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传记]俞敏洪创业人生-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后,1979年的高考又开始了,这一年,俞敏洪的高考总分已经过了录取分数线,但英语却只考了55分,巧合的是,这一年常熟师专的英语录取分数线却已经变成了60分,俞敏洪再度落榜,他仍然没能摆脱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看着那些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学们,俞敏洪心中不禁五味杂陈。

    造化弄人,今日的英语培训巨头,昔日竟两次因为英语不及格而名落孙山。

    第三年,县政府办了一个高考英语补习班,补习班的主讲老师曾经培养出一个后来考取了北大外语系的女学生,补习班也因此盛名在外,变得炙手可热,人越来越多了,补习班只好开始限制招生名额。这一次,又是俞妈妈,她听说了这件事,就跑到城里去了。凭着对儿子的爱和信念,她居然从教育局找到江阴一中,并且把所有的相关人士都叫到一起,然后恳求他们收下俞敏洪,给他一个机会。俞敏洪至今仍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当我母亲从城里回来的时候,刚好是下大雷雨,从城里走到村里全都是小路。我母亲回来的时候浑身全是泥,因为她摔到沟里好几次。”

    那段补习的日子,俞敏洪每次回忆起来,都毫不讳言地说自己“笨”:

    “其实我从来没有想过要考北大,我只是想过要考大学。那么,我第一年考英语考了33分,连江阴师范学院都没有上。第二年干了半年农活之后觉得实在太苦了,就再试试高考吧,这一次英语考了55分,但结果还是没有考上一个中意的学校。第三年再考,这就跟我的个性有一点点关系了,我做一件事情,觉得如果这件事情别人都做成了,那我凭什么做不成?我这个人天生比较笨,所以一般来说,一件事我都会努力好多次,比如说我在学校背课文,我的同班同学全是当天都背完了,背完以后老师就在他的课文本上写一个‘背’字,这样就算过关了,但是我从来都没有当天就能过关的时候,一篇课文我一般都要背一个礼拜才能背出来,连老师都觉得我笨。不过这样后来发现倒有一个好处,好处是什么呢?就是别的同学当天把课文背完了,但是过几天就全忘了,我虽然用了一个礼拜才背完,却通常一个学期都忘不了,背的时间越长忘的速度越慢,我觉得挺好。高考也是一模一样的,我的同学们考一年,就考上大学了,我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还是没考上,但好就好在我没放弃,结果第三年就考进北大了。”

    三次高考的经历,最终让俞敏洪产生了一个著名的“揉面定律”:“人刚开始没有任何社会经验,也没有任何痛苦,就像一堆面粉,手一拍,它就散了。可是你给面加点水,不断揉搓它,它就有可能成为你需要的各种形状——虽然它还是面,却再不会被轻而易举地折断了,人不断地被社会各种各样的苦难所揉搓,到最后,人会变得越来越有韧性。”

    倾心投入相信未来

    苦难磨砺后的俞敏洪,不仅考上了北大,此后还一步一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如今早已春风得意的他无论是面对新东方的学生和员工,还是面对社会和媒体,谈论最多的话题却依然是——自信。

    他相信一个人的成长首先是也必须是内心的成长,他相信内心的磨难远比其他苦难要来得铭心刻骨,他也相信,内心存在的一点哪怕是微弱的希望,也将成为绝望中的一支温暖的蜡烛,他更相信,内心其实是一种属于未来的东西,内心的强大将提前预示一个坚韧的未来,而相信内心其实就是相信未来。所以,在各种演讲、访谈的场合,他会经常谈到一首诗,这首诗在他上大学的年代里曾经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而如今俞敏洪仍会频繁地把这首诗对现在的年轻人提及,他一般会用坚定的口气吟诵:“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这其中蛰伏的潜台词再明显不过:那个年代里,人们对于未来有着如同救命稻草般的信任,他希望这种坚定的信念能帮助现在正在困惑的、忧愁的那些年轻的心灵们变得明亮和强大。

    这是一种传递温暖、启发心智的教育方式。

    不仅如此,当他拥有数百万计的学生时,他还会乐于用他儿时的一些经历让学生燃起斗志。

    俞敏洪喜欢插秧。小时候,每次插秧比赛,他都是拿第一的,“实际上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关键是在于两个差别:一个是你面对失败重新去做的能力,还有一个是你的心理承受能力”。

    还有一则是他小时候放羊的故事:有一年冬天,雪下得有一两寸厚,俞敏洪家的两只羊没有吃的了,后来只能吃稻草,但吃稻草羊长不胖,羊在圈里饿得咩咩乱叫,而家里都还指望着年底能把羊卖掉过个好年。好在江南地区的雪一般都不大,积雪下面会存有一些青草,为了让羊能吃上草,俞敏洪只能去雪地里挖青草,他拎着篮子来到原野上,用手把薄薄的雪拨拉开,看见青草露出来了,他一棵棵地往篮子里挑,积少成多,最后竟然一天挑了两大篮子青草回家,那些白的雪,青的草,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故事讲到这里的时候,俞敏洪话锋一转,对学生说:“我告诉你我背单词的诀窍,我现在的词汇量比较大,但我每天只背几十个单词,因为我老是在背,就比别人背得多,1天比别人多背10个,10天多背100个,100天多背1000个,一年以后就没有人能超过我的词汇量了。”俞敏洪用这些简单的故事向学生阐述坚持的意义,听来十分的亲切温暖。

    而俞敏洪自己,之所以能养成这种坚定的品性,却是来源于一个更为温暖的理由。

    每当他谈起自己艰辛的高考经历,都会不止一次地提起他的母亲,正是这个平凡的农村妇女,赤手空拳地为儿子争取到了一个个宝贵的机会。这是一个奇迹,但奇迹的背后却是坚实的信念在支撑:无论何时,母亲都相信自己的孩子以后一定可以走出家乡建立一番功业。俞敏洪性格中的坚韧,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来自于他的母亲。

    “我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和不容易,生活需要坚韧和努力,这种个性其实是来自我的母亲。我母亲是一个个性很刚强的女人,她有七个兄弟姐妹,我有六个舅舅和一个姨妈,从我记事起就知道这些舅舅和姨妈们很听她的话,无论谁家只要有了问题,我妈一出面决断,大家就照做从来不反对。这并不是因为我妈凶,而是因为她的威望高。据说在我母亲很小的时候,她的这些哥哥姐姐们就是都听她的指挥。我妈是我们生产队里的妇女队长,生产队的工作没有她的决策几乎就没法进行下去,她公正无私,做事情总是带头吃苦,所以威望极高。

    我记忆中有两件事情能说明我妈是一个极好的人。第一件是有一次突然下大雨,但家家户户的晒场上还都晒着粮食,我妈就带领着我们全家人拼命地帮助别人家搬粮食,结果我们自己家的粮食却被淋了个透湿;还有一件事情就是每当村里有人家里断了炊的时候,我妈一定是第一个把自己家剩下的粮食拿出一半给人家送过去的人,所以整个村庄的人都很自然地不得不服她。现在老太太已经快八十岁了,在北京都已经住了十几年了,但是只要她一回到村里,大家还是很自然地把村里的事情交给她来决断。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内部的事情也当然都是由我妈说了算的,我爸到是落得什么都不管的快活,所以养成了他什么都无所谓的宽厚的个性。”

    这样的一个母亲,用强硬的坚持和尊严为俞敏洪争取来了一个关键的机会,这个机会,最终成为了俞敏洪人生中转折的一笔。这样的一个母亲,在俞敏洪还是一株草的时候,能让他每个夜晚都从眼前的苦难中抬起头来去执著仰望理想的灵光。最终,不管周围的人都认为他是一株草,俞敏洪也没有被众人说服,他和母亲一样,始终相信自己终究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当俞敏洪讲出文章开头那段话时,也一定会想起那段时光——他默默地信任自己,也信任着未来。

    的确,一个真正伟大的人或企业首先是内心的强大,当心灵强大了,便没有什么可以阻挡。而内心的强大,也许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信,但更重要的,或者说是更难以做到的,其实是屡战屡败后还能屡败屡战。起伏、涨落更像是人与自然界共同的普遍规律,但很少有人能坦然面对这种轮回变化,在三十年河东的时候还想着也会三十年河西,自信在一路坦途的时候也许更容易摘取和拥有,而每每在落魄的“滑铁卢”,昔日的信念却很难轻易的重拾。

    步步高的创始人段永平曾经说过一句话:“只有死人才不会犯错。”其实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不怕失败的执著。对此俞敏洪总结出的人生信条就是,“如果一件事,你努力了,但没有成功,人生不会因此变得更糟糕;如果有成功的可能,为什么不去努力争取呢?”这种百折不挠、屡败屡战的信念在他学习时代的三次质变中就得到了精准而充分的印证:

    第一次质变,发生在他两次高考落榜之后。那是大年初一的早晨,睡不着的俞敏洪,坐在床上,静静地想着自己的前途,不经意地,他就翻开了一本英语书读起来,就这样,从早上开始读英语、背英语一直到晚上,一天居然背下来了6篇文章。从此,他仿佛就找到了对英语的感觉,知道了什么是语感,这种感觉导致他坚定了要再一次复读的决心。虽然当时高考补习班的学费是人民币15元,对于当时的俞敏洪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费用,但他也狠了狠心把自己开拖拉机所赚来的钱都交到了补习班去。

    第二次质变,就发生在高考补习班里。补习班的英语老师综合各年的高考题汇总出了300道考题,来让学生练习。为这300道考题,俞敏洪抛弃了一切杂事,用最笨的方法,一心一意地用了20多天的时间,从早到晚,直到把这300道考题800个句子背得滚瓜烂熟。他的英文成绩也从此一跃而上,从倒数第一上升到正数第一。这一飞跃,直接导致他下了必须考上北大的决心。

    第三次质变,则是发生在进入北大英文系以后。来自农村的俞敏洪,说起英语来的时候家乡口音很浓,不仅说不了,听力更是不行。老师说他:“你除了俞敏洪三个字能听懂外,恐怕什么也听不懂了!”俞敏洪要改变这种现状!他戴着耳机,在北大语音实验室里废寝忘食地练习听力,可是两个多月以后,他不会说、不会听的现状却依然没有多少改变。这时,他想到了自己百试不爽的老办法,于是果断地摆脱了北大教学模式的束缚,另辟蹊径,他从小书店里买了一套《新概念英语》,抱着大录音机,钻到了北大的小树林里,开始了他的英语疯狂之旅。跟以前一样,在此期间他杜绝了一切人事来往,也不去上课,每天花十几个小时狂听狂背,用他自己的话说,把眼睛都听得绿了。结果是,在两个半月的疯狂以后,他终于能听懂任何人所讲的任何英文了,他也终于成了会听英文、会说英文的人!俞敏洪很开心!他对此得意地总结道:“听英文,一定要有现成的英文资料放在那里,这样练习才有效果。有的人,一边做事,一边骑自行车,一边听英文,似乎很刻苦,其实是瞎扯淡!”

    “我比较有耐力,有目标,认定了就坚持去做,并且愿意没有时间限制地去做。”俞敏洪在很多场合都重复过这句话。少年时期贫穷的农村生活,让俞敏洪饱尝生活的艰辛,但也使得俞敏洪深深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资源可以凭借,只有通过坚持,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

    每个意念都是一场祈祷,一本古老的经书中记载了这样一段经验:“当一切毫无希望时,我看着切石工人在他的石头上,敲击了上百次,而不见任何裂痕出现。但在第一百零一次时,石头被劈成两半。我体会到,并非那一击,而是前面的敲打使它裂开。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如果倾心投入,无论是投入于自己的工作,还是任何值得为之努力的事业,尽管其间会遭遇很多磨难和攻击,尽管还会有许许多多的人不信任、施加质疑和责难,但只要相信自己,振奋起来去追求梦想,听从自己的心灵,不要轻易就被否定意见打倒,别让尝试的赔率吓倒了,就有可能实现在他人看来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被高考挡下的俞敏洪,从来都没有被尝试的赔率所吓倒而放弃梦想。当时,要考上大学,英语无疑是他必须克服的一个障碍。有一次,英语老师让同学们抄写300个句子,老师说,谁要能把这300个句子牢牢记住,还能一字不差地进行汉英互译,就可以保证在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全班同学没有人相信,也没有人背下来,只有俞敏洪做到了。他也凭着这300个句子的功力,在第三次高考中发挥出色,英语得了99分,从33分到99分,他也从乡村迈进了北京大学西语系的大门。

    这一年,俞敏洪l9岁,他的梦想已经启航。

    正如大家所知,俞敏洪用“草”与“树”来比喻两种做人的方式,其实,树与草的区分也正在于它们的内心——内心是否有不怕踩踏的勇气,是否有破土而出、蓬勃向上,去触摸理想、成为栋梁、成为被人瞩目的风景的欲望?

    当我们一路走来,凭借一颗强大的内心而浑身也充满了力量,看见未来指日可待,风景这边独好的时候,如果我们再一次回顾曾经的那首《相信未来》,也许就应该有了更多的感叹和领悟:“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本书首发。

    您的留言哪怕只是一个(*^__^*);都会成为作者创作的动力,请努力为作者加油吧!

正文 俞敏洪: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现实人生教案(2)

    行路

    一个梦想

    带着一颗强大的内心上路,路上却有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因为每个成功的人,哪怕他曾经贫寒交迫、受尽冷落,他们在很早以前都拥有过不同的梦想,因为这梦想的不同,世间所有那些在路上摸爬滚打的人们,拥有的却是千差万别的人世境遇。

    俞敏洪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各种各样的梦想,每一个梦想听起来都很美好,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很少见到能够真正坚忍不拔、全力以赴去实现梦想的人。人们热衷于谈论梦想,把它当做一句口头禅,一种对日复一日、枯燥的、贫乏的生活的安慰。很多人带着梦想活了一辈子,却从来没有认真地去尝试着实现梦想。

    只有人类能够去梦想,并把梦想变成现实。没有梦想就没有精彩的生活,梦想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它意味着还没有体会过的生活,意味着无穷的可能性,意味着意想不到的惊喜,意味着对自己的信心。

    可是什么阻止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呢?我们听到的理由多如牛毛。比如说想去某地旅游,但没有足够的钱;想学习英语,但没有足够的时间;想要追求某人,但觉得条件还不够成熟等等。人们对于做不成的,或者还没有做的事情,很少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往往都是习惯性地寻找某个外在的理由,为自己开脱一下,舒口气,然后继续过自己平庸的日子,让梦想躺在身体里的某个角落呼呼大睡。

    其实,能否实现自己的梦想,外在因素只占小部分原因,主观因素才是能否实现自己梦想的主要原因。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最重要的是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勇气和行动。勇气,是指投入的勇气。也是指一种勇于放弃的勇气,一个人要为某个梦想而奋斗,就一定要放弃目前自己坚守的某些东西。既想经历大海的风浪,又想保持小河的平静;既想攀登无限风光的险峰,又想散步平坦舒适的平原,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投入,是指一旦确定了值得自己去追求的梦想,就一定要全身心投入。心想不一定事成,事成的前提是全力以赴去做,比如一个人想学游泳,惟一的办法就是一头扎到游泳池里去,也许一开始是会呛水,但最后一定能够学会游泳。

    因此,实现梦想的关键是能否果断地采取行动。行动才是最强大的力量。有一个学生曾经说,他以后想要走遍全世界,变成像徐霞客、马可·波罗那样的旅行家和冒险家,去感受大海一望无际的壮阔,体会沙漠高低起伏的雄浑,探索落日下尼罗河畔金字塔的奥秘,追寻云雾中喜马拉雅之巅的神圣。但是他说现在还没有钱,要等到成了百万富翁以后再去做这些事情。我问了他两个问题,一是如果这辈子没有成为百万富翁还去不去旅行?二是如果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已经老得走不动路了还去不去旅行?我告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