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法总学+太虚大师-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內外六處,覓我不得;為明斯義,是故說言唯是根塵,人我本空也。若無我執即無惑
業,若無惑業則無所報,無三界報是曰出世。若明我空即無無明,無明滅則行滅乃至
老死亦滅。滅染還淨,俊私饷摚思闯鍪乐荆酥餐ń塘x也。諸有欲超出
世間。離脫苦海,於唯有根塵人我本空之義,盍細味之!

三、明諸法本空故唯識所變  依上所明,雖可出世,若深究之,義猶未詳,言猶
未至也。夫一切諸法不越五蘊,而色蘊等根塵諸緣亦從緣生亦無自性,體空而性寂,
故曰諸法本空也。難者曰:諸法若空,即無有諸法,何以世間共見有種種差別之相,
而拢桃嗾f有五位百法耶?曰:體雖空寂幻相非無也。然非無之相,不出能變能了之
心識,故一切皆所變,唯識能變、唯識能了,故曰唯識。以體空而相有故,故曰諸法
本空,唯識所變也。但此法空識變之義,非二乘定性者所能領受所可悟入者,故此義
亦曰大乘不共教義也。
四、明本非空有故入佛知見  有執即生執除即佛。除執即是佛法。眾生妄情所執
之妄相雖非有,而諸佛妙智所證之實相則非無;證與未證,諸法之真際本來如是。以
是義故說之為本非空有。法華經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為令世間一切眾生
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所謂悟入佛之知見者,即是親證此非有之空非無之真也。然啟
發此親證實相之智,非由先明諸法本非空有之理,不得而入,故曰明本非空有故開佛

知見也。應知上三所明,皆為除執之方便談,非和盤托出直示目標之論。然諸佛所以
說五乘通理、三乘共教、法空識變之大義者,皆為眾生根鈍福薄,不得已而降低其教
程,以之為階漸耳,非直探其本懷之談也。故吾明佛法之悟入,而以此居於最後也。
上來所言,不過略示梗概,粗談綱要,使學者有軌道可依,階梯可循,不致枺
西摸耳;若真欲切實研究以求悟入者,則應詳之於各宗之經論。(陳維枺洠ㄒ姾
刊四卷十期)


律禪密淨四行論

        一  四門之統攝
          甲  戒律
          乙  禪觀
          丙  密咒
          丁  淨土
        二  四門之類別
          甲 律禪與密淨
          乙 禪密與律淨
          丙 律密與禪淨
          丁  律與禪密淨
          戊  淨與律禪密
          己  密與律禪淨
          庚  禪與律密淨
        三  四門之序次
          甲  律禪密淨
          乙  禪律密淨
          丙  密律禪淨
          丁  淨律禪密

一  四門之統攝
佛法的修行,我嘗分作律、禪、密、淨的四行。故於世佛苑的計劃中,亦分設戒

律、禪觀、密咒、淨土四林。這四門,我以為可包括佛法中一切的修行法門,而且是
各應獨立為門類的。
甲、戒律  戒律為三藏或四藏中的一藏,不惟在研究上為龐然巨鎮,即於修行上
亦能綜貫無餘。通常雖只認為三學或六度之一(或四,包括施戒忍進),然如菩薩戒依
律儀攝善法饒益有情之三聚,綜攝自他二利;聲聞戒別解脫定共道共之三級,貫持因
果諸位;何況懺誦儀軌以及密咒諸戒諸儀軌,亦斯流類,云何不攝?能專從戒律中行
,所謂服佛之服,言佛之言,行佛之行,行至圓滿,染無不止,善無不作,即身成佛
,復何所疑?且修他行或有流弊,如依戒律而行,則決無過錯。佛寂初二百年,可云
唯依戒律修行,故拢嫦嗬m,血茫粩唷Iw戒厚則定自生而慧自發,自成解脫解脫知
見。三四百年後律部分裂,論師紛出,於是解行者多而證果者漸鮮矣。
乙、禪觀  禪那、三摩地──三昧、三摩缽底、三摩呬多、奢摩它、毗缽舍那、
瑜伽等名、皆指凝心一境,寂照靜明之修習言。此為佛法修證中必經歷必成就之事;

神通智慧皆出於是。律密淨三行至相當程度時,亦必有此經歷成就。所謂定共戒及得
悉地與念佛三昧等,何莫非此?特彼三行所側重者各有其相耳。今不曰禪定或止觀而
曰禪觀者,意在總攝一切禪定止觀等門,將五停心、九次第定,以至中道觀、唯識觀
、一心三觀、法界觀、如來禪、祖師禪類為一聚,而以專提祖師禪之禪為禪之極致。
禪宗最重師承,亦猶密咒之金剛乘亦必師傅也。此中既統括一切止觀,故台賢等止觀
不另列其修門矣。
丙、密咒  密咒續軌各部,亦幾埒律部而別成一藏,然其「續」原歸經藏,其「
軌」應編入律之大乘「作持」(例聲聞律各跋渠)。要之皆軌範身語意業之所行者,謂
之三密相應,正相應於此行軌耳。然自咒蛇之大孔雀咒,以至龍智、善無畏、金剛智
、不空、蓮華生、宗喀巴、空海、最澄以來集大成之密咒聚,悉皆攝屬為此一修行門
類。其特點則或誦或觀,不離唵(嗡) 阿(啞) 吽娑哈五字,尤重壇儀禮供,攝三業以
合於所崇奉之佛拢焐穸<扔腥绱耸猱悾逝c律禪淨不能不分家也。

丁、淨土  淨土行門,本通於十方一切佛菩薩之淨土,而在中國、高麗、日本、
唯普遍弘揚彌陀淨土。但近來發見於燉煌石室者,則於彌陀淨土變外,更有藥師淨土
變,千手觀音淨土變,彌勒淨土變,地藏淨土變等,則知唐以前修淨土行者,不限極
樂,而皈心兜率內院彌勒淨土者尤夥  今此所謂淨土行,亦總攝兜率淨土、極樂淨土
、以至華藏淨土、寂光淨土等一切淨土行門;在捨此短濁身器後,別取一常淨身為所
歸處。據茲特點而統攝十方諸佛拢郎Q土法行為一類,故能與律禪密各立而為四也。
以上,依此四各成一門類言,每一門類中各攝眾多行門,例如僅一彌陀淨土行門
,集中、日自彛竭h公以來之宗派行軌,何懀О伲慷怂男虚T之可攝盡佛法一切修
行方便,可無疑議。然約類別與序次,則猶有可言者。
二  四門之別類
甲、律禪與密淨  此於四中,顯然易見可分為二者,即律禪為一類與密淨為一類
。遍考枺鞴沤磺袧硕仁乐虒W,其所修行皆不外「身心改進」「神拢袘怪

二途,斯即律禪自力與密淨他力之別。就中國言,儒近改進身心自力行,道近感應神
拢π小<毞謩t儒之經術近律行,而緯術近密行;道之仙道近禪行,而天道近淨行
。他若耶、回等禮拜祈督π校兀ɡ瓐D)、康(德)等明智嚴肅近自力行。尢顯
然者,與佛法相先後之印度教學諸派,其先期婆羅門彌曼薩派,則專重四吠陀之拜祭
讚叮ㄊ撬χ衤}感應;迨受剎帝利業果與解脫思想影響後之吠檀多派,則漸趨
重於其自力身心之改善,尢以數論派為專重自力解脫之代表。佛陀起於崇尚自力解脫
思想極盛之時代,且業果之思想源于剎帝利,而釋迦族亦剎帝利種,業果由觀自身所
行善惡得所報樂苦,推及前世後世而成,進觀業果之昇墜靡常乃求解脫。此業果與解
脫思想,實為印度剎帝利種之特產,而達到圓滿成就者則為釋迦族之大拢屽取1疚
祭吨帕_門各派,則為纂承於此義者;故原本正常之佛行,決為自力之律禪,換言
之,即戒定慧行。他若瑜伽派側近禪行而勝論則近祭行。即吠檀多亦始終不放棄梵神
。雖修禪觀亦以專念代表大梵之唵(嗡)字為唯一方法。至中國盛唐時,此派之商羯

羅為纂承佛法思想之極點,不久又以「梵」與「毗紐笯」人格神一致,謂修行解脫亦
非得此「神」之加護不可。釋迦滅後六七百年間之龍智興世,亦漸將彼教祭抖Y讚之
方法,移攝來用為感應佛拢焐窦皻w向拢齽x之密淨行。至密宗盛行,則亦有非受「密
佛」灌頂加持不得成佛之說興。要之,印度起于婆羅門之他力行,至後期佛教之密淨
乃完成;起于剎帝利之自力行,則於初期佛教之律禪即已完成。故改善於自行與感應
於他行,雖均至佛法始獲圓滿,然不能不以律禪為佛行立本伲軠Q為佛行之變體
。故律禪之鍛鍊身心,密淨之供祈佛拢瑢崬樾扌兄畠纱髣e。
乙、禪密與律淨  若從此四行門發達之極詣(例禪之禪宗) 者為代表以觀其類別,
則於另一義上又可禪密為一類而與律淨為別。蓋律依眾團折伏自我而至於解脫,淨依
拢龂龜z自我而至於往生,皆以屈抑自我為行者;而禪密則反是。禪由即心是佛而至
於呵佛罵祖以示超越,密由即身成佛而至於縱婬恣殺以示奇特,則以伸揚自我為行矣
。故猖狂者當裁以律淨,而畏縮者當奮以禪密;勇強者可攝入禪密,而怯弱者可導歸

律淨。復次、禪密必定心而律淨通散心,律淨平易而禪密嚴峻。
丙、律密與禪淨  漢土古多禪淨並修者,而西藏黃衣派亦律密兼重,則禪淨與律
密可各成類別。大抵律密皆繁禮褥儀,名相精細,軌制森嚴,學者非童而習之,縱拘
守規矩繩墨中積之既久,不能入于神化。其影響于世人者,亦能使于佛教有較明之認
識,此黃衣派之所以可名律密,而異于紅衣派之為禪密者也。至于漢土民性,豪邁通
脫,樂于簡易。唐末五代之亂,性相經論與律密規制皆不復行,禪淨之行與台賢之說
相依,二三豪傑時能直得佛法之玄髓,妙用無方。然大都藉一個話頭一句佛號為躲跟
,陷于一切不知,而民俗之于佛教亦鮮辨晰之信;蓋尚玄妙而忽規繩,上上人得之中
下人失之也。
丁、律與禪密淨  律之本伲鼮閭惱韺W、道德學,專從身語或及心意之實際行動上
,導人於止所當止作所當作之軌道,不須理解亦不須臁颉膶嵭薪涷炆纤C知,亦
為行之產物,故實證為行之本伲K^「修行」,雖但以「持律」一名代替之,亦無

不可。佛所教授教眨В环ㄅc律,餘法皆為化導之教,唯律是制行之教,由此古人判
律曰制教,餘法皆為化教。化教中禪密淨三、有十八回互。
戊、淨與律禪密  律須由戒生定生慧,證涅槃方算成就;禪之就體消停得力遲諸
止觀等且不論,即從緣耍胂鄳仓陂T禪,亦必透末後關得大自在方可;密尤須無
量學習勤苦修持,方有大悉地之希望。唯淨土行則若極樂、若內院等,皆許以稱念若
彌陀若彌勒等拢柤纯赏唤浲床煌藟櫍湫袠O易。故於此行門一生決信,
心即安定,既不懀兄荒苓_所願,則身雖未往生而心已等于往生者之安樂自在。
日本真宗之為淨土宗極詣,即以現能信入心安,便頓同已生淨士住不退地,撸Щ篱g
矣。故古人判「淨」為易道,餘法皆為難道。難道中律禪密三,有十八回互。
己、密與律禪淨  密咒行至於大成之金剛法,不論在解在行,皆與餘法門大異其
趣。一切皆有玄密神祕氣味,形似凡俗而實最拢妫硭品闯6樥1亟逶H
修驗證者教授而親修驗證之,方獲其效而仍莫盡測其故,唯可云從上師傅如是行故而

如是證。故古人判為密法,而以餘為顯法。顯法中律禪淨三、有十八回互。
庚、禪與律密淨  禪觀行中雖攝觀而亦以止為依,修止即須止息攀緣而除一切想
,若不先止則定心之觀不成,縱觀亦是散亂撸в^而不成寂靜深觀。由此不唯宗門禪別
傳於教外,而止修則解絕之一切禪行,孰不言思俱寂?但心言絕處了了相應之一著,
實為萬法宗本。然唯以心印心不立文字之宗門,專在文義路所不通處。導令深疑力究
,不同其他之皆從文義解路入。故此稱宗門,餘為教門。教門中律密淨三,有十八回
互。
三  四門之序次
甲、律禪密淨  以律為首,可有律禪、律密、律淨、律禪密、律禪淨、律密淨、
律密禪、律淨密、律淨禪、律禪淨密、律密禪淨、律密淨禪、律淨密禪、律淨禪密之
十四變序;益以三三三山山諸式,有二十一變序,共三十六序次,茲不具論。試一論
以律禪密淨為序次之進程:謂對佛法既了解具信已,實邸扌校壮纸渎桑M習禪觀

,乘是戒定慧始覺之力,引契祕密藏中之本覺法身功德,乃得入諸佛菩薩妙莊嚴剎。
此其進行之程次,例之龍樹菩薩,至為顯然,故為最根本最自然之序次。以禪律為因
行自力之增進,以密淨為果德他力之加持;以因行契同果德、以果德成滿因行,此為
最可遵依者也。
乙、禪律密淨  此中亦有諸變序如上。以禪律密淨為序次,亦大有用。例吾以慕
仙佛神通而出來,後雖受戒讀經仍茫然不入;以八指頭陀提撕參究無義味話頭,由閱指
月錄而傳燈錄而諸祖師語錄,漸增疑悶蘊結;雖聽講天台賢首教義經論,探閱大藏經
典,疑悶如故,可云於佛法之信解終未獲成立。後因同閱藏經一老宿,教令勿亂抽閱
,當從大般若經循其次第而閱樱АH缡窃吗N而四百卷垂盡,一日忽然心境頓空,而一
剎那間回觀身器如幻如影,般若經義燦然現前。進而涉獵法華華嚴台賢教義及龍樹僧
肇論旨,亦甚痛暢,機鋒迅捷,不復被語句所俊k紤c快生平,於佛法由勝解生確信
。吾本未多讀書,至是於世間學說亦多一目了然,文思風發泉湧,益放恣自喜,頗有

弘法利生,今世舍我其誰之概。漸患身心不入律行,乃掩室普陀,欲勤戒定,痛治驕
惰,究律藏以整行事,研法相經輪以整思理,身心乃嚴肅有依。蓋由禪悟而中道實相
法界諸觀一味圓融,至法相唯識觀乃精細堅實。其尢得益者在律儀,整理僧伽制度論
即作于此時,志在整僧制,行在菩薩戒,則由禪而律矣。淨密之行雖時挹助,而意無
專向。民十二元旦,序慈宗三要,束禪觀於真實義品,攝律行於瑜伽戒本,特發摚
勒上生經旨,遂於內院淨土有其專趣,則由禪律而淨矣。頃年以境緣增上,受習密咒
,然最後所歸仍在回向兜率。則律禪密如次而貫達于淨,亦為兼習四行之一序列。
丙、密律禪淨  此中諸變序亦如上。以密律禪淨為次序者,如一修密咒行者,或
欲以戒律自檢,或由大悲心欲持律儀以攝徒眾,則由密而律。或由持戒生禪定,或由
有相密律而悟入無相禪體,則由密律而禪。再加以回向淨土,或密律禪行成就者,當
然歸入於或變化或受用或法性淨土。如永明壽禪師之誦咒持律悟禪而淨土是歸,亦此
序次矣。

丁、淨律禪密  此中亦如上有諸變序。今若論淨律禪密,則初以在家而泛修淨土
易行道者,後出家受戒持律,乃浸假而專精律行。由持戒進修禪觀或澈悟禪旨,欲窮
探咒軌之祕,更習密法,而歸極於密宗,則其序如是。
今此四行回互,連根本四行及加四行總持,都有一百四十九門,每一門中復攝無
量行,較圓覺二十五輪更加無數方便,堪為圓攝佛法一切行門之總聚。(見海刊十六卷
四期)


性釋
中國自古言性,如:孔子曰性相近、孟子曰性善,荀子曰性惡,楊子曰性善惡混
,乃至漆雕開、世碩、公孫丑、王充、言善惡以人殊、上中下三品,皆為性上之差別
義,而於性之本義尚未談及。今此論性當先定性之為義,即必如何乃謂之性,非此即
不得謂之性。此義有三:一者、本現成義。謂凡言性,必是從本以來現成如此,此簡
由積集後起不得言性也。二者、不變壞義。謂凡言性,又必常住不變永存不壞,此遮
隨緣改轉有變有壞者不得言性也。三者、遍一切義。謂凡言性,復須遍一切法無所偏
缺,此遮各有體用義相不得言性也。
持此三義,以衡法界諸法而觀世間及拢痰人灾裕裨嚰s為述之:一者、指
「諸法離言自性」(亦曰諸法離名種分別之自相,亦曰勝義勝義)以為性,此即強名一真法界

,又名非安立諦,所謂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也。二者、或指諸法空理以為性,此即我法
二空所顯之真如理,真如理與諸法不一不異。若說定一,則無為與有為應無分別,若
說定異,則應諸法之理性而別有一物曰真如。然即諸法本來空寂之性名曰真如,亦即
諸經所說之三無性。三者、或指諸法不增益不損減之如實相以為性,此即唯識等所說
之三自性,謂一切法遍計所執自性,從本以來乃至究竟是虛妄;一切法依他起自性,
從本以來乃至究竟是如幻;一切法圓成實自性,從本以來乃至究竟是真實。此三自性
,不增不減,法爾如是。如其實相而為施設,故名實相。以上三種言性,皆是無為,
實即一法,惟隨方便施設而異。以第一非安立,二三皆屬安立。二就遮詮安立名法空
,即三論宗之所明;三就表詮安立名實相,即唯識宗之所明。四者、指心心所之自性
以為性,此即覺體。在莊子名臁_,後人或名臁X,亦名臁诜鸱ǎ缭埔磺杏
情皆有佛性者,即說凡屬有情皆有心臁X。雖其覺有分量不同,不可言無,若無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