽车开进海天市区,大街上的游行队伍。一群群,一队队,孩子们打着大字标语,敲着锣鼓,喊着口号,举着红旗,像洪流一般。
  他们第一个看见的是迎面一群小将,五花大绑地游斗一个人。那人载着三尺多高的白帽子,像是阴曹地府的“无常”。标语上写着打了红X 的大字。“打倒反动分子吴光!”“吴光鼓吹’ 海瑞精神‘ 罪该万死!”后边还跟着被游斗的演员。
  吴光是本省著名的京戏导演,前年在全国刮“海瑞风”的时候,他导演的《海瑞罢官》,影响很大。在排练这个戏之前,文化局曾经请示过张敬怀。那时他也觉得,鼓励大家敢于对各项工作提批评,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敢于犯颜直谏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既然毛主席提倡学海瑞,那么是没有错的。他批准了演出计划。此时张敬怀想:吴光只是一个导演,他按剧本导演而已。要说错误,首先是领导的错误,导演和演员们还轮得着挨斗?
  进入市区后,迎面游行的队伍更多了,像赶集似的,连交通都被堵塞了。
  “打倒刘少奇!”
  “坚决揭露刘少奇走资派的反动嘴脸!”
  “刘少奇派工作组镇压群众决没有好下场!”
  张敬怀一惊:“怎么?刘少奇是合法的国家主席,是党的二把手,要打倒刘少奇的是什么人?不是反革命是什么?”但是看那些汗流满面的天真、单纯、热情的脸,你怎么也不相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