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建筑的永恒之道-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

生活的特质亦是如此:它不能制造,只能产生。

当一件东西被造出时,其中有制造者的意愿。但当它被产生时,它是通过无
我规则的操纵,作用于情境的现实,自动产生了特质而自由地被产生的。

当笔法作为一个过程的最终结果来看待之时,也就是当过程的作用力取代了
作者难懂的意愿之时,它就变得很美。作者放松了其意愿,而让过程来接替。

同样,任何有生气的东西只有作为一个作用力接替主观创造活动的过程的最
终结果才能得到。

在我们的时代,我们已逐渐把艺术品看成是创造者心中构想的一个“创造”。

而且我们逐渐把建筑,甚至城市也看成是构想出来的完全想象的、设计的“创
造物”。

产生这样一个整体看来是一项不朽的业绩:它需要创造者从无思考而给出某
种完整的东西;它是—项艰巨的任务,令人生畏的巨大;它使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我们明白它是多么的艰巨;我们也许畏缩不前,除非我们对自己的力量非常有把
握;我们畏惧它。

所有这一切把创造或设计的工作解释为一个巨大的任务,某种庞大的东西突
然一蹴而就,其内部活动不能被解释、其主旨完全依赖于创造者自我。

无名特质决不能象这样产生。

反之,想象一个规则简单的系统,这些规则未被复杂化而被耐心地加以应用,
直到它们逐渐形成一个东西。东西可以逐渐形成,并立刻全部建造,或逐次建造
——但它根本上是由一个并不比萨摩亚人造独木舟更复杂的过程形成的。

这里无需掌握难以言喻的创造过程:只有工匠的耐心,慢慢地削凿。掌握制
作,不在于某种莫测的自我深度,而在于简单地把握过程的步骤,在于这些步骤
的限定。

同样的情形也完全适用于一个生命有机体。

有机体不能创造,它不能通过一个主观的创造活动来想象,而后根据创造者
的这一蓝图来建造。它太复杂,太微妙了,不可能从创造者心灵的闪光中诞生。
它有亿万个细胞,每一个完美地适应其条件——而这之所以发生只因为有机体不
是制造的,而是通过一个容许这些细胞随时间推移逐级适应的过程产生的。

产生有机体的过程——只能如此。没有哪个生命能以其他的方式产生。

如果你想获得一个真花,你不会用镊子一个细胞挨一个细胞地制作,而是从
种子中养育它。

假想你有创造一朵花——一种新花儿。你会怎样做呢?当然你不会试图用镊
子,一个细胞挨一个细胞地制作,你知道,任何企图直接制作这样一个复杂精妙
的东西将会一无所成。直接一片片制作的,唯有塑料花。如果你想做一个真花,
只有一种办法——必须为这种花创制一棵种子,让它生长出花朵来。

这是由一个简单的科学命题决定的:作为生命基础的有机系统的极大的复杂
性不能象上面那样直接地创造,它只能间接地产生。

大量的事实肯定了这个命题。例如,一朵花中存在着十亿多细胞,每一个都
不同。很明显,没有哪个建构过程会直接产生这种复杂性的,唯有那些秩序自身
增殖的非直接的生长过程,唯有这样一些过程才能产生这种生物的复杂性。

除非每一部分是自主的,可以适应整体中的局部条件,否则这是不会发生的。

无名特质,正象所有有机完整的形式,基本上依赖于整体中各部分的适应程
度。

在—个接近自然特征的系统中,各部分必须以几乎无穷的精密度相适应,这
就要求适应的过程始终贯穿整个系统。

这就需要每一部分,在每一层次上,不管多么小,都具有适应其自身过程的
能力。

除非每部分是自动的、否则这是不会发生的。

一个自然的建筑需要同样的情况。

在建筑中,每个窗台以及每个柱子都必须由容许它正确适应整体的自主的过程形成。

每条板凳、每个窗台、每片瓦需要由一个人,或一个过程来产生,需要同那
儿精妙微小的作用力相协调、使沿其长度上的各点稍有不同,并使其不同于所有
其它的。

城市中也同样。

在城市中,每个建筑和每个花园也必须由一个容许它们适应其独特细节的自
主的过程形成。

这巨大的变化只能由那里的人们创造。沿路的每一住宅必须由那些熟悉那里
特有的不同作用力的人们形成。在住房中,窗子必须由向外看、并知道窗子需要
做成何种形状的人们形成。

这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必须设计自己的住处。它只意味着,需要使每—部分同
作用其上的力相适应的热情、细心和耐性,只有在每一细部都由那些有时间、有
耐性和有知识来理解其上作用力的人来考虑并形成时才存在。每个人设计或建造
他将要生活、工作的地方,这不是主要的。乔迁的人们明显地乐意搬到老房子中
去,等等。

一个社会所有的人们,成千上万个一起,不只是专业建筑师,设计所有成千
上万个场所,这才是根本的了。再没有其它的方式使人的多样化以及特定的人的
生活现实能够进入场所结构的了。

当然,各个部分的自主创造,如果是自行其是,那将会混乱。

诸部分不会形成任何更大的整体,除非各个部分的个别适应是在某种更深的
规则之下,这种规则保证适应的局部过程不仅会使局部真实地适应其自身的过
程,而且也会形成一个更大的整体。

使花成为整体,同时使其所有细胞多少自动适应的东西是遗传密码,它支配
单个部分的适应过程,并使其成为一个整体。

不同的细胞能够协调活动,因为其中的每一细胞都包含了同样的遗传密码。

每一部分(细胞)自由地适应其自身过程,并在此过程中由支配其成长的遗
传密码所帮助。

同时,就是这一密码也包含着这样的特点,那就是它保证单个部分缓慢的适
应不仅仅是无秩序的和个别的,而且每一部分同时帮着产生整体所需要的那些更
大的局部、系统和模式。

正如花朵需要遗传密码保持其诸局部的整体性一样,建筑和城市也需要这
样。

单个建筑需要一种密码,以保证所有分别形成的柱子和窗子形成一个整体。
它必须提供给各个建造者一系列清晰流畅的指令,使他能够自由地依照建筑各个
局部所处的位置来处理它。

城市需要一种密码,使大量不同的人的众多活动成为整体。它须提供给城市
的人们如此清晰的指令,以致所有的人可以加入到城市的塑形之中,正象产生花
的遗传过程一样,这一过程必须允许每个人形成他自己的小天地,因而,每个建
筑,每个房间,每个门台阶,依据其在整体中的位量各具特色,但却以由这些独
立活动汇集而成的城市也将是有生气和完整的为保证。

于是,我开始想知道是否存在象遗传密码一样的,关于人的建造活动的一种
密码?

是否存在一种流动的密码,在建筑中产生无名特质,并使事物充满生气?当
一个人允许自己产生一个有生气的建筑或场所时他的心中是否发生了某种过
程?是否真的存在一种过程,也是如此简单,使得社会上的所有的人都可以运用,
并又不仅产生单个建筑,还产生整个邻里和城市?

结果是有的,它采取语言的形式。



建筑的永恒之道

第 10 章

我们的模式语言

人们可以使用那些我称作模式语言的语言来形成他们的建筑;而且行之已
久。模式语言赋予每个使用者创造变化无穷、新颖独特的建筑的能力,正如日
常语言赋予他创造变化无穷的语句的能力一样。
建筑的永恒之道

我们从第9章以非常含糊和一般的术语知道了生活不能制造,只能由一个过
程来产生。

就建筑和城市而言,这一过程必定是让城市中的人们自己形成房间和住房、
街道和教堂的过程。

现在我们将看一看哪种过程会使其成为可能。

在传统文化中,这些过程是毫无疑义的。

每个人正确地知道如何建造住房、窗子或长凳。

每一建筑都是建筑家族的一员,并且是独特的一员。

尽管阿尔卑斯山谷有许多相象的农宅,但每一个还是很美的,而且特定于它
所处的场合,并布满了同样的、却有着独特组合的、使农宅生趣盎然的构件。

每个房间,依据视线而略有不同。

每个花园依据它和太阳的关系稍有不同;每条小路依据通向街道的最好路线
而安排不同,每部楼梯踏步不同,坡度稍有不同,正好合适地安置在房间之间而
不浪费空间。。

地面上的每块砖依据土地平整情况而放得稍有不同。

窗玻璃依据木头的收缩程度而略有不同;每个窗子依据其看过去的景色而有
所不同;每个书架依据其放置的东西及位置而有所不同;每个装饰依据其周围的
装饰和颜色而有不同的颜色;每个柱子依据雕刻者的情绪而有不同的柱帽;磨损
的台阶依据脚踏上去的方式而有所不同;每个门依据其在构架中的位置而有稍微
不同的高度和形式;每种植物依据太阳照射角和风向而有所不同;每个花房依据
人们的喜好而有不同的花;每个炉子依据房间中人的数量及房间的大小而做得不
同;每块木板依据其部位锯得不同;每个钉子依据木板的弹性大小和收缩程度而
被打入。

这怎么可能?

任一个纯朴的农夫都会盖房子,比所有近五十年的建筑师做得好干百倍,这
怎么可能? 

或者更简单地说,比如,他是怎样建造一个牛棚的?一个农夫决定建造一个
牛棚时,要使其成为和其它的既相象,却又独特的牛棚,他是怎么做的呢?

起初,我们也许会想象,农夫只是由于注意牛棚的功能而使其美现的。
任何一个牛棚须有双门,使农夫正好可以推着于草车进入棚中卸草,牛棚须
有充足的储草之地,以便过冬喂牛,须使牛站得容易喂养,容易将草从存放处移
到牛吃草处,须提供洗刷堆积的屎尿的简单方式,须提供支撑屋顶和墙抗风载的
方式。。

按照这一想法,农夫会使其牛棚美起来,是因为他深深地理解其功能。

但这解释不了不同牛棚的相象。

如果每个新牛棚从头开始,纯从问题的功能特性来创造,我们将会看到比实
际存在多得多的形式。为什么没有圆形牛棚呢?为什么牛棚没有能贮存更多草的
两条中廊、两个坡顶呢?这样的牛棚将不能象已建的牛棚那样起作用,这是对的;
但建造者没有尝试、怎么知道它们就起不了作用呢? 

事实上,他们不想尝试,他们只想模仿他们知道的其它的牛棚。

确实,凡未建造过任何东西的人都会以这种方式着手的。当你把楼板搁栅按
16’’ 间距放置时,你不必每次都进行结构计算;一旦你懂得了这是建造楼板的好
方法,你就会继续以这种方法来做,直到你有某种原因而重新考虑为止。

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农夫是通过模仿周围其它的牛棚获得了建造自己牛棚
的能力的。

想象一下,农夫心中实际上有另一个或其它的几个牛棚的详细图景,甚至最
后的细节,当他开始建造自己的牛棚时,他只是简单地仿照他心中的这理想的牛
棚。

这自然会解释何以山谷中一个牛棚象其它的牛棚,甚至在纯功能考虑不需要
的地方。

但这解释不了牛棚的丰富变化。

它没有解释何以农夫能够在其牛棚中不出差错地做出巨大的变化。

例如,在加里福尼亚的一些旧牛棚中,我知道两个牛棚,基本上不同于“标
准”的类型。其中之一的剖面和通常的一样——但非常长,大约240 英尺——主
要门不在两端进入,却和主要轴线垂直。另一个依着山坡,有三层。底下两层和
牛棚通常楼层一样,但上面的却从相反方向进入。

你会说,这两个牛棚也是仿造的,但是,很明显,这里全然没有仿照“典型”
牛棚的总体布置。两者之中存在着其它典型牛棚的那些模式但模式的结合方式却
完全不同。

一个农夫何以能够造新牛棚?这个问题的恰当回答在于每个牛棚都是由模
式组成的。

模仿的想法没有错,只是“模仿什么”的概念错了。显然,当农夫开始建造
新牛棚时,他心中有牛棚的意象,但他心中这种牛棚的意象不象一副图画、蓝图
或照片,它是一个象语言一样起作用的模式系统。

农夫能够把他所有已知的牛棚模式以新的方式加以结合,做一个新牛棚,不
象他以前看到的任何牛棚。

这些模式是作为约估方法来表达的,任何农夫可以将它们组合和重新组合,
建造变化无穷的有特色的牛棚。

这里是一些加里福尼亚传统牛棚的模式。

做一个长方形牛棚,30~35 英尺宽,40~250 英尺长,长度至少3x 英尺,x 
是牛棚容纳的牛的数量。调整牛棚方位要使端部易与牛从田地归来的小路和当地
道路相连。

把牛棚内部分成三个平行的楹:奶牛在外面两楹,中楹贮草。

使中楹16~38 英尺宽,外楹10~l6 英尺宽。有时,一个侧楹可以比中间稍
短,因而长方形有个凹口。

中楹边缘和侧楹之间放两排柱子。等距,末柱和山墙间距也和柱间距相等。
选择柱间距7~17 英尺。

若柱的间距7~10 英尺,柱子就做成4 x 4 英寸。若柱距10~14 英尺,柱子
做成6 x 6 英寸。若柱距14~17 英尺,柱子做成8 x 8 英寸。柱子沿牛棚长向由
其上主椼连在一起。

牛棚屋顶做成对称坡顶,并使侧楹屋面的坡度比中楹展面的坡度较缓或相
等,这样就在主要柱子上沿着椼条形成折线。两种坡度水平角都在20 一40 度之
间。

如果牛棚的长度小于150 英尺,主要的门就放在两端,大致在中楹的中心线
上。如果牛棚大于150 英尺长,主要门大致居中放在边墙,让侧楹被门分割。

如果限定中楹的两徘柱子间距大于18 英尺,就在柱顶部3 英尺以内,以同
样的高度由联系梁把它们连在一起。

使边墙高7~10 英尺,脊高15~25 英尺。

边墙构架由墙筋、槛(底部)和板(顶部)相连,如果愿意还有中间水平构件相
连,所有构件都是2 x 4 英寸。

边墙筋同中楹柱位对齐,把主要的椽子放在筋和柱的线上,并坐在顺筋列和
柱列的板和椼之上。

屋顶两侧置椽,相交于栋上。

用2 x 4 ,约3 英尺长的斜撑撑牢侧墙构架的每个角。用斜撑撑牢中楹柱列
与连系粱。

用3~4 英尺长的斜撑连接主要椼和主要柱,如果柱子间隔大于21 英尺,使
用双撑、外面的斜撑约6 公尺长。

为了细致地理解这些模式是如何工作的,我们必须扩大“模式”的定义。

在第4 和第5 章我们学会了把模式看成“世界上”的某个东西——一个活动
和空间的统一模式,它们在任何给定的地方,一次次重复出现,而每次出现都略
有不同。

现在,当我们询问这些模式来自何方,允许每种模式每次略有不同形式的变
化来自何方时,我们得出了这些“世界上”的模式是由我们创造的想法,我们想
象、设想、创造、建立、生活在世界中的这些实际模式中,正因为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有另外的、相象的模式。

我们心中的这些模式,多少是世界上模式的精神意象:它们是限定世界上模
式特有的形态规则的抽象表述。

然而,有一点它们非常不同。世界上的模式仅仅存在。但我们心中的同样的
模式却是动态的。它们有力量,它们具有发生力,它们告诉我们做什么。我们将
如何产生它们,而且它们也告诉我们,在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必须创造它们。

每一模式就是一个规则,它描述了产生它所限定的整体,你所必须要做的事
情。

例如,考虑山村中使用的、使山坡成为可耕地的梯田的模式。作为一个“事
实”,这种模式仅有一定的特征。例如,梯面沿着等高线;梯面竖向间距大略相
等;梯面由沿外缘借以保持土地稳定的墙形成;这些挡土墙稍高于梯面,因而也
能保持住水,使雨水均匀,并防止侵蚀。所有这一切限定了这一模式。这就是限
定“世界上”,模式的那些关系。

现在考虑“农夫心中”的同样的模式,它包含同样的信息:也许更细,更少
表面性。但它另外还包含两个其它的方面。首先,它包括象这样建造一个梯田系
统所需要的知识。梯面填土和找平之前先垒墙这样的事实,外墙中有小的流水洞
的事实。总之,梯田现在被描述成一个规则。它是一个告诉了农夫把现有的山坡
转化成其中具有这种模式的状态,亦即在世界上产生模式自身的规则。

这种模式有规则的一面。模式解决一个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可用或可不
用在山坡上的模式。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