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书屋2004-03-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歌剧和芭蕾是巴黎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加在画跳舞女郎以前早已沉湎其中。他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出现了台下的观众、乐池音乐家,也有台上的舞者。他开始不满足在台下坐着看戏,想到这个彩色世界的背面,到后台去看个清楚。
  这不容易。闯荡后台的人要有一点特权,通常都是那些有钱的捐赠人、公子哥儿,巴黎人叫他们阿庞尼。只有阿庞尼们可以随便走进后台休息室,在那里和跳舞女郎调情说笑,甚至一直追进化妆室。
  德加本人后来如愿成了阿庞尼之一员。但开始的时候,德加面对这个舞蹈女郎们的隐秘世界曾经深感无门可入的苦恼。他在1882年给他的一个朋友、富有的收藏家阿伯特·海奇写信求助:“你有没有办法给我搞一张这个星期四芭蕾舞比赛的票子?说来惭愧,我已经错过好几次这样的比赛了。”
  有一段时期,德加甚至对阿庞尼本身的形象发生了兴趣。当阿庞尼们追逐在舞蹈女郎的石榴裙后面的时候,德加就紧追在阿庞尼们的后面观察。1870年代,老哈勒维写了一个连载小说《主教之家》,描写那些卷入污秽男女私情中的年轻舞蹈女郎、女郎们的母亲和阿庞尼的故事。德加为他的故事作了一系列单张版画(Monotype
  print),其中的阿庞尼都是深色、戴黑色高帽子的形象。这些是德加作品中最为鬼蜮化的舞蹈人物,使人联想到德加同时代年长画家奥诺里·杜米埃(1808~1879)的漫画。杜米埃在1832年曾经因为他的作品《高康大》讽刺了国王而入狱。晚年的杜米埃还参加了巴黎公社的运动。
  德加的作品和其他印象派画家作品在一起展出时,他的现实主义使他显得与众不同。
  诗人保罗·弗莱瑞曾经批评印象派“将艺术在智慧方面减缩到仅仅几个有关肌理和阴影色彩的问题。人们不必使用大脑,用视网膜就够了”。
  作家丹尼尔·哈勒维说,德加的作品描述一种“反诗意”的生活,将最简单、最隐私、没有任何美化的姿势:芭蕾女郎们抓着扶手拉伸身体、练习各种姿势、在后台等待、听取老师指示、搔痒、系鞋带、揉酸痛的肌肉、整理短裙、掠头发、聊天、给自己扇风、冥想……总之,所有那些舞蹈以外的事情,都画得美妙如梦幻。
  德加有意将芭蕾舞那些美妙诗意的外衣褪净,描绘其看似单调枯燥的另一面,在表象之后发掘更普遍之美。1889年,德加在一首诗中写道:“人们知道在你的世界内/距离和油彩塑成了皇后。”
  德加描绘的有关芭蕾女郎们的一切,完美地呈现了所有那些使得芭蕾之所以成为芭蕾的、真正迷人的因素:那些平衡、优雅、焕发的神采。正如一位批评家所说:“将模拟的诗意、梦幻变得可见。”
  但是有人认为,德加的笔触太沉重,因而失去美感。曾经是德加偶像的安格尔就建议德加要持之以恒地根据记忆和实际描绘舞台上的小精灵。安格尔自己一直把小精灵画进那些浪漫的场面中,希望那早期的芭蕾舞形象更加宫廷化。安格尔在给德加的信中批评道:“我们看到,那些可怜的人因为挣扎变得更加丑陋,因为疲累而显得红肿,她们的衣服乱七八糟的,干脆裸体还好一些。”
  1875年,一座新的歌剧院在巴黎落成开幕。这座歌剧院以建筑师查理·加尼尔的名字命名为加尼尔宫。除了大理石和贴金的古典装饰外,加尼尔特别为演员们的后台设计了一座美轮美奂的镜厅。德加很快就成了这里的常客。
  那些学习舞蹈的小小女郎们被称为“小老鼠”。她们很快就熟悉了这个经常夹着一个速写夹子的画家。德加通常一早就到剧院,站在不同的地方画那些演员们的训练、排演。任何事情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有时他还在速写旁边加上简单的说明,或是老师对那个动作的评语。比如说,有一次,他记下来老师对一个演员的评语:“她看来像一条在撒尿的狗。”
  除了在剧院的速写外,德加更多的作品是在自己画室里完成的。他出钱雇用那些“小老鼠”或是其他演员,到他的画室做模特儿。由于出入的年轻女孩子实在太多,巴黎警察局的风化组探员曾经专程到德加的画室拜访过他。
  这件事震动了这个有无数妓女和洗衣妇的地区。
  德加很喜欢一面画画,一面和给他做模特儿的跳舞女郎聊天。他是有心人,常常设法给这些女孩子一些帮助。他曾经为一个芭蕾女郎职业上的擢升给他的好友写信:“你一定知道,那个女郎是多么需要你帮她说一句话,她会一天来催我两次,看我是不是真的帮她来看过你,或是写了信。……她恨不得马上就把事情办成功。如果可能的话,她会把你抱入双臂,裹上毯子,一直把你带入剧院。”
  德加的弟弟阿其尔曾经和一个芭蕾女郎有过一段露水情缘。德加则不然。他不但一直没有和这些女孩子传出过绯闻,事实上他是一个厌恶女性者。
  有一次,一位女士宣称是因为“受不了”的原因而没有出席德加的一个宴会。德加的一个朋友提出疑问后,德加不屑地回答:“我怎么知道是什么原因?‘受不了’这个词儿是女人们发明的。”
  事实上,德加是有一些女性密友的,包括画家玛丽·卡珊和贝丝·莫里索,以及歌剧院和芭蕾剧院的一些大牌演员。
  德加后来甚至有了遁世者或者厌世者的名声。据分析,部分原因是1870年代以后他视力减退,造成情绪压抑低落。不过,他的敏锐机智帮助他躲开了外界的关注。1897年他告诉丹尼尔·哈勒维:“我其实并不是一个厌世者。我离厌世还远得很。我只是觉得身边有这么多的无赖很不舒服。”
  他希望人们远离他,但是有时又怀疑自己的态度是否对头。他在六十岁那年写信告诉一位朋友:“我希望人们认为我是邪恶的。我独自冥想自己的独身状况,我可以告诉自己的事情之中,四分之三以上都是悲哀的。”
  德加在自己的画室和歌剧院后台画的那些速写,是他的实验的开始,其中极少有完成的作品。他往往将其中的一些形象反复描摹修改。他的朋友弗拉德说:“德加总是在原来速写的轮廓上重新画上新的轮廓,一遍又一遍。一个巴掌大的人体原型,画到后来,会变成真人那么大,然后就搁在一旁。”
  德加会把这样修改出来的形象放到他画的群像之中去。
  有一次,一个朋友把单张版画的制作方法告诉德加后,德加马上就拿这个方法作了个变化。他在印制一张版画以后,立即将残存的颜色再印在第二张纸上。然后就在这朦胧的印色上用粉笔和粉彩作出一张新的作品来。这个做法的效果相当不错。“芭蕾大师”这张作品就是用这个办法做出来的,在玛丽·卡珊的介绍下很快被一个收藏家买走了。
  德加后来常常用这个办法来画舞台上的人造灯光。在粗砺的黑白对比底色上,粉笔的轻柔色彩产生了光泽效果。1877年巴黎第三次印象派画展上,德加展出了至少五张这样的作品。就在这次展览上,出现了莫奈和雷诺阿最伟大的一些作品。艺术史家查理·斯塔基说:“……我们看见了莫奈大胆朦胧的Gare
  St。Lazare系列景致,和雷诺阿的在Moulin de la Galette沐浴着阳光小斑点的人群。”
  德加生命中的最后二十年都是在蒙马特度过的。他住在下蒙马特区一幢五层楼房中。上面是画室,中间是住处,下面是他的私人博物馆。诗人保罗·弗莱瑞有时去造访他:“他带我到一个很长的阁楼房间去,旁边是整排的大窗子,不大干净,光线和灰尘混合。房间里杂乱无章。一个脸盆,一个暗淡无光的锌制浴缸,陈旧的浴袍,一个放在玻璃盒子里面穿着舞蹈衣的舞者雕塑蜡模,画架上是一幅炭条速写。”弗莱瑞和其他的来访者还注意到,德加的画室里墙边有许多堆在一起的画,一架钢琴,几个低音提琴,几个小提琴,一些散乱的芭蕾舞鞋和一些尘封的芭蕾舞衣。
  1896年访问过德加画室的瑞典王子欧仁表示不解:“德加怎么可能在一片杂乱之中找出那些特别的色彩?”
  弗莱瑞所述那个“放在玻璃盒子里面穿着舞蹈衣的舞者雕塑蜡模”毫无疑问就是那个著名的“十四岁芭蕾小姑娘”(Little
  Dancer;Aged Fourteen)。这个雕塑1881年首次在第六届巴黎印象派展览上出现时,穿着真的芭蕾舞衣,装饰着真的头发。对于许多参观者来说,这个相当于真人三分之二大小的雕塑太真实了。有人说“可以感觉到她的脉搏”,也有人称之谓“贫民窟之花”。
  雷诺阿很早就对他的经纪人说过,德加是“最伟大的在世雕塑家”。
  在这个小小姑娘的身上,德加真实地再现了传统芭蕾的精髓,成为1875年所出版的那本关于芭蕾舞的技艺手册所提出要求的最佳写实:“肩膀必须下沉,抬头……”
  德加再也没有将这个雕塑拿出来展览过。“十四岁芭蕾小姑娘”一直和其他许多雕塑蜡模放在一起,只是偶尔拿出来作为绘画的参考。1917年,德加在八十三岁高龄逝世以后,“十四岁芭蕾小姑娘”才被拿出来翻制成青铜像。据考证,当时所翻制的铜像现在尚存二十八个。
  真实世界中的“十四岁芭蕾小姑娘”名叫玛丽亚·凡·戈西亚,就住在德加画室附近,在歌剧院的芭蕾舞班学习。戈西亚家共有三个女儿,都学过芭蕾,都做过德加的模特儿。
  玛丽亚很早就通过了所有的考试,在给德加那个著名雕塑做模特儿的第二年,也就是她十五岁的时候,她越过了“小老鼠”那一级,成为芭蕾舞团的正式演员。不过,她在芭蕾舞团只呆了两年就被解雇了,原因是她经常迟到或者缺席。
  玛丽亚的母亲,孀居的凡·戈西亚太太,是一个洗衣妇,她让女儿们都做了妓女。1882年,在一篇题目为“巴黎夜生活”的剪报上,作者描述玛丽亚经常在两个通宵营业的酒吧拉客。那里出没的是艺术家、模特儿、记者、波希米亚人和妓女。作者说:“她的母亲,……哦,我不说了。再说下去的话,会使人脸红,或者使人流泪的。”
  除了这篇报道以外,玛丽亚再也没有其他消息留下来。
  玛丽亚的姐姐安东妮塔因为在一个酒吧偷自己男朋友的钱包被警察逮捕,后来判入狱三个月。玛丽亚的妹妹夏绿特后来成为一个独唱演员,这一家总算有人过上了安定生活。
  玛丽亚的故事由作家艾米里·左拉写成了小说。现在,巴黎芭蕾舞团的派特里斯·巴特将该小说编成了芭蕾舞剧,半是幻想,半根据现实故事的“德加的跳芭蕾舞小女孩”(La
  Petite Danseuse de Degas)。
  今年五十八岁的巴特十岁进芭蕾舞学校。十四岁的时候,他就成了正式演员,二十岁的时候已经是法国的明星演员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得到了当时世界级的芭蕾演员、从苏联叛逃西方的鲁道夫·纽雷耶夫的指导。巴特在四十岁的时候成为巴黎芭蕾舞团的总监和指挥。
  巴特编舞的时候面临的问题和当年的德加一样:如何综合传统和创新。“我是一个传统的舞者,但是我想向现代靠拢一点。”他回忆当年纽雷耶夫的教诲:“他要我留意新的思想方式和新的舞蹈形式。否则,传统的芭蕾舞就走到尽头了。这也是德加当年所做的事情:在传统的世界里画出非常现代的作品。”
  舞剧“德加的跳芭蕾舞小女孩”开始时,小女孩陈列在一个大玻璃盒子里。玻璃盒子打开,小女孩有了生命,开始步入她生命故事的蒙太奇里面。巴特的故事里没有男演员不行,所以他加入了一个阿庞尼,也就是德加的化身。
  剧中,小姑娘受到伤害;邪恶的母亲进了监狱。小姑娘一度变成洗衣妇,舞台上出现了许多白色的床单,她在其中淡出。那个阿庞尼,形象正如德加所描画的那样,神秘、暗黑、戴高帽子,在一幕幕场景外徘徊。最后,玻璃盒子重新合上,小姑娘变回盒子里面的陈列品。
  德加在世的话,无疑会喜欢这个舞剧的演员们。德加在1886年春天写道:“除了心以外,我的一切都在老化之中。”这一年他五十二岁。“就是这颗心,也已经有一点不自然。舞者们把我的心缝纫到一个粉红色的缎子袋子里面,粉红缎袋颜色淡化,就像她们的舞鞋。”

  寒剑飘零

  寒 剑 飘 零
  ? 张志东
  一
  在人类已经熟练使用核武器、生化武器和卫星精确制导的今天,谈论剑器,显然有些下里巴人。然而,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剑器、侠客极其浪漫、色彩浓烈的故事,却成为那个时代独有的景观和旋律,以致影响着中国漫长的历史,形成了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最早记载剑侠事迹的,是《史记》和《战国策》。
  第一个出现在司马迁笔下的剑客,是鲁人曹沫。曹沫勇力过人,深得鲁庄公的喜爱。但与齐国交战,曹沫却三次败北,连连失地。后来,齐国与鲁国在柯地会盟。当齐桓公与鲁庄公在坛上订立盟约时,曹沫却手持短剑,要挟桓公归还失地。齐桓公被曹沫突如其来的举动所震慑,在短兵相接之际,不得不答应了曹沫的要求。
  其后的晋人豫让,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铤而走险,变名伪身,替智伯报仇。第一次豫让扮作受刑的奴隶,进入赵襄子的宫中,想用短剑刺杀襄子,不料失败了。被放出来以后,豫让用生漆乱身子,吞木炭哑声音,成天在街上行乞,连他的妻子都不认识他。他的一个朋友知道情况后,劝说豫让,说以你的才能,去委身于赵襄子,一定能得到重用。但豫让却回答说,既然我已答应替智伯杀襄子报仇,再用这种不忠之心去侍奉襄子,那我是做不到的。于是,他躲藏在赵襄子外出必经的桥下,寻找机会行刺,不幸又被抓住了。但这次被捕的豫让却理由十足,他说,壮士能够为知己者捐躯。既然不能为智伯报仇,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来砍它几刀,以表达我替知己报仇的意愿,这样,我死而无憾。赵襄子为其忠义所感,答应了他的要求。至此,豫让不再遗憾,即伏剑而死。
  这是一个平常人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壮举,更是使今日追逐名利之徒无法望其项背的境界。勇士的气节竟是如此的伟岸不凡!
  如果说曹沫、豫让的故事,点染了先秦乱世的历史,让壮士的剑歌拉开了刺客悲剧的帷幕,那么,荆轲这个先秦时代最后一位刺客,则以他血溅秦廷的壮举,使动荡不安的战国逼近了尾声,为那个剑气浩荡的大时代烙上了浪漫主义的印记。
  荆轲刺秦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壮举。弱小的燕国,在强秦将要吞灭诸侯、一统天下的非常时刻,以太子丹为首的燕国君臣,把微弱的希望寄托于荆轲一人。为了找到这个人选,太子丹费尽心思。他先是请教太傅鞠武,鞠武向他推荐田光;而田光认为自己身体孱弱,有负厚望,向太子推荐了荆轲。太子丹找到荆轲后,将燕国的存亡大事委托给荆轲,并拜其为上卿,以上宾相待。荆轲接受使命后,也做了相当的准备:花百两黄金,买下了天下最锋利的赵国徐夫人短剑;带上秦国名将樊于期的首级、燕国最肥美的督亢的地图和著名的勇士秦舞阳。有了这些准备,荆轲的行动,应该是成功的。但是,就在这时候,太子丹突然忧虑荆轲反悔,便敦促他上路。荆轲忠心赤胆,却遭人怀疑,十分恼怒,于是便有了易水送别和血溅秦廷的悲壮。许多人只注意了悲歌慷慨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特殊场景,却很少探究荆轲心情的变化。被误解和怀疑的荆轲,心里在汩汩滴血。此时此刻,壮士的易水悲歌,更是为实践诺言而歌。千百年来,人们在阐释荆轲刺秦的深刻影响和强烈震撼的同时,也在揣测荆轲久久等待,而终于没有出现的那个人是谁?是缺少了那个没有谋面的英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使这一谋杀计划功败垂成?
  从春秋末至整个战国时代,侠客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力量,趁乱世的风云际会,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且活跃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重要领域。这一时期的侠客,布衣之侠除曹沫、豫让、聂政、荆轲外,要数毛遂、唐且最为著名。
  赵孝成王九年,秦国军队进攻赵国,赵都城邯郸危在旦夕。赵王派平原君前往楚国求救。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随行,却只选出十九人。毛遂自荐随行赴楚。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合纵之事,楚王却有意拖延,从早上到中午毫无结果。随行的其他人无计可施。毛遂见状,挺身而出,登上台阶,按着宝剑对想叱退他的楚王说:你之所以要叱退我,是因为你仗着楚国强大。但是,在十步之内,你却无法依靠强大的楚国。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