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即知觉苦觉。若有比丘灭此苦更乐,灭此苦更乐已,若有从苦更乐生苦觉者,
      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比丘!因喜更乐故生喜觉,彼觉喜觉,觉喜觉已,即知觉

七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七八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162)分别六界经第一

      喜觉。若有比丘灭此喜更乐,灭此喜更乐已,若有从喜更乐生喜觉者,彼亦灭息止
      ,知已冷也。比丘!因忧更乐故生忧觉,彼觉忧觉,觉忧觉已,即知觉忧觉。若有
      比丘灭此忧更乐,灭此忧更乐已,若有从忧更⊕乐生忧觉者,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
      。比丘!因舍更乐故生舍觉,彼觉舍觉,觉舍觉已,即知觉舍觉。若有比丘灭此舍
      更乐,灭此舍更乐已,若有从舍更乐生舍觉者,彼亦灭息止,知已冷也。比丘!彼
      彼更乐故生彼彼觉,灭彼彼更乐已,彼彼觉亦灭,彼知此觉从更乐,更乐本,更乐
      习,从更乐生,以更乐为首,依更乐行。”
      “比丘!如果比丘能够如此如实观此五界,心不染着于此五界,解脱此五界,则剩
      余清净、洁白的识。向彼识,他会知道什么呢?他会知道乐、苦、喜、忧、舍〔即
      内心的平衡〕。比丘!因为乐触,乐受生起;因为乐受,他知道:‘我感受到乐受。
      ’他也知道:‘如果乐触消失,则依此乐触生起的乐受,也会消失、寂灭。’比丘!
      因为苦触,苦受生起;因为苦受,他知道:‘我感受到苦受。’他也知道:‘如果苦
      触消失,则依此苦触生起的苦受,也会消失、寂灭。’比丘!因为喜触,喜受生起
      ;因为喜受,他知道:‘我感受到喜受。’他也知道:‘如果喜触消失,则依此喜触
      生起的喜受,也会消失、寂灭。’比丘!因为忧触,忧受生起;因为忧受,他知道
      :‘我感受到忧受。’他也知道:‘如果忧触消失,则依此忧触生起的忧受,也会消
      失、寂灭。’比丘!因为舍触,舍受生起;因为舍受,他知道:‘我感受到舍受。’
      他也知道:‘如果舍触消失,则依此舍触生起的舍受,也会消失、寂灭。’比丘!由
      于种种触而生起种种受,当种种触消失、寂灭时,种种受也会消失、寂灭。所以感
      受是从接触而来,是以接触为根本,是以接触为缘,是从接触而生起,是以接触为
      因,是因接触而存在。”
  26。 “比丘!犹如火母,因钻及人方便热相故,而生火也。比丘!彼彼众多林木相离分
      散,若从彼生火,火数热于生数受,彼都灭止息,则冷樵木也(1522)。如是,比丘!彼彼
      更乐故生彼彼觉,灭彼彼更乐故彼彼觉亦灭。彼知此觉从更乐,更乐本,更乐习,
      从更乐生,以更乐为首,依更乐行。若比丘不染此三觉而解脱者,彼比丘唯存于舍
      ,极清净也(1523)。比丘!彼比丘作是念:我此清净舍,移入无量空处(897) ,修如是心,依
      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1524),我此清净舍,移入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
      想非无想处,修如是心,依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

七九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八○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162)分别六界经第一

      “比丘!譬如由于二木的接触摩擦,热便生起,再转生为火;当二木被分开、离散
      ,则原有的热便消失、寂灭。同理,比丘!由于种种触而生起种种受,当种种触消
      失、寂灭时,种种受也会消失、寂灭。所以感受是从接触而来,是以接触为根本,
      是以接触为缘,是从接触而生起,是以接触为因,是因接触而存在。如果比丘能够
      心得解脱,不染着于此三受〔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则留下的舍〔即内心
      的平衡〕是清净的、洁白的、柔软的、有能力的、明亮的。比丘!该比丘知道:‘如
      果我把如此清净、如此洁白的舍〔即内心的平衡〕集中在空无边处,依彼而修心,
      则我依止于彼、取着于彼的这个舍,将可以维持长久的时间;如果我把如此清净、
      如此洁白的舍〔即内心的平衡〕集中在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依彼
      而修心,则我依止于彼、取着于彼的这个舍,将可以维持长久的时间。’”
  27。 “比丘!犹工炼金上妙之师,以火烧金,锻令极薄。又以火凛,数数足火熟炼令净,
      极使柔软而有光明(1525)。比丘!此金者,于金师以数数足火熟炼令净,极使柔软而有光
      明已,彼金师者,随所施设,或縺缯彩(732) ,严饰新衣,指镮、臂钏(733)、璎珞、宝鬘,
      随意所作(1526)。如是,比丘!彼比丘作是念:我此清净舍,移入无量空处,修如是心,
      依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我此清净舍,移入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
      有想非无想处,修如是心,依彼、住彼、立彼、缘彼、系缚于彼。”
      “比丘!譬如枝术纯熟的炼金师准备火炉,准备好火炉之后,把熔炉加热,熔炉加
      热之后,以火钳取金投入熔炉之中,时时吹彼、时时洒水、时时观察。彼金被精炼
      、再精炼、彻底精炼、除去杂质、除去渣滓,〔成为〕柔软的、可锤薄的、灿烂的
      。比丘!炼金师把金做如此处理之后,不论他想要做什么装饰品,例如腕环、耳环
      、项链、金环,都能达到他的目的。同理,比丘!该比丘知道:‘如果我把如此清净
      、如此洁白的舍〔即内心的平衡〕集中在空无边处,依彼而修心,则我依止于彼、
      取着于彼的这个舍,将可以维持长久的时间;如果我把如此清净、如此洁白的舍〔
      即内心的平衡〕集中在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依彼而修心,则我依
      止于彼、取着于彼的这个舍,将可以维持长久的时间。’”
  28。 “彼比丘复作是念:我此清净舍,依无量空处者,故是有为(1276)。若有为者,则是无常
      ;若无常者,即是苦也;若是苦者,便知苦。知苦已,彼此舍不复移入无量空处。
      我此清净舍,依无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者,故是有为。若有为者,

八一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八二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16 2)分别六界经第一

      则是无常;若无常者,即是苦也;若是苦者,便知苦。知苦已,彼此舍不复移入无
      量识处、无所有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比丘!若有比丘于此四处以慧观之,知其如
      真,心不成就,不移入者,彼于尔时不复有为,亦无所思,谓有及无(1527)。彼受身最后
      觉,则知受身最后觉;受命最后觉,则知受命最后觉(171) ,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
      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172)。”
      “该比丘也知道:‘如果我把如此清净、如此洁白的舍〔即内心的平衡〕集中在空无
      边处,依彼而修心,这依然是因缘和合的。凡是因缘和合的,都是无常的;凡是无
      常的,都不会令人感到满足;凡是不会令人感到满足的,都应该要知道。如此知道
      之后,便不会把如此清净、如此洁白的舍〔即内心的平衡〕集中在空无边处,依彼
      而修心。如果我把如此清净、如此洁白的舍〔即内心的平衡〕集中在识无边处、无
      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依彼而修心,这依然是因缘和合的。凡是因缘和合的,都
      是无常的;凡是无常的,都不会令人感到满足;凡是不会令人感到满足的,都应该
      要知道。如此知道之后,便不会把如此清净、如此洁白的舍〔即内心的平衡〕集中
      在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依彼而修心。’比丘!如果该比丘能够以
      正慧如实观察这四处,舍便不会集中在这四处,不会依彼而修心,对于存在或不存
      在,他不会造作任何的因缘,也不会产生任何的意志。当感受到身体〔即将〕结束
      时,他知道‘我感受到身体〔即将〕结束。’当感受到寿命〔即将〕结束时,他知
      道‘我感受到寿命〔即将〕结束。’并且他也知道‘当寿命结束,身体坏散之后,
      现世中的一切受将不再令人欢喜,将会完全〔止息〕平静。’”
  29。 “比丘!譬如燃灯,因油因炷,彼若无人更增益油,亦不续炷,是为前已灭讫,后
      不相续,无所复受。如是比丘受身最后觉,则知受身最后觉;受命最后觉,则知受
      命最后觉,身坏命终,寿命已讫,彼所觉一切灭息止,知至冷也。比丘!是谓比丘
      第一正慧,谓至究竟灭讫,漏尽比丘成就于彼,成就第一正慧处(1528)。”
      “比丘!譬如因为有油与灯心,油灯才能点燃,如果油与灯心耗尽,无人再添加油
      、更换灯心,则油灯将因为没有燃料而熄灭。同理,当感受到身体〔即将〕结束时
      ,他知道‘我感受到身体〔即将〕结束。’当感受到寿命〔即将〕结束时,他知道‘
      我感受到寿命〔即将〕结束。’并且他也知道‘当寿命结束,身体坏散之后,现世中
      的一切受将不再令人欢喜,将会完全〔止息〕平静。’因此,具足如此的比丘就是

八三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八四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162)分别六界经第一

      具足最上智慧住处的比丘。比丘!这就是最上的圣智慧,即一切苦断尽的智慧。”
  30。 “比丘!此解脱住真谛,得不移动。真谛者,谓如法也;妄言者,谓虚妄法。比丘
      !成就彼第一真谛处(1529)。”
      “比丘!他安住于真谛的解脱是无可动摇的。比丘!凡是虚伪的都是虚妄法,凡是
      真实的都不是虚妄法。因此,具足如此的比丘就是具足最上真谛住处的比丘。比丘
      !这就是最上的圣真谛,即涅槃不虚妄法。”
  31。 “比丘!彼比丘施说施若本必有怨家,彼于尔时放舍、吐离、解脱、灭讫。比丘!
      是谓比丘第一正惠施,谓舍离一切世尽,无欲、灭、息、止,比丘成就于彼,成就
      第一惠施处(1530)。”
      “比丘!在过去,当他无知的时候,他执取依着,并使之扩大。〔现在〕他舍断依
      着,从根源切断,犹如连根挖起的棕榈树,不能存活,未来也不会再生起。因此,
      具足如此的比丘就是具足最上舍断住处的比丘。比丘!这就是最上的圣舍断,即一
      切依着的舍离。”
  32。 “比丘!彼比丘心为欲恚痴(45)所秽,不得解脱。比丘!此一切淫怒痴尽,无欲、灭、
      息、止,得第一息。比丘!成就彼者成就第一息处(1531)。”
      “比丘!在过去,当他无知的时候,他有贪爱、欲求、贪着。〔现在〕他舍断贪爱
      、欲求、贪着,从根源切断,犹如连根挖起的棕榈树,不能存活,未来也不会再生
      起。在过去,当他无知的时候,他有瞋怒、瞋恨、邪恶。〔现在〕他舍断瞋怒、瞋
      恨、邪恶,从根源切断,犹如连根挖起的棕榈树,不能存活,未来也不会再生起。
      在过去,当他无知的时候,他有无明、愚痴、邪恶。〔现在〕他舍断无明、愚痴、
      邪恶,从根源切断,犹如连根挖起的棕榈树,不能存活,未来也不会再生起。因此
      ,具足如此的比丘就是具足最上寂静住处的比丘。比丘!这就是最上的圣寂静,即
      贪欲、瞋恨、愚痴的寂静。”
  33。 “比丘!我者是自举(1532),我当有是亦自举,我当非有非无是亦自举,我当色有是亦自
      举,我当无色有是亦自举,我当非有色非无色是亦自举,我当有想是亦自举,我当
      无想是亦自举,我当非有想非无想是亦自举,是贡高、是憍傲、是放逸(1533)。比丘!若
      无此一切自举、贡高、憍傲、放逸者,意谓之息(1534)。比丘!若意息者,便不憎、不忧
      、不劳、不怖。所以者何?彼比丘成就法故,不复有可说僧者。若不僧则不忧,不

八五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八六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162)分别六界经第

      忧则不愁,不愁则不劳,不劳则不怖(1535)。因不怖便当般涅槃(48) ,生已尽,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
      “比丘!‘我是此’是妄想,‘我当有’是妄想,‘我当非有非无’是妄想,‘我当有
      色’是妄想,‘我当无色’是妄想,‘我当非有色非无色’是妄想,‘我当有想’是妄
      想,‘我当无想’是妄想,‘我当非有想非无想’是妄想,妄想是病,妄想是廱,妄
      想是箭。比丘!超越一切妄想的人被称为寂静的贤者。比丘!寂静的贤者没有生、
      老、〔死〕、动摇〔即不安〕、欲求。比丘!他没有任何再生的因缘。没有再生,
      怎么会有衰老呢?没有衰老,怎么会有死亡呢?没有死亡,怎么会有动摇呢?没有
      动摇,怎么会有欲求呢?因此,他可以得到解脱,知道:‘没有再生,尽苦之道已经
      圆满成就,应做之事已经完成,命终之后没有来生。’”
  34。 说此法已,尊者弗迦逻娑利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293)。于是,尊者弗迦逻娑利见法得
      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由他,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
      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悔过,善逝!我自首。如愚、
      如痴、如不定、如不善解,不识良田,不能自知。所以者何?以我称如来、无所著
      、等正觉为君也。唯愿世尊听我梅过,我梅过已,后不更作。”
      当佛陀在说这个法的时候,尊者弗迦逻娑利远离烦恼污秽,生起清净的智慧,能够
      了知缘起法。于是,尊者弗迦逻娑利亲自体证佛陀所说的法,断除一切的疑惑,不
      会再接受其他的宗教导师及其说法,不再有犹豫,证得初果,对于佛陀的教法有坚
      定的信心,没有丝毫的疑惑犹豫。他从座起身,顶礼佛足,告诉佛陀:“我向佛陀
      忏悔,向佛陀自首。我是愚痴者、心不安定者、不善知者,不知福田的对象。为什
      么呢?因为我称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为朋友,这是不应该的。请佛陀接受我
      的忏悔,接受我的表白,我忏悔后,一定会防护自己不再犯过。”
  35。 世尊告曰∶ “比丘!汝实愚痴,汝实不定,汝不善解,谓称如来、无所著、等正觉
      为君也。比丘!若汝能自悔过,见已发露,护不更作者,比丘!如是,则于圣法律
      中益而不损,谓能自悔过,见已发露,护不更作。”
      佛陀回答说:“的确!比丘!你实在是个愚痴者、心不安定者、不善知者。为什么
      呢?因为你错误地称呼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者为朋友。不过你能忏悔、表白、防
      护自己不再犯过,如此,比丘!能够忏悔、表白、防护自己不再犯过者,必定能在

八七 中阿含经卷第四十二

八八 根本分别品第十三(162)分别六界经第一

      贤圣的教法与戒律中有所增长,不会退失。”
  36。 佛说如是,尊者弗迦逻娑利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陀如是说完之后,尊者弗迦逻娑利对于佛陀所说,很欢喜地接受。


      (一六三)中阿含根本分别品分别六处经第二

   1。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舍卫国(1) ,在胜林给孤独园(2)。
      以下是我所听到的:曾经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胜林给孤独园。
   2。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当为汝说法,初妙、中妙、竟亦妙,有义有文,具足清
      净,显现梵行(25),谓分别六处(184)经。谛听!谛听!善思念之。”
      有一次,佛陀告诉比丘众:“我现在要为你们解说在文义上彻底清净,会导致尽苦之
      法,即关于六处之法。你们应当专心听,并且好好地思惟义理。”
   3。 时,诸比丘白曰:“世尊!唯当受教。”
      比丘众回答说:“是的,佛陀!”
   4。 佛言:“汝等六处当知内也(1536),六更乐处(1511)当知内,十八意行(1512)当知内,三十六刀当知
      内(1537)。于中断彼成就是(1538)。无量说法当知内(1539)。三意止,谓圣人所习,圣人所习已,众
      可教(1540)。无上调御士者,调御士趣一切方(1541)。是谓分别六处经事(1542)。”
      佛陀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