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朱元璋传 吴晗著-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利用这几年的和平环境,内修外治,逐渐发展壮大。  
具体来说:  
一是武力进击,先打孤力的弱小的元军据点,逐  
步扫清外围敌人,开疆辟土,不断巩固和扩大根据地,  
确保应天的军事地位不受威胁。  
当至正十六年二月,朱元璋攻下应天时,张士诚  
风头正劲。这时东边的元军守将定定镇守镇江,孤立  
无援,若被士诚得手,将直接威胁应天;南边的宁国,  
也处于同样境地,若被徐寿辉据有,不止在朱元璋的  
背上插上一把尖刀。先下手为强,朱元璋派徐达抢先  
攻占镇江,分兵占领金陵丹阳等县,向东远远地伸出  
一个触角。六月,猛将邓愈攻克广德路,堵住了后门。  
第二年春二月,耿炳文攻克长兴,徐达接着攻陷常州。  
·52·  
四月,元璋自领大军攻占宁国,元将别不华请降。接  
着,朱元璋相继占领江阴常熟池州徽州扬州等地。时  
在至正十七年,朱元璋几乎把应天周围的军略据点全  
数攻占,取得了向外扩张的前哨基地。这样,以应天  
为中心的战略防御体系也就彻底形成:东线北起江阴,  
沿太湖南到长兴,划成一条直线,堵死了张士城西犯  
的门路;北面暂时是小明王的红巾友军,不必担心;  
南面在宁国徽州屯聚重兵,随时可以进击浙东;西线  
和徐寿辉天完政权接壤,可以以守为攻。朱元璋看准  
形势,先伸出南面铁钳,吃掉了孤立固守的浙东元军,  
形势和一年前已经大大不同了。  
二是确立“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决  
策,抓紧时机,积极营建以应天为中心的根据地,积  
极练兵,扩充实力;同时尽量减小目标,团结一切可  
以团结的力量,避免树敌太多,为逐鹿中原做好各方  
面的准备。  
三是礼贤下士,广纳人才。朱元璋深深懂得人才  
的作用和价值,治国安邦没有人才不行,人才少了也  
不行,即使打下天下也守不住。所以每到一处,每获  
一座城池,朱元璋必定多方访求名士,软硬兼施,千  
方百计把他们罗致到幕府作秘书、作顾问、作参谋。  
这些人虽不能冲锋陷阵,但常给朱元璋指点迷津,拨  
开乌云,运筹帏幄,实在比十万大军还管用。他常说:  
·53·  
“躬怀甲胄, 决胜负于两阵之间,此武夫之事,非儒  
生所能。至若流宣化,绥辑一方之灾,此儒生之事,  
非武夫所能也 。”在朱元璋平定浙东后,刘基叶琛章  
溢等几个当地豪族名士,躲进深山不肯投效朱元璋。  
这些人曾经在元将石抹宜孙幕府做过事,产业大,学  
问好,计谋多,在地方上颇具号召力。他们遵奉传统  
的儒家道德思想,极端仇视红军,自动组织民兵结砦  
自保。他们在旧政府中并不被重用,也实在看不惯旧  
政府那腐败透顶的官僚政治,刘基就曾多次愤而辞官。  
然而他们也不愿与红军同流合污,认为造反是大逆不  
道。朱元璋多次派代表诚挚礼请,他们也用好话婉言  
辞谢。处州总制孙炎再三威逼,刘基等人才于至正二  
十年三月去到应天。朱元璋好不喜欢,大闹排场,盖  
了一所礼贤馆,专供贤士居住。  
四是尊崇儒学,大兴教育。在积极以武力讨伐群  
雄的时候,朱元璋也逐渐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要治  
理天下,必须教化民众,使百姓有一个普遍遵守的行  
为道德准则。由于身边诸多儒生的影响,朱元璋选定  
了儒家的传统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他自身  
也在如饥似渴地吸取其传统营养,并逐步与自己的过  
去决裂,刻意把自己打扮成儒家传统道义的化身。在  
进驻婺州后,朱元璋立刻聘请当地著名学者范祖斡、  
叶仪、许元等十三人替他分别讲解经史子集,建立郡  
·54·  
学,请学者当五经师和学正训导。内中最著名的就是  
宋濂了,以后他还教过皇帝的儿子,是有明一代鸿儒。  
朱元璋时常告诫将士 :“今居间无事,勇力无所施。  
当与儒生讲求古之名将成功立业之后,事君之道、持  
身之礼、谦恭不伐,能保全其功名者 。”  
五是整顿军备,严明纪律。朱元璋深知提高军队  
战斗力的重要性,对练兵抓得很紧,经常督令将帅率  
领军士作实战练习,并亲临检阅,三令五申严明号令,  
告诫将士要严守纪律,不得抢劫民财,扰乱民情,违  
者一概军法从事,不徇私情。在徐达攻克镇江时,元  
璋怕士兵奸淫抢劫,杀人放火,号令不禁,乃说通徐  
达,故意找出徐达的错处,绑了请求处死。李善长等  
人再三求情,朱元璋才准其带兵攻取镇江,并许以不  
烧不杀不抢,才能将功折罪,徐达叩头谢恩。大军攻  
破镇江时“市井晏然 ”, “市不易肆”。这为朱元璋  
取得了很好的政治宣传效果。别城守军听说朱元璋军  
纪严明,不妄杀人;据说还优待俘虏,对投降将官,  
愿降的授职任用,不降的礼遣纵归,所以当大军来攻  
时, 敌人往往并不死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此乃  
“攻心为上”。 史载朱元璋得元朝故官“尽用之 ”,  
得元室子孙“悉皆放归 ”,因而瓦解元军斗志,争取  
了许多敌军将士的归附。  
六是积极垦荒屯田,发展生产,减轻农民负担。  
·55·  
由于连年战争,加上灾荒病疫,百姓十室九空。从渡  
江以后,朱元璋就一直面临着兵食不足的严重问题。  
各处军队的给养,形式上是召令乡村百姓缴纳粮草,  
叫作寨粮,其实与抢劫无二。因为老百姓早已自身难  
保,饿死者不少,扬州的青衣军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  
在行军时,出征军士概不支粮,按照朱元璋的军令:  
“凡入敌境,听从稍粮。若攻城而彼抗拒,任从将士  
检括,据为己物。若降,即令安民,一无所取。如此  
则人人奋力向前,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所谓稍粮  
实质上就是征粮抢粮。如此不是长远之计,归根结底  
还是害了百姓,最后必然危及自己的政权建设。  
能不能仿效古人的做法,开荒屯田,自给自足;  
以兵养战,以战养兵呢?至正十八年二月,朱元璋任  
命康茂才为营田使,专门负责修筑河堤,兴建水利基  
础工程,恢复农田生产,供给军事需要;同时分派诸  
将在各处垦荒屯田,立下规矩,用生产量的多少来决  
定赏罚。让武官“开垦荒田,以为己业 ”,为文官“  
拨典职田,召佃耕种, 送纳子粒,以代俸禄”。要求  
大小将帅“宜督军士, 及时开垦,以收地利”。至正  
十八年十一月又设立管领民兵万户府,下令抽点农村  
壮丁,编为“民兵 ”,且耕且战,使“民无坐食之弊,  
国无不练之兵”。 这样军民合一,全民皆兵,不断保  
证了兵源质量和兵员补给,同时也加强了生产力的发  
·56·  
展,保证了军事给养的可靠供应。  
除了直接屯垦外,朱元璋还令儒士、官吏劝课农  
桑,“各安其生”。 并立茶盐课,制钱法, 开铁冶,  
定鱼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注意开支节流,尽量  
减少财政支出。这样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人民富足,  
军需库存充盈,遂于至正二十年闰五月,正式下令取  
消寨粮,使百姓从这项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不久,  
又指示部属,凡是征派税粮、军需、差役等,均“务  
从宽减 ”,并多次下令蠲免税粮、徭役。对工商税的  
征收,也“斟酌元制,去其弊政 ”,较过去减轻许多。  
真正地与民休养生息,得到了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经过数年的努力,朱元璋辖区内的农业生产,逐  
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至正十八年,吴祯守江阴时即专  
赖屯田以给军饷。朱元璋的兵力也随之不断壮大。这  
就为削平群雄,推翻元朝统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和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良好的政治形象。  
在扫清了应天外围之敌后,元璋把目光转向浙东  
谷仓。他采取如下策略:先取皖南诸县,巩固后方基  
础;再由徽州进取建德路,改为严州府,先头部队东  
达浦江,构成侧面包围婺州的形势。至正十八年十二  
月, 朱元璋亲率十万大军进击婺州。“石抹宜孙遣将  
率车师由松溪来援,太祖曰:‘道狭,车战适取败耳。’  
命胡德济迎战于梅花门, 大破之”。婺州遂降,石抹  
·57·  
厚孙被俘。改婺州为宁越府,置中书浙东行省。于省  
门外竖两面大红旗, 上写 :“山河奄有中华地, 日  
月重开大宋天 。”两旁立两个木牌,写上 :“九天日  
月开黄道,宋国江山复宝图 。”仍然奉尊小明王的旗  
号。  
婺州既下,朱元璋马上分兵掠取浙东诸地。第二  
年五月,小明王命朱元璋为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  
省左丞相。八月,元将察罕贴木儿攻陷汴梁,刘福通  
奉小明王退保安丰。元璋的浙东军先后占领诸暨和衢  
州处州,应天东南被孤立的元朝据点,逐渐为元璋所  
吞并。这时朱元璋的领土已扩大到:东北两面与张士  
诚为邻;西与陈友谅相近;东南与方国珍相接,南邻  
陈有定。四邻之敌,强弱不等,心怀各异:张士诚最  
富,陈友谅最强;方国珍陈有定志在保土割据,并无  
远大企图。因之,元璋的军事计划又重新作了调整:  
对东南以守为攻,对西北以攻为守。比较起来:士诚  
顾虑多,疑心重,友谅野心大,欲望高;一个保守性  
强,一个进取心大。以此在东西两面的攻势又分先后  
缓急。对士诚以守为攻,扼住江阴常州长兴等几个据  
点,使其不能越西一步;对友谅则以攻为守,攻其必  
救,使其军力分散,然后各个击破。  
至正二十年正月初一,元璋亲自写了一副春联贴  
在中书行省大门旁 :“六龙时遇千官觐,五虎功成上  
·58·  
将封 。”其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朱元璋时年33  
岁。  
·59·  
二 鄱阳决战 生死存亡奠大局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派军攻下太平,大军进  
驻采石,以为克日即可占领应天;使部将谋杀寿辉,  
谮称帝王,国号汉,改年号大义。陈友谅派人与张士  
诚相约,东西两面同时夹攻朱元璋,自带水陆大军从  
江州顺流东下。水军大舰名为混江龙、塞断江、撞倒  
山、江海鳌等,共一百多艘,战舸几百条,威风凛凛,  
杀气腾腾直奔应天而来。朱元璋面临着严重的军事威  
胁。  
陈友谅原是徐寿辉的部将,沔阳人,世代打鱼为  
生,在县衙里当过贴书,因不愿久居人下,投了红军。  
又因战功显赫升任领兵元帅,怀着一肚子野心,没法  
施展。至正十七年九月,倪文俊谋杀寿辉不成,出奔  
黄州。黄州正是友谅的防区,友谅使个计策杀了文俊,  
夺过军队自称平章,向东侵占安庆池州南昌诸地,和  
朱元璋接境。从此成为朱元璋的军事强敌与心头大患。  
两下时起战事,互有胜负。  
消息传到应天 ,“应天大震”。“诸将议先复大平  
以牵之”。甚至有人主张降为上。  
朱元璋沉住气,独与刘基在卧室内密商:降与逃  
都不是办法,只有拚死抵抗。抵抗有两种战略:一种  
·60·  
是两线同时作战,东西兼顾,兵力一分,必败无疑;  
一种是迅速集中优势兵力,“断其一指 ”, 反身再打  
另一线——这还是两线作战,不过区别轻重缓急。关  
键的问题是力争主动。第一种是被动防守,等敌人来  
攻;第二种是主动出击,以攻为守,具有威慑作用。  
主动出击必须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何时出击,二是向  
谁出击,三是怎样出击。如前所述,经过对东西两线  
敌人的综合分析比较,朱元璋决定集中一切兵力,一  
举打败陈友谅,造成对张士诚的强大军事威慑,使其  
不敢轻举妄动,东面威胁自然而解。  
陈友谅野心勃勃,贪婪成性,只要投出诱饵,不  
怕他不上钩。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茂才的老门房也  
侍候过陈友谅。于是,朱元璋要康茂才指使老门房偷  
偷跑到友谅军中,带着茂才的亲笔信,信中告诉了许  
多军事情报,并许以里应外合,劝友谅兵分三路直取  
应天。友谅求胜心切,不防有诈。陈问老门房:康将  
军现在何处?回说现守东桥;问是石桥还是木桥,答  
是木桥。友谅大喜,当即约定亲率大军进逼东桥,以  
喊“老康”作为联络信号。  
看来陈友谅毫不怀疑地吞下了投向他的诱饵,朱  
元璋暗暗高兴。他一面调胡大海进取广信,直捣友谅  
的老窝;一面按其进攻路线,设下埋伏,并把江东木  
桥改为石桥,布下天罗地网严阵以待。  
·61·  
朱元璋亲自坐镇山顶指挥进退,规定了联络进攻  
等军事信号:发现敌人,准备战斗,举红旗;伏兵出  
击举黄旗。友谅按约定驱指大军赶到江东桥,一看是  
大石桥,情知不妙;连声高叫“老康”!“老康”!  
却无人答应。只见漫山遍野黄旗招展,四周伏兵齐声  
呐喊,向陈军发起猛攻。这一仗全歼陈军主力,杀死  
淹死陈军不计其数,单俘虏就有两万多。朱元璋趁势  
收复太平,再下安庆,攻取信州袁州。  
至正二十一年正月,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友谅吃了败仗,不服输,时常在边境挑起事端,  
七月间又派部将张定边从朱元璋手中夺下安庆。虎口  
拔牙,龙嘴觅食,这还了得!朱元璋怒火万丈,急忙  
召开军事会议,决定溯江西伐。龙骧巨舰上高高竖起  
一面大旗 :“吊民伐罪,纳顺招降 。”  
友谅为人忌贤妒能,自杀徐寿辉后,部将多有不  
服,不少寿辉旧部纷纷投奔朱元璋。原来李扒头的部  
下勇将双刀赵又被朱元璋使反间计杀了,其他将官兔  
死狐悲,不肯出力死战。朱元璋审势度时,算准陈友  
谅将帅不合,军心离散,不失时机地向陈军发起猛攻,  
一鼓攻下安庆江州,守将丁普郎傅友德全军归附。友  
谅狼狈逃往武昌。朱元璋乘胜直取南康、建昌、饶、  
蕲、黄、广济等州县,尽有江西大部和湖北东南边境。  
陈友谅经过连续两次失败,民心离散,军力锐减,地  
·62·  
盘也不断缩小;朱元璋经过两次大的胜利,士气大振,  
军力大长,版图日见扩大。两下里此消彼涨,优势逐  
渐转移到朱元璋一方,朱元璋逐渐取得了对陈友谅的  
军事均势,完全可以与其一较高下一决雌雄了。  
当江南陈朱两军血战正酣的时候,江北的军事局  
面却发生了极不利于朱元璋的变化,使朱元璋几乎不  
得不直接面对元军进攻的危险。这时红军接连失败,  
形势危急。元朝大将察罕贴木儿收复关陇、平定山东,  
招降红军丞相花马王田丰,军威极盛。——几年来山  
东在宋朝大帅毛贵治理下,礼贤下士,开辟田土,治  
绩斐然。原屯住濠州的赵均用和彭早住驻军淮泗一带,  
早住病死,均用北上与毛贵合并。二人互相猜疑,彼  
此难容,均用借机杀了毛贵,毛贵的部将又寻机杀了  
均用。杀来杀去,两下里军力锐减,给了察罕贴木儿  
可乘之机。——山东一失,不止小明王都城安丰不保,  
连朱元璋的应天大本营也直接暴露在元军的攻击下,  
失去屏障,岌岌可危。这几年多亏小明王红军拚死抵  
住元朝大军,朱元璋才求得了五六年相对和平安宁的  
环境,一心一意地致力于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并积  
极扩军备战,取得了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等一系列重  
大胜利。  
看来大事不好,朱元璋想方设法拉拢元军。两次  
派代表去会见察罕,送上重礼和亲笔信,要求长期通  
·63·  
好,各保平安。朱元璋此举的真意:一是稳住元军,  
抓紧时机全力平定陈友谅,避免两线作战和腹背受敌;  
二是元军相对强大,凭朱元璋现有的军事实力,还不  
足以与其抗衡,仍然需要争取一段相当长的和平发展  
机会;第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朱元璋有意奉行一  
种妥协投降战略的试探。你有情我有意,察罕贴木儿  
也派了他的户部尚书张昶带了御酒和任命朱元璋为荣  
禄大夫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的宣命诏书,于至  
正二十二年十二月来到应天。然而这御酒烧心,难喝;  
诏书烫手,难接。若喝了这御酒,就等于公开投降元  
军,与红军为敌,这样一来朱元璋将不得不三面受敌,  
极易招致各路红军的攻击,应天不保,大事去矣;若  
不接这诏书,则等于“抗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