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禺名剧的误解、曲解与理解 -王卫平-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来不需要使观众和戏保持一个距离。他就希望一开始就把观众置于悲剧的冲突当中,牢牢地把观众抓住,吸引住,让他别留神,让他别打瞌睡,所以导演认为这个距离是多余的,不要了,以后多少次的演出都没有序幕和尾声。这个例子就可见对于这个《雷雨》剧的理解,作家自己的用意,作家自己的想法和导演观众所领会的常常不一样。尽管对《雷雨》存在着上述的误解和曲解,但是并没有影响《雷雨》演出的成功,也没有影响它的轰动和它长久的生命力。就是说《雷雨》尽管被导演,被观众误解了,特别是对它的本意误解了。但是《雷雨》的演出照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引起了轰动,这又是为什么呢?简单的说就是一个字《雷雨》中有“戏”,那么它有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因此它能牢牢地把观众抓住。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雷雨》它是一部头绪繁多,高度浓缩的艺术。高度浓缩,从情节到人物,高度浓缩,到场景。这是曹禺的第一个剧《雷雨》。 
  下面再说第二个剧《日出》。这个剧从题材上说剧作家从家庭转向了都市的社会,它也是一个四幕剧,两个生活场景。一个是陈白露的高级歌厅,一个是作为三等妓院的宝和下处,两个场景。那么通过这两个场景,剧作家展现了都市社会的生活图景,上层和下层,上层围绕着高级交际花陈白露,在她的周围聚集了一群社会的上等人物,他们那是花天酒地,荒淫无耻,过着奢靡的生活。下层以翠喜为代表的包括小东西等人,悲惨的不幸,没有人的地位和尊严,在上层和下层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所以人们说《日出》是展示了都市的生活图景,是很全面的。《日出》这个剧,从观众读者对它的理解来说它比《雷雨》幸运。因为《雷雨》写完之后没有马上发表,发表之后也没有什么反响。1933年写作,1934年发表,直到1935年才在日本上演。于是《雷雨》从国外凯旋归来,《日出》从剧本的一发表,就引起了评论家的注意。当时的报纸开辟专栏,一些很有名的评论家开始评论《日出》,评价很高,一开始就受到了关注,就受到了好评。那么演出以后,也和《雷雨》一样引起了轰动,和《雷雨》相比《日出》的精神内涵要明朗,要现实,它不想《雷雨》那样神秘莫测。因此在接受中误解、曲解要比《雷雨》少。对《日出》的误解主要体现在第三幕,对第三幕的看法,剧作家和导演评论家又不一致。导演和评论家几乎一致认为《日出》的第三幕在结构上有所游离。他写三等妓院写妓女翠喜那一场戏,认为它和这个剧的整体结构有游离之感。另外导演认为这场戏不好演,因为是展现妓女的生活,当时导演也觉得演员不好物色,谁都不爱演,说翠喜这个妓女是个下三烂,不爱演。于是导演以这两个理由,结构上的游离和演员不好物色,从第一次演出就删掉了,不要了。以后多少次演出都没有第三幕,一直到解放以后。曹禺对此又深感遗憾,他在《日出》跋中为第三幕的被枪毙而不平。他说这是挖心,较之《雷雨》的斩头截尾更令人难堪,那么删去了第三幕,就等于是挖去了《日出》的心脏,任它惨亡。这是曹禺讲的原话,以后多少年来《雷雨》一直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日出》第三幕是最重要的,是心脏。这是第二个剧《日出》。 
  以上我们简略地描述和分析了曹禺早期悲剧的接受过程,这个过程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从误解曲解走向后来的理解的一个过程。这个时间尽管较长,但是人们终于回到了作者原初的本意上来,因此,在九泉之下的曹禺应该感到欣慰,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误解和曲解的现象?曹禺的戏剧为什么会出现上面我们描述的误读,曲解、误解这些现象呢?是导演,演员,观众有意和作者作对吗?当然不是,按照艺术接受学的观点,创造者有他自己独特的视界。接受者因为兴趣、爱好和修养的不同,也有自己独特的视界,当这两个视界差异性过大,距离过远,就容易出现误解和曲解这一现象。而事实上曹禺在戏剧上的探索和包括导演在内的所领会的意义,这两者的差异就很大,因此误解曲解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并不是奇怪的事了。那么对于这一问题,我们怎么来理解呢?从总体上来说,创作者和接受者评论者之间,常常存在着隔的问题。而且从总体上说,隔膜多见,而知音少遇。因此我们可以从创作者,接受者和时代环境,也叫接受环境,这三个方面来解说这一问题。我先说创作者,就说曹禺,曹禺有他独特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理解。他这几个剧的创作,绝对不是为了迎合读者和观众的趣味而写的,而是有他独特的生活感受,独特的生命体验,也是有他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的,这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看他这几个剧,一个有一个的新境界,一个有一个的新手法,不断地变换,令人耳目一新。在思想探索上,在人物塑造上,曹禺的戏剧,往往具有巨大的超越性,正是这种超越性,才造成误解和曲解。首先他超越了中国传统戏,中国古代的戏剧家、戏曲家,在戏中主要表现的是好人和坏人之间的某种冲突,或者表现一些人间的悲欢离合,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等等的题材内容,或者表现大团圆的结局。但是曹禺的戏剧却不是这样,他不再写好人坏人的斗争,他所塑造的人物像周朴园,蘩漪,像周萍,像陈白露,我们很难说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而常常是好坏兼备,善恶并存,丑美并具,二者复杂地扭结在一起。这才体现了人性的深度,剧作家他思考和关注的问题不是好和坏的问题,哪个人物是好人,哪个人物是坏人。作家所关注的是左右着人的,左右着人的命运的是什么?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无形的力量,怎么来理解,怎么来看待,曹禺关注的是这样的问题。所以他就超越了好人好报,恶人恶报的戏剧模式。作品当然也不是大团圆结局了。其次,他超越了对现实阶级关系和阶级对立的表现,曹禺同情的,批判的痛诉的对象,往往不是哪一个具体的人,也不是哪一个具体的阶级。而是宇宙世界社会,是人类自身,这是他关注的那个问题。这样他的作品具有了形而上的意义,具有了哲学的内涵。这一点恐怕是对他作品误解,曲解最主要的原因。,再从精神内涵上说,曹禺的戏剧越是优秀的作品,就越具有潜在性。他给编导者改编者提供了一个较大的阐释空间,理解空间,留下了多方探索的余地。他早期这几大悲剧,就是如此。我们看这三个剧的内涵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具有多层意韵的,所以他给读者给观众给导演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理解空间和阐释空间。那么这其中有的理解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因为形象它所包含的东西,作者未必都能想到,我们常说形象大于思想,就是这个意思。否则的话批评家就没有必要存在了。就是作家在作品中,在形象中所包含的东西,作家都能说得非常清楚,没有空白了,没有余地了,那么评论家、批评家就没有必要存在。事实上不可能是这样的,正是由于曹禺剧作的深邃性、丰富性和超越性,才使观众读者不容易轻易地领会,难以达到审美理解的绝对的同一。不是统一是同一,达不到同一。而当曹禺把他的审美经验人生感受表现得越独特,主题精神体现得越突出,就越容易存在这种理解上的距离感。再说接受者,包括导演评论家在内的接受者,也有他自己的欣赏习惯,也有他自己的艺术趣味,这是在长期的艺术接受中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又不易改变,具有稳定性,具有继承性。我们从曹禺的这几个剧的接受可以大略看出,中国的读者和观众,他都有哪些特征?他在理解艺术时,有哪些接受的趋向和理解趋向?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点。 
  下面我就从三点来说明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怎么看待艺术,他的接受特征是什么样的?第一点,就是现实性的。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往往从务实出发,重视艺术作品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他们对艺术的期待是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因此也高度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它的社会化主题。于是《雷雨》一开始就被理解成社会问题剧了。那么这种观众的理解和要求,也就决定了中国的艺术,不管是小说还是戏剧,现实主义,现在、过去乃至将来,恐怕仍然是文学艺术的主体。戏剧也是一样,相反,像浪漫剧,荒诞剧,讽刺喜剧,幽默滑稽剧在中国都不发达,我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一回事。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外国的幽默滑稽剧,可是哪一个幽默滑稽剧是中国编导的呢?几乎没有,我们中国人永远是一本正经,正襟危坐。所以我们的艺术永远是正剧,这是主体。第二点是完整性,中国的读者和观众往往最容易接受那种结构完整,有头有尾的戏剧,对艺术结构的最高要求是紧凑完整统一。就像《雷雨》而不喜欢旁枝斜出,多条线索等等的艺术型式。于是对《日出》的第三幕,对《雷雨》的序幕和尾声才不被理解,才认为是多余的,认为它游离之感。这也体现了中国的读者和观众,他们往往具有的是单一的和线性的思维方式。第三介入性,中国的读者与观众在接受艺术时,常常与艺术贴得很近,或者将自己置身于艺术之中,入乎其内。甚至于将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在生活中对号入座,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当年《阿甘正传》发表了,也有人说是在讽刺自己,《少年维特之烦恼》在20年代在中国的青年中非常流行,于是很多青年人打扮成维特的模样。这都是把艺术和生活等同起来的表现,那么这个特点,也就决定了对曹禺剧作的接受的命运。最后我再说接受的环境,曹禺曾深情地讲过,他说一个作家,总是逃不脱时代精神的影响,或者是反映了时代精神,或者是反对了时代精神。逃不脱,我们说不仅是作家逃不脱,我们读者我们观众也逃不脱,谁能超越时代呢?非常之难,因此我们说包括批评家,包括导演,改编者在内的广大的接受者,也是要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这一点也就是我在这里所说的接受环境,创作和接受都逃不脱时代,时代对作家的创作,对观众接受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我们看到曹禺的每一个创作,都与时代社会具体环境息息相关,对他作品的理解也是如此。他这几个剧都是创作在黑暗冷酷的旧世界,曹禺个人及家庭虽然生活条件优越富裕,但他并不感到幸福,而是孤独寂寞。这是曹禺较早地体验到了光有物质条件,还是不行的,还要有精神上的理解,感情上的联系,要有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同情、关爱等等。但是当时的社会却没有这些,于是曹禺感到痛苦,感到郁闷,于是使他思考人的精神境遇和人的命运悲剧问题。他那么年轻,他自己的生活又是那样富裕,而他的思想老是那么苦闷,这一点评论家常常百思不得其解。他不像鲁迅,鲁迅后来思想的深刻,后来对人生的看透,是与他的遭遇与他的经历紧密相连。所以曹禺虽然物质生活上过着优越的生活,但他的内心他的精神却极度孤独和痛苦,于是他开始思考,思考人的命运这样一个问题。曹禺的戏剧创作不是以量,而是以质取胜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就是不同,他要求少而精。他要求一个有一个的模样,而不能同一个模样,而不能用一个模式,尤其是在艺术普范化世俗化的当今,更需要曹禺式的严谨。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曹禺像他最心仪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一样,他最高的艺术追求是创作诗剧。而且人类的最终悲剧宿命也是曹禺先生始终所关注的。曹禺的戏剧艺术世界是无比丰富的,因此他将巨大的阅读和想像空间留给他的读者。我想阅读大师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怎样与一颗伟大的心灵相贴近,相契合。那么有今天王教授所讲的误解、曲解到理解曹禺剧作的一个演讲。首先我们感到不光是曹禺先生的剧作,任何一部名著,其实有可能都存在着一个误解和曲解。那么我想这也是屡见不鲜的,而且是非常正常的。一方面一个作家,他所说的关于如何读解他的作品的原话,往往是解读这部作品的钥匙,但同时也有一种可能,他的话也可能使你的读解产生误导。最后让我们感谢王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来源:cctv…10《百家讲坛》栏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