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落如罕、秆等部,都是在先零羌的胁迫之下与汉朝为敌的,先零谋反之初,罕、开部首领靡当儿曾派其弟雕库来见西部都尉,陈述其本不愿反的立场,但恰遇部分罕、开部落的人参与了反叛,西部都尉便将雕库扣留。赵充国到来之后,下令释放雕库,并加以抚慰后让他返回部落。他的策略是以攻心为上,分化瓦解敌人,等到他们只剩少数顽固分子时再出兵歼灭。
但是汉宣帝及大多数朝廷官员如辛武贤等都反对赵充国的做法。宣帝把辛武贤的意见转交赵充国,命他与部属讨论。赵充国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要团结、争取罕、开,讨伐先零。他认为只有“先行先零之诛”,才能震慑罕、秆等部落,使之悔过,这才是“全师保胜安边之策”,终于说服了宣帝。不久,赵充国引兵到先零羌占据的地区,先零猝不及防,望风而逃,丢下了所有的辎重物资,争先抢渡湟水。由于道路狭窄,人多拥挤,敌军乱作一团,毫无秩序。众将领向他建议攻击,可是赵充国认为这是穷寇,不宜追击。于是慢慢驱赶。结果,先零羌除淹死、被杀和投降汉军的几百人外,七八千人的主力都安全地渡过了湟水。赵充国又带兵到了罕、开地区,严令士兵不准侵扰,部落首领见汉军守信,表示愿听约束,仍回故地。赵充国虽然打败了先零羌,但是并没有彻底征服。先零的主力屯集在湟水以西,时刻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这时赵充国染病在身,需要休养,为了确保边防的安全,他向皇帝上奏提出屯田之策。
但是,这一正确的建议又遭到多数朝臣的反对。宣帝派来破羌将军辛武贤,命令他俩合兵一处进攻先零。赵充国又上奏提出“班师罢兵,万人留田”的建议,具体陈述了屯田的十二条好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万人留兵屯田以为武备”,可以产生震慑敌人的重大影响;二是经济上,屯田士兵生产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节省国家巨大的开支;三是军事上,留一万步兵屯田,有效地增强了边防力量,以逸待劳,可以随时抵御袭扰。赵充国三次上书,皇帝最后终于批准了他的屯田之策。这时,许延寿和辛武贤仍然主张进击羌人,宣帝也予以批准,两策并用,命许、辛和中赵印会师进剿。结果,许延寿收降羌人四千多名,辛武贤斩杀二千,赵印斩杀,收降二千多人,唯有赵充国兵不出营而收降五千多人。于是赵充国又上奏章说羌人逃跑的充其量不过四千兵马,况且罕羌首领表示,要杀死先零羌的首领杨玉,请求回军。宣帝答应后,赵充国于60年回军。当年秋天,先零羌首领杨玉果然被部下杀死,其部属四千多人全部归降汉军。52年十二月,赵充国病逝,享年八十六岁。
评分:统率B,战斗B,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B。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和攻心战术。其次,他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此外,还应该指出的一点是他一生的主要功绩集中表现在晚年,七十三岁时主动领兵出征,七十九岁回京,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陈汤
陈汤(?~6):字子公,山阳瑕丘(今山东兖州北)人。陈汤少年时喜欢读书,但因家庭贫困,有时靠乞讨度日,后来流浪到长安,认识了富平侯张勃,张勃觉得他很有才能。47年,汉元帝下诏,要求大臣推荐的人才,张勃便向朝廷推荐了陈汤。在等待分配期间,由于没有回家奔父丧,因此被人检举为缺乏起码的孝道,于是朝廷又谴责张勃,以他举荐不当而削减了他的食邑二百户,同时将陈汤拘捕下狱。后来又有人大力举荐,陈汤终于被任为郎官。陈汤主动请求出使外国,几年后被任为西域都护府副校尉,与校尉甘延寿奉命出使西域。宣帝时期匈奴内乱,五个单于争夺王位,其中郅支单于以武力兼并呼偈、坚昆、丁令三国,日益强盛,先困厚汉朝的使者江乃始,后又杀死使者谷吉。郅支单于自知有负于汉朝,害怕汉朝出兵报复,就向西跑到康居。康居王尊敬郅支,将女儿给他做妻子。郅支便借兵多次袭击邻国乌孙,乌孙不敢还击,而是远远地逃避,于是郅支拥有千里之远的势力范围,自以为大国之主,很不尊重康居王,竟至一怒之下杀死了康居王的女儿、贵人等数百人,同时他又派出使者到阖苏、大宛等国,胁迫他们年年给他进贡。那些小国不敢不给。汉朝也曾三次振出使者到康居,索要使者谷吉等人的尸体,郅支非但不给,而且侮辱汉使。
陈汤与甘延寿了解了郅支单于的这些情况后,于36年出兵西域。走出国境时,陈汤便对甘延寿说:“郅支单于剽悍残暴,如果再发展下去,必定是西域的祸患。现在他居地遥远,没有可以固守的城池,也没有善于使用强弩的将士,如果我们召集起屯田戍边的兵卒,再调用乌孙等国的兵员,直接去攻击,他必定守不住,也无处可逃,这正是我们建功立业的好机会啊!”甘延寿认为他的分析很有道理,但坚持要奏请朝廷同意后行动。不久韩延寿得病,陈汤焦急之中便果断地采取了假传圣旨的措施,调集汉朝屯田之兵及车师国的兵员,甘延寿只好依从他,带领起各路、各族军兵四万多人向北进发。陈汤沿路捕获康居副王的亲属及一些贵族,经过解释,他们愿做向导,并将郅支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而后大军便直抵郅支城都赖水边。陈汤命令将士四面齐用火攻,又击鼓助威,汉军冲进城中,郅支单于身边只有男女数百人及一些吏士,毫无抵御能力。汉军勇猛击杀,将郅支刺死,又从狱中解救出两名汉朝的使者,诛杀了郅支单于的妻妾、太子以及得封的王公等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生擒官吏一百四十五人。另外俘虏敌兵一千余人,都交给了参与打击郅支的小国军队。这次胜利,结束了西汉与匈奴的百年战争,为遇难受辱的汉使报仇雪恨,提高了汉朝在西域各国的威信。但陈汤向来贪财,攻克郅支城后,缴获了大量财物,私自藏起来不少,被人举报,所以回军时司隶校尉准备拘捕。陈汤立即上书皇帝,皇帝便下令撤回司隶校尉,并令沿路县城摆设酒食夹道欢迎。回朝之后,元帝下诏赦免了假传圣旨之罪,然后又让大臣讨论封赏事宜,最终封甘延寿为义成侯,赐陈汤爵位为关内侯,各赏食邑三百户、黄金百斤,并拜陈汤为射声校尉,延寿为长水校尉。成帝刘骜即位后,丞相匡衡又向成帝起奏陈汤此事,于是陈汤被免职。之后陈汤向成帝上书,说康居王送到汉朝来的王子不是真的。成帝命人核实,确实是真王子,则陈汤就犯下了诬告乃至欺君之罪。陈汤被捕入狱,准备处以死刑。太中大夫谷永向上书赞誉陈汤的功绩,请皇帝开恩。于是陈汤被特赦释放,免职为庶人,徙居敦煌。议郎耿育看到陈汤处境可怜,便又上书,再次论述了他的功绩,恳请皇帝予以照顾。皇帝下诏让陈汤迁回长安居住,不久去世。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B,战绩C,名气D,综合C。陈汤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当路过城镇或高山大川时,他都登高远望,认真观察、记忆。法令严明,采纳众人的意见办事,颇有将帅风范。但他又经常接受人贿赂的金钱,最终因此而身败名裂。谁能想到“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他说的呢?
东汉及三国篇:偶像的殿堂
东汉前期:
东汉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战争频繁。其中,与羌族的战争,持续时间最长。东汉的军事力量和军事成就,逊于西汉。其军事体制,较西汉有所变化。军队数量减少,一度撤消郡国兵,京师军亦有所压缩。但为进一步集权,中央直辖军驻屯范围扩大,重要郡国驻屯中央军或边防军,边郡和重要关隘的屯军,也由中央直接控制。基本上废除了郡县征兵制,改用募兵制。边郡亦征调或招募少数民族戍边。募兵制和郡国刺史、州牧、太守掌兵,不但耗费巨大,也导致了部曲、家兵等私人武装出现,直接造成后来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东汉的军队由骑兵、步兵、水兵组成。环首刀的普及和马鞍的进一步完善,为骑兵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东汉的国防及战略战术,大体继承西汉。“以夷制夷”策略的运用,较西汉更为重视使用少数民族部队,加速了周边各民族战法与中原传统战法的交流。
若单论将才,其实汉光武帝云台二十八将中耿弇和吴汉比冯异和邓禹更有资格入选,可是前二者过于嗜杀、喜欢屠城,耿弇一生屠城三百,曹操屠徐州和他比也是小巫见大巫,可以说是个双手粘满人民鲜血的刽子手;吴汉也好此道,甚至激起了刘秀部将邓奉的反抗(虽以失败告终,然邓奉为民除害,真英雄也!),就凭这点他们也不能入选。此时期的名将还有:耿弇、吴汉、窦固、段颎、皇甫嵩等。汉光武帝刘秀是帝王军事家中的佼佼者。
邓禹
邓禹(2~58):字仲华,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云台二十八将之首。从少年时就与刘秀相熟,长于谋略。23年跟随刘秀,为其出谋献策,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并多次举荐人才,均为刘秀所用。继随刘秀攻铜马等军,消灭王郎等割据势力。25年,邓禹受命为前将军,率军二万入关中,攻击刘玄。正月,击败河东都尉,取河东,围安邑,击败樊参的数万援军。六月,王匡﹑成丹﹑刘均等合军十余万,共击邓禹。初战,邓禹失利,樊崇战死。天黑后双方停战,诸将都主张乘夜退走,邓禹不从,认为王匡之军虽多,但势不强。第二天利用王匡停止进攻之机,重新组织队伍,调整部署。第三天清晨,王匡尽出其军攻打邓禹,邓禹令军中不得妄动,严阵以待,坚守不出。待王匡军至营前,猝然击鼓,全师猛扑,大破王匡军。王匡军至等皆弃军而逃,邓禹率轻骑急追,俘刘均及杨宝﹑弭强,将其斩杀,遂定河东。刘秀称帝后,封大司徒。随即进入关中,26年,取长安,注意争取民心,拥众号称百万。后虽数为赤眉军所败,但仍为刘秀信任。28年春,邓禹与邓晔﹑于匡在邓击败延岑,邓禹追至武当,再破其军,延岑逃往汉中,其众皆降。汉明帝时官至太傅。58年卒。
评分:统率C,战斗D,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邓禹打过不少胜仗,但也有几次惨败,算不上顶级名将,感觉他的地位和他与刘秀的关系有关。
冯异
冯异(?~34):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初事王莽,被刘秀俘虏后归顺刘秀,参与消灭王郎割据势力和赤眉、铜马等军。23年,提出扩张势力、宽释囚徒、与民以利等夺天下之策,使刘秀赢得了人心,据有河北。25年,奉命屯军孟津,与洛阳刘玄守军对峙,他写信离间守将李轶,借此机会,北攻天井关,攻克上党两座城池,又南进,攻克河南成皋以东十三个县和各处兵营,收降十多万敌军。武勃率一万多人进攻归降冯异的部队,冯异渡河,跟武勃在乡下接战,斩杀武勃及士兵5000余人。李轶信守约言,闭门不救。冯异见李轶可信,便把情况详细地写信告知刘秀。刘秀故意把李轶写给冯异的信件泄露出去。朱鲔得知,大怒,派人刺杀李轶,一时洛阳城人心浮动,好多人出来投降。朱鲔派苏茂带几万人攻打温地,自己则领兵数万进攻平阴,牵制冯异。冯异先派寇恂等打败苏茂,然后自己率兵渡河,进击朱鲔。朱鲔败逃,冯异追赶到洛阳,耀其威武,绕城一周而归。27年与邓禹进攻赤眉军,首战失利,随后在崤底之战中,预先派兵扮成赤眉军埋伏起来,再示弱诱敌,纵伏兵击之,赤眉军无法辨别敌我,因此大败,冯异收降8万余人,余下的十余万人逃到宜阳后也投降了,从此赤眉军被平定。30年,刘秀与隗嚣争夺栒邑,冯异率兵抢先入城,偃旗息鼓,待隗嚣军至,突然出击将其击败。34年在平陇军中病死。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B,战绩C,名气C,综合C。冯异博学,有远见卓识,从不争功,每次战后众将自吹自擂时他就跑到大树下休息,所以号称“大树将军”。
岑彭
岑彭(?~35):字君然,南阳棘阳(今河南新野东北)人。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始为新莽政权棘阳县长,继投刘玄,后归刘秀。参与镇压河北、荆州农民起义军。从刘秀转战南北,屡立战功。25年,刘玄军被围困于洛阳,岑彭劝降主将朱鲔,洛阳举城归降刘秀。27年,平定董欣、邓奉叛乱,又率领傅俊、臧宫、刘宏等三万多人南击秦丰,攻克黄邮。秦丰和他的大将蔡宏在邓坚守。汉军数月不得进。光武帝责备岑彭,岑彭害怕,于是连夜集合兵马,传令:“明日西击山都”,然后纵其俘虏回营告知秦丰。秦丰信以为真,调动主力,开赴山都,准备伏击岑彭。岑彭偷渡过沔水,在阿头山大破秦丰部将张扬。然后,从川谷间伐木取道,直奔秦丰的大本营黎丘,击败留守部队。秦丰大惊,急忙回师救护。岑彭与诸将依山扎营。秦丰和蔡宏趁夜来袭,岑彭早有准备,出兵迎击,秦丰败走,蔡宏被杀。28年春,田戌与秦丰合兵拒汉。岑彭出兵攻打田戌,数月,田戌大败,逃回夷陵。刘秀亲自到黎丘犒赏军士,封赏岑彭部下有功者一百余人。岑彭进攻秦丰三年,斩杀敌兵九万多人。秦丰手下只剩了一千多残兵,而且,城中粮食将尽。光武帝见秦丰势力衰微,便命朱祐代替岑彭守黎丘,而命令岑彭和傅俊南进夷陵,攻打田戌。岑彭打败田戌,攻占夷陵,田戌率几十个骑兵逃往蜀地。岑彭追到秭归,俘虏田戌妻儿老小和几万士兵。29年,屯兵津乡,针对江南牧守慑于汉军南下的心理,以檄文劝谕,使其归顺了刘秀。32年,随刘秀攻破天水。35年,率大军溯三峡攻蜀,部将鲁奇以火攻破蜀军江防工事,岑彭进占江关,并严肃军纪,号令军中吏士,不得虏掠百姓。所到之处,百姓都奉献牛酒,迎接犒劳部队。岑彭接见当地年高德劭者,对他们说:“大汉哀愍巴蜀久见虏役,故兴师远伐,以讨有罪,为人除害”。并坚决不受牛、酒等物。百姓皆大为喜悦,争着开门归降。光武帝下诏书,命岑彭守益州牧,而每攻克一个郡,岑彭都先兼摄太守职务。岑彭进军江州,见田戌粮草众多,很难在短期内攻克。便留冯骏驻防,自己则率兵直指垫江,攻破平曲,收得粮米几十万石。公孙述派遣延岑、吕鲔、王元和他的弟弟公孙恢一起拒守广汉、资中,又派侯丹率二万余人拒守黄石。岑彭见状,多设疑兵,虚张声势,命杨翕和臧宫抵拒延岑等人,自己则分兵由水路回江州,溯都江而上,袭击侯丹,大破其军。接着,昼夜兼行一千余里,一鼓攻克武阳,并派精锐骑兵驰攻广都,一直攻到离成都几十里的地方,其势迅疾,势如破竹,敌众溃散。开始,公孙述听说汉军在平曲出现,便派大军前往迎击。等到岑彭到达武阳,绕出延岑部的后方,蜀地出于意外,震骇动摇。公孙述更是大惊失色。以杖顿地说:“是何神也!”十月,在形势大好时被公孙述派刺客杀害。
评分:统率C,战斗B,智谋C,战绩C,名气C,综合C。岑彭长于韬略,骁勇善战,治军严整,用兵不拘常法,基本参与过刘秀统一过程中的所有战争。他被刺的地方叫彭亡,是不是有点落凤坡的味道?
马援
马援(14~49):字文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战国名将赵奢之后,由于赵奢封号为马服君,其后人便以马为姓。王莽败亡,依附陇西割据者隗嚣。他与隗嚣是好友,曾多次劝其归顺刘秀,但隗嚣最终没有听从他。后归刘秀。32年刘秀亲征陇西,马援前往投奔,并堆米以示山川地形(类似沙盘),陈述两军形势和陇西地理,为刘秀取陇作出了重大贡献。35年,陇西屡受羌人扰害,刘秀任马援为陇西郡守,马援在任六年,多次击败、迫降羌人,保卫了陇西一带。41年平定皖城的邪教叛乱。42年马援奉命平定交趾的徵侧、徵贰(越南人的民族英雌)叛乱,春,率军到达浪泊,与敌大战,攻破其军,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禁溪一带数败徵侧,敌众四散奔逃。次年正月,诛杀了徵侧、徵贰,接着,率大小楼船两千多艘,战士两万多人,进击徵侧余党都羊等,从无功一直打到巨风,斩俘五千多人,平定了峤南。还师不久,北攻乌桓,敌闻风逃遁。48年武陵武溪蛮暴动,马援已62岁仍主动请战,病死军中。他的“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