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钟鼓:古代乐器。朱熹说:“敬而将之以玉帛,则为礼;和而发之以钟鼓,则为乐。”这说明礼乐之可贵在于在百姓中提倡“敬”、“和”。如果只是在形式上摆玉帛、敲钟鼓,而忽略了它的深刻的内容,那就失去了礼乐本来的意义与作用。
子曰:“色厉而内荏①,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②!”
【今译】
孔子说:“外表神色严厉而内心怯懦虚弱,以小人来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爬墙头行窃的盗贼吧!”
【注释】
① 色厉内荏:外貌似乎刚强威严,而内心却柔弱怯惧。“色”,神
色,脸色,外表的样子。“荏(rěn忍)”,软弱,怯懦,虚弱。
② 穿:挖,透,破。 窬(yú鱼):洞,窟窿。从墙上爬过去也
叫窬。
子曰:“乡愿①,德之贼也②。”
【今译】
孔子说:“所谓‘乡愿’,是败坏道德的人。”
【注释】
① 乡愿:特指当时社会上那种不分是非,同于流俗,言行不一,伪善欺世,处处讨好,也不得罪的乡里中以“谨厚老实”为人称道的“老好人”。孔子尖锐地指出:这种“乡愿”,言行不符,实际上是似德非德而乱乎德的人,乃德之“贼”。世人对之不可不辨。而后,孟子更清楚地说明这种人乃是“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乡人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坏人坏事,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见《孟子·尽心下》)。“愿’”,谨厚,老实。
② 贼:败坏,侵害,危害。
子曰:“道听而涂说①,德之弃也。”
【今译】
孔子说:“听到传闻不加考证而随意传播,从道德来讲,是应当抛弃的。”
【注释】
① “道听”句:在道上听到的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涂”,同“途”。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①?其未得之也,患得之②。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③。”
【今译】
孔子说:“与品德恶劣的人怎么可以一起事奉君主呢?他没得到官位、富贵时,总怕得不到。既得到了,又怕失掉。假如老怕失掉官位、富贵,那就无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了。”
【注释】
① 鄙夫:鄙陋、庸俗、道德品质恶劣的人。
② 患得之:实际上是“患不能得之”的意思。“患”,怕,担心。
③ 无所不至:无所不用其极,无所不为。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①,今也或是之亡也②。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③,今之矜也忿戾④;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今译】
孔子说:“古代的百姓有三种毛病,现在,或者连那样的毛病也没有了。古代狂妄的人不过有些放肆直言,不拘小节,现在狂妄的人却是放荡越礼,毫无顾忌了;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持守过严,不可触犯他,现在骄傲的人却是忿怨乖戾,蛮横无理了;古代愚笨的人不过头脑有些简单直率,现在愚笨的人却是明目张胆地虚伪欺诈罢了。”
【注释】
① 疾:本义是病。这里指气质上的缺点。由于世风日下,今人的缺点毛病也无法同古人的缺点毛病相比了。古人气质上有缺点的尚且朴实可贵,今人则变得更加道德低下,风俗日衰了。
② 亡:同“无”。
③ 矜(jīn金):骄傲,自尊自大。 廉:本义是器物的棱角。这里引申为不可触犯,碰不得,惹不得。
④ 忿戾(lì利):凶恶好争,蛮横无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①。”
【今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和气善良的脸色,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注释】
① 本章与《学而篇第一》第三章重复。可参阅。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①,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今译】
孔子说:“〔我〕厌恶用紫色顶替红色,厌恶用郑国的音乐扰乱雅乐,厌恶以巧言善辩的嘴巴来倾覆国家的人。”
【注释】
① 恶(wù务):厌恶,讨厌。 紫之夺朱:“夺”,强行取得,取代,顶替。“朱”,大红色。古代传统称为正色。紫是红色和蓝色混合而成的颜色,虽与红色接近,然而不是正色而是杂色。但在春秋时期,史载鲁桓公和齐桓公都喜欢穿紫色衣服,可见那时紫色已取代了朱色的传统地位,连诸侯的衣服都以紫色为正色了。而孔子认为:朱色的光彩与地位不应被紫色所夺去。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①,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今译】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话,那么弟子们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样运行不息,各种动植物照样发育生长。天何尝说话呢?”
【注释】
①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
孺悲欲见孔子①,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②,取瑟而歌,使之闻之。
【今译】
孺悲想见孔子,孔子推辞说有病。传话的人出了门,〔孔子〕拿过瑟来又弹又唱,〔故意〕让孺悲听到。
【注释】
① 孺悲:鲁国人。鲁哀公曾派孺悲向孔子学习士丧礼。孔子这次为何不愿见孺悲,原因不明。
② 将命者:传话的人。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①。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②,期可已矣③。”子曰:“食夫稻④,衣夫锦,于女安乎⑤?”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⑥,闻乐不乐⑦,居处不安⑧,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⑨?”
【今译】
宰我问:“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讲习礼仪,礼仪必然荒废败坏;三年不演奏音乐,音乐必然生疏忘记。旧谷子已吃完,新谷子已上场,取火用的木料也都轮了一遍,守孝一周年就可以了。”孔子说:“〔父母去世还不满三年〕你便吃大米饭,穿锦绸缎,你心安吗?”〔宰我〕说:“〔我〕心安。”〔孔子说:〕“你心安,就这样做吧!君子居丧守孝,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安适,所以不那样做。如今你心安,就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是宰予的不仁啊!孩子生下三年之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为父母守孝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爱心报答于他的父母呢?”
【注释】
① 期:时间,期限。
② 钻燧改火:“燧(suì岁)”,木燧,古代钻木取火的工具。古人钻木取火,所用的木料四季不同。春天用榆柳,孟夏与仲夏用枣杏,季夏用桑柘,秋天用柞楢,冬天用槐檀。各种木料一年轮用一遍,第二年按上年的次序依次取用,叫“改火”。钻燧改火,即指过了一年。
③ 期:指一周年。
④ 食夫稻:“夫”,指示代词。这,那。古代水稻的种植面积很小,大米是很珍贵的粮食,居丧者更不宜食。因按礼,“父母之丧,既殡,食粥,粗衰。既葬,疏食,水饮,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果。 。 。”(朱熹《四书集注》)
⑤ 女:同“汝”。你。
⑥ 旨:美味,好吃的食物。
⑦ 乐:第一个“乐”,指音乐。第二个“乐”,指快乐。
⑧ 居处:指住在平时所住的好房子里。古代守孝,应在父母坟墓附近搭一个临时性的草棚子或住茅草房,睡在地下草苫子上,以表示不忍心住在安适的屋子里。
⑨ “予也”句:“于”,给,与。一说,“于”,自,从。则此句意为:难道宰予没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护抚育吗?
子曰:“饱食终日①,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弈者乎②?为之,犹贤乎已③。”
【今译】
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这种人〕真难办啊!不是有掷彩下棋的游戏吗?下下棋,也比什么都不干要好些。”
【注释】
① 终日:整天。
② 博:古代一种棋局游戏,用六箸十二棋为博具,以争输赢。 弈(yì义):围棋。
③ 贤:好,胜过,超过。 已:止。指什么都不干。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今译】
子路问道:“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说:“君子以为义是最高尚的。君子有勇而无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而无义,就会做强盗。”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①,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②。”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③,恶不孙以为勇者④,恶讦以为直者⑤。”
【今译】
子贡问道:“君子也有所厌恶吗?”孔子说:“有厌恶。厌恶专好称扬散播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上位的人,厌恶恃强勇敢而无礼的人,厌恶果决敢为而固执不通事理的人。”〔孔子又〕说:“端木赐呀,你也有所厌恶吗?”〔子贡说:〕“厌恶窃取抄袭〔别人的知识成果〕却自以为聪明的人,厌恶不谦逊却自以为勇敢的人,厌恶揭发攻击别人却自以为正直的人。”
【注释】
① 流:据清乾隆年间国学大家惠栋《九经古义》和清嘉庆年间学者冯登府《论语异文考证》,“流”字衍。晚唐以前的《论语》版本中无“流”字,至宋代,才有此衍误。 讪(shàn善):诽谤,讥讽,诋毁。以言毁人称谤,在下谤上称讪。
② 窒(zhì志):阻塞,不通。引申为固执,头脑僵化,顽固不化。
③ 徼(jiāo交):抄袭,窃取,剽窃他人的知识成果(如言论,学问,见解,做出的成绩等)。一说,私察他人之言行动静,而自作聪明,假以为知。知:同“智”。
④ 孙:同“逊”。
⑤ 讦(jié杰):攻击别人的短处,揭发别人的隐私。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①,近之则不孙②,远之则怨。”
【今译】
孔子说:“唯独女子和小人是难以相处的。亲近他,就无礼;疏远他,就怨恨。”
【注释】
① 养:供养,共同相处。这里主要指的是对婢妾,对仆隶下人,故用“养”字。
② 不孙:指不恭顺,不守规矩,放肆无礼。“孙”,同“逊”。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①,其终也已。”
【今译】
孔子说:“年纪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辈子算是完了。”
【注释】
① 见恶:被别人所厌恶,所讨厌。“见”,助词,表示被动。
微子篇第十八(共十一章)主要记历史上圣贤的事迹,孔子及其弟子周游列国时的行为,以及世人对于处乱世的不同态度。
微子去之①,箕子为之奴②,比干谏而死③。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今译】
〔纣王无道,〕微子离开了纣王,箕子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比干屡次劝谏被〔纣王〕杀死。孔子说:“殷朝有这三位仁人啊!”
【注释】
① 微子:名启,采邑在微(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但微子出生时其母只是帝乙的妾,后来才立为正妻生了纣,于是纣获得立嗣的正统地位而继承了帝位,微子则封为子爵,成了纣王的卿士。纣王无道,微子屡谏不听,遂隐居荒野。周武王灭殷后,被封于宋。 去:离开。 之:代词。指殷纣王。
② 箕子:名胥馀,殷纣王的叔父。他的采邑在箕(在今山西省太谷县东北)。子爵,官太师。曾多次劝说纣王,纣王不听,箕子披发装疯,被纣王拘囚,降为奴隶。周武王灭殷后才被释放。
③ 比干: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屡次竭力强谏纣王,并表明“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
也。”纣王大怒,竟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诸?”(《史记·殷本纪》注引《括地志》)遂将比干剖胸挖心,残忍地杀死。
柳下惠为士师①,三黜②。人曰:“子未可以去乎③?”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④?枉道而事人⑤,何必去父母之邦⑥?”
【今译】
柳下惠担任〔鲁国〕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多次被免职。有人说:“您不可以离开〔这个国家〕吗?”〔柳下惠〕说:“正直地事奉人君,到哪一国去不会被多次免职?〔如果〕不正直地事奉人君,何必要离开自己父母所在的祖国呢?”
【注释】
① 士师:古代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
② 三黜(chù处):多次被罢免。“三”,表示多次,不一定只有三次。
③ 去:离开。
④ 焉:代词,表疑问。哪里。 往:去。
⑤ 枉:不正。
⑥ 父母之邦:父母所在之国,即本国,祖国。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①。
【今译】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礼节、爵禄〕说:“若像〔鲁国国君〕对待季氏那样〔来对待孔子〕,我不能;要用比季孙氏低比孟孙氏高的待遇来对待孔子。”〔后来齐景公又〕说:“我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便动身走了。
【注释】
① 孔子行:公元前509年,孔子到齐国,想得到齐景公的重用;结果,有人反对,甚至扬言要杀孔子。齐景公迫于压力,不敢任用,孔子于是离开齐国。
齐人归①女乐,季桓子受之②,三日不朝,孔子行③。
【今译】
齐国人赠送了许多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便离开了鲁国。
【注释】
① 归:同“馈”。赠送。
② 季桓子:鲁国贵族,姓季孙,名斯,季孙肥(康子)的父亲。从鲁定公时至鲁哀公初年,一直担任鲁国执政的上卿(宰相)。
③ 孔子行:《史记·孔子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齐人惧,归(馈)女乐以沮(阻止)之。”孔子看到鲁国君臣这样迷恋女乐,朝政日衰,不足有为,便大大失望而去职离鲁。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①:“凤兮②!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③,来者犹可追④。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⑤。”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⑥,不得与之言。
【今译】
楚国有位狂人接舆,唱着歌经过孔子的车旁,歌里唱道:“凤凰呀!凤凰呀!为何道德这么衰微?过去的事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未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如今从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同他说话。〔接舆〕快步避开了,〔孔子〕没能同他说话。
【注释】
① 接舆:“接”,迎。“舆”,车。迎面遇着孔子的车。这里因其事而呼其人为“接舆”。传说乃楚国人,是“躬耕以食”的隐者贤士,用唱歌来批评时政,被世人视为狂人。一说,接舆本姓陆,名通,字接舆。见楚昭王政事无常,乃佯狂不仕,于是被人们看做是楚国的一个疯子。
② 凤:凤凰。古时传说,世有道则凤鸟见,无道则隐。这里比喻孔子。接舆认为孔子世无道而不能隐,故说“德衰”。
③ 谏:规劝,使改正错误。
④ 犹可追:尚可补救,还来得及改正。
⑤ 而:语助词,相当于“矣”。
⑥ 辟:同“避”。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②?”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③?”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④,岂若从辟世之士哉⑤。”耰而不辍⑥。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⑦:“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⑧?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⑨。”
【今译】
长沮、桀溺两人一起耕田,孔子经过过那里,让子路去打听渡口。长沮说:“那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自己该知道渡口〔在哪里〕。”去问桀溺。桀溺说:“您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徒弟吗?”〔子路〕回答:“是的。”〔桀溺〕说:“〔世上纷纷乱乱,礼坏乐崩,〕如滔滔的大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你们和谁去改变这种现状呢?而且,你与其跟随躲避人的人,还不如跟随避开整个社会的人呢。”一边说一边不停地用耰拨土覆盖播下的种子。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叹息说:“〔人〕与鸟兽是不可同群的,我不同世人一起生活又同谁呢?假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参与变革〔现实的活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