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措施:撤销东印度公司,由英国女王直接统治印度;下诏书尊重当地王公的权利,调整了与封建主阶级的关系;彻底改组军队,增加英籍士兵人数;加强铁路、通信建设等。这些措施不但加速了印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也促进了印度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彻底瓦解创造了物质基础。这次民族大起义又是印度民族斗争史上的里程碑。在此之前是以爱国的封建主为领导的旧式起义和斗争,在此之后则是以资产阶级为领导的新式起义和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打乱了英国的侵略部署,间接地支援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反英斗争,在亚洲近代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这次民族大起义被英国殖民者残酷地镇压下去了。起义的失败,除了统治印度的英国资产阶级实力强大,英军武器精良,装备先进,起义军装备和纪律都不如英军外,其主要原因是:第一,掌握起义领导权的封建主在英国威胁利诱下,纷纷投降叛变,使起义遭受极大的损失。起义爆发后,一些封建主因其特权被剥夺,与殖民者发生矛盾而参加了起义,但在英国殖民者的收买政策下,除少数土邦王公外,多数都叛变投敌了。第二,起义军组织分散,行动上各自为政,缺乏得力的领导人和统一的领导,不能协调一致地打击敌人。德里起义军声势很大,也建立了政权机构,但并未成为领导全国的中心,使德里保卫战成了孤军作战。以后在各地开展的游击战也是互不配合,结果被英军各个击破。第三,起义军在军事上采取单纯防御战略,使敌人掌握了主动。北印度各地的印籍士兵发动起义后,几乎同时向德里集结;德里失陷又一起向勒克瑙转移,而且均取守势。当时德里并不是英军要地,如北印度起义军不向德里集中,而向旁遮普的白沙瓦、孟加拉的加尔各答、西印度的孟买、南印度的马德拉斯等战略要地发起进攻,就可大量牵制敌人,使战局完全改观,由于起义军采取了单纯防御战略,使英军能调集兵力,进攻起义的中心地区,接连攻克德里、勒克瑙、詹西,使起义失败终成定局。
58 法越战争
法国东方扩张的第一步
法越战争是法国为对越南进行殖民奴役,于1858年至1883年对越南连续发动的3次侵略战争,最终征服了越南,获取了对越南的“保护权”。这是法殖民者为在印度支那建立强大据点,阻止英国进一步向远东扩张的去路,企图独占远东(主要是中国)的利益,而对印度支那发动的首次战争,从而揭开了越南人民80年抗法斗争的历史。
19世纪50年代是法兰西帝国的极盛时期,拿破仑三世统治下的第二帝国为了开辟新的市场,对外疯狂地实行掠夺扩张政策,一面出兵突尼斯,一面又把黑手伸向了印度支那。
印度支那的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蕴藏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在亚洲南部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法国控制了越南,就可以印度支那为跳板,入侵中国南部,于是法国利用越南阮朝封建统治集团在战胜西山之后,倒行逆施,竭力维护封建生产关系,扼杀刚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复杂的有利时机,于1847年借口本国传教士被越南人杀害,在土伦(岘港)击沉了顺化朝廷的5艘船只。1856年,法国舰队又再次炮轰土伦港,伺机挑起侵越战争。
第一次法越战争(1858—1862年)。1858年6月27日,法国海军上将戈·德热努伊率领法国远征军和西班牙联军3000多人和14艘战船,炮轰并占领了越南不设防的土伦港,拉开了法越战争的序幕。法国远征军占领土伦后,没有马上北进攻占越南首都顺化,而是于1859年2月18日沿海南下攻占了越南南部重镇西贡。法军认为,越南南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海上交通发达,占领这一地区,就可控制越南南方经济命脉,为尔后控制整个越南奠定基础。法军占领西贡后,除留下1000人驻守外,大部兵力返回土伦。1860年3月,法军奉命退出土伦。同年夏,法国因参加侵华战争,其远征军主力被调往中国战场,在越南南部仅留下一支不足1000人的守备部队,据守西贡和堤岸两地间的筑垒地域。而这时拥有2.5万人的越军却没有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对法军发起攻势。
侵华战争结束后,法国和西班牙新的远征军已有8000多人、70多艘战船、80多艘运输船、500门火炮。于1861年1月开进西贡,在其守军配合下重新发动进攻,至1862年夏,先后占领了嘉定、定祥、边和、永隆等四省及越南南方一些城市。
越南正规军无力抗击殖民军入侵,但在被占领的地区广泛开展了游击战,袭击远征军的行军纵队和据点,击沉在湄公河上活动的法国战舰,使侵略军不断遭到打击。加之侵略军在侵占越南南方的过程中,因气候不适和患病而大量减员,为增强作战力量,殖民者遂采取“越南人打越南人”的策略,每占一地就强迫当地纳丁组成伪军,参加作战或防守占领区。在法军不断扩大侵略的时候,越南北方发生了农民武装起义,越南统治者害怕这场起义发展成为社会革命,力图尽快与法国缔结和约。而此时法国正准备进行墨西哥远征,也无心在印度支那继续扩大侵略范围。在这种情况下,法越开始和谈。
1862年6月5日,越南代表在西贡签署了《同法国和西班牙的友好条约》,法国获得嘉定、定祥、边和三省和昆仑岛。越南承诺,未经法国同意不得将其领土割让给其他国家;开放湄公河及其支流和3个港口供法国通商;允许基督教教士在越南境内自由传教。此外,越南还要向法国和西班牙赔款2000万法郎。
第二次法越战争(1873—1874年)。第一次侵越战争后,法殖民者进一步推行侵略扩张政策,在巩固了对越南南部东三省控制的基础上,又先后侵占了西三省,越南投降派代表潘清简不战而降,把整个交趾支那割让给法国后,自认罪责难逃服毒自杀。为了打开中国西南大门,法殖民者于1873年开始向越南北方扩张。这次,法国远征军吸取了在越南南部作战的经验教训,企图先以政治手腕而不是用军事手段达到入侵越南北部的目的。遂让法国商人让·杜布依充当开路先锋,进入红河活动,制造侵占越南北方的借口。而后以调解越南北方官员与被抓获的法国商人之间争执为由,派法军弗朗西斯·加尼尔将军率兵攻打河内。加尼尔到河内后,即按计划联络人员,招募伪军,仅三天就组织起一支1.4万人的伪军,迅速攻占了河内城堡,随后又在红河三角洲一带攻城掠地,控制了越南北方的大部分重要城镇。被占领地区的越南军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游击活动,缴获法军船只,烧毁亲法基督教城镇。法军加尼尔将军也在1873年底的一次战斗中毙命,法军不得不又派弗拉斯特到北方继续执行侵略扩张任务。在越南北部边境地区活动的中国农民起义军黑旗军,与越南人民休戚与共,对法国侵略者十分痛恨,受越南政府邀请,由刘永福率领千余人,配合越南军民抗战。1873年12月21日,黑旗军在河内近郊击毙法国侵略军头目安邺,大获全胜。腐败的越南统治者害怕抵抗的胜利招致法军更大的报复,急于求和。1874年3月15日,签订了第二次《西贡条约》,规定:法军将于阮朝的统治区内维持治安;越南承认法国对交趾支那享有无可争辩的控制权;允许法国人利用红河作为与中国西南经商的通道。
第三次法越战争(1883—1884年)。法国在越南的步步得逞,使其侵略扩张野心不断膨胀。1882年春,法军一支600人的部队不宣而战,在3艘战舰的支援下攻占了河内。至1883年5月底,法军先后占领了红河三角洲的一些重要战略据点和鸿基煤矿地区。同年5月19日,中国黑旗军再次接受越南政府邀请,在越南军民配合下,于河内城西的纸桥伏击法军的一个分队,歼敌100余人,毙李威利等军官30多人,迫使法军残部龟缩河内。法军即以此为借口,再次宣战,挑起了第三次法越战争。8月,法国远征军4000多人进入越南北方海岸。分兵两路:一路沿红河进攻黑旗军,一路由海上进攻越南首都顺化。进攻黑旗军的法军屡遭黑旗军和越南军民痛击,损失惨重。从海上进攻越南首都顺化的一支分舰队,于20日占领了保护首都的屏障顺安要塞。这时越南统治集团内部战和两派意见分歧。越王阮福时病死后,各派争夺皇位,局势更加恶化,最后投降派获胜,于8月25日与法军签订了《顺化条约》,法国取得了对整个越南的保护权。但越南反对殖民者的武装斗争并未停止,许多地区又爆发了新的游击战争。为了镇压越南人民的武装斗争,法国远征军被迫增至1.7万人,直到1884年夏,才把几个主要地区的抵抗运动暂时镇压了下去。6月6日,法越在顺化签订了保护条约。从此越南南圻各省沦为法国殖民地,中圻各省成为空有皇权的保护国,北圻虽在主权形式上仍归越皇,但由法国官员管辖。保护条约使法国完成了把越南变为殖民地的法律程序。
法国殖民者从1858年至1883年对越南进行了三次掠夺性的侵略战争,最终使整个越南沦为法国的殖民地。法越战争是法国实行殖民政策的结果,是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列强争霸和抢夺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
法国对越南的侵略是有准备、有计划、分阶段逐步进行的。早在17世纪初,法国传教士就来到越南,大搞间谍活动。
18世纪下半叶,法国在北美和印度的殖民势力被劲敌英国排挤后,越南就成了法国向东方扩张的主要目标。为以越南为基地,开辟一条通向中国西南和中部的侵略道路,法王路易十六曾根据在越南等地传教的百多禄主教1787年的奏议,制定了“法兰西东方帝国”的庞大计划,并采取了侵占越南的实际步骤。19世纪初,法国多次派使臣到越南谈判,并以武力相威胁。1843年和1845年,法国军舰两次驶入岘港示威。
1847年,法国两艘军舰又闯入岘港,公然击沉越南战船。1857年7月,法国政府通过了侵占越南的决议,计划首先占领越南,尔后以此为跳板,向远东各国扩张。法国侵占越南采取了从南到北,跳跃式蚕食,分三次完成的。在具体侵略手段上,首先,以军事入侵与政治活动相结合,先派披着宗教外衣的传教士和商人到越南,探寻道路,扶植亲法势力,制造事端,为其武装入侵提供借口。其次,法军每侵占一地,便与越南政府签订条约,使其侵略合法化。并在此巩固统治,积蓄力量,尔后再向下一个目标发起进攻。第三,法军以战养战,拼命剥削和压榨占领区的越南人民,掠夺当地资源财富,并采取“越南人打越南人”的卑劣伎俩,每占一处就招募越籍伪军,开办学校,培养翻译和代理人,协助其控制占领区和进行作战。
法越战争中,越南屡屡失利,究其原因,除了法军船坚炮利外,关键在于越南社会落后,政治腐败。法越战争时期正值越南阮氏封建王朝极其衰弱腐败的时候,对内血腥镇压人民革命,扼杀资本主义萌芽,使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统治集团陷入严重孤立的境地,根本不可能动员组织全民族起来抗法救国,而只能靠装备落后,训练较差的正规军,防守几条固定防线,实施消极防御。这种缺乏人民战争基础的单纯防御,是无法抵住殖民侵略者的进攻的。其次,越南统治集团在政治上软弱无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在敌人进攻面前不敢抗战或避战求和,委曲求全,使投降主义占了上风。结果助长了侵略者的气焰,使其更加肆无忌惮,步步深入,最终使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此外,越南统治者在军事指挥上也非常愚蠢,一方面盲目乐观,错误估计形势,认为法国离越南遥远,其侵占越南为殖民地是小孩子的想法;另一方面又畏敌如虎,认为敌人海军强大,不敢与敌作战,希图以单纯防守等待转机。由于受这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使越军在第一次法越战争中,未能抓住法远征军主力调往中国战场,在越南南方仅有千余人驻守的有利战机组织反攻,扭转被动局面,而是坐等法军结束侵华战争后,重新调集兵力在越南发动进攻,使越方连连败退,丢城失地,被迫割地求和。然而,“没有什么比独立、自由更可贵的了”(胡志明语)。哪里有侵略,哪里就有反抗。面对法国的入侵,越南人民同仇敌忾,不畏强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法游击战争,坚持抗法斗争80年,直至把法国殖民者赶出了越南。
59 美国内战
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的决战
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两种社会制度即奴隶制度与自由劳动制度之间的斗争”。美国独立后,南方和北方沿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发展。在北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从19世纪20年代起,北部和中部各州开始了工业革命,到50年代完成。1860年,北方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总产值达18.8亿美元。而在南方,则实行的是种植园黑人奴隶制度,南方1860年已有黑人奴隶400万人。南方奴隶制度是生长在美国社会的赘瘤,它严重窒息了北方工商业的发展,南北矛盾和斗争自19世纪起日趋激烈。斗争主要围绕西部土地展开。北方要求在西部地区发展资本主义,限制甚至禁止奴隶制度的扩大;南方则力图在西部甚至全国扩展奴隶制度。双方矛盾到19世纪50年代在局部地区已酿成武装冲突。在奴隶主的进逼面前,北方人民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废奴运动”,南方黑奴也不断展开暴动。在人民斗争的推动下,北方资产阶级开始主张废除奴隶制度。1854年共和党成立,1860年,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为总统,这预示了奴隶制度的末日。于是,南方7州退出联邦,1861年2月建立了一个新“国家”——“美利坚诸州联盟”,定都里士满。4月12日,南方军队炮击并于14日占领了联邦军的萨姆特要塞,挑起了内战(又称“南北战争”)。
美国南北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北方有23个州,人口2200万,工业生产是南方的10倍。南方只有7个州900万人口。
南方之所以敢挑起战争,是因为南方早就从军事上做好了准备,南方军队素质高,军火工业发达,并得到英法等国的援助。南方想通过速战速决打败北方。
美国内战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和东西两大战场。1861年4月至1862年9月是“有限战争”阶段。双方都集中兵力于东战场为争夺对方首都而展开激战。南方军队统帅是杰出军事家罗伯特·李,他根据双方力量悬殊的状况,制定了以攻为守的战略,集中兵力寻歼北军主力,迫使北方签订城下之盟。
而北方对战争准备不足,又采取了所谓的“大蛇计划”,把兵力分散在8000英里长的战线上,加上同情奴隶主的指挥官麦克莱兰采取消极战术,使北军连连受挫。
1861年,双方在东战场举行了第一次马那萨斯会战。7月21日,北方发起向南方首都里士满进军的攻势,3.5万北方军队排着整齐队形,在军乐声中向里士满进军。由于北方事先大张声势,认为南军不堪一击,加上这一天是星期六,于是许多华盛顿市民、国会议员、记者等身着盛装,携妻带子,提着装有野餐的篮子,有的坐马车,有的随军队步行,像过节一样,前来战地观光,看热闹。南方军队2.2万在铁路枢纽马那萨斯列阵相迎。北方军队在观众的欢呼声中向南军发起攻击,猛烈的炮火把南军阵地笼罩在烟雾中。北军继而跨过布尔河向对岸发起冲击。谁想南军指挥官是名将托马斯·杰克逊,他沉着指挥,击退了北军5次冲锋,因此获得“石墙”的美称。战斗十分激烈,由于双方军服几乎相同,一时敌我难辨,战场一片混乱。不久,南军9000援军赶到,发起反攻。缺乏训练的北军一触即溃,丢下大批枪支弹药逃回华盛顿。这一仗,北军损兵折将3000,南军损失不到2000。
进入1862年,战况更为激烈。林肯2月22日下令50万大军发起总攻击。北军在西线节节胜利,几乎打通了南北大动脉密西西比河。海军也攻克了南方最大港口新奥尔良。但在东战场,北军又连遭惨败。北军司令麦克莱兰拥有重兵10万,却几个月按兵不动,因为他把敌人的5万人马当成了15万。后在林肯催促下,才发动“半岛战役”,企图攻占里士满。
罗伯特·李急率南军迎击。6月25日至7月1日,李的9万军队同北军10万人展开“七日会战”,李以机动寻找战机,调动北军,然后寻找北军薄弱环节发起进攻,把北军逐出了里士满附近的半岛,使北军损失1.65万人,南军也损失2万人,但在战略上却取得了保卫首都的胜利。李乘胜北上,8月底,与北军进行第二次马那萨斯会战。南军有5.4万人,北军8万人。李高超的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以小部队把北军主力吸引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