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八万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1白话中阿含经11good!-第2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座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
      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尊者跋陀和利听了之后,便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之后,告诉佛陀:“佛陀!我
      实在是罪过!我实在是罪过!我是愚痴者、心不安定者、不善者。为什么呢?因为
      佛陀为比丘众制定一坐食戒,比丘众都欢喜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只有我
      不欢喜受持,便起座离去。为什么呢?因为我无法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
      ”
  13。 世尊告曰∶ “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比丘、比丘尼于舍卫国而受夏坐,彼知
      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
      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优婆塞、优婆夷(176)居舍卫国
      ,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世尊弟子,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
      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众多异学(305)沙门、梵志(9)
       于舍卫国而受夏坐,彼知我、见我:有比丘名跋陀和利,沙门瞿昙弟子,名德,不
      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跋陀和利!汝于尔时不知如此耶?”
      佛陀便说:“跋陀和利!难道你不知道,当时有许多的比丘、比丘尼正在舍卫城结夏
      安居,他们都如此地知道我:佛陀的弟子跋陀和利比丘,无法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
      法与戒律。跋陀和利!难道你不知道吗?跋陀和利!难道你不知道,当时有许多的
      优婆塞、优婆夷住在舍卫城,他们都如此地知道我:佛陀的弟子跋陀和利比丘,无
      法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跋陀和利!难道你不知道吗?跋陀和利!难道你
      不知道,当时有许多外道的修行人、婆罗门正在舍卫城结夏安居,他们都如此地知
      道我:佛陀的弟子跋陀和利比丘,无法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跋陀和利!
      难道你不知道吗?”
  14。 “跋陀和利!若有比丘俱解脱(26)者,我语彼曰∶‘汝来入泥(1841)!’跋陀和利!于意云
      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宁当可住而移避耶?”
      “跋陀和利!如果我对俱解脱的比丘说:‘比丘!你来!为我当作在泥上的桥!’你
      认为如何?该比丘是否会避开我而走开呢?”
      15。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六○七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六○八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尊者跋陀和利回答说:“不会的,佛陀!”
  16。 世尊告曰∶ “跋陀和利!若有比丘,设非俱解脱有慧解脱,设非慧解脱有身证(1125)者,
      设非身证有见到(1124)者,设非见到有信解脱(1123),设非信解脱有法行(1122)者,设非法行有信行(1121)
      者,我语彼曰:‘汝来入泥!’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我教彼比丘,彼比丘宁当可
      住而移避耶?”
      佛陀又问;“跋陀和利!如果我对慧解脱、身证、见到、信解脱、法行、信行的比丘
      说:‘比丘!你来!为我当作在泥上的桥!’你认为如何?该比丘是否会避开我而走
      开呢?”
  17。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尊者跋陀和利回答说∶ “不会的,佛陀!”
  18。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于意云何?汝于尔时得信行、法行、信解脱、见到、身证、
      慧解脱、俱解脱耶?”
      佛陀又问:“跋陀和利!在当时,你是信行者、法行者、信解脱者、见到者、身证者
      、慧解脱者或俱解脱者吗?”
  19。 尊者跋陀和利答曰:“不也。”
      尊者跋陀和利回答说:“都不是,佛陀!”
  20。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汝于尔时非如空屋耶(1842)?”
      佛陀又问:“跋陀和利!在当时,你不是空无、空虚的恶作者吗?”
  21。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为世尊面呵责已,内怀忧戚,低头默然,失辩无言,如有所伺
      。
      于是,尊者跋陀和利被佛陀当面诃责后,心生忧愁,若有所思地低头,沉默不语,
      无话可说。
  22。 于是,世尊面呵责尊者跋陀和利已,复欲令欢喜,而告之曰:“跋陀和利!汝当尔时
      ,于我无信法⊕静,无爱法静、无⊕诤法静。所以者何?我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
      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汝说不堪任,从座起去。所以者何?以
      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
      佛陀当面,诃责尊者跋陀和利之后,为了使他欢喜,便对他说:“跋陀和利!在当时,
      你对于我没有信心,没有敬爱,仍有诤论。为什么呢?因为我为比丘众制定一坐食

六○九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六一○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戒,比丘众都欢喜受持我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只有你不欢喜受持,便起座离去。
      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法受持我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
  23。 尊者跋陀和利白曰:“实尔。所以者何?世尊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
      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我说不堪任,从座起去。所以者何?以不学具戒及
      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唯愿世尊受我过失,我见过已,当自悔过,从今护之,不复
      更作。”
      尊者跋陀和利回答说:“是的,佛陀!为什么呢?因为佛陀为比丘众制定一坐食戒,
      比丘众都欢喜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只有我不欢喜受持,便起座离去。为
      什么呢?因为我无法受持佛陀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请佛陀接受我的忏悔,接受我
      的表白,我忏悔后,一定会防护自己不再犯过。”
  24。 世尊告曰:“跋陀和利!如是,汝实如愚、如痴、如不了、如不善。所以者何?我
      为比丘众施设一坐食戒,诸比丘众皆奉学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唯汝说不堪任,
      从座起去。所以者何?以汝不学具戒及世尊境界诸微妙法故。跋陀和利!若汝有过
      ,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跋陀和利!如是则于圣法律中益而不损。若汝
      有过,见已自悔,从今护之,不更作者。”
      佛陀又说:“跋陀和利!的确!你实在是个愚痴者、心不安定者、不善者。为什么呢
      ?因为我为比丘众制定一坐食戒,比丘众都欢喜受持我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只有
      你不欢喜受持,便起座离去。为什么呢?因为你无法受持我所教说的正法与戒律。
      跋陀和利!不过你能忏悔、表白、防护自己不再犯过,如此,跋陀和利!能够忏悔
      、表白、防护自己不再犯过者,必定能在贤圣之法有所增长,不会退失。”
  25。 “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不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
      ,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燕坐(80)。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
      心(987),现法乐居(1843)。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已,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
      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1844)。彼诬谤世尊戒,及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诬谤自戒已,便
      不生欢悦(290),不生欢悦已,便不生喜(20),不生喜已,便不止身(291),不止身已,便不觉
      乐(20);不觉乐已,便心不定。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不定已,便不见如实、知如真(1845)
      。”
      “跋陀和利!有些比丘没有完全学习尊师的教法,心里想:‘如果我住在偏远、没有

六一一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六一二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我或许能够随
      所欲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于是,他便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
      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当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
      有危险之处时,尊师非难他,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非难他,天人非难他,自
      己也非难自己。当他被尊师非难,被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非难,被天人非难
      ,被自己非难之后,心不生欣悦;因为心不生欣悦,便不得内心的喜悦:因为不得
      内心的喜悦,便不得镇静;因为不得镇静,便不得身体的轻安;因为不得身体的轻
      安,心便不能专注。跋陀和利!当比丘的心不能专注时,便不能如实知见〔世间的
      现象〕。”
  26。 “跋陀和利!于意云何?若有比丘学具戒者,彼住无事处、山林树下,或居高岩,
      寂无音声,远离,无恶,无有人民,随顺○ 燕坐。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得增上心
      ,现○法乐居。彼住远离处,修行精勤,安隐快乐已,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
      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彼不诬谤世尊戒,不诬谤天诸智梵行者,亦不诬谤自戒已
      ,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喜;生喜已,便止身;止身已,便觉乐;觉乐已,便
      心定。”
      “跋陀和利!有些比丘完全学习尊师的教法,心里想:‘如果我住在偏远、没有人为
      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我或许能够随所欲
      求,很容易地得到增上心。’于是,他便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险之处
      ,或在安静的树下、深山石洞中禅坐思惟。当他住在偏远、没有人为干扰或没有危
      险之处时,尊师不非难他,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不非难他,天人不非难他,
      自己也不非难自己。因为他不被尊师非难,不被有智慧、已了知的同梵行者非难,
      不被天人非难,不被自己非难,心便生欣悦;因为心生欣悦,便得内心的喜悦;因
      为内心的喜悦,便得镇静;因为镇静,便得身体的轻安;因为身体的轻安,心便能
      专注。跋陀和利!当比丘的心专注时,便能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
  27。 “跋陀和利!贤圣弟子心定已,便见如实、知如真;见如实、知如真已,便离欲、
      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20)。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
      时得第一增上心(36) ,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涅槃
      (48)。彼觉、观已息,内静、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得第二禅成就游(21)。跋

六一三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六一四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
      安隐快乐,令升涅槃。彼离于喜欲,舍无求游,正念正智而身觉乐,谓圣所说、圣
      所舍、念、乐住、⊕空,得第三禅成就游(22)。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三增上心
      ,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23)。跋陀和利!是谓彼
      于尔时得第四增上心,即于现法得安乐居,易不难得,乐住无怖,安隐快乐,令升
      涅槃。”
      “跋陀和利!当比丘的心专注时,便能如实知见〔世间的现象〕;如实知见〔世间
      的现象〕之后,便能因为远离欲,远离邪恶不善之法,具足初禅而生活,即有觉、
      有观,而且从远离〔欲、不善之法〕生起喜乐。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
      很容易得到的第一种禅定,使他的心没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他因
      为觉观的息灭,具足第二禅而生活,即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而且从无觉无观的定生
      起喜乐。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的第二种禅定,使他的心没
      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他因为远离喜而达到内心平衡,并且有正念
      正智,会以身体经验圣者所宣说之乐,即‘内心平衡,并具足正念者,其生活是快
      乐的’,具足第三禅而生活。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的第三种
      禅定,使他的心没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他因为乐灭、苦灭、过去
      的喜与忧已经灭,具足第四禅而生活,即不苦、不乐、〔只有〕由内心平衡所生起
      之念的清净。跋陀和利!这是他能够随所欲求,很容易得到的第四种禅定,使他的
      心没有恐惧,安隐快乐,有助于证得涅槃。”
  28。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忆宿命智(501)通证。彼
      有行有相貌,忆本无量昔所经历,谓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败劫、无量
      成败劫,彼众生名某,彼昔更历,我曾生彼,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
      、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寿讫。此死生彼,彼死生此,我生在此
      ,如是姓、如是字、如是生、如是饮食、如是受苦乐、如是长寿、如是久住、如是
      寿讫。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此第一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修行精勤
      ,谓无智灭而智生,合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忆宿命智作证明达。”
      “在得到如此的禅定后,他的内心清净,没有污秽与烦恼,内心柔软,不受影响,

六一五 中阿含经卷第五十

六一六 后大品第十六(194)跋陀和利经第三

      成就宿命通。他成就的宿命通可以回忆自己过去一生、二生、百生、千生、成劫、
      坏劫、无量成坏劫以前的行为造作及相貌。也可回忆其他众生的经历,自己曾经生
      在何处,有如此的姓、名、出生、饮食、经历过的苦乐、寿命、命终。在此命终后
      ,再生至别处;在别处命终后,再生至此处,生在此处时,有如此的姓、名、出生
      、饮食、经历过的苦乐、寿命、命终。跋陀和利!这是他在那时可得到的第一种
      明宿命明,这是他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的成果,即愚痴灭而
      智慧生起,黑暗灭而光明生起,无明灭而明生起。”
  29。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于生死智通作证。彼
      以清净天眼出过于人,见此众生死时、生时,好色、恶色,妙与不妙,往来善处及
      不善处,随此众生之所作业,见其如真。若此众生成就身恶行,口、意恶行,诽谤
      圣人,邪见成就邪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至恶处,生地狱中。若此众生成
      就身妙行,口、意妙行,不诽谤圣人,正见(190)成就正见业,彼因缘此,身坏命终,必
      升善处,上生天中。跋陀和利!是谓彼于尔时得第二明达,以本无放逸,乐住远离
      ,修行精勤,无智灭而智生,合坏而明成,无明灭而明生,谓生死智作证明达。”
      “在得到如此的禅定后,他的内心清净,没有污秽与烦恼,内心柔软,不受影响,
      成就天眼通。他以清净超越一般人的天眼,如实地看到众生生时或死时,可能是美
      丽的、丑陋的,好的、不好的,再生至善处或恶处等,都是根据众生自己所作的行
      为。如果众生以身体造作邪恶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邪恶的行为,诽谤圣人,
      因为邪见而造作邪见的行为,那么会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命终身体坏散之后,轮回
      至恶处,乃至地狱中。如果众生以身体造作善良的行为,以嘴巴、意念造作善良的
      行为,不诽谤圣人,因为正见而造作正见的行为,那么会因为这样的情形,在命终
      身体坏散之后,得生善处,甚至天界。跋陀和利!这是他在那时可得到的第二种
      明天眼明,这是他独自住在偏远之处,心不放逸,努力不懈的成果,即愚痴灭而
      智慧生起,黑暗灭而光明生起,无明灭而明生起。”
  30。 “彼如是得定,心清净,无秽无烦,柔软善住,得不动心,学漏尽智通作证。彼知
      此苦如真,知此苦⊕集、知此苦灭、知此苦灭道如真(42),知此漏(3)如真,知此漏集、知
      此漏灭、知此漏灭道如真。彼如是知、如是见,欲漏心解脱,有漏、无明漏心解脱
      ,解脱已,便知解脱: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更受有,知如真(25)。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