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興朝所說,徒遺空文,無人傳其道。若如周濂溪有程、朱一類的人崇奉之,豈非又一
傳孟子以來之道統。
天童文禮禪師邃於易,諸儒大闡道學,師與之撸АV旎奕C參師時,問「 毋不敬」
,師以手示知。楊慈湖問「不欺之力」,師說偈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
人知?欲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又野錄載朱熹少年赴試時,書恢形⿴
大慧杲之語錄全部,亦見其曾專心禪學。蓋理學始自程朱,而程明道亦近心學;據其
理學與佛禪立異者,係程伊川及其門下,而朱晦菴則集其大成者也。
近人馬一浮、馮友蘭亦究禪宗語錄以張理學。二人皆纂研語錄,而馮氏之新理學
尤常引禪宗語錄資講說。茲略敘馮氏說:『在哲學中,以負的方法講形上,最合乎空
臁臉藴收摺 ∈翘扑蔚亩U宗。禪宗自以所講的是超佛越祖之談,其所用超越兩字甚有
意思。他們以佛學各宗為「教」,而自以為「教外別傳」,他們是從高一層觀點以看
各宗對於實際有所肯定的理論。教外亦曰教上,即是超越的意思。禪宗要義有四點:
一、第一義不可說,二、究竟無得,三、佛法無多子,四、擔水砍柴無非妙道。此四
點中,「佛法無多子」是禪宗所單提,餘三點佛家、道家雖略及,但禪宗特重之』。
馮氏於第一義不可說及究竟無得,引臨濟、雲門、圓悟、南泉、雲岩、洞山、百丈、
大慧、法眼、曹山、首山、慧忠、龐蘊、藥山、馬祖、佛眼、法演、舒州、黃龍等古
尊宿語,說得口漉漉地,但於『佛法無多子』,則未說出所以。於擔水砍柴皆妙道的龐
居士偈,及曹山之三種墮即明超拢猓f為超拢敕惨嗫桑坏略酥校源顺
佛學要出家、學戒、入山、坐禪等為不如儒家之敦人倫盡人事,則仍執宋儒偏見。不
知咚岵駸o不是,出家入山亦何不是?講學從政無不是,受戒坐禪亦何不是?蓋依
事解理,雖解得如是,而先入習見如故,仍樱履鄿4蠡坳绞緞⒍貪疲骸复耸氯
青天白日皎然清淨,不變不動,無減無增。若當人日用逢緣處,頭頭上明,物物上頭
,取之不得,捨之長存。蕩蕩無得,了了空虛,如水上葫蘆,拘牽他不得,惹伴他不
得。古來有道之士,得之自生死海中頭出頭洠Вw受用,無欠無餘,不睹生死塵勞
之狀。……昔李文利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澈大悟;楊文公參得禪,身居翰苑;
張無盡參得禪,作江西轉呤梗褐徽谌罄希闶莻不壞世間相而證實相的樣子也。
又何嘗要去妻孥,罷官職,咬菜根,苦形劣志,避囂求寂,然後入枯禪鬼窟裏作忘想
,方得悟道」?從此一則話看來,誰謂禪家一定要教人舍世住山?只是理學者未免要
戀著家俗,妄生是非而已!故依佛張儒而反斥佛者,實在不免偏見之過。
從古今纂研語錄而講理學的,實未能參禪入門也。三峰禪師云:「十河九洛,眾
教總持,須從無文字處求之」。乃著四書、五經參同。一日憮然曰:「宗乘中事,自
問理會也理會得,說亦說得,只一事未在,敵他生死不得」。此云理會也理會得,說
也說得,不過有一事,就是煩惱生死不能解脫。後放下一切,力參數年乃大悟。故宋
儒及今新理學者,雖能在禪錄鑽點道理出來,至多不過如三峰的未悟以前;且如已悟
之三峰,亦不過才破本參而已。鑽研語錄,在力參透悟,說理、則去鑽研語錄之意亦
遠矣。(光宗、性覺、弘悲記)
第三章 禪觀行演為台賢教(裕б唬
第一節 緒言
今講賢首學與天台學,分為五節。先講敘論又為三。
一 賢首學與天台學名義之審定
賢首學與天台學之名義,須先為審定。賢首二字,為華嚴宗第三代法藏大師受於
皇帝之賜號,但賢首學乃代表華嚴宗學以言,以華嚴宗由此師成立,所以即用此師的
賜號為宗名,曰賢首宗。故現所講者,並不是賢首大師一人的學說,而是講明賢首宗
之學也。天台為山名,此山為天台宗第三代智顗大師居住,因名天台大師;此宗至大
師始成立,因此就名為天台宗了。由此現今所講亦非專講智者一人的學說,而是天台
宗一宗之學也。雖不是專講賢首和智者二師之學說,而今亦即以此二人為代表來說明
這兩宗的學說的大概,因這兩宗的學說,確是由這兩位大師所發摚ЬC合而成立的,故
以這兩位大師為代表來說明這兩宗的學說,也就是說明華嚴宗學與天台宗學。
二 台賢為中國特創之佛學
這兩宗的學說皆是中國創興的佛學。因這兩宗的學說,雖然也依據著印度傳來的
經論,而這兩宗學說的特點,並不是由於印度傳來的佛教思想系統而成立的,乃是在
中國所傳的印度佛學上為一孤起獨唱的學說。譬如天台學的創始者為慧文禪師,慧文
禪師之思想,雖說是出於般若、智度、中觀,而並不是承傳智度、中觀之學者,乃由
其自修禪觀功力之所得,而印證於智度、中觀耳!其師承源流則不能明其底細也。賢
首宗之開創為杜順大師,其思想學說,雖有其所依的經論,而亦是以自證得華嚴三昧
創建華嚴宗,而並無傳承之學統。因此,這兩宗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最重要的兩個宗
派;也可以說是大乘佛教思想史上的兩個特異的奇峰。中國佛教雖尚有淨土宗、禪宗
等的特殊發展,然而淨土宗有三經一論和印度菩提流支的傳授,至今弘揚不斷,這是
依印度傳承的經論宏揚的。禪宗也有印度的傳統,例如達摩枺鼇恚瑏K傳楞伽經印心等
。況且禪宗又有西方二十八祖、枺亮嬷f,枺恋某踝妫褪怯《饶┳妫U宗發
展到現在,也還是一代一代的承著印度的祖系。而這兩宗的思想學說可不是這樣的,
他們的思想完全是由於自修禪觀內證三昧以後,各引大乘經論為印證以開發出來的。
由此故說這兩宗學說是中國佛學。
三 台賢皆以禪為源
這兩宗學說,在宋明來雖與慈恩宗皆稱為教下三家,然地論、攝論、三論、慈恩
、成實、俱舍等各宗,皆是傳承印度的學說將其發揚光大而已,獨這兩宗的學說,雖
亦依經論為印證,而不是承傳其學系者,乃是由自修禪定得成就後發展出來的。譬如
慧文禪師並洠в兄餍惺溃涣魩拙浜唵蔚亩U語,杜順亦祗有法界觀與幾首禪偈;故
這兩宗的學說,是以修禪為源泉的,所以中國佛法之骨髓,在於禪。這兩宗之學,既
由先得禪定而後印以經論才建立為宗,故其初祖多分是一向修行禪定的禪師,到了第
二代祖師才向教理方面漸為解釋,至第三代遂集其大成,而宗學由此確定。後世不察
其禪源而僅講其教相,因稱教下。假若這兩宗的第二代第三代的傳承者不向教理方面
發展,則其學必歸為禪宗矣。
第二節 實相禪布為天台教
一 天台學之根據
天台宗根據的經論,以法華經為最要,故有稱天台宗為法華宗者。然此宗實不完全
依據法華。何以故?譬如天台初祖慧文禪師,他最初引為證明的是大智度論與中觀論
,而鮮有稱其以法華為宗者。到了慧思大師,禪定之餘,雖常誦法華,修安樂行三昧
,但他最注意的還是大品般若。至天台智者大師,始全重法華經,誦藥王品,親見臁
山,得法華三昧,故彼一生重在法華經;同時他於涅槃經亦甚重之。故天台宗根據之
經,是法華涅槃和大品般若。根據的論,為大智度論,例如慧文禪師說明一心三觀,
他是根據智論所說的三智一心中得( 即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此三種智於一心中同時具
得)。次為中論,此宗所修空假中一心三觀,由觀一境真俗中三諦而發,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就是一境:「我說即是空」,就是真諦發空觀;又云「亦說為假名」
,就是俗諦發假觀,又云「亦名中道義」,就是中諦發中觀。因此天台宗一心三觀,
亦是依據中論的因緣所生法一偈而開演的。有為法無論心色假實都是因緣所生,凡是
緣生就是空,空即是假,假空不二就是中道。而天台之立四教,亦依中論,此偈初句
因緣所生法,對治凡外,建立小乘,即是藏教;次句觀緣生即是空,利通大乘,鈍不
離小,是通教義;三句觀因緣所生即空而亦即為假,乃為別教;因緣所生法即空即假
即中道,為圓教義。隨拈一因緣生法,即空即假即中道故。以上是天台宗所根據的幾
種重要的經論,其次尚有維摩、金光明經等,成實與舊譯俱舍論等,茲不繁演。
二 天台學之先河
智者大師依法華開立宗教,但在智者之先,就有光宅法師等大弘法華,光宅所說
,在智者大師著述中嘗引辨之。其次慧觀、慧嚴諸法師涅槃宗的立論,以法華為同歸
教,而以涅槃為常住教,加於法華之上;後來由智者大師哂闷洳┐筇觳湃诤戏ㄈA涅
槃為一時,涅槃宗遂歸入天台。其次、天台一境三諦既然是依據中論,故三論宗或四
論宗諸師之所說義,亦皆為智者大師收歸其或通或別或圓之教。復次、成實論亦為天
台所取,此論在梁朝宏傳最盛,所以當時有成實宗之建立,且有判為大乘者,僧朗法
師弘三論以破之,始判為小乘;智者大師的通教教義,多取成實論意。復有地論宗、
攝論宗諸師之教義,智者大師雖不多依據,但在摩訶止觀所講菴摩羅識等、亦嘗汲取
於二論。復次、俱舍有新舊兩譯,智者大師的藏教教義,則多取材於舊俱舍論。由這
多方面的先河,遂集成了天台宗的廣大學海。
三 天台教之成立
甲 慧文慧思之創發
天台學胚胎於慧文禪師,長養於慧思禪師,至智者大師集其大成,而判釋佛陀一
代時教。慧文禪師本來是修禪定的,故向稱為禪師。但在慧文禪師以前,平常修禪定
的人,或依坐禪要法經等修習禪觀,未有一心三觀之禪;天台之一心三觀,為慧文禪
師所悟而印證於智度論等者。其次、一境三諦之說,至慧思和智者根據法華諸法實相
的十如是義,廣為發摚В罾碇刂兀确Q絕唱!這種的悟境,多出於禪觀而得的自證
境界。
天台宗到了慧思禪師,基礎更建立的好了。慧思禪師嘗誦法華經,修安樂行三昧
。他的著述,傳說有好幾種,但是現在存著的,只有「安樂行義」、 諸法無諍三昧
法門」、「發願文」、「大乘止觀」四種。前三種是思禪師敘述禪定用功方法等,重
在實行;大乘止觀之關於教理者,多接近起信論的思想。由此有人說大乘止觀不是慧
思禪師所著的,理由是:大乘止觀中所引用的起信論文句,在後於慧思的弟子智者大
師的著作中尚不見引用,而已先為慧思引用,實屬可疑!但是依我的研究,這大乘止
觀還是慧思禪師作的,理由是:傳譯起信論的真諦法師,來華在粱朝武帝末年,這時
思師猶在。適逢世亂,真諦法師亦不能安處,遂遍撸戏礁鞯兀竭^衡州,起信論
即在衡州時譯。衡州即南帲街诘兀援敃r慧思禪師可以見到起信論,因此可
以依起信論作大乘止觀。而智者大師其時已到江浙去了,和衡州相距很遠,交通困難
,況梁陳間又是個亂世,起信論未遍流通,因此他未必能見到起信論,他洠б姷狡鹦
論,他的著作中,也不能引用起信論了。從此可以推定大乘止觀是慧思禪師的著作,
並不是後人的假脫。
慧思禪師居住湖南的南帲剑廊藝L叫他南帲Т髱煟麑短焯ㄗ谑堑诙鎺
,他雖受持法華安樂行三昧,然而他也專重習禪,且在他的發願文中,尤極推重般若
。安樂行三昧是依法華經的,他說修法華三昧而得六根淨,當具足四種之妙安樂行。
他又解法華經的譬喻,依般若三論等發明天台的一乘義,謂之一華成眾果,一時而具
足。談到慧思禪師的禪定,雖說是修法華安樂三昧,而他是以禪為根本的,因此他於
法華祇是修法華禪。修法華三昧行有二種:一種是有相行,即受持法華經而求得禪定
;一種是無相行,就是說日常四威儀要常住在定中的意思。以上是說明慧思禪師的解
行大概,但是他對於慧文禪師的一心三觀、一境三諦之思想,並未十分發揚,到了智
者大師才發揚光大。
乙 智者之完成
說到智者大師,他是天台宗第三代的祖師,天台宗學到了智者大師才成立。他的
歷史,如史傳中說。茲將他的思想學說和建立天台學的幾個重要意義一說。智者大師
建立教觀的思想,在中國佛教史上是最偉大的了,他以八教五時等來判釋釋尊的一代
教法。
1。建立八教 以八教來判決全佛法藏。八教分做二種:一種是化法四教:一藏教
、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這四種教、是實伲姆峙校部梢哉f是事實的分判。從
受教的眾生方面觀察根機而分別施藥,這樣就可以將釋尊無量教法分判得有條不紊了
。其次、化儀四教是說明佛陀應機說法的各種方法儀式:一頓教、對上根利智直說成
佛之法者,如華嚴經等;二漸教、是對普通的三乘人說從小入大法門者,這有初中後
的分別:漸初者、如阿含,中者、如方等諸經,上者、如般若經等;三秘密教、秘有
二種:一種是同在一法會中、聞法彼此各不相知秘密,二是陀羅尼秘密,現在的密宗
還是天台二種秘密中之一種;四不定教、說法不定,或聞法得益不定,就是除上三種
說法儀式之外,餘式為不定教。
化儀四教的建立,是智者大師學說中一種最殊勝義。在他以前,雖有頓漸和半滿
的說法,但是洠в蟹ㄅc儀的分類,到了智者大師始建立。化儀四教、化法四教的意義
和組織很繁廣,在這短時間中不能有詳明的敘說,不過大約可以用大小乘來分配一下
以見其大概。如表:
┌─鈍根──藏教
┌─小乘─┤
│ └─利根──通教
佛教─┤
│ ┌─鈍根──別教
└─大乘─┤
└─利根──圓教
照上表觀之,雖然前二是小乘,後二是大乘,但是可以互相相通的,一研究智者
大師的五時八教圖表,就可明白了。
2。五時 第二智者大師建立天台教義,有五時的分判。五時者:一華嚴時,二鹿
苑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涅槃時。這五時,是說明釋尊說法的時代前後所說的
各別不同;但釋尊的說法,本洠в邢薅ǎ蕴焯洞藙e五時以外,又有通五時之說
。別五時就是說法聽法別有齊限,通五時就是可通前後的。
3。一念三千 第三為智者大師建立天台教觀中最特勝之點:所謂一念三千。五時
分判:是根據涅槃五味、法華窮子喻等。此一念三千,為一心三觀所觀真俗中三諦所
託之法。一念三千簡單的說明 就是一剎那心念中具足三千諸法,包羅一切有情法和
非有情法。天台教中分宇宙萬法為三類:一曰有情,即正報;二曰非情,即依報;三
曰五蘊,即情與非情所共依之法。這三類法,各具有十種差別,所謂地獄、餓鬼、畜
生、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的十法界。又皆可互通攝,就是說地獄
界具有佛等九界,乃至佛界也具有地獄等九界,這樣十界互具,就成了百界。在這百
界之中,每界又各具有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的十如是,
謂之百界千如。依、正、五蘊三類,各具百界千如,就成了三千了。這三千諸法,一
一法皆是真俗中三諦,三諦圓融互攝,照之即成一心三觀。一心三觀中,具足三千諸
法,謂之一念三千。一念心中具足曰理具,事實顯現曰事造,理具事造兩重三千諸法
互攝互融,乃為天台智者大師依法華諸法實相義,充實慧文一心三觀之微妙觀境。
4。六即 第四是天台智者大師建立的六即義。言六即者:一、理即,就是三千諸
法在一心中具有,則一切眾生即同諸佛,無二無別,當體即佛,因此說一切眾生本皆
是佛。二、名字即,名字謂教理,依教理而開圓解,解齊諸佛,曰名字即佛。三、觀
行即,謂依前理解、觀行相印也。四、相似即,六根清淨相似於佛也。五、分證即,
於佛法身次第分證。六、究竟即,謂於佛果圓滿證得。這六即義依圓教立,而藏通別
教亦得各論溕睿褪钦f:藏教人有藏教的六即,乃至圓教人也有圓教的六即,凡拢
階位,又有互齊各殊之義,茲不繁述。此外還有惑、業、苦之三道,見思、塵沙、無
明之三惑,般若、解脫、法身之三德,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之三智,法、報、
化之三身四土,以及三佛性、三菩提、三解脫等,這些和三觀三諦相應而說的三法門
,亦為此宗教義之特點。
四 天台學之演變
天台學之成立,歸功智者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