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于廷墨的佳话,当时传得神乎其神。据说有一贵族子弟,于夏日读书之余,爱不释手地摆弄着一挺廷墨去后园赏荷。临近荷花池畔,他停下脚步,仔细端详眼前景物,但见那重重迭迭的荷叶上,滚动着大小无数的晶莹露珠,一枝枝亭亭玉立的荷花,红若玛瑙,白似素玉,争相怒放于荷叶之中,风姿绰约,楚楚动人。尚在含苞待放的蓓蕾,也羞怯地若隐若现于荷叶之上,更加妩媚娇美。忽然吹来一阵香气扑面的凉风,使他心旷神怡,便情不自禁地弯腰俯嗅花香,想与手中香墨比较,究竟是荷香还是墨香?谁曾想失手将墨遗落池中。他望着池水,懊悔莫及。心想,香墨入水,定将迅即销形,就是唤人捞取也是枉然。无奈,他只得悻悻离去。相隔数日,他偕家人来池畔消夏饮茶,不慎将一件金器掉入水中。这次,因为器皿贵重,他只好唤人入池捞取。万没想到,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前次落入池中的墨锭也被捞出,而且还像新墨那样坚实细腻,清香扑鼻。他为此惊喜若狂,逢人便讲,遂使廷墨身价倍增,不胫而走。
廷也因此名声大振,深得南唐朝廷赏识,被封为墨务官,并赐“国姓”,改称李廷。从嘉即位以后,对廷及其后人精心制作的廷墨也很器重,遂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说。据云,崇饰书具的徐铉兄弟,收藏一挺月团墨,价值纹银三万。北宋诗词兼书法大家黄庭坚,曾将李墨装入锦囊,试探墨商潘谷,让他鉴别优劣。潘谷用手隔囊抚摸,当即大声惊呼:“此乃天下之宝墨也!”随后解囊验证,果然是廷墨。
廷为使更多的知音长期收藏凝聚他家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的“李墨”,根据多年制墨、藏墨的亲身体会,写了一首《藏墨诀》:
赠尔乌玉玦,泉清砚须洁。
避暑悬葛囊,临风度梅月。
北宋文学家晁叔用,曾作《书廷墨》。这首追溯廷墨由来、功用和声誉的颂诗,可视为言简意赅的“廷墨小史”,兹录之于下:
君不见江南墨官有诸奚,老超尚不如廷。
后来承晏颇秀出,喧然父子名相齐。
百年相传纹破碎,仿佛尚见蛟龙背。
电光烛天星斗昏,雨痕倒海风雷晦。
却忆当年清暑殿,黄门侍立才人见。
银钩洒落桃花笺,牙床磨拭红丝砚。
同时书画三万轴,二徐小篆徐熙竹。
御题四绝海内传,秘府毫芒惜如玉。
君不见建隆天子开国初,曹公受诏行扫除。
王侯旧物人今得,更写西天贝叶书。
澄心堂纸亦是南唐一宝。在这种柔韧细腻、光润吸墨的名纸出现之前,南唐朝野的诏令文牍、画幅书札多用后蜀盛产的“薛涛笺”。这种加工染色纸,由唐末女诗人薛涛创制,故而得名。相传,薛涛在成都浣花溪畔,指导纸工将蜀郡的麻楮白纸,用荷花、鸡冠花的花瓣捣成泥状再加胶汁调研涂抹,改制成雅丽的桃江笺,称“浣花笺”。有时还径直把花瓣撒在纸上,加工成色彩斑谰的彩笺,又称“松花笺”。因“薛涛笺”清新雅致,颇得时人赞誉。李商隐《送崔珏往西川》诗云:“浣花溪纸桃花色,好好题诗挂玉钩”。紗紞矠北宋初益州人谢景初在“薛诗笺”的启发下,又研制出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等色的“十样笺”。
由于南唐学馆画院林立,文人学子云集,尽管年年从巴蜀运进大宗纸张,但还是供不应求。李为此诏令有司,重金礼聘后蜀纸工,前来原料丰富的升州辖地六合制造,并设官督办,就地在南唐境内生产,逐步推广。紗紟矠至从嘉即位,歙州辖境内的黟县造纸后来居上,借鉴蜀地的经验,革新了南唐生产熟宣纸的传统工艺,独家生产的“滑如春冰密如茧”的名纸,被钦定为宫廷书画用纸。适逢从嘉理政重地澄心堂重修竣工,他便将这种质地与性能俱佳的纸命名为“澄心堂纸”紗紡矠,并传谕有司在宫内专设库房大加贮存,长期使用。如梅尧臣诗所云:“江南老人有在者,为予尝说江南时。李主用以藏秘府,外人取次不得窥。”
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11)
澄心堂纸虽然名满江南,但在南唐灭国后作为战利品运回汴梁,并未引起北宋朝廷重视,被长期堆置在结满蛛网、尘埃厚积的库房里。诗人梅尧臣对澄心堂纸遭此冷遇大鸣不平:“城破犹存数千幅,致入本朝谁谓奇。漫堆闲屋任尘土,七十年来人不知。”史家刘独具慧眼,始为礼赞:“当时百金售一幅,澄心堂中千万轴。后人闻名宁复得,就令得之当不识。”随后又邀文坛名家享用赋诗,遂使澄心堂纸声名重振。欧阳修诗云:“君不见曼卿子美真奇才,久矣零落埋黄埃。君家虽有澄心纸,有敢下笔谁知哉!”梅尧臣诗云:“寒溪浸楮舂夜月,敲冰举帘匀割脂。焙干坚滑若铺玉,一幅百金曾不疑。”苏轼诗云:“诗老囊空一不留,一番曾作百金收。”
在以澄心堂纸为题的诗作中,最能反映诗家情感的莫过于梅尧臣的《永叔寄澄心堂纸二幅》紗紤矠。这首诗是他收到欧阳修馈赠的两幅澄心堂纸以后,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咏物抒情的:
昨朝人自东郡来,古纸两轴缄滕开。
滑如春冰密如茧,把玩惊喜心徘徊。
蜀笺脆蠹不禁久,剡楮薄慢还可。
书言寄去当宝惜,慎勿乱与人翦裁。
江南李氏有国日,百金不许市一枚。
澄心堂中惟此物,静几铺写无尘埃。
当时国破何所有?帑藏空竭生莓苔。
但存图书及此纸,辇大都府非珍瑰。
至今已逾六十载,弃置大屋墙角堆。
幅狭不堪作诏命,聊备粗使供鸾台。
鸾台天官或好事,持归秘惜何嫌猜。
君今转移重增,无君笔札无君才。
心烦收拾乏匮椟,日畏楮裂防婴孩。
不忍挥毫徒有思,依依还起子山哀。
龙尾石砚泛称歙砚,又是南唐一宝。歙砚因制砚石材产在黄山、天目山一带多为歙州管辖的县份而得名。其中,以婺源(今江西婺源)龙尾山下溪涧中盛产的龙尾石最为珍贵。歙砚石质坚韧细腻,温润莹洁,发墨如油,抚之如柔肤,扣之似金声,具有不吸水、不耗墨、不蚀笔、易洗涤等优点,被喻为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歙砚砚石纹理绚丽,神彩天成,主要有眉子、罗纹、金星、金晕、银星、鱼子、刷丝等品种,以清新秀逸见长。这些名品砚材,为砚工因材施刀、巧用纹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砚工可据砚石形状、颜色、花纹的殊异,精心设计,刻意雕琢,制成布局巧妙,造型浑朴,刀法挺拔,多姿多彩的几何形(以长方形和圆形居多)、仿生形(如牛、鹅、鱼、瓜、荷叶等)、随意形等各式砚,在砚额上刻有神龙戏水、仙猴摘桃、丹凤朝阳、青蛙莲叶等图案。
从嘉称帝以后,歙州地方官向他贡献多方歙砚,并力荐砚工李少微。从嘉将歙砚置于案头,不时地赏玩品评,觉得名不虚传,随即传谕有司,封李少微为砚务官,令其继续选善材,制佳品,向禁中进献。由于歙砚砚石深藏溪底,开采困难,从嘉又下诏截流改道,方便砚工采掘,保证砚石供应,遂使歙砚制作业空前发展,名播海内。
对于文人墨客,歙砚既是研墨工具,又是书斋雅玩,千百年来深得书画方家青睐。宋人蔡襄曾以诗赞曰:“玉质纯苍理致精,锋芒都尽墨无声。相如问道还持去,肯要秦人十五城?”在歙砚当中,又以龙尾砚最为名贵。
一代文豪苏轼对龙尾砚情有独钟,他曾以一柄祖传铜剑与人交换一方龙尾砚,后来换主反悔,将剑送回,又把砚取走。苏轼为此事作诗二首,聊以纪实,诗题分别为《张近几仲有龙尾子石砚,以铜剑易之》、《张作诗送砚反剑,乃和其诗,卒以剑归之》。与此同时,苏轼还写下了高度赞美龙尾砚的诗篇:
黄琮白琥天不惜,顾恐贪夫死怀璧。
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于石。
与天作石来几时,与人作砚初不辞。
诗成鲍谢石何与,笔落钟王砚不知。……
苏轼晚年,把他使用多年的一方龙尾砚赠与族人,并以《龙尾石砚寄犹子远》歌之:
皎皎穿云月,青青出水荷。
文章工点黝,忠义老研磨。
伟节何须怒,宽饶要少和。
吾衰此无用,寄与小东坡。
自幼酷爱歙砚的从嘉,更是得天独厚,利用帝王富有四海的特权,收藏了一座南唐独有也是历史上罕见的宝石砚山。此砚是李少微利用天然奇石,匠心独运,精制而成的。这座砚山,径长不过咫尺,前面参差错落地耸立着状如手指大小的三十六座奇峰,两侧倾斜舒缓,其势如丘陵连绵起伏,中间有一平坦处,金星金晕闪烁,自然排列成龙尾状。李少微因材设计雕刻,将平坦处琢磨成砚池,与四周峰峦相映成趣。放眼望去:群峰迭翠,山色空蒙,曲流回环,波光潋滟,既有黄山之雄奇,又具练江之俊俏,可谓巧夺天工。从嘉对这座稀世砚山嗜爱如命,特将山中景观分别命名为华盖峰、月岩、翠峦、方坛、玉笋、上洞、下洞、龙池等多处胜境。
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12)
南唐亡国之后,这座无价之宝的砚山,散失到江南民间,转手多人,数易其主。先为北宋名画家宝晋斋主人米芾所得,他的友好闻讯惊喜异常,赋诗咏怀:
砚山不易见,移得小翠峰。
润色书几,隐约烟朦胧。
巉岩有自古,独立高崧。
安知无云霞,造化与天通。
立璧照春野,当有千丈松。
崎岖浮波澜,偃仰蟠蛟龙。
萧萧生风雨,俨若山林中。
尘梦忽不到,触目万虑空。
公家富奇石,不许常人同。
砚山出层碧,峥嵘实天工。
淋漓上山泉,滴沥助毫端。
挥成惊世文,主意皆逢原。
江南秋色起,风远洞庭宽。
往往入佳趣,挥扫出妙言。
愿公珍此石,美与众物肩。
何必嵩少隐,可藏为地仙。
后米芾以砚山与苏仲恭学士家换取北固山甘露寺下海岳庵。不久,砚山被朝廷索入禁中,藏于万岁洞之砚阁。米芾失去砚山,异常惋惜,朝夕怀石,笔想成图并赋诗云:
砚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
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北宋亡后,砚山相继为戴觉民及族人所得。南宋奸臣、宰相贾似道图谋强行索求,攫为己有,未能得逞。屡经战乱,至元代,砚山仍为戴氏后人、大都太乙崇福宫张真人所藏。戴氏特请翰林侍讲学士、参与编修辽、金、宋三史的名士揭斯题词,揭氏慨然应允,命笔赋诗,颂扬砚山的价值和历届收藏者的功劳:
何年灵璧一拳石,五十五峰不盈尺。
峰峰相向如削铁,祝融紫盖前后列。
东南一泓尤可爱,白昼玄云生。
在唐已著群玉赋,入宋更受元章拜。
天台洞云海连,戴氏藏之余百年。
护持不污权贵手,离乱独与身俱全。
帝旁真人乘紫霞,尺书招之若还家。
阴崖洞壑寒,宛转细路通褒斜。
昆仑蓬莱与方壶,坐卧相对神仙居。
硬黄从写黄庭帖,汗青或抄鸿宝书。
秦淮咽咽金陵道,此物幸不随秋草。
愿君谷神长不老,净几明窗永相保。
有明一代,砚山不知去向。至清朝顺治、康熙年间,砚山为翰林院检讨、词人兼学者朱彝尊所得。诗人王士祯在朱府内曾见砚山,并针对昔日米芾的咏叹题诗云:
南唐宝石劫灰余,能与幽人伴著书。
青峭数峰无恙在,不须泪滴玉蟾蜍。
自幼与文房四宝结有不解之缘的从嘉,继承皇位之后,利用他手中独有的号令四方大权,传诏各地官府,征集翰墨珍奇。他在案牍劳形之余,面对书斋中几经遴选的文房珍宝,自鸣得意,大有天下神笔、奇墨、名纸、宝砚,尽为一人占有之势。特别是望着御案上那具铜铸鎏金的蟾蜍形砚滴,他更是忘情自语:“金蟾蜍呵,金蟾蜍!你舍弃了神间高贵的月宫,下凡来到我的书斋,心安理得地伏在香榧木几案上,腹中贮满清水,供我研墨之用。你同这些名贵的砚、纸、墨、笔,像我的臣下一样,诚惶诚恐地恭候在我的案头,听我调遣,任我驱使。若不是我的才华赋予了你们超凡脱俗的灵性,你们将永远是一堆平庸无奇的什物。”为了表达这种恃才傲物的心情,他在鎏金的铜蟾蜍四足和腹部,用篆书刻了一首《砚滴铭》:
舍月窟,伏几。
为我用,贮清。
端溪石,澄心纸;
陈元氏,毛锥子。
同列无听驱使,
微吾润泽乌用汝?
从嘉横溢的才华,不仅表现在他的书法、绘画造诣和对文房四宝的热心收藏、改进上,还表现在他着意网罗和奖掖诗文成绩斐然者,使南唐文化昌盛,名家迭出,佳作灿然。兹以这一时期的诗画为例略加勾勒。
在南唐异彩纷呈的诗坛上,当时活跃着诗人徐铉、徐锴、张、郑文宝、刘洞、孟宾于、江为等。
徐铉早慧,十岁能文;其弟徐锴,与他齐名。时人合称徐氏兄弟为“二徐”,并与西晋文学家“二陆”(陆机、陆云兄弟)相提并论。据《全五代诗》统计,徐铉一生得诗二百八十六首,大多收入《徐骑省集》。其诗晚年愈工,颇多佳句,意味深长。诸如《白鹭洲送陈使君》:“愿君不忘分飞处,长保翩翩洁白姿。”《和方泰州见寄》:“更残月落知孤坐,遥望船窗一点星。”《寄蕲州高郎中》:“知君多少思乡憾,并在山城一笛中。”《十日和张少监》:“黄菊后期香未灭,新诗捧得眼还开”等。徐锴诗思敏捷,十岁应约赴宴,席间诗叟点题,令其赋《秋声》诗,他稍加思索,便吟哦而就。其诗云:“井梧纷堕砌,塞雁远横空;雨滴莓苔紫,风归薜荔红。”仅此寥寥四句,便将秋景、秋意和秋声和盘托出。紘紤矠
第二章 花月正春风(13)
张诗意清婉,属对精丽,他的七律诗在五代诗作中堪称上乘。如《边上》:“戍楼吹角起征鸿,猎猎寒旌背晚风。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山河惨澹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只此旅魂招未得,更堪回首夕阳中。”《长安道中早行》:“客离孤馆一灯残,牢落星河欲曙天。鸡唱未沉函谷月,雁声新度灞陵烟。浮生已悟庄周蝶,壮志仍输祖逖鞭。何事悠悠策羸马,此中辛苦过流年。”他的七绝诗亦佳。如《寄人》:“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惜花》:“蝶散莺啼尚数枝,日斜风定更离披。看多记得伤心事,金谷楼前委地时。”紘紥矠
郑文宝擅长律诗,亦不乏警句。其《郊居》“百草千花路,斜风细雨天”联,《送枝江秦长官罢秩》“解印诗权在,移风泽国春”联,《长安别友》“杜曲花香浓似酒,灞陵春色老于人”联,《温泉》“只见开元无事久,不知贞观用功深”联,《读江总传》“吟诗功业才雄大,亡国君臣道最同”联,《关题》“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联等,均得诗界口碑,谓其功力不下王维、杜甫等大家。其诗《过缑山题王子晋祠》所咏:“秋阴漠漠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尤为北宋诗家晏殊、欧阳修赏识。
刘洞长于五律,作诗极为严谨,无懈可击,故号“五言金城”。他颇得贾岛遗法,终生崇拜贾氏,常对人讲:“深悔晚生,未能同浪仙(贾岛字)切磋诗艺。”其《夜坐》诗中的一联“孤猿叫落中岩月,夜客吟残半夜灯。”被传为惊时佳句,他也因此被人美称为“刘夜坐”。一次,他受李煜召见,曾献诗百篇,首篇警世诗《石城怀古》云:“石城古岸头,一望思悠悠。几许六朝事,不禁江水流。”此诗虽系凭吊六朝,却颇似南唐国势,致使李煜读后掩卷改容,感怆不悦。刘洞亦因此不再求见。北宋兵临城下,刘洞被困于金陵,忆起这段往事,不禁感慨,提起大笔写榜书一联诗置于路旁,责问李煜:“千里长江皆渡马,十年养士得何人?”
孟宾于少入乡校,奋力求学,孜孜不倦。其父苦于家贫,又少儿女,曾在壁上题诗慨叹:“他家养儿三四五,我家养儿独且苦。”宾于放学归家读后,提笔续云:“众星不如孤月明,牛羊满山独畏虎。”其父过目,暗自心喜,佩服他人小志大。由于他自幼生长乡间,深知农家疾苦,对纨子弟骄横跋扈、鄙薄稼穑的行径深恶痛绝,曾以诗为檄大加鞭挞,作《公子行》云:“锦衣红夺彩霞明,侵晓春游向野庭。不识农夫辛苦力,骄骢踏烂麦青青。”此外,他还有许多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