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1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泻着净地,或复泻着无虫水中,我今宁可取而食之。即便取食。”
      “什么样的弟子是食物的继承者,而不是我法的继承者呢?我得到食物,吃饱之
      后,还有剩余的食物,后来来了二位比丘,他们饥饿力衰,我告诉他们:‘我得到
      食物,已经吃饱,但是还有剩余的食物,如果你们想要吃,可以拿去吃。如果你们
      不想吃,我会把它倒在没有草的地方,或没有虫的水中。’这二位比丘中的第一位
      比丘心里想;‘佛陀得到食物,已经吃饱,但是还有剩余,如果我不拿来吃,佛陀
      会把它倒在没有草的地方,或没有虫的水中,我何不把它拿来吃。’于是,他就把
      佛陀剩余的食物拿来吃。”
   4。 “彼比丘取此食已,虽一日一夜乐而得安隐,但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所
      以者何?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得少欲,不知厌足,不得易养,不得易满,不得知
      时,不知节限,不得精进,不得宴坐(80),不得净行,不得远离,不得一心(117),不得精
      勤,亦不得捏槃(48)。是以彼比丘因取此食故,不可佛意。是谓诸弟子为行求饮食故
      而依佛行,非为求法。”
      “这一位比丘吃了佛陀剩余的食物,虽然可以使他在一日一夜中得到安隐,但是因
      为他吃了剩余的食物,并不符合佛陀的心意。为什么呢?因为他吃了剩余的食物,
      不得少欲知足,〔令人〕不容易供养,不容易得到满足,不知道时机,不知道节
      制,不知道努力,不知道禅坐思惟,没有清净的行为,不能得远离,不能得禅定,
      不能得勤奋,不能得涅槃。所以他吃了剩余的食物,并不符合佛陀的心意。这样的
      弟子就是食物的继承者,而不是我法的继承者。”
   5。 “云何诸弟子行求法,不行求饮食?彼二比丘,第二比丘便作是念:世尊食讫,食
      
一六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六八  秽品第八(88)求法经第二

      事已办,犹有残食,若我不取者,世尊必取泻着净地,或复泻着无虫水中。又世尊
      说食中之下极者,谓残余食也(925),我今宁可不取此食。作是念已,即便不取。”
      “什么样的弟子是我法的继承者,而不是食物的继承者呢?这二位比丘中的第二位
      比丘心袒想:‘佛陀得到食物,已经吃饱,但是还有剩余,如果我不拿来吃,佛陀
      会把它倒在没有草的地方,或没有虫的水中。可是佛陀曾说:诸比丘!你们应当成
      为我法的继承者,而不是食物的继承者。’于是,他没有把佛陀剩余的食物拿来
      吃。”
   6。 “彼比丘不取此食已,虽一日一夜苦而不安隐,但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
      意。所以者何?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少欲,得知足,得易养,得易满,得知
      时,得节限,得精进,得宴坐,得净行,得远离,得一心,得精勤,亦得涅槃。是
      以彼比丘因不取此食故,得可佛意。是谓诸弟子为行求法故而依佛行,非为求饮
      食。”
      “这一位比丘没有吃佛陀剩余的食物,虽然使他在一日一夜中得不到安隐,但是因
      为他没有吃剩余的食物,符合佛陀的心意。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吃剩余的食物,
      得到少欲知足,〔令人〕容易供养,容易得到满足,知道时机,知道节制,知道努
      力,知道禅坐思惟,有清净的行为,能得远离,能得禅定,能得勤奋,能得涅槃。
      所以他没有吃剩余的食物,符合佛陀的心意。这样的弟子就是我法的继承者,而不
      是食物的继承者。”
   7。 于是,世尊告诸弟子:“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上弟子不乐住远离者,彼法律不
      饶益多人,多人不得乐,非为愍伤世间,亦非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不乐住远离者,彼法律不饶益多人,多人不得
      乐,非为愍伤世间,亦非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
      离,上弟子亦乐住远离者,彼法律饶益多人,多人得乐,为愍伤世间,亦为天为人
      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乐住远离者,彼
      法律饶益多人,多人得乐,为愍伤世间,亦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
      佛陀又告诉比丘众:“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
      可是他的长老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便不能利益大
      众,使大众得到快乐,无法悲愍世间,为一切人、天大众求利益,求安隐快乐。如

一六九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七○  秽品第八(88)求法经第二

      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可是他的中腊及刚出家的
      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便不能利益大众,使大众得
      到快乐,无法悲愍世间,为一切人、天大众求利益,求安隐快乐。如果有精通佛陀
      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而且他的长老比丘弟子也欢喜于住在偏
      远之处,则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便能利益大众,使大众得到快乐,悲愍世间,为一切
      人、天大众求利益,求安隐快乐。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
      偏远之处,而且他的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也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佛陀的教
      法与戒律便能利益大众,使大众得到快乐,悲愍世间,为一切人、天大众求利益,
      求安隐快乐。”
   8。 是时,尊者舍梨子亦在众中。彼时世尊告曰:“舍梨子!汝为诸比丘说法如法,我
      患背痛,今欲小息。”
      此时,尊者舍梨子也在比丘众之中。佛陀便告诉尊者舍梨子:“舍梨子!你来为比
      丘众如实地说法,我现在腰痛,需要休息片刻。”
   9。 尊者舍梨子即受佛教:“唯然,世尊! ”
      尊者舍梨子回答说:“是的,佛陀!”
  10。 于是,世尊四叠优多罗僧(487)以敷床上,卷僧伽梨作枕,右胁而卧,足足相累,作光
      明想,正念正智(22),常念欲起。
      于是,佛陀将优哆逻僧作四折铺于床上,折叠僧伽梨作为枕头,以依靠身体右侧的
      姿势睡觉,两腿重叠,意念常作天亮想,具足正念正智,常念起床想。
  11。 是时,尊者舍梨子告诸比丘:“诸贤(120)!当知世尊向略说法,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
      离,上弟子不乐住远离者,彼法律不饶益多人,多人不得乐,不为愍伤世间,亦非
      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不乐住远
      离者,彼法律不饶益多人,多人不得乐,不为愍伤世间,亦非为天为人求义及饶
      益,求安隐快乐。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上弟子亦乐住远离者,彼法律饶益多
      人,多人得乐,为愍伤世间,亦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若有法律尊师
      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乐住远离者,彼法律饶益多人,多人得乐,为愍伤世间,
      亦为天为人求义及饶益,求安隐快乐。然世尊说此法极略,汝等云何解义?云何广
      分别?”

一七一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七二  秽品第八(88)求法经第二

      尊者舍梨子告诉比丘众:“各位贤者!刚才佛陀简略地说,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
      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可是他的长老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在偏远之
      处,则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便不能利益大众,使大众得到快乐,无法悲愍世间,为一
      切人、天大众求利益,求安隐快乐。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
      在偏远之处,可是他的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佛陀的
      教法与戒律便不能利益大众,使大众得到快乐,无法悲愍世间,为一切人、天大众
      求利益,求安隐快乐。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
      而且他的长老比丘弟子也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便能利益大
      众,使大众得到快乐,悲愍世间,为一切人、天大众求利益,求安隐快乐。如果有
      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而且他的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
      弟子也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便能利益大众,使大众得到快
      乐,悲愍世间,为一切人、天大众求利益,求安隐快乐。对于佛陀简略的说法,你
      们是如何了解法义呢?你们会如何详细地解释呢?”
  12。 彼时,众中或有比丘作如是说:“尊者舍梨子!若诸长老上尊自说:‘我得究竟智,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诸梵行者闻彼比丘自说
      ‘我得究竟智’,便得欢喜。”
      此时,在比丘众之中,有一位比丘说:“尊者舍梨子!如果有值得尊敬的长老比丘
      宣称:‘我已经得到究竟的解脱智慧,知道:没有再生,尽苦之道已经圆满成就,
      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则所有梵行者听到这位比丘的宣称:
      ‘我已经得到究竟的解脱智慧。’将会很高兴。”
  13。 复有比丘作如是说:“尊者舍梨子!若中、下弟子求愿无上涅槃,诸梵行者见彼行
      已,便得欢喜。”
      又有比丘说:“尊者舍梨子!如果有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发愿要证得无上的涅槃,
      则所有梵行者知道之后,将会很高兴。”
  14。 如是彼比丘而说此义,不可尊者舍梨子意。
      这些比丘所说的,并不符合尊者舍梨子的心意。
  15。 尊者舍梨子告彼比丘:“诸贤等!听我为汝说。诸贤!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上
      弟子不乐住远离者,上弟子有三事可毁。云何为三?尊师乐住远离,上弟子不学舍

一七三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七四  秽品第八(88)求法经第二

      离,上弟子以此可毁。尊师若说可断法,上弟子不断彼法,上弟子以此可毁。所可
      受证,上弟子而舍方便(38),上弟子以此可毁。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上弟子不乐
      住远离者,上弟子有此三事可毁。诸贤!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不乐
      住远离者,中、下弟子有三事可毁。云何为三?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不学舍
      离,中、下弟子以此可毁。尊师若说可断法,中、下弟子不断彼法,中、下弟子以
      此可毁。所可受证,中、下弟子而舍方便,中、下弟子以此可毁。若有法律尊师乐
      住远离,中、下弟子不乐住远离者,中、下弟子有此三事可毁。”
      尊者舍梨子告诉比丘众:“各位贤者!请听我为你们解释。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
      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可是他的长老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
      在偏远之处,则长老比丘弟子有三个原因应被诃责。是哪三个原因呢?导师欢喜于
      住在偏远之处,可是长老比丘弟子不学习远离之法,因此故,长老比丘弟子应被诃
      责。导师教导应断除之法,可是长老比丘弟子不学习应断除之法,因此故,长老比
      丘弟子应被诃责。导师教导应证悟之法,可是长老比丘弟子不努力学习应证悟之
      法,因此故,长老比丘弟子应被诃责。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
      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可是他的长老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长老
      比丘弟子有这三个原因应被诃责。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
      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可是他的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
      则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有三个原因应被、诃责。是哪三个原因呢?导师欢喜于住
      在偏远之处,可是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不学习远离之法,因此故,中腊及刚出
      家的比丘弟子应被诃责。导师教导应断除之法,可是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不学
      习应断除之法,因此故,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应被诃责。导师教导应证悟之
      法,可是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不努力学习应证悟之法,因此故,中腊及刚出家
      的比丘弟子应被诃责。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
      偏远之处,可是他的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不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中腊及刚
      出家的比丘弟子有这三个原因应被诃责。”
  16。 “诸贤!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上弟子亦乐住远离者,上弟子有三事可称。云何
      为三?尊师乐住远离,上弟子亦学舍离,上弟子以此可称。尊师若说可断法,上弟
      子便断彼法,上弟子以此可称。所可受证,上弟子精进勤学,不舍方便,上弟子以

一七五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七六  秽品第八(88)求法经第二

      此可称。诸贤!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上弟子亦乐住远离者,上弟子有此三事可
      称。诸贤!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乐住远离者,中、下弟子有三事
      可称。云何为三?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子亦学舍离,中、下弟子以此可称。尊
      师若说可断法,中、下弟子便断彼法,中、下弟子以此可称。所可受证,中、下弟
      子精进勤学,不舍方便,中、下弟子以此可称。诸贤!若有法律尊师乐住远离,中、下弟
      子亦乐住远离者,中、下弟子有此三事可称。”
      “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他的长老
      比丘弟子也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长老比丘弟子有三个原因应被称赞。是哪三个
      原因呢?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长老比丘弟子也学习远离之法,因此故,长老
      比丘弟子应被称赞。导师教导应断除之法,长老比丘弟子也学习应断除之法,因此
      故,长老比丘弟子应被称赞。导师教导应证悟之法,长老比丘弟子也努力学习应证
      悟之法,因此故,长老比丘弟子应被称赞。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
      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他的长老比丘弟子也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长老
      比丘弟子有这三个原因应被称赞。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
      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他的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也欢喜于往在偏远之处,则中
      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有三个原因应被称赞。是哪三个原因呢?导师欢喜于住在偏
      远之处,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也学习远离之法,因此故,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
      弟子应被称赞。导师教导应断除之法,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也学习应断除之
      法,因此故,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应被称赞。导师教导应证悟之法,中腊及刚
      出家的比丘弟子也努力学习应证悟之法,因此故,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应被称
      赞。各位贤者!如果有精通佛陀的教法与戒律之导师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他的中
      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也欢喜于住在偏远之处,则中腊及刚出家的比丘弟子有这三
      个原因应被称赞。”
  17。 尊者舍梨子复告诸比丘:“诸贤!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11),得通得
      觉,亦得涅槃。诸贤!云何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觉,亦
      得涅槃?诸贤!念欲恶,恶念欲亦恶,彼断念欲,亦断恶念欲;如是恚、怨结、悭
      嫉、欺诳、谀谄、无惭、无愧、慢、最上慢、贡高、放逸、豪贵、憎诤。诸贤!贪
      亦恶,着亦恶,彼断贪,亦断着。诸贤!是谓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
      
一七七  中阿含经卷第二十二

一七八  秽品第八(88)求法经第二

      法,
      得通得觉,亦得涅槃。诸贤!复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
      得觉,亦得涅槃。诸贤!云何复有中道能得心住,得定得乐,顺法次法,得通得
      觉,亦得涅槃?谓八支圣道(190),正见……乃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