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迷与悟
现在介绍迷和悟的例子,因为悟才是解脱,迷就是不自在。有两位修道人同时出去参访行脚,途中,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因有两句话说:“有佛处不得住”,“无佛处急走过”。有佛的地方不要停留,无佛的地方也赶快走过。有一天,他们见到一座寺庙里面有佛像,迷的一个说:“寺里面有佛,我们进去吧!”悟了的一个则说:“既然有佛,快快走,莫停留。”
又一天,看到一所无人管的破庙,里面也无佛像,迷的修道人说:“这里面无佛,我们进去吧!”开了悟的则说:“我们是行脚朝圣,既无佛,还进去做什么?赶快走吧!”
为什么有佛要走,无佛也要走?因为你心中无佛想找心外的佛,你到处也找不到;若不见心中有佛,只见心外有佛,那就不是真佛,必须急速努力。这说明了如果知道什么是解脱,什么是自在,则处处都是佛,处处也都不是佛。
《禅与悟》 第二部分 禅:解脱自在(3)
七、相似解脱
再来解释解脱自在的层次,有所谓相似的解脱自在,是指凡夫的解脱,也就是我们能够理解到多少佛法,就能替自己解决多少问题,修行多少就帮自己多少的忙。有人问我,拿念珠有什么用?是不是挂着好看?是拿在手上数的。数念珠有什么用?是念一句佛号数一个数字,有时候自己打妄想忘了念佛的时候,还在数,但是只要手还在动,就会提醒自己,刚才是在念佛,赶快再念。那么念佛又有什么用?有人认为念佛是为求生西方、求消灾、求平安。其实念佛是安心、除烦恼。心中念佛或口头念佛?有两句话“念佛不在嘴,参禅不在腿”。就是念佛的时候是用心念,所以“念”字拆开来看,是“现在的心”、“今心”的意思,现在的心在佛号上面,叫做念佛。参禅是用心参而不是仅靠两腿盘坐的功夫。
佛教的修行方法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在求解脱自在。因为心有烦恼,所以要念佛;因遇到苦难,所以要念菩萨的圣号。念佛、念菩萨当然有感应,即使没有感应,也是很有用处。对念的人而言,念多久、念多少,本身就会得到多久、多少平安。在两个星期前,我在台湾的时候,有一位太太来见我,并说:“师父,您帮了我很大的忙,非常感谢。”我说:“不记得帮你什么忙啊!”她说:“两年前我的先生喜欢喝酒、玩女人。所以请问师父怎么办。您就教我念《准提咒》二十万遍。”我当时告诉她说念二十万遍的《准提咒》,一定会有感应。所以我问她:“你念了没有?”她说:“念了。”我又问她:“有感应吗?”她回答:“有。”于是我说:“那你先生现在不喝酒、不玩女人了?”她说:“师父,那倒没有,他还是照样的喝酒、玩女人。”我感到很奇怪,问她的感应是什么?她回答:“师父,过去我没持咒的时候,他喝醉了酒,就觉得好像是我自己喝了酒;他玩女人,好像我自己去做了什么坏事。现在他喝他的酒、玩他的女人,跟我没什么关系。我只要把家照顾得好好的,而我也过得快快乐乐。所以,我觉得有感应啊!”她又说:“本来我知道他在外面做这些坏事,都会与他吵架,结果他几乎要跟我离婚,而且常常不拿钱回家,人也不回来。那时,我们的家几乎要破离。而现在,我不会跟他吵架,我们的家庭至少是和平的。所以,我很感谢师父。”
有修行、有信仰就有解脱。看我们修行到什么程度,就能从烦恼中得到什么程度的解脱自在。对凡夫而言,因不能一次解脱便永远解脱,所以称为相似解脱。
八、分证解脱与究竟解脱
另外对菩萨而言,称为分证解脱自在。所谓分证,是说不是一次解脱之后,就永远彻底解脱。解脱的程度是不等的,地位低的菩萨,解脱的程度比较浅;地位高的菩萨,解脱的程度比较深。所以,慢慢地修行,到最后才能成佛,只有成佛的时候才是永远的、圆满的、究竟的解脱和自在。
我们是要从凡夫进入菩萨的阶段,再由菩萨的阶段到达佛的层次,所以修行学佛,不能好高骛远,不是一步登天立即成佛。大乘佛法虽有讲到顿悟成佛的观念,但是顿悟悟理,而修行还是要渐渐地来。禅宗有说到顿悟而渐修,或是渐修而顿悟,这两个观念其实是相同的。怎么修行?是要在平常的生活中去体验。尤其,我们都还是凡夫,当在平常的生活中,以平常的身心来体验佛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事,禅并没有那么奥妙,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心,便可见到处处都是禅了。
(一九九○年十月十八日讲于香港沙田大会堂,林淑芬整理)
《禅与悟》 第二部分 禅:平常身心(1)
禅——平常身心
一、什么是平常身心?
什么是平常身心?一般人的身心状况称为平常身心,修行修了一段时间,而有了成就的人的身心也叫平常身心。
(一)平安的身体
普通人的身心状态,若从身体来说是有病的,从心理而言也是有问题的,但我们却认为这是正常的。人自出生开始,就是带着父母的遗传而有了身体。父母本身没有绝对的健康,所以,任何一个婴儿出生的时候,也就带着若干的病来到这个世间。
有一次我和一位医生在街上走着,他向两个人打招呼,并跟我介绍他们是他的病人。我很惊讶,因为这两个人看起来没有病啊!怎会是病人呢?后来我问医生,他们得了什么病?他说:“是啊!从医生立场来看,凡跟我有关系的都是我的病人,虽然你看他是好好的,但他还是有病啊?”从那天之后,我就肯定从医生的立场来看所有的人都是病人。有的人虽看过医生,但是病根还没有完全去除;有的根本没发觉有病,但已经潜伏着病因。
既然世界上没有人不害病,那么有病是正常的;既是正常的,我们就应该接受它。不需要对病产生恐惧、害怕或怨恨。身是如此,心亦如此。我们的心从出生以来,便是不满足的,这是因为我们对世界有追求和讨厌的两种心态。也就是贪、瞋的心态。永远追求、执著好的事物;永远逃避、拒绝、反抗不好的事物。
曾经有一位母亲问我:“佛教相信人之初,性本善吗?”
我说:“那么你的意思是人之初,性本恶?”
她回答:“佛教说人人都有佛性,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意思就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很疑惑,因为我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出生后,脾气很坏、贪心也很重;只要不满足他,就拳打脚踢,又哭又闹,让我觉得他可能是从阿修罗道、饿鬼道投胎来的。后来第二个孩子也降生了,以为他会好一点,想不到却比他哥哥还坏。带这两个孩子非常辛苦,给他们很多爱心都没任何好的反应,无论如何都不能使他们满意。我气得只有打他们、骂他们;但却使他们恨我,更不喜欢我。从孩子身上,我发现人之初,应该是性本恶。”
我告诉她,人无所谓生就是恶、是善,而是从无始以来,一生又一生的带了许多烦恼,所以出生后,还没接受教育的时候,他的性格就是人的本性,这是一种烦恼心,带着烦恼来,所以,自然而然就表现出来。
有一位香港的慈善家告诉我:他的前半生没做过一件好事。我觉得那是正常的事,因为他前半生没有想到要做好事,所以,从现在来看,他的前半生是没做好事,但在那段生活期间,他会想到自己是没做好事的人吗?会想到自己不是个好人吗?
当时如果他想自己不是一个好人,那他已经做了好事。而若他认为自己还不错,所以不需要做什么好事,那到了后半生成为慈善家时,才检讨自己前半生没有做好事,从这个标准来看,谁是好人呢?
所谓病就是身体的病,或心理的病,这两种病加起来,就让我们不自在。如果我们了解这是一种平常人的身心,那么我们对于自己的家人或所接触到的人,就会采取一种容忍、同情、谅解、慈悲的心态。所谓“同病相怜”、“同舟共济”,我们都是有病的人,病人看病人,彼此互助,这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如果我们把所有的人当成健康的人,而把自己当成病人,这可能有问题发生了,会只希望人家原谅自己,而不原谅别人。
所以,我们应该知道人人都有身体的病及心理的病,他们做了任何对不起我的事,做出了任何对不起社会的事,要给他们一份同情和怜悯,这也是佛法所讲的慈悲的精神所在。
而已经开始修行的人,他们的身心也是平常身心。因为他们修行以后,身心会有一种变化,那是平安的身体和平静的心理。虽然身体可能还是有病,但是他会比较安定,不会因为有病,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般焦虑、烦躁。有的人生病后,胡乱投医,什么医生都去找,什么药都吃。但那就像一条船有许多船长,只会增加不安。也有很多人非常注意身体的保养,但对身体太爱护,反而使其更坏。修行之后,原则是这样:吃的粗,营养好;吃的少,吸收多;不吃很精致的东西,但要细嚼慢咽,只吃七八分饱,不暴饮暴食,这样身体自然会平安。
《禅与悟》 第二部分 禅:平常身心(2)
(二)平静的心理
平静的心理是怎么产生?即以一种修养、修行的方法,使我们的心经常保持宁静。第一个方法就是,当你生气的时候,或是非常的烦躁,以注意呼吸为方法,注意呼吸在鼻端一进一出,你的心绪就会渐渐平静下来。就如在演讲前,做几次深呼吸,可缓和紧张的情绪,这也是修禅定的基本方法。
另一种方法是移情作用,借注意力的移转,如念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来平缓心理的不平衡。例如面临忿恨不平的事时,不管信不信佛,念一句“阿弥陀佛”,便可把不平的情绪缓和下来。不要只认为念阿弥陀佛,就是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已,其他无任何用处。所以,在日常生活里,我们以移转作用作为解除心理问题的方法,这也就是修行。这种方法平常都可运用。
有人问我说当他生气时,喜欢骂三字经,一骂气就消了,所以念佛是不是等于骂三字经?我说不一样,骂三字经,骂过后心里还是气,谩骂对方也使别人生气,二人气上加气,麻烦更多。而念阿弥陀佛,对方认为你是在忏悔,气也就消了。这不是很有用吗?
(三)日日是好日
而一个人修行到相当的程度时,其身心状况是如何呢?可用“日日是好日”来形容。我们平常人在一星期中,情绪大概三天下雨,两天刮风,另外两天则是晴时多云。日日是好日,怎么可能?这句话是云门禅师问他的弟子:“十五日以前的事不问你们,请把十五日以后的情况告诉我。”弟子们无一个人能回答他,结果他自己回答说:“日日是好日。”
我们平常见面的时候都会问一句:“你好吗?”“近来好吗?”这是问候的习惯语,关心着彼此是不是每天都过得很好。但是,真有可能每天都很好吗?伤风感冒都没有吗?不会头痛、或走路不小心碰到石头吗?搬东西时从来不会去掉一块皮吗?应该会有,那既然有,怎么可能天天是好天呢?
我曾经遇到一位四十多岁的法师,有一次我看到他劈柴的时候,劈到了手指,血流了很多。我就问他:“你要紧吗?”,他说:“很好,很好。”,我说:“你已经砍掉一半手指了怎么还好啊?要不要帮忙?”他说:“很好,我在消业,可能我过去杀了一头猪或一头牛,现在砍了半根手指消业,以后就没有事了。”
遇到灾难算不算好日呢?当然是了。因为身体虽受了苦,或受人家批评、攻击,但只要心里面的状态天天是正常的、平静的,不就是日日是好日吗?
二、现代人的身心
我曾遇到一位年轻人,他没注意到旁边有个上了年纪的人,一不小心就踩了他一脚,年轻人害怕得转身就溜了,而年纪大的那个人及时追赶他。我想不得了,可能会吵架了。等他追上,他抓着年轻人说:“不要怕,对不起,我的脚让你吓了一跳。”
(一)身心紧张
现代人的身心状态是怎样的情况?第一是身心的紧张,因为我们的时间感觉太短,空间感觉太小,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太频繁,相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疏远。照道理来说,我们接触的人越多,应该跟人的关系越好,事实上却相反。为什么?过去的人生活环境比较单纯,所以,关系以关怀比较多,而今因为接触的人多,且现在的人太忙,不知道对哪一个关心才好,所以就不再关怀他人了。那么现代的人最关心什么?关心自己。如何关心呢?就是防备,预防所接触到的人是否会对我们不利,或是挖空心思,想如何让跟自己接触的人能对自己有利。如此一来,我们便生活在紧张之中,将见到的人都当作小偷、仇人,甚至自己吓唬自己,增加自己的紧张。
例如在纽约东初禅寺时,有一对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来寺里,因为很久没看到他们,我就问他们好吗。他说:“师父,不谈也罢,做人、生活不容易啊!我们这几个月来都是在紧张、奔波之中,所以,今天来求平安,散散心。”我想他们该会留下打打坐或念念佛吧!结果只见他紧张地叫他的家人一起烧香、拜佛,拜完后要赶快走。我便拦住他们说:“稍等一下,你们不是来求平安的吗?怎么如此紧张呢?到这儿是希望散散心,让心平静点,结果你来了却这么紧张。来就是求平安,心要安定下来。”像这种例子是不是很多呢?
(二)物质的紧张
第二种状态是物质的刺激,所谓物质的刺激是指凡眼睛所见到、耳朵所听到及嘴巴所吃的,处处都是诱惑,五花八门,眼花缭乱,这是过去社会没有的现象。
最近有个信徒问我说,因为他有一辆宾士的轿车,所以最近很麻烦,因为台湾有一个集团专门追踪勒索坐宾士轿车的人,他说:“这车子怎么办啊?”我说:“把它卖掉。”他说:“不能卖,卖了就没车坐了。”我说:“坐计程车啊!”结果他回答说:“不能坐计程车,太不方便了。”这就是物质条件使得我们不自在。坐了宾士车害怕,不坐又不能过日子。所以,物质条件反而使我们现代人没办法得到安全感。
《禅与悟》 第二部分 禅:平常身心(3)
(三)心灵的空虚
第三是心灵的空虚,物质生活丰富的人,不等于他拥有快乐和平安。当一个人心里感到空虚,便会时时觉得有威胁,并且不易满足。心灵的空虚就好像是空中的一片羽毛,也像水上的浮萍般,处处飘,不知道何处是落脚的地方,也不知道什么是真正可依靠的。诸位可能听过“有钱能使鬼推磨”的俗语,有钱就有势,有势就有力,有力就可靠,这几乎是现代人的观念,但真的有了钱就是最安全的保障吗?其实追求钱、权,或势都是既吃力又空虚的事。
有势的人怕势力失去了,失去权势的时候,比没有得到权势前更痛苦。所以有权势的时候,他就恐惧什么时候权势会失去,因此没有权势要追求权势,等失去之时,却也是真正痛苦的时刻。所以现代的人心灵的空虚比过去的人严重,物质条件越丰富,精神生活越贫穷。
我们这一代的人是最可怜的,拿我个人来说,如果我不是出家人的话,我可能会觉得我很可怜,乃至生不如死,因为我在台湾,台湾的人把我当成是大陆人;我到了日本,他们当我是中国人;等到了美国,美国人说我是东方人;回到大陆,又说我是台胞,真不知道我究竟是哪里人?还好出家人是“出家无家,处处家”,否则我就成了“天涯沦落人”。
我不是天涯沦落人,我是处处的主人,无论人家怎么说都毫无影响,所以出家很好。就如我们曾讲的如来如去,到任何地方,在任何时间都能把某一处当成自己的地方;因缘要我走,我就走,走到另一地方亦能安身立命地住下来。如此我们的心灵就不会恐惧了。
(四)失落了自己
此外,失落了自己也是现代人的问题,所谓失落,是说自己被环境所迷,亦为时代所迷,也可以说走在时代的十字路口和环境的岔路,不知道哪个方向才是归处、才是彼岸。有人问我:“师父,是谁叫你出家的呢?”
我说:“我师父叫我出家的啊!”
他又问:“你那时想出家吗?有没有后悔过?”
我说:“其实我不知道要不要出家,人家叫我出家我就出家了,出了家以后,也觉得好像生出来就该出家,所以,我没有怀疑过是对还是错,就这样,便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了下来。也许我的因缘很好,环境对我的诱惑不多。所以感觉出家很好。”
因为我知道,我大概只能做和尚了,若不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