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二野战事珍闻全记录-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坚决,在中野来说,都是第一次遇到的。”    
    还有比这更为严峻的现实。这就是中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瘦弱”。连续几个月转战大别山,中野各部队损耗极大。第一纵队辖第1、第2、第20三个旅的兵力,共计1。7万余人;第二纵队辖第4、第6两个旅的兵力,计1。5万人;第三纵队辖第7、第8、第9三个旅的兵力,计1。7万人;第四纵队辖第10、第11、第13、第22四个旅的兵力,计1。6万人;第六纵队辖第16、第17、第18三个旅的兵力,计2。1万人;第九纵队辖第26、第27两个旅的兵力,计2万余人。    
    从表面上看,中野的兵力在12万左右,与黄维兵团不相上下,实际上满编不满员的现象十分严重。很多干部、战士,特别是一些久经考验的纵队、旅、团一级的战将和政治工作干部,被调到地方部队和政府工作去了。况且,12万兵力还要分出相当一部分去对付南线的李延年和刘汝明,真正能投入到与黄维兵团作战的仅有不足2/3的兵力。武器装备更无法与黄维兵团相比。仅就大炮来说,野炮,仅陈赓纵队有两门;山炮6个纵队加起来总共43门,炮弹不过200余发;步兵炮一共4门,炮弹只有十几发;迫击炮只不过200余门,炮弹300余发,步枪、轻重机枪倒不少,可子弹还不足一个基数……    
    现实情况就是这样,中野要去打赢自解放战争以来规模最大、对手最强的一次战役。    
    然而,战局的发展已经容不得这些多余的考虑了。邓小平和陈毅、刘伯承已经作出决策,要迎难而上,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    
    毛泽东本来决定歼灭黄百韬后,打邱清泉、李弥。在黄百韬兵团被围期间,毛泽东以为黄百韬兵团可在几天之内解决:“目前是继续歼灭邱兵团的良机”,“只等黄孙两兵团歼灭后,我军即可围困徐州,准备第二步歼灭邱清泉李弥两兵团,夺取胜利,拿下徐州。”    
    面对华野数十万部队一直与黄百韬兵团鏖战于徐东战场的实际,以及中野西堵黄维、南抗李延年的艰难处境,邓小平忧心如焚。11月14日,他和刘伯承、陈毅反复权衡了淮海战场的敌我态势,向军委致电:     
    如敌(指黄维)出永城和宿县,我以集中一、二、三、四、六、九、及华野三、两广共8个纵队,歼击黄维为上策。因为黄维在远道疲惫,距离后方之运动中,只先来3个军7个师,其中强者只有3个,我军也能适时……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6)

    但那时毛泽东最关心的是徐州集团,他仍然设想诱使邱清泉、李弥东援以利歼击。11月18日,军委在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并告粟裕、谭震林的电报中说:     
    ……北线,何、张起义是一大胜利。今后数月内,歼灭黄维兵团全部,将是第二大胜利。如能精心组织战斗,全歼邱、李四五个师,打得邱李不能动弹,则将是第三个大胜利。    
    ……以(中野)三纵、四纵再加(华野)叶飞一纵,对付李延午,不要打得大了,先以小部接敌,逐步后退,诱敌进入大店集一带地区,达到全歼该敌之目的。此战胜利,则协同(中野)九纵歼灭刘汝明,打开南线局面。     
    如是作战,在歼灭黄百韬后,淮海战场上,将北打邱清泉、李弥,南打李延年、刘汝明,同时进行两个歼灭战。而中野只剩下第一、第二、第六纵队共6个旅不足6万人对付黄维的12万军队。    
    眼下,歼灭黄百韬的战斗不能迅速结束,而黄维兵团已占领蒙城,离宿县仅70公里,如让其通过中野防线,后果不堪设想。    
    邓小平本来就有烟瘾。这些天,他寝食俱废,烟是一支接着一支,半天就积起一缸烟蒂。紧紧拧在一起的眉头如铁钩相挂,没有松开的时候。刘伯承不再有诙谐的谈笑,拿个放大镜在地图前看个不停,一站就是半天。陈毅本好走动,这几天更坐不住了,整天低着头,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好像在寻找一枚失落的绣花针。    
    11月19日傍晚,三位常委坐到一起,不需交谈,便各知心腹之事。邓小平毅然挥笔,再书电文:     
    徐东作战据我们观察,歼黄百韬使用了华野六个较能攻坚的纵队,历时已十二昼夜,尚未解决战斗。如再以其余部队,其中有两三个较能攻坚纵队,加以部队必已相当疲惫,刀锋似已略形钝挫,以之歼击较黄(百韬)为强的邱、李,诚非易事。……因此,在目前情况下……最好力争迅速歼灭黄百韬,尔后将主力集中于徐东徐南,监视邱、李、孙三兵团,争取休息十天半,同时以尚未使用之五个纵队或三个纵队用于南线,协同我们歼击黄维、李延年,这个步骤最为稳妥。如我们不这样,过低估计本身困难……马上打邱、李,既无胜利把握,且可能陷入被动。如何,请考虑。     
    毛泽东在西柏坡仔细倾听着来自淮海前线的声音,决定让中野全力打黄维,而由华野六纵接替中野九纵负责对付李延年。    
    正在这时,淮海战场的局势出现了急剧变化。原拟北犯的李延年兵团犹如惊弓之鸟,龟缩在花庄集以南,迟迟不敢脱离蚌埠;22日,华野在碾庄全歼了黄百韬兵团,而黄维兵团在蒋介石的催促下,发动全线猛攻,于23日通过北淝河,其先头部队突过了浍河,在南岸的南坪集与陈赓率领的第四纵队发生激战。    
    总前委一面敏锐地抓住战机,利用河流阻隔,巧妙用兵,将黄维步步诱入囊形阵地,一面在23日深夜迅速起草电文,再次向中央军委恳切陈词:     
    ……歼击黄维之时机甚好,而李延年、刘汝明仍迟迟不进。因此,我们意见除王、张十一纵队外,请粟、陈、张以两三个纵队对李、刘防御,至少以四个纵队加入歼黄维作战。只要黄维全部或大部被歼,较之歼灭李、刘后更有利。如军委批准,我们即照此实行。     
    仅仅过了十几小时,西柏坡的回电到了小李家。     
    23日22时电悉。(一)完全同意先打黄维。(二)望粟、陈、张遵刘、陈、邓部署,派必要兵团参加打黄维。(三)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于是,中野各纵队司令员带着南坪集战场上的烟尘,赶到小李家,参加中野首长召开的紧急作战会议。其实,更恰当地说,应该是一次誓师会议。因为会上要谈的不只是战术部署,更主要的是精神。    
    “同志们!”邓小平一改平素平稳的声调,激动地说:“刚才师长(他习惯称刘伯承为师长)说了,我们这次围歼黄维兵团是非常艰苦的,也是非常光荣的。要消灭敌人,没有牺牲精神是不行的!我们一定要拼老命干掉黄维兵团,即使这一仗把中野拼光了也值得。其他野战军照样打过长江,中国革命照样会取得胜利。”    
    “邓政委,”四纵司令员陈赓刷地站了起来,“我们四纵有破釜沉舟的决心,不惜一切牺牲,承担最艰苦的任务。即使打到只剩下一个班,我陈赓也甘心当班长,一定坚持到最后胜利!”    
    杨勇站起来了。    
    秦基伟站起来了。    
    陈锡联站起来了。    
    王维舟站起来了。    
    ……    
    最后站起来的是王近山。他没有开口,却把那粗实的拳头重重地捶在桌子上。    
    双堆集啊!双堆集啊!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7)

    11月24日晚,天空一弯上弦月,银色的月光照着人马喧嚣的南坪集。相聚小李家不到30公里的黄维的司令部,也正在开会。    
    黄维足足地瘦了一圈,神情憔悴萎靡,下巴上的胡茬子也齐刷刷地长了出来。    
    昨天南坪集一战使一向自负的黄维感到不踏实了。飞机、重炮将浍河炸起高达三四丈的密集水柱,河对岸的南坪集在烈焰中成了一片焦土。18军118师师长尹钟岳在快速纵队的坦克配合下,亲率第352、第353、第354团横渡浍河,以火焰喷射器、机枪、自动步枪劈开一条直捣宿县的通路。    
    可是,解放军的抵抗是黄维没有料想到的。哪怕是拖着断体残肢、似乎已经断了气的战士,也会在敌军占领阵地时,拉响身边的手榴弹。    
    黄维命令五路主力同时攻击。    
    然而,每一路都如烧火棍,被战火烧得千疮百孔。    
    坚守南坪集的正是陈赓的四纵将士。    
    黄维与陈赓已是老对手。他知道陈赓是黄埔一期的“三杰”之一,北伐战争前,曾救过蒋介石的命,深受老头子喜爱。他也知道陈赓是共产党中极善打仗的好手,他的第18军曾在几个月前于豫西与陈交过手,18军是蒋家军的“五大主力”之一,但在陈赓手下却吃了不少苦头。因此,他早有一种冲动,要与陈赓摆开硬打一仗,看看谁是金戈铁马。然而,南坪集这一天一夜的苦战,使他不寒而栗,陈赓太厉害了。面对敌手猛烈密集的炮火优势。这样做,陈赓未把重兵放在工事齐备的工事里,而是以班排为单位,分散到田野中。这样做,一是减少了炮击中的损失;二是增强了各战斗群独立作战的灵活力,使黄维机械化部队集团作战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三是形成了阻击的层次,具有突然出击的伏击战性质。黄维后来曾说:“史无常胜将军,败在陈赓手下,不算冤枉。”    
    从早晨8点打到正午时分,南坪集只剩下一片瓦砾了。国民党军才踩着同伴们的尸体和鲜血踏上这一片依然燃烧着的土地。    
    第二天,黄维兵团陆续渡过浍河,前出忠义集、东坪集、杨庄、七里桥、朱口地区。    
    然而,空军侦察和各方面情报表明,四周已出现大量共军,仅纵队番号就有7个。    
    不错,黄维已经一步步地走入刘、陈、邓为他预设的口袋中。    
    至此,黄维才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危险。现在的情况是,向宿县进攻已无多大的把握,而后方蒙城业已放弃,依托失据。    
    何去何从,必须尽快决断。    
    一到会议上,黄维就恢复了他那教书匠的师道尊严。他指点着挂图,以严峻的口气说道:“我们已进退维谷。如何摆脱共军,请各位发表意见。”    
    这些黄埔出身的将领一个个正襟危坐,炽白的汽灯照着一张张缺乏血色的脸。    
    副司令官吴绍周向来寡言少语,这会儿更无多少言论。副参谋长韦镇福的目光里躲闪着胆怯,似乎怕言中有失。第14军军长熊绶春资历较浅,自然不会出此风头。第10军军长谭道善则用余光瞥着第18军军长杨伯涛,因为照例总是杨伯涛先发言。    
    向来性急语快的杨伯涛今天倒一反常态,长时间的缄口沉默。他心里很窝火,憋了一肚子气,什么都不想说。他这会儿已不是为老上司胡琏没能主管第12兵团而闹别扭,他实在是有些看不惯黄维。    
    早在驻兵蒙城时,黄维就想过这样做会落入共军的陷阱。于是召集众将官计议。杨伯涛深有同感。经验丰富的兵团参谋长肖锐也觉得前途险恶,提出先立足蒙城,派部队四出游击,再寻找有利战机,给共军以致命打击。    
    黄维深以为然,决定暂驻蒙城,以观风向。    
    但是,黄维上报的暂驻蒙城计划蒋介石理都不理。黄百韬兵团奄奄待毙,蒋介石严令黄维率兵团直取宿县,打通徐蚌,北援碾庄。    
    黄维为难了。他明知此去宿县凶多吉少,但又不敢违抗蒋介石的命令。没法子,他只得率部东进。    
    参谋长肖锐小心地问黄维,为什么放弃蒙城计划?    
    黄维只能苦苦一笑。肖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心想跟着黄维去入圈套,不如一走了之,于是他以盲肠炎加剧为借口,告假去蚌埠就医,也效法胡琏,虎遁龙潜了。留下个副参谋长韦镇福,算是黄维的亲随,可初次临战,无从出谋献策,只好眼睁睁地跟着他的黄司令官,一步步走向绝境。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飞舟阻黄维(8)

    39年后,杨伯涛接受采访时叹息道:“如果换上胡琏,决不会执行蒋介石的那个命令的。    
    杨伯涛到底沉不住气了,噌地站起来说:“刘伯承布的陷阱无疑在宿县方向。我们如果继续北上,势必越陷越深。我们虽已中其圈套,但还未四面受围。为今之计,不如趁东南方向未发现共军主力,星夜往固镇转移。此处离固镇不过八九十里,强行军很快就可以到达。待与李延年兵团会合后,再沿津浦线北打,依然可执行原来的任务。”    
    其他将领一一顿首称是。吴绍周望着黄维,用力点头。    
    黄维的心里乱糟糟的。蒋介石命令攻取宿县,打通徐蚌,可眼下根本不可能。他觉得杨伯涛的意见不无道理,但又与蒋介石的命令不相吻合。    
    黄维背着手,在屋里踱来踱去。这个决定太难做。终于,他下狠心似的站住了,命令已渡过浍河的第18军、第85军迅速撤回浍河南岸。他部署道:“第10军掩护第18军,第14军掩护兵团部,第85军掩护第10军,依次撤退。部队到双堆集地区集结。立即行动!”    
    黄维的部署虽然缜密,但为时已晚。敌第18军和第10军已和解放军展开激战,难以脱身。敌第14军和第85军本可以及早脱离战场,但黄维谨小慎微,怕撤退而至崩溃,力图稳步东移。我中野部队趁机顺着浍河横插下来,截住第14军的后路。第18军在杨伯涛的指挥下,且战且退,与第10军合为一股,才未被解放军分割歼灭。    
    一场乱仗打到天明,中野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九、第十一共7个纵队,将黄维兵团合围于宿县西南忠义集、双堆集地区。    
    一夜惊乱不定,黄维要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报告南京统帅部,要求批准他改变方针,南撤团镇、蚌埠。    
    但是,就像在蒙城一样,他依然没有得到南京的批复。而各部急电频至,都说共军正步步压缩,紧紧地收拢包围圈。    
    黄维不知道,11月24日,根据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的命令,中野主力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九、第十一等7个纵队及陕南12旅、豫皖苏独立旅已经全部出击,对黄维兵团进行大合围。    
    黄维率部左突右冲,如同蜗牛爬行,被牢牢地压缩在浍河、淝河之间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不足8公里的狭小地区之内。    
    双堆集位于蒙城、宿县公路以东,南坪集东南,在这块较平坦的原野上,有两个土堆,一为较大的平谷堆,高30。96米,在双堆集西北。一为较小的尖谷堆,紧挨着双堆集西南,堆上建有庙宇。这两个土堆之间有一个居民点,住着一百多户人家,就叫做双堆集。在双堆集东北是小庄。12兵团的指挥部,及第四快速纵队,就位于小马庄和双堆集。85军部署在这个小圈子内的西南方,18军依进攻时的态势,位于西北方的突出部位,10军置于阵地的中央,14军置于东方的突出部。整个地形像一个口袋,而浍河像一根扎口袋的麻绳。    
    静静的黑夜又来临了,战斗没有了白天的激烈。黄维驱车转了一圈。“双堆集啊!双堆集啊!难道我真的就这样被围困在这里吗?”黄维边走边毫无头绪地想着。看到各军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特别是14军士气明显下降,黄维心情极度压抑。他一面命令各部稍事休息,一面等待南京统帅部的指示。    
    


第三部分:淮海大决战 中原逐鹿总结局一杆子插到底的命令(1)

    围歼黄维,中原逐鹿以我军的胜利告终    
    一杆子插到底的命令    
    有些记述淮海战役的文章认为,由于黄维指挥失误,活活地断送了第12兵团。黄维不服,他向一位采访他的作家谈起那段往事,忿忿地将手指直戳向那位作家,好像是那位作家毁了他的12兵团。    
    “我有什么办法?除了对空联络,我什么情报都得不到,电台原来还能与南京联系上,后来也不行了。我有什么办法?我下边的师长廖运周是共产党员,天天用电台和共产党联络,我的电台台长也是共产党员,‘文革’时我外调材料,才晓得这些。你们看,这个仗还叫我怎么打?”    
    电台台长是不是共产党员,尚未找到佐证。但他手下的85军110师少将师长廖运周的确是共产党员。1986年11月27日,黄埔同学会在北京召开。当黄埔一期的黄维和黄埔六期生廖运周坐在一起时,黄维暗地里不住地打量着这位老校友。喜耶悲耶,注满心头,思绪又回到突围那一天的每一个情景。    
    这一天,正是38年前的11月27日……    
    天巧地合。第85军110师师部也驻小马庄。突围前一天,11月26日下午,黄维将110师师长廖运周找来,对他说:“我想乘敌立足未稳,打它个措手不及。准备挑选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迅猛突围。”    
    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