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典譬喻经全集(注释,今译)-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罄慈矶荚诓叮枷胫沼诒览!1┝Χ源跬绞俏扌У模值膊蛔∩埔獾哪抗猓荒芏秩ド贝尤菡蚓病⒚娲⑿Φ娜恕!
  
  这个歹徒不是与阅叉鬼有几分相似吗?甘地不就是萨薄的再现吗?   
  (二)孔雀王喻   
  过去无数劫①,尔时有孔雀王,从五百妇孔雀相随。经历诸山,见青雀色大好,便舍五百妇追青雀。青雀但食甘露好果。   
  时国王夫人有疾,夜梦见孔雀王,寤则白②王:“王当重募求之。”王命射师,有能得孔雀王来者,赐金百斤,妇以女女之。   
  诸射师分布诸山,见孔雀从一青雀,便以蜜麨③处处涂树。孔雀日日为青雀取食。如是玩习,人便以蜜麨涂己身。孔雀便取蜜麨,人则得之。语人言:“我以一山金相与,可舍我。”人言:“王与我金并妇,足可自毕④已。”便持白王。 
  
  孔雀白大王:“王重爱夫人,故相取。愿乞水来咒之,与夫人饮、澡浴。若不差⑤者,相煞⑥不晚。”王则与水令咒,授与夫人饮,病则除。宫中内外诸有百病,皆因此水悉得除愈。国王人民来取水者无央数,孔雀白大王:“宁可木系我足,自在往来湖水中,方⑦咒令民远近自恣取水。”王言:“大佳”。则引木入湖水中,自极制⑧,方咒之。人民饮水,聋盲视听,跛伛皆伸。孔雀白大王:“国中诸恶病悉得除愈,人民供养我如天神无异,终无去心。大王可解我足,使得飞往来入,入湖水中,瞑止此梁上宿。”王则令解之。 
  
  如是数月,于梁上大笑。王问曰:“汝何等笑?”答曰:“我笑天下有三痴⑨:一曰我痴,二曰猎师痴,三曰王痴。我与五百妇相随,舍追青雀,贪欲之意,为射猎者所得,是为我痴;射猎人我与一山金不取,言王当与己妇并金,是射猎者痴;王得神医,王、夫人、太子、国中人民诸有病者悉得除愈,皆便端正⑩,王既得神医而不牢持,反纵放之,是为王痴。”孔雀便飞去。 
  
  佛告舍利弗⑾:“时孔雀王者,我身是也;时国王,汝身是;时夫人者,今调达妇是;时猎师者,调达⒀是也。”         
第9节:旧杂譬喻经(5)         
  '注释'   
  ①无数劫:佛教认为从天地生成到毁灭为一劫,无数劫,极言时间之长。   
  ②白:陈述。   
  ③蜜麨(chǎo):蜂蜜拌炒面。麨,炒面。   
  ④自毕:终生满足。   
  ⑤不差:差通“瘥(chài)”,病愈。不差,病不愈。   
  ⑥煞:同杀。   
  ⑦方:那时。   
  ⑧自极制:极力控制自己。   
  ⑨痴:三毒(贪、嗔、痴)之一。痴的意思是不能理解佛教义理。   
  ⑩皆便端正:容貌都变得端正美丽。   
  ⑾舍利弗: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善解诸法,智慧第一。   
  ⑿调达:佛经中破坏佛法的代表人物。   
  '今译'   
  在遥远的过去,有个孔雀王,身边有五百孔雀夫人跟随。飞过众山,见到一只青雀,很有姿色,就抛弃五百夫人去追青雀。这只青雀很讲究,饮甘露,吃最好的果子。   
  当时有一个国王,夫人患病,夜里梦见孔雀王。梦醒之后她对国王说:“请大王悬重赏,我要得到孔雀王。”国王向射师发令:有能得孔雀王的,赐黄金百斤,并把女儿嫁给他。 
  
  众射师分布各山,看见了孔雀,身边还有一只青雀相随,射师们便把蜜麨涂抹在各处的树木上。孔雀天天为青雀取食。孔雀习惯了涂抹在树上的蜜麨,再把蜜麨涂到自己身上。孔雀来取蜜麨,射师就得到了孔雀。孔雀对射师说:“我给你一座金山,你放了我吧。”射师说:“国王给我黄金与女人,足够终生享用了。”于是捉住孔雀并且报告国王。 
  
  孔雀对国王说:“国王您深爱夫人,所以捕我。请拿水来,我念上咒语,用来给夫人饮用、洗浴。如若治不好她的病,再杀我也不晚。”国王应允,令拿水来让孔雀念咒,夫人饮了,病真的好了。宫内外患各种病患的人都因喝了这种水病愈。国王统治下的民众都来取水,不计其数。孔雀对国王说:“请把我系在木头上,让我在湖中自如往来,那时我来念咒。民众随意取水。”国王说:“甚好。”就把系牢木头的孔雀放到湖面上。孔雀极力用木棍控制自己,开始念咒。人们饮用念过咒的水,聋的能听,盲人能见,瘸腿老太太的腿能伸直了。孔雀对国王说:“各种恶病都消除,民众像供神一样地供养我,我不想离开了。请国王放开我,我白天在湖面上飞,夜间栖息在房梁上。”国王下令放了孔雀。 
  
  几个月过去,孔雀在梁上大笑。国王问道:“你为何笑?”孔雀回答:“我笑天下有三痴:一是我痴,二是射师痴,三是国王痴。我有五百个夫人相随,却舍弃她们追求青雀,由于贪心被射师捕获,这就是我痴;那射师,我给他金山他不要,说国王会给他金子与夫人,这是射师痴;国王得神医,夫人、太子、国人的病被治愈,容颜更加美丽,不牢牢把握住神医,却放走他,这就是王痴。”说罢孔雀翩翩飞去。 
  
  佛对舍利弗说:“那孔雀就是我,那国王就是你,那夫人就是调达现在的夫人,那猎师就是不遵佛法的调达。”   
  '点评'   
  古代,很多民族都有讥讽贪婪无厌者的寓言故事,《孔雀王喻》是其中比较优秀的一部。普希金《金鱼与渔夫的故事》寓意与结构与《孔雀王喻》几乎如出一辙。   
  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对贪婪的抨击,《诗经·大雅·桑柔》说:“大风有隧,贪人败类。”,意思是,天空大风呼呼地吹,贪利的小人是败类。   
  儒家、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反对把天当作纯粹的客体,由主体(人)来控制与宰割。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人对天过于贪心,就会像调达一样,最终获得恶报。那恶报就是天象异常(南方不热,北方不冷)、气温升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等可怕异象频发。 
  
  (三)裸形女喻①   
  昔有国王,行射猎于旷泽中,大饥渴,疲极。遥望郁然,有屋、树木,即往趣之。中有一女人,王从求饮食、果实之辈,所求悉得。   
  王请女人与相见,侍人说:“裸形无衣。”王即解衣与之。有自然火烧衣,如是至三。王惊问女:“何因如此?”女人答言:“前世为王妻。王饭沙门②、梵志③,又欲上衣。我时言:‘但设饭则可,不须与衣。’故受此罪。若王相念,作衣与国中沙门道士若④晓佛经者,咒愿⑤女人得脱此勤苦。” 
        
第10节:旧杂譬喻经(6)         
  王受其言,还国作衣。求沙门道人,了不得,时国无晓佛经者。王忆念:问舍度父⑥当知之。度父言曰⑦:“乃昔有人度,无钱,以《五戒经》⑧一卷相与,读之耳。”王言:“汝知佛经。”则以衣与度父,使咒愿,令倮形女人得福无量,解脱勤苦。女人则时有新衣著身,故在鬼道⑨中命尽,当生第一天⑩上也。 
  
  '注释'   
  ①《经律异相》载有这个故事。   
  ②沙门:出家修道者的通称。   
  ③梵志:游行僧或一般佛教修行者。   
  ④若:或。   
  ⑤咒愿:又作祝愿。指沙门于受食等之际,以唱诵或叙述咒语的方式为众生祈愿。   
  ⑥度父:撑船人。   
  ⑦曰:原为“乃”。   
  ⑧五戒经:讲说五戒的经文。   
  ⑨鬼道:饿鬼道,五趣(道)或六趣(道)之一。五道(又名五恶道)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天(加上阿修罗为六趣),为六种轮回转生的状态。   
  ⑩第一天:又称“初禅天”,四禅天的第一天名,是修道证得的较低果位。在第一天,断口、鼻二识,不食人间烟火,但有“喜”、“乐”的感受与“寻”、“伺”的意欲。   

  '今译'   
  从前有一个国王,打猎来到旷野水泽边,又饥又渴,向远处望去,郁郁葱葱,有房子与林木,就向那里走去。见到一个女人,国王向她讨要饮食、果类,所要都得到了。   
  国王要见这个女人,侍从告诉国王:“这个女人没有穿衣服。”国王脱下衣服给她穿,这时火自燃把衣服烧掉了。再给再烧,反复三次都如此。国王奇怪,问这个女人:“这是什么原因?”女人回答说:“我前生是国王的妻子。国王向修行人施舍饭食,还要奉送衣服。这时我说:‘施舍饭食就行了,不必施舍衣服。’因此而受到惩罚。国王您要是可怜我,就做衣服送给城里的修行人或精通佛经的人,让他们祈祷,让我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国王闻听此言,回到城里就制做衣服。做好后就去寻找修行人,可是找不到,因为当时城里没有知晓佛教的。国王想:问问撑船人,他会有办法的。撑船人说:“从前,有一人乘船,他没有钱,就把携带的《五戒经》给我,我读过这部经。”国王说:“原来你懂佛经。”就把衣服送给他,让他祈祷,让那个裸体女人得无尽的福,解脱痛苦。那个女人因而时时有新衣服穿,也因此终结她的鬼道,转生到初禅第一天上。 
  
  '点评'   
  这个故事包含两个寓意:一是因果报应,一是知错即改。   
  就时间而言,因果报应分为三种:(一)顺现报,即今生造业,今生报应(现报);(二)顺生报,即今生造业,来生报应;(三)顺后报,即今生造业,再来生报应。   
  裸体女人得到的报应属于顺生报。她不能穿衣服是因为前世吝啬,今世改正错误,得到正果。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所言道理与这个故事很相似。   
  有些人远离佛教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现世之我与前世之我并非同一主体,凭什么我要承担“那个人”的过错。确实,前世与后世不像“少年之我”与“老年之我”那样天经地义地连接在一起。 
  
  所以,习佛行善为主,不必过多计较因果报应的理论。   
  (四)赎沙门喻   
  昔海边有国王行射猎,得一沙门,持①作伎。使沙门夜诵经,作梵声②。王言:“此伎大工歌。”有客辄伎歌。   
  时有异国优婆塞贾,往到其国。王请之,出沙门,令歌。优婆塞闻说深经,内心踊跃,即去。国人以千万往赎,至三千万,王乃与之。贾人作礼曰:“我以三千万相赎,在③所到。”道人即弹指④踊在空中,曰:“卿自赎,不赎我也。所以者何?往昔王为卖葱人,汝来于王买葱,不毕三钱⑤。我时任卿,卿遂不还三钱。今此生子息,乃至三千万,汝当还本三钱也。”主⑥则意解悔过,受五戒,为优婆塞。 
  
  师曰:“债无多少不可负,亦不任人也。”   
  '注释'   
  ①持:原本作“使”。         
第11节:旧杂譬喻经(7)         
  ②梵声:赞佛的颂歌。   
  ③在:通“才”。   
  ④弹指:即拇指与食指指头强力摩擦,弹出声音;或以拇指与中指压覆食指,复以食指向外急弹。在印度弹指有四义:虔敬欢喜;警告;许诺;时间单位(极短暂时间)。现今一般用来表示时间极短。 
  
  ⑤不毕三钱:欠三文钱。   
  ⑥主:原本作“王”。   
  '今译'   
  从前,一位国王在海边打猎,得遇一位沙门,让他做了艺人。这位沙门夜间诵经赞佛,吟唱梵呗。国王说:“这个艺人真是善于唱歌啊。”只要有来客,就让他唱。   
  当时一个外国商人居士来到本国。国王让艺人为商人居士唱歌。商人居士听了艺人讲解高深的佛理,兴高采烈地离去。商人居士要为沙门赎身,价钱抬到三千万国王才把沙门交给他。商人居士向沙门施礼,说:“我用三千万钱才把你赎下来。”沙门弹指,跳起来说:“你是赎自己,不是赎我。为何这样说呢?前世,国王是个卖葱的,你买他的葱,欠下三文钱。我当时听任你不还,你就没还这三文钱。现在本钱加利息,总计正是三千万钱。你应该偿还本来的三文钱。”国王闻此顿悟,决心悔过,接受五戒,成为居士。 
  
  法师说:“债无论多少,不可以不还,也不该放任别人不还。”   
  '点评'   
  居士(优婆塞)出现得很早。佛陀成道后,在差梨尼迦树林结跏趺坐,这时,从北天竺来了两位商人,二位商人用乳酪与蜂蜜供养佛陀,皈依了佛、法、僧,成为最初的优婆塞。看来,最初的居士来自商人,是可信的。 
  
  商人居士前世欠钱不还,今世得到报应,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中国古代有句俗语,叫做“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世界通行的自然法,在任何时候都有效。不遵此法,人类就无法相安无事,无法互助互利,无法传宗接代。 
  
  (五)兄嫂悔过喻   
  佛在世,有小儿与兄嫂共居。儿日日至佛所,受经戒。兄嫂谏不止,后取儿牵抱之,以杖捶之,言:“佛、比丘僧当救汝!”儿啼呼恐怖,自归三尊,则得须陀洹道①。   
  乘佛威神②,便与木抱缚相随,俱飞去。出壁入壁,出地入地,自在所为。兄嫂见之惶怖,叩头悔过。儿便为兄嫂说善恶之行,俱到佛所受戒。佛则为现宿命③本末④。兄嫂欢喜,心开垢除,得须陀洹道。 
  
  '注释'   
  ①须陀洹道:“须陀洹”为梵语srotaa^panna的音译,意译为入流、预流。小乘佛教修证的四圣位中正果初位,另外三种果位是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②威神:梵语anubha^va,为势力或品位之义;意指佛菩萨等,为凡夫之智所无法测知,不可思议之德行;威,即威德,对外能令人敬畏;神,即神力,对内难以测度。 
  
  ③宿命:宿世的生命。佛说世人在过去世都有生命,或为天,或为人,或为饿鬼与畜生,辗转轮回。   
  ④本末:佛教认为,前生为本,今生为末。   
  '今译'   
  佛在世时,有一个小孩与兄嫂一起生活。小孩每天都去佛那里,接受佛法与戒律。哥哥、嫂子劝阻不了,就抓住孩子,用棍棒打他,并威胁说:“看佛和比丘会不会来救你!”孩子啼哭喊叫,恐惧万分,索性皈依佛、法、僧,得须陀洹道。 
  
  孩子借助于佛的威德神力,抱着一根木,人与木头一起腾空而飞,破墙而出,入地遁形,为所欲为。哥哥、嫂子见状又惊又怕,连忙磕头悔过。孩子就对哥哥、嫂子讲解行为的善与恶,并带他们到佛那里受戒。佛向他们展示前世因缘与今世果报。哥哥、嫂子心情愉悦、心智的大门顿开,烦恼一扫而光,双双证得须陀洹道。 
  
  '点评'   
  这是一篇劝善归佛的故事。佛前无老少,孩子先向佛,先得道,哥哥、嫂子反在其后。   
  为什么有人觉悟有人不觉悟,有人觉悟得快有人觉悟得慢?因为人分三等:利根(遇到问题速疾而生妙的人)、中根(智慧非利非钝,处于中等的人)、钝根(自不披阅教文,但信他人言说而悟道的人)。本文中,小孩属于利根,他的哥哥、嫂子属于钝根。故有早觉悟与晚觉悟之别。 
        
第12节:旧杂譬喻经(8)         
  可以把行善与归佛视为一体。归佛是形式,行善是内容。形式是内容的保证,可以把宗教理解为信仰,信仰为了清洁身心,为了行善,也为了得好报——留名(儒家)、成佛(佛教)或上天堂(基督教)。 
  
  (六)沙弥为龙作子喻   
  昔有罗汉①与沙弥②,于山中行道。沙弥日日至道人家取饭,道经历堤基上行,崎岖危崄,常躃③地覆饭,污泥土。沙弥取不污饭着师钵中,取污饭澡洗食之,如是非一日。   

  师曰:“何因澡弃饭味?”答曰:“行乞去时晴,还雨,于堤基躃地覆饭。”师默然禅思④之,知是龙⑤娆⑥沙弥,便起到堤上,持杖叩擞之。龙化作老翁来,头面着地。沙门言:“汝何因娆我沙弥乎?”答曰:“不敢娆,实爱其容貌耳。”龙言:“何以日见其行?”师曰:“行乞饭。”龙言:“从今日为始,愿日日于我室食,毕我寿命。”沙门默然受请,还语沙弥:“汝往乞,止彼食,勿复持饭来。”沙弥日日于彼食。 
  
  后见师钵中有两三粒饭,香美非世间饭,问和上⑦曰:“于天上饭乎?”师默不应。沙弥便伺师,知于何许饭,便入床下,持床足。和上坐禅定意⑧,床相随俱飞到龙七宝殿⑨上。龙及妇、诸彩女⑩俱为沙门作礼,复为沙弥作礼。师乃觉,呼出:“正汝心勿动,此非常之像,何因污意?” 
  
  饭已,即将还,语之:“彼虽有殿,舍七宝、妇人、彩女,故为畜生耳。汝为沙弥,虽未得道,必生忉利天⑾,胜彼百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