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芙蓉-2005年第1期-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领着苏苏去了近处一个没有吃过的地方。苏苏的脚后跟破皮了,我给她买了几张创可贴。我们要了一锅水煮鱼。还有两瓶啤酒。苏苏什么也不想吃。葡萄让她肚子胀。这是她的说法,我想还有她对我的恐惧引起的紧张吧。 
  吃饭的时候,她告诉我,她的男朋友在北京,每个学期她都有一个月的假过来看望男朋友。我渐渐地知道,苏苏在北京上的学。又考研考到南京去了。在北京的四年,她每个周末都坐车,从城东到城西,她习惯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生活。随着苏苏的叙述,我绝望到了极点。苏苏的生活是针插不进水也泼不进的。我已经忘记了是怎么认识苏苏的,怎么接到苏苏的问候的,又是怎么误以为我们之间会产生一段情感的。现在,绝望让我的脸上露出笑容,看上去很美,实际上有点傻。 
  我对苏苏一无所知,竟然想着和她来电,真是傻呀。我恨不得现在就把她赶走。回来后,坐了一会儿,让她洗澡。热水还没有来,她只好穿上衣服。放了一会儿,热水又有了,她再次钻进卫生间。 
  把她送进楼下的房间,她要我坐一会儿,要我聊一会儿。我说你休息吧。 
  回到宿舍,我呆呆地坐着,想着写一个关于求爱者的小说。还想写一写我和她。 
  接着看完《把这个男人送给你》,德国女作家克劳迪亚·凯勒写的,连续四年畅销的家庭题材经典之作。女主人任劳任怨,结果发现她的男人,她崇拜的对象竟然有外遇,而且撒谎撒得眼睛不眨,她决心离开他,她也知道男人依赖惯了离不开她,但是她的决心已下,她要把一切都打碎,她要让那个女人如愿以偿,让那个女人来尝尝做这个家庭主妇的滋味,更主要的是,让那个女人成为一根绳子,从此捆住那个爱撒谎的男人,爱拈花惹草的男人。 
  女人的阴谋真是千奇百怪呀。 
   
  10月10日 阴冷 
   
  还像以往一样,很早便醒来了。看着电视,等着苏苏。七点半,她过来了。 
  一起去食堂用早餐,出门下楼,苏苏便开始了拍摄,引来同学们诧异的目光。 
  苏苏夜里肚子痛得厉害,没有热水,她竟然傻得不知道去走廊上冲水,也不晓得打开空调。苏苏的脸比我还苍老,看着她举着DV对准我和红柯,心里真不是滋味。 
  苏苏说,她和我们不是一样的人。她是准备着承受苦难的人。她选择拍摄和制作纪录片,就是选择了一条无法辉煌的人生之路。 
  上午,我带着苏苏,为了她的片子,分别和艾伟、谈歌、戴来碰面。主要是围绕我。艾伟挺认真的,戴来直嚷着不准拍,反应甚是强烈。 
  我向苏苏介绍戴来,一部小说的题目《练习生活练习爱》,就卖了七万块。 
  我本来不想拍了,但苏苏说,这样拍了以后,她可以经常看到我,这是她的一种情感寄托方式。那么我呢,为了“一个人对我的记忆”而感动吗,而高兴吗。苏苏看我,其实是看世界的一个分子,一根枯枝,一粒砂子,并不是在看特别的我。 
  苏苏还是冷,我让她披上一件衣服。许是累的吧,她来北京没歇脚,就奔我这儿来了。 
  拍完,回到宿舍,在苏苏的一再要求下,我们互换了日记本。 
  苏苏的日记更像是一个副导演的场记,字写得漂亮,很细密,生活挺丰富。不像我的,粗线条勾画。特别是她还记录了一个女孩(也许应该是女人吧)的心情、梦想。作为碎片,我的形象不住地在她的梦中出现。有时候,甚至强制性侵入了她和男朋友的生活中。我知道,苏苏其实有矛盾。她把日记给我看,就是要我看她的矛盾心情,这样一来,我更加没有理由强迫她了。 
  但是我还是后悔看这样的日记。看到她的男友的一些片断,他们怎么吵架,怎么和好,她怎么想一个人呆着。看后很不舒服。尤其是她男友说她是他的整个生命,我又傻了。 
  苏苏的理解是,即使她老了,他也爱她。 
  女人总往好处想,男人尽会找借口。 
  中午苏苏只喝了一碗汤,一片南瓜。 
  饭后,她要我和荆歌散步,让她拍。我们坐在鲁院花圃的凉亭上。我们不知道这个凉亭上还坐过谁,但我相信,那些人也曾经像我们这样坐着。苏苏让我们互相揭短。哪有什么短呀。不过我们很快进入角色。荆歌说了我的几件事,我也说了他的几件事。也许这样的揭短对我们之间消除误会还是管用的,苏苏事后却叹息着说,你们哪,真像一对孩子。 
  门厅里,丁丽英正组织大家用扑克牌玩“杀人”游戏,苏苏趁机补拍了不少镜头。我被怨死了,荆歌被杀死了,还有雪漠、北北、麦家、刘玉栋、陈继明,死得各不相同。 
  回来后,苏苏便整理东西离开。她不想在这儿休息。我想我们已经了结了。我送她到农民日报社门前的车站。她坐一段公交车,再转乘地铁,可惜这条地铁肯定不会开往春天。我们再也不会联系了。 
  午后醒来,想写小说。结果发现,打开电脑,昨天还让苏苏读过的小说开头,竟然神秘地失踪了。生活就是神秘,正像马尔克斯说的,初稿不能给人看,不能跟人说,否则麻烦就大了。 
  吃完晚饭,重起炉灶,准备动手写《幸福的求爱信》。写了一会儿,顾建平和评论家施战军来了。 
  我惦记着苏苏。她也不告诉我有没有到家,她的家在圆明园。我犹豫着是否打电话。后来她发来短信说,她回到家就睡觉了。她说我的破电脑应该扔掉。 
  十点半了,还在打牌。不久,鲁院保安的高音喇叭喊起来:里面的人请安静,外面的人请出去,里面的人请安静,外面的人请出去。 
  要是苏苏听到了,才开心呢。 
   
  10月11日 天晴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的陆晓华,为我们介绍现代传媒的若干问题。他提醒广大作家,一定要把握文化消费的走向。他认为凡是有意义的书,都是那些满足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书。 
  苏苏说,带子看了,挺好的,准备编好送出去。现在纪录片还是好卖的,很多电视台都开辟了纪录片栏目,这是电视的优势所在。 
  可我对此无多大兴趣,只能说是帮助她做了一件事。我关注的是她本人。我着迷于她的每一个细节。她的皱眉,紧张,生硬,她对我的热切所表示出的懵懂无知。 
  下午,陈晓明过来了。他是我们的指导老师。班上分了好几个组,雷达、李敬泽、杨志广、阎连科、陈建功等人都是老师,最可爱的是毕淑敏指导宣儿,一对一,一帮一,有点博士后的味道了。今天是小组活动日,又是第一次,来的指导老师比较多。除了我这个召集人,我们组还有艾伟、麦家、西扬、荆歌、诗人北野。 
  第一次,主要是大家见见面,闲扯扯。不过陈晓明是个认真而严谨的绅士,他带着鲁院领导的指示,希望言归正传。主要是我们听他讲,然后议。不久,艾伟就和他友好地“接上了火”。只看见,一个耸肩膀,一个抓东西,大家不禁笑起来。只是陈晓明对麦家的《解密》提出一些疑问时,引起了麦家的不高兴。 
  碰到山西的张锐锋,他刚从俄罗斯过来。随同的还有散文作家祝勇。此兄正在给春风文艺出版社做布老虎散文,约我写点稿子。 
  晚上潘灵请张锐锋、李敬泽吃饭,我在宿舍里想小说。 
  他们很快就回来了,我们便到潘灵的宿舍聊天。张锐锋说,他曾为我的长篇写过四千字的评论,给《山西日报》。本来他还准备给《文艺报》发一下的。结果《山西日报》搞丢了,他气坏了。祝勇说张锐锋一般不留底稿,而且都是手稿。张锐锋已经丢了好几部稿子了。 
  我的家里,至今还保留着张锐锋《黄河传》部分章节的复印件。张锐锋恐怕是少数几个还用笔写字的作家吧。 
   
  10月12日 天晴 
   
  起床后,眼睛生疼。昨晚送走张锐锋和祝勇,我们又打了两圈牌,直到凌晨一点。 
  开始写小说《瞧,那个火星人》第一节。 
  再睡。 
  刘继明打电话吵闹着来了。他是昨晚到的。 
  中午,荆歌请我陪他去金台路书城。他的那本书作家出版社要出,让他自己画插图。我推荐他买了一本《漫画情歌》,他买了,同时也送了我一本。 
  另外,我还买了徐静蕾画册和《中国古代发明》一书。 
  下午继续写,脊椎有些疼。 
  晚饭后正在看电视,涌进一大帮人。先后有刘继明、荆歌、衣向东、北北、艾伟、李西岳、巴音博罗、潘灵、红柯。一直聊了两个多小时。主题是围绕我对徐静蕾的喜欢。我为什么喜欢徐静蕾?我是不是在补上追星一课?同学们对此表示惊讶,我同样对他们的惊讶表示惊奇。我为什么不能喜欢徐静蕾?在我这个年龄喜欢徐静蕾一定就是追星吗? 
  闲聊之中,画册一直在众人的手上传来送去,仿佛在欣赏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 
  渐渐地,大家开始认同徐静蕾的钢笔字,赞叹徐静蕾的健康和本色,而不是美丽温柔。 
  我从来没有认为徐静蕾是性感女人,但她是一个健康的女人,她的皮肤并不白皙,甚至发黑。她的笑容也不灿烂,甚至有些勉强,但这并不影响我对她的欣赏。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徐静蕾是在一部冗长的电视剧中,徐静蕾成功地充当了一个第三者,让一个成功男人迷茫了。那里面的徐静蕾有点生硬,有点神经质。也许我欣赏的不是她本人,而是她的那个“样子”? 
  最后我们在非洲男孩的割礼上结束话题。 
  10月13日 天晴 
   
  上午没课,便写小说。 
  两点出发去中国美术馆,同行者刘继明、荆歌,分别与苏苏、薜燕平会合。 
  沿故宫的甬子河溜达,视野开阔,且微风拂面,游人纷杂,格外的能体会到京都秋意。而每在一个歇脚处,苏苏都要举起她的DV,让人有些不自然。也不知道她拍了没拍。 
  进景山公园。满树的柿子肥大得壮观,近看则布满粉尘,如同系挂的仿真道具。 
  苏苏笑着问我,既然我总是有着破坏欲,怎不打它一个下来? 
  我举着手,跳了跳,个子太矮了。 
  仰着头,薜燕平指引我们看崇桢皇帝自尽处,说不知道这棵树是第几棵了,老树早给雷劈了。 
  爬山,苏苏爬了一会儿便气喘吁吁,我也好不了多少。给苏苏买了一瓶“酷儿”喝。他们在前面等我们。薜燕平说,她几乎每个星期都要步行在这条道上,置身在这片风景之中。 
  把自己放进历史,或者让历史来搅扰自己,这挺让人怀想的。 
  底下一站,循例是去北海。但刘继明说不去了。谁也受不住了。我也几乎脱了水。于是就去找饭馆。 
  这样大约跑了两公里,马凯饭馆儿终于到了。我腿上的筋一跳一跳的,脑子里还停留在刚才街道上的一个场景:一个女孩跺着脚,对着手机里的男朋友大喊大叫,泪流满面。 
  我感到薜燕平很不开心,缩短了的路程,打乱了她的身心节奏,就像一个人明明想吃两碗饭,突然让人抢走了一碗。 
  喝着茶,开始谈书,薜燕平说短篇不好卖,只出长篇。丛书名儿还是没能起上来。又问谁没出过短篇集。我。似乎出于同情和可怜,她答应给我出。那么随意,终究让我感到这将是一个不了了之的事情。 
  七点,我们便吃完饭,和薜燕平分了手。我们去新街口豁口买影碟,她则继续她未竟的行程。在暮色里,一个个行走着的女人,无声无息,如同一只只蝙蝠,一件件披风,注定要覆盖住这座城市。 
  在苏苏的引导下,荆歌和刘继明买了不少碟子,我跟在他们身后看。苏苏自己也买了几本。在买碟上,苏苏表现得很坚决。 
  《假装没感觉》。一家商店门前的小黑板写着这几个字。是不是在暗示我什么? 
  我买了一件雪绒衣,三十元。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料子如此便宜。 
  八点多一点,我们和苏苏分手,她坐地铁,我们去打的。刘继明直埋怨我没有送苏苏。在夜幕下的出租车里,是可以发生许多事的。我真的没有感觉了。今天我们之间没有多余的动作。 
  回到家,接到苏苏的短信:你真纯,花白头发了竟然还有偶像。大概饭桌上聊到我喜欢徐静蕾,她也笑我一下吧。 
   
  10月14日 天阴冷 
   
  早晨又收到苏苏短信:你这人自己和自己前后矛盾,没有定性。 
  听北京电影学院王迪的讲座,比较糟糕,唯一可取之处就是告诉我们,中国电影仍然在滑坡,当然,就是进口大片也掀不起波澜了。他强调了电影剧本的重要性,并举了一个例子,说明细节的真实才是作品的真实。没想到他批评的剧本《惊涛骇浪》正是班上学员柳建伟的杰作。我的同学柳建伟气坏了。课间,建伟说,他的细节全部来自于生活的真实。 
  于是真实成为文学艺术的一个问题,文学作品的真实是不是等同于生活的真实? 
  来源于生活的真实细节,是不是就能够创造出文学作品的真实呢? 
  简单的划等号,恐怕会让文学作品降格为新闻报道,从而丧失其固有的魅力;很多时候,虚构的现实倒反而能够折射出现实生活。 
  那么标准在哪里?分寸和火候在每一个作家手里。 
  看了一会儿卓别林的《淘金记》片断。极富想象力。文学艺术最终还是在现实基础上想象的产物。不同的作家,会有不同的塑造和想象。 
  我猜苏苏突然发这样的短信,是不是在批评我对纪录片的态度。我不过是在不停地怀疑和一日三变。苏苏说她的品质是在多变中寻求恒常。我想我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分歧,一个是就局部,一个是就整体而言。 
  下午写小说,感觉还不错。 
  晚上看电视录像。效果不好,便回来打牌。 
  谈歌老兄又喝醉了,在门外的走廊上闹腾,骂骂咧咧。不久,他开始挨家逐户地敲门,说是有人唾了他。大家大气都不敢出,也不敢开门。 
  我开了门,我们在打牌。 
  后来他猛敲班长李西岳的门,要求老李查出那个唾他的人。老李有什么办法呢,“李西岳,我操你妈!”谈歌叫开了。 
   
  10月15日 天晴 
   
  今天一直写小说,上午写《幸福的求爱信》,下午写《瞧,那个火星人》。 
  脊椎很痛,但小说开了头,毕竟有事儿做了。 
  三点多钟,和刘继明、红柯等人在鲁院门前合影。 
  《文艺报》的摄影文学导刊邀请我们写三五百字的东西,谈谈摄影文学,我决定不写。 
  刘继明说我没看《邮差》,真是太可惜了。 
  到处都是看影碟的作家,看来我是太落伍了,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晚上打牌,潘灵和衣向东,李西岳和我,又吵起来了。我看着他们的笑话。但最后我摔了牌,因为他们逼问我,那几张老K哪里去了。我埋在底下,我为什么要告诉他们呢,这些傻瓜呀。 
  打牌娱乐是集体性的碰撞,我喜欢打牌,喜欢看别人抓耳挠腮。 
  始终想着火星人怎么发展下去。 
   
  10月16日 天晴 
   
  听吴思敬教授讲座《二十世纪的中国诗坛》,中途休息时溜号了。后来听说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溜了。 
  溜号并不代表我不喜欢诗,事实上打开文学杂志,我首先看诗,《花城》《作家》《外国文艺》《世界文学》的诗,我经常躺在床上,坐在抽水马桶上看。 
  我还注意到,刘亮程的好些散文都是先写成诗的。诗人写小说的不少,像刘亮程这样由诗人变成散文家的不多。 
  我也写诗,但写得很臭,比我的小说还要臭。惟一的两次发表诗歌,是在《山花》和《小说家》上,还是搭在小说后面发的,那是我作为诗人的荣耀与污点。 
  下午写了两个小时。 
  和苏苏在手机里打嘴仗。 
  晚饭前,坐在电视下,看央视10频道的“百家讲坛”,由格非主讲《全球背景下的文学创作──经验、想象和真实》,没想到格非还有一副好嘴皮子。 
  晚饭后,看影碟《两颗绝望的心》(即《远离赌城》、《远离拉斯维加斯》)和《第五元素》,后者没看结束就下来了。 
   
  10月17日 天阴 
   
  在刘玉栋的宿舍闲坐,意外发现《小武》,立即拿到楼上去看,在电脑里放。 
  这部片子是贾樟柯1997年导演的。 
  十点多钟,《收获》编辑廖增湖到了,便下来到荆歌宿舍聊天。中午在华堂附近的“到家尝”为他接风,吴玄抢着付了账。几年前,我去上海,廖增湖曾经陪我去格非家聊了半天,那时候,他还是个在《收获》实习的研究生,也的确是个大学生的样子。那时候,我们尽听着格非聊。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