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宗镜录略讲-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这个身体叫报身,这一生为什么多灾多难多病苦?前生自己造的业,今生受此报。你看看有些人的相,让人一看就喜欢,也讲不出来为什么喜欢他。他口袋有两毛钱你喜欢?不是的。有些人对人特别好,怎么好都令人讨厌,都想躲开他,不愿意亲近他。这都是前生多劫之报,心地法门的报应。

 

  我们有很多同学一天到晚吊着脸,好像可以吊十八个夜壶,这样一来搞得来生猪看到你都要躲掉,何况人!我经常叫他们多笑一点,多点笑容多好呢!虽然人家不理你也好看嘛!那个脸吊下来很难受啊!所以为了修行必须买面镜子。

 

  佛的 “指长吉祥 ”,见者 “无不吉利 ”,为什么得如此果报? “皆是一心之报。 ”经典又说 “其演光明 ”,身体放光,受他光芒照射,有烦恼的一念他,心里安祥了。有痛苦的一见到他,痛苦放下了, “是一心报。 ”也是他过去对人的心地果报。

 

  拿西方文化讲,爱心就是佛家讲的慈悲,也同中国人讲仁慈的道理一样。许多搞佛学的人没有文化基础,找佛经辩驳西方人讲爱心是不对的,说爱是业,打击爱心的不对。佛教刊物有很多这种幼稚的东西,被人笑死!他不知道西方文化讲的爱心虽然名称不同,其实就是中国人所讲的仁慈。

 

  所以,注意啊!这也是一字之差五百世野狐身!你到西方文化讲到 “慈悲 ”,只好用 “爱心 ”来表达,你另创慈悲,人家不懂意思。文字般若不够,方便般若也不懂,不知道人类文化演变,这么写文章岂不是妨碍了慧命?

 

  佛经又说 “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 ”年轻时看佛经看到佛的三十二相之一如 “无见顶相 ”,越想越奇怪,世界上的人,看不到头顶,一定跟水桶一样,你说好看吗?三十二相,如果我成佛只要三十一相,这一相我不要(众笑)。

 

  实则,这是形容高不可攀啊!把它翻译成 “无见顶相 ”,有人想不通!那样佛像头成了什么样呢? “无见顶相 ”,仰之弥高,一看肃然起敬,也是一心之报。

 

  这是永明寿禅师引用佛经说相好的果报、现象的果报、生命的果报,都是自己前生行为的因果来的。

 

  接着继续四十二卷,正式讨论因果问题。上次未加分段,现在补充说明。从开头到 “悉昧般若无生之旨 ”,是一个大段落。从 “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 ”开始,则讲唯心因果。 “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 ”又云 “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 ”这段就是说成就佛果的报身,色身光明,甚至放光照见一切。这是什么果报呢?就是心地永远在善良的境界中,是多生累劫修持所得的果报。又云: “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 ”其意同前。现在继续讲《华手经》的经偈。

 

                      梦幻非无

 

   《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

 

  严重的问题来了,这可以说是因果报应的哲学问题。真正的佛法讲一切果报是唯心所造,无主宰、非自然,每一位众生都是唯心,心物一元的心。《华手经》偈首先指出我们思想、感觉、知觉的心念是生灭的心,像电一样,它一下一下跳动,跳动以后没有了。

 

  譬如,我们都能体会到自己,从早到晚的思想、念头,都不能永恒存在,一直生灭不停,像海上的波浪,像电光、像风吹,随生随灭。它是如幻的,佛经就常用 “如梦如幻 ”来形容。幻就像幻灯一样,如同电影影像一般;但是要注意,研究佛学看到 “如梦如幻 ”很容易犯一个错误的观念,把 “如梦如幻 ”当成没有。 “如梦如幻 ”并非没有,幻像来时,或当人在梦境中时,的确是有,不过,不是永恒不变的存在。

 

  譬如,中国文学受佛学影响,经常用一句话: “人生如梦 ”。不错,人生是如梦,但是梦也是人生。我们在刹那之间做一个梦,有时几十年的生活都反映在梦中。像有名的 “黄梁梦 ”,是中国佛道两家的名人吕纯阳得道以前做的梦,他梦到自己考功名、中状元、出将入相,四十年功名富贵、家庭儿女样样圆满,最后犯罪被杀头,头一砍醒了。醒后看到旁边有个老头在煮饭,饭还没有熟呢!四十年中一顿饭还没熟,形容人生的短暂。因此吕纯阳梦到这个就修道去了。

 

  实际上一个梦几十年在一顿饭里还太长,真正的梦再长没有超过五分钟的。有些梦从年轻梦到老,经历很多事,其实没有超过五分钟。梦中的时间与现实生活的时间是相对的,证明一切时间都是唯心相对。人生如梦,梦也是人生。活到八十岁的人回头看过去的八十年,仿佛昨日的事。我经常说走路可以看到人生,爬山走路看前面还有那么远,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很短,人生就是这么一回事。

 

  生灭当中是有,但它不是永恒的存在,这个地方要细细地体会。念念是生灭,但是能够使你的念头发动、跳动的那个东西,它不生不灭。因此,我们晓得 “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 ”,它本来是空的, “而能得大报 ”,为什么最后要受大果报?不要认为念头空,无所谓,想一想没有关系。真正了解佛法的人,单独一个人坐在房间,或坐在高山顶上四顾无人,一个念头都不敢乱想乱动,一想,因果历然。

 

  所以中国文化儒家曾子的《大学》讲 “慎独 ”,单独一个人要小心谨慎,连念头都不敢随便,乃至曾子引用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有这样严重,所谓 “戒慎恐惧 ”也是同样的道理。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讲心的力量,成了因果有这样厉害。从现代科学的层面来说,如果这个理论成立,并且能够证明心力之强,那么,把心力用到善业上,或用到其它方面,它有无比的功能。

 

  所以,看佛经看到生灭法、如梦如幻,马上把它们打入空的观念是错误的。生灭法,如梦如幻。将来或可证明心的功能有无比强大的力量,甚至超越宇宙的力量。今后人类的文化会慢慢向这个方向去摸索,其实,现在已经在开始探索了。

 

                      唯心缘起

 

  这是《宗镜录》引用佛经的话。接着又续引《华严经》的偈子:

 

   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不在缘,什么缘?老子有句名言讲的很对: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一个人没有看到过那个东西,没有习惯,心里不会乱。物质文明愈发达,人类的欲望愈高。换句话说,物质文明愈发达,犯罪的行为愈复杂,犯罪的因果也越来越错综复杂,这是当然的,因为是外缘所引起的。老子这种思想说明外缘的可怕,儒家、道家都一样,曾子也知道外缘的可怕,所以有 “慎独 ”的说法。

 

  我们的心本来是依外境而引起,譬如我们当年晚上看书是点一盏青油灯,后来用洋油灯已经相当奢华了,现在离开电灯不能过活了。当年出门走路、坐牛车也很好,拿把草扇扇凉,凉风习习,无比的舒服,现在好像离开冷气不能生活。这些心理状况的变化,都是外缘所引起的。但是,当外缘引起这心的功能,它的作用并不在外缘的上面,而是内在的、唯心的,所以说 “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 ”

 

  简单地说,外境可以影响心理,心理也可以造成外境,心理因缘很难说一定属于哪一方面。所以此心与因缘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是有。当你被外缘一引,它是起作用,不是空的,是有。当这个缘过了,好像没有,实际上还是有。譬如做一件事做过就忘了,尤其年纪大的人,几十前做过的事自己想不起来,没有了?不会的。我告诉你,到了什么时候想起来?快死的时候。为什么?因为心理的反应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几十年前的事像放电影一样,很快回转来,都会再想起来。

 

  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

 

                      心的变形

 

   《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

 

  心理的状况,一生一灭一生一灭地跳动,这是心的功能所显出来的成果,即所谓过去生种子识所带来心的果,后天的教育只能稍稍影响它一点,很难有大的变化。 “心果 ”,只管这个阶段, “生已 ”,便自然灭去了。生出来又变灭,灭去并不是没有,那个功能、那个影响还是在,当然现代科学还很难证明。

 

  有一点大家要小心,虽然现在科学知识进步到这个程度,有许多足以被我们证明是不错的,但如果认为科学是定论,常常会闹笑话。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著作,尽量少引用科学,非常重要,因为一引用科学,很可能三年以后,定理整个被推翻,你那篇论文因引用错误而整个失去价值。

 

  如拿光学来说明,譬如人在这里,两个钟头以后离开,在七小时以内照相,每个座位都可以照出每个人的影子。也就是说,生灭早过去了,人也早离开了,那个影像的功能都还在。现在科学只能到这个程度。如果拿哲学、佛学道理讲,这个影像不只七天,一直还在,但存在的是影像,影像则随时间而不停在变异,早已不是你原来的那个形态,由你原来那个功能发出来的形态,变异、变去了,变去了不是没有,而是变另一个形态,所以说 “后变异可得 ”。

 

  所以,尽管我们随便一个思想、行为生灭马上过去了,它的后果的功能依然存在。在念念的生灭上,我们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思想、起心动念要特别注意关照自己,非常可怕的。我们常常在现实生活看到,一个人动了杀机想害人杀人,立刻气色就变了,如果当时把血抽出来验,血液变蓝,有毒。当然太高兴,血液的糖份就特别多,也是有问题,过份的都不对。所以心性修养与生理的关系有这样复杂的关系。这些都是借用现代科学上、医学上一点点道理说明这个东西。现在再说《显扬论》。

 

   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这道理怎么说呢?我们一切行为,佛法说的 “行 ”字,在五阴中是行阴,阴也有翻成五蕴皆空的蕴,不管是阴或蕴,都有含藏的意思。行是功能,永远在动,像地球物理一样,永远转动。等于大家静坐,想一下把心念静下来做不到,做不到也不要着急,因为心理与生理功能这个机器永远在动,要慢慢地沉静下来,这就叫工夫,所谓工夫是时间的累积。此外,我们心理的思想活动也是一种行。

 

  前几天跟女同学讲笑话,我说: “你们女同学真是讨厌,手始终要动。 ”女孩子打电话,手喜欢摸电话线,再不然,一边讲话一边这里摸摸,那里动动的,不然无意地摸摸衣服、扯扯头发,像这些无意的动作就是行阴。当然不是天下女孩子都是这样,也有很庄重的。像这样习惯性,也不是一生的事,可以看出她前生的业力来的。有些同学没有这个动作,有些就特别厉害,叫她不要动了,讲着讲着又摸起来了,这个下意识的动作,就属于行阴,是前生心理习惯带来的果报,当然它是生灭的。

 

                      无明缘行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 ”,譬如动一个东西,摸一下,等一下就没有了,念头又跳动过去了。再举一个明显的道理,有人讲话喜欢摸衣服,有人喜欢抠鼻子,有人喜欢摸头发,每个人都有特殊的表演。有些人一讲话就抠,你问他怎么了?他抠大指头,问他为什么抠?他说没有啊!等于骂人骂惯了,问他为什么骂人?他又一声: “他妈的!我没有啊! ”像这些地方,就是 “离灭因缘 ”,他不知道自己当下言行是怎么回事。注意啊!这个行阴就是业果。

 

  所以业果在什么地方看出来?就在这些中间,只是自己不知道,它就是一股力量,促使你人生的形态自然会向这里走。譬如有人讲话、动作特别啰嗦,叫他简化一点,是是,然后又讲一大堆。叫他说结论,是是,就是结不了论,真是没办法。行阴、业力的果报,在这个地方就是始终转不过来。真正学佛修行是要注意这些地方,千万不要认为盘腿打坐念佛就叫修行。

 

  打起坐来念佛时很好,下坐以后,却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好讨厌 ……阿弥陀佛 ……”像这样念佛,你念再多也没有用。没有把那个东西转过来就往生西方?往北方也去不了。你那个行阴没有改正方向,加强动力,就像要开车往西方,结果却向东方走,乃至于向下方走。向东方走还好,有个琉璃世界。

 

  真正的修行人要确实反省的是行阴,结果我们硬是转不过来。我经常笑自己,人家讲不对了,我眼睛一瞪: “你干什么的? ”真对不起,习惯动辄训人,那个就来了,毛病大这是行阴的力量。所以 “其性才生,离灭因缘 ”,看起来才生起,自然灭了,过去了、没有了。但是要注意后面一句: “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 ”,它是变异的,怎么说?比方我们刚才举的例子,有时习惯讲人不对了,头脑就烦起来了: “怎么那么讨厌,那么笨呢? ”这也是行阴的毛病!对不起。

 

   “当知诸行皆刹那灭 ”。佛学中对刹那有两种说法,有说这么一弹指有二十个刹那,有说六十刹那,管它多少刹那,反正刹那是很快的。我们的心理作用刹那、刹那跳动,现在是刹那生灭、生灭,那个能够生灭的功能,就像流水一样永远在行,你看流水就知道行阴。一条河流前一个浪头早过去了,后一个浪头接上来,中间在生灭,可见它这股力量是一条河流,我们的心理状况也是这样。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

 

   “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 ”我们晓得一切因果都是唯心,怎么样可以知道呢?刚才我表达得不好,但是我也只有这么大的本事,把行阴说明到这个程度。这个行阴为什么都是心的果呢?

 

   “颂曰 ”这是永明寿禅师摘录《显扬论》中的原文。他说我们讨论心的行阴、心的果,这其中与唯识有关。我们的心是熏习的增上。 “心熏习增上 ”这句话讨论起来真要命,佛学最难懂的是 “业 ”,业很难解释,翻成中文是孤臣孽子、冤孽的 “孽 ”。善、恶、无记都是这个业,拿现在的术语讲是一种力量,无形的一条绳子,一个动力、功能。业也翻成 “习气 ”,习气是中国文化的讲法,我们习惯性构成一个气,这个气当然不是呼吸的气,也不是空气的气。气是一股力量。比方刚才有些人许多无意的动作:抓抓头、摸摸鼻子,打电话摸电线、拿东西,这是习惯,习惯形成力量,很难把它转变过来。人有许多生来的习惯很难改变,有些同学说笑话,某某同学前世大概是女人,好多动作女性化,有些女同学前生是男人,好多动作男性化。这个笑话说明什么呢?业力、种子,过去带来的习惯甚难调伏。(这里所说的过去是讲前生,看不见的那一生。)

 

   “熏 ”,熏腊肉,熏鱼一样,香烟抽久了指头发黄,熏出来的。佛像前点香,熏久了变黑。菩萨不好做,做菩萨一脸都被熏黑。熏习这个名词有二个说明:慢慢熏变成了习惯,过去的种子熏习惯了变异成现在的行为,变中有异,与过去生不一样。讲过去世、现在世太难啦!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研究自己,再不然嘛,找个对象来研究。小时候在一起都晓得他的习惯,长大了,有些大学毕业、有些当博士、乃至在社会有事业成就,他童年的习惯还在,因为他那个种子熏习变成现行。现行呢?变了一个样子还是那个习惯,现行变成未来的种子,这是熏习来的。

 

  还有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育的环境。很多青年人到国外待久了回来,讲话 “耶、耶! ”我说: “耶个什么?是就是。 ”但他是有意的吗?他是无意的,习惯了,这也是熏习来的。外文搞好了,三言两语夹两句外文并不稀奇,讲惯了。

 

  所以,说种子熏现行,现行变种子。这个心的作用接受了外境,慢慢熏习可以增加。要什么时候转变呢?大家学佛打坐修定,只有真正得定的人才转得了这个习气,才能把这个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